邢凌云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下產(chǎn)生了多種形式的媒體形式。教育也在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態(tài)勢?!盎ヂ?lián)網(wǎng)+教育”的全新模式在當前環(huán)境下成為教育的主體形式?!澳秸n”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中的重要模式之一,與體育專業(yè)課程相結合,是傳統(tǒng)體育技術課程歷史上的一次飛躍,也是體育技術課程現(xiàn)代化的一種體現(xiàn)。以高校排球慕課設計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法、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等研究方式,分析排球課程特點與慕課特點相適應的聚點,構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頂層設計方案,旨在為高校排球教學技術課的信息化助力,為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慕課;高校排球課;融合發(fā)展
依托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給高校教育領域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方向和教學思路。體育課程作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勢必要加入到這一場教育變革之中?;诮逃突ヂ?lián)網(wǎng)的融合發(fā)展,網(wǎng)絡平臺打破了高校排球課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是整個學科資源具有開辟新型資源共享性,滿足學生在不同時期的學習需求。通過“慕課”的設計,讓教育工作者于學生之間的交流時長,增強了師生互動頻率,利用微課程、移動學習、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方式,憑借優(yōu)異的實施成果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新路徑,加速教育變革的進程。
1.慕課與高校排球教學融合理論基礎
1.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身份發(fā)生了悄然的變化,學生的學習脫離教師的完全掌控,轉變?yōu)閷W生自主完成,教師輔助指導的學習模式。學生必須自主、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教師交流互動完成新的知識。在信息海量化的現(xiàn)階段,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慕課的學習無論在教育工作者層面還是學習者層面,都營建出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將現(xiàn)實學習情境盡可能地縮小,給予學生身處課堂學習的感受體驗。高校排球慕課的融合,將慕課學習和已有的技術知識點相銜接,教師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制訂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一種狀態(tài),教師主要發(fā)揮其輔助指導作用,這極大地釋放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1.2掌握學習基本原理
布魯姆教育曾經(jīng)表示,學生的學習效果受學習時長和學習環(huán)境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差異性在于學習時長的差異性,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對知識的掌控和理解,掌握學習理論對于慕課的設計實施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通常來說,一節(jié)慕課的時長基本在10-15分鐘左右,每一節(jié)慕課會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詳細的剖析講解,學生可以在課前學習慕課,也可以在課中進行參考,這個慕課的學習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的,還具有重復學習的一項功能,對于基礎較差,學習薄弱的同學來說,能夠反復學習琢磨,掌握知識點。在一節(jié)慕課的學習之后,學生可以進行自評和互評,并使用線上功能進行交流互動,教學效果因此得到反饋,在交流此過程中還可以邀請教師介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獲取幫助。
1.3微型學習模式
在數(shù)字化學習之后產(chǎn)生的微型學習,是教育模式系統(tǒng)中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微型學習模式主要指隨時隨地所發(fā)生的學習行為,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進行碎片化處理。微型學習模式利用碎片時間推進學習進度,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時間和空間對學習者的控制,借助微觀資源來獲取知識,是知識模塊快,但是由于其持續(xù)性,并不損失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在慕課與高校排球教育相結合的大環(huán)境下,微型學習是教育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對慕課的課程頂層設計要求這三方面:一方面是強調教學視頻的時長,要以學習者能夠快速領會為前提規(guī)劃課程時間;第二是教學視頻需要能夠兼容各類終端;第三方面是平臺要開設交流互動功能,為學習者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
2.高校排球慕課的設計原則
2.1針對性
各類運動都有其獨有的特性,排球是三大球類之一,也是高校體育活動中球類運動的主要選項之一。我國女排團隊就在國際球聯(lián)中以優(yōu)異的成績占據(jù)著一席之地,排球運動中獨特的運動魅力和觀賞性適合不同階段的人群欣賞、參與。隨著高校對體育活動的重視,伴隨著排球課程的迅猛發(fā)展,以排球特點為基礎的體育課程進行課程改革及創(chuàng)新,按照難易程度可教學方式,圍繞學生身心發(fā)展實際,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示范,設計出優(yōu)質的慕課課程,同時幫助教師快速提高教學水平,輔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排球技術。
2.2系統(tǒng)性
將慕課與高校排球課進行結合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對于慕課課程的內容、時間、總體教學目標都要有科學的規(guī)劃,課程與課程之間相互獨立又完整統(tǒng)一,無論是總體籌劃還是具體到每一屆慕課,都不能使其脫離教學核心。以“扣球”技術慕課為例,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的扣球水平為基礎,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過程中的各類教學方式,最后通過考核測評,對扣球難度和水平進行等級劃分,從一而終圍繞扣球技術為中心進行協(xié)調統(tǒng)一。
2.3實踐性
基于與課程實踐性相結合的要求,在明確排球的慕課課程頂層設計理論需求之后,必須切實以實際出發(fā),依托教學活動對學生在課上的具體學習情況作指導。慕課的內容涉及與實際課程學習息息相關,脫離實際教學的慕課毫無意義。同時慕課作為教育輔助手段,強調其實際應用價值,如果對于課程教學沒有實際推動作用,那么慕課就形同雞肋,失去本身的意義。因此慕課與高校排球課相結合,要重視其實踐性,促使慕課更好地服務于排球課,提高排球課程教學質量。
3.慕課制作的具體需求
3.1意識需求
制作慕課首先要分析學習者的特征和實際水平,進行明確學習目標,我們已知高校排球類學習者的三個基本特點:第一是排球課作為高校體育類活動的必修課之一,學生對其有一定的心理預期,并保持著一定的興趣和學習動力;第二是在排球課之前,學生基本沒有過多接觸過排球,對于排球運動存在一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第三就是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不錯,具備排球活動的身體素養(yǎng)基礎。在已知學習者的這三方面特征后進行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明確慕課的設計要凸顯基本的動作表象,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扣球技能。最后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分析,排球技術動作是比較多的,其中難易各有不同,例如扣球動作是相對復雜的一個動作,在慕課的設計中要對其動作進行分解,講解要細致,對于容易出錯的動作做出示范,明確糾正的方式。
3.2設施需求
這一部分是慕課的硬件設施準備工作,包括出鏡運動員的選擇、場地的選擇和規(guī)劃,場館設施的安排,運動器材的選用、視頻處理以及各類軟件等等。最后所形成的慕課視頻是課程的精華部分,因此在慕課的準備中不容得絲毫馬虎懈怠。拍攝的運動員盡可能選擇國家級運動員,確保動作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性,場館盡量選擇標準化的教學館,場地、燈光、設備等有保障,在拍攝的過程中選擇攝像機、單反等專業(yè)拍攝設備,后期處理使用PS、PR等軟件。
4.慕課與高校排球課融合的路徑構建
4.1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混合教學模式
就高校排球課來說,教學內容包括排球活動相關理論、戰(zhàn)術技巧以及排球訓練技巧等等方面。對應著一部分的理論教學通過慕課的形式擴大教學范圍,能夠得到較好的知識傳播效果。高校排球課質量、教師水平和水生體育素養(yǎng)與國家級排球運動來說不可同日而語,但專業(yè)的課程能夠確保學生得到更優(yōu)質的教學,避免體育活動中出現(xiàn)運動損傷。慕課的設計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可以有著更豐富的資源,不必拘泥于高校內部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受制于教師的教學水平。通過剪輯國家頂尖運動員的運動訓練視頻和比賽視頻,運用案例分析向學生呈現(xiàn)更專業(yè)的理論指導。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踐教學,通過足夠的實踐訓練,達到排球水平的綜合提升。經(jīng)教師的專業(yè)指導,學生將慕課中的理論知識內化成技術行為,這一環(huán)節(jié)適當減弱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強化了技術指導工作。
4.2教育資源變革——海量信息資源
基于信息技術下的慕課教學,以線上視頻教學的形式進行排球課程授課,增添了許多傳統(tǒng)教學中無法實現(xiàn)的教學層面。例如重大賽事的介紹解說、頂級運動員的技術研究等,慕課能夠通過信息化平臺匯集更多地與教學有關的資源,更加直觀、全面地向學生展示排球世界。教師在線下的動作分解僅限于課堂之上,且動作教學轉瞬即逝,僅僅停留在學生腦海,但慕課匯聚優(yōu)質資源,且提供反復觀看功能,學生能夠細細琢磨,通過慢放、暫停等采集動作要領,這無疑是更有利于學生規(guī)范動作的重要教育資源。并且通過觀看不同類型運動員的運動技巧,掌握更多技術,結合自身身體素質條件和運動習慣,融會貫通,發(fā)現(xiàn)更適合自己的對標動作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排球技術。
4.3評價體系完善——多元考核方式
在慕課教學的應用之前,高校排球課的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基本大同小異,單純以學生對排球的掌握技能程度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但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和課程改革的推進,更提倡將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考核的評價內容,尤其在慕課教學實施以后,評價要包含線上線下雙課堂,確保評價體系的完善。線上慕課課程部分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對學生自愿學習時長、線上作業(yè)完成度、線上測評結果的綜合分析,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比例將線上評價部分納入考核總成績,由系統(tǒng)給出線上分值;線下課程教學部分的評價強調學生的運動能力、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習的進步速率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堆積能掌握不同水平的同學有各自不同的考核標準,對于學科的完成程度不著眼于純技術層面??己嗽u價要以人為本。
4.4擴大教學目標——落實課程思政
就高校排球課而言,慕課吸收海量的教育資源,不受時間空間形式的局限,教師應利用好慕課特征,融入重大賽事回放、排球運動事跡、我國女排奮戰(zhàn)歷程。讓學生深入理解體育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公平公正的規(guī)則之下,競技體育彰顯體育精神和人格素養(yǎng),充滿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信念、理想、節(jié)操、競技知識、審美等為一體的標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排球慕課相結合,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核心。通過賽事和體育引導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探討體育與愛國的緊密關系,深刻彰顯“愛國不是形式?體育要講精神”的道理。
4.5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yè)水平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具備學科的專業(yè)素質,還要接受更高的教育需求。慕課與高校排球課的相結合給現(xiàn)階段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帶來一次機遇和挑戰(zhàn),如果仍然故步自封,則會在教育改革中失去強有力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慕課是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而形成的,在于高校排球課的應用中,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處理水平,因此培養(yǎng)專業(yè)的師資隊伍,就要從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能力方面進行著手,將多元化教學理念根植教師內心,不斷完善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交流、培訓機會,確保教師能夠勝任線上線下雙渠道教學的混合教育模式。
5.慕課與高校排球教學融合注意事項
5.1要量體裁衣,不可脫離實際
慕課與高校教學融合目前雖然已經(jīng)進入到廣泛推廣階段,具有豐富的借鑒資源,但是高校排球課程的慕課教學更強調結合學生的學情實際和學習需求,不可盲目照搬教學案例,在實踐過程中要確保學生能夠適應慕課教學,頂層設計符合本校教育目標。針對班級學生的不同需求,在慕課內容的選擇上,展示形式上,教學項目的選取上,要注意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避免由于盲目跟風本末倒置,浪費教育資源,損害學生的學習訓練熱情。
5.2要不斷創(chuàng)新,不可固守傳統(tǒng)
在面對教育改革的時候,要大膽創(chuàng)新,謹慎實踐,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時,總是顧慮再三,頂層設計過程過于小心翼翼,完全缺失了教育改革的優(yōu)勢,習慣于依賴原有的教學方式去慢慢推進。當前慕課與教學的結合已經(jīng)廣泛應用,教育工作者必須大膽創(chuàng)新,迎合新時代青年人的學習需求。但要注意的是,創(chuàng)新不可隨意,要結合學生實際,在大量的借鑒參考之后,進行有效的與時俱進。急不可固守傳統(tǒng)被社會淘汰,也不可能盲目跟隨隨意設計。
5.3要有效利用,不可浪費資源
線上線下雙渠道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解決課程教學中的許多問題,突破教育教學的空間時間局限。許多同學在排球訓練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線上慕課的情景再現(xiàn),反復分析問題,最終找到解決方案,通過線上連續(xù)性地學習,將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來實踐和練習,充分發(fā)揮線上線下兩個陣地的教學優(yōu)勢。因此要避免線上線下出現(xiàn)重復性教學,許多教師在慕課的設計中采用線下課堂教學設計方案,不僅沒有提升教學效率,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之感覺到厭煩,知識技能沒有得到有效增長。因此教師要把握好線上線下教學陣地的不同特點,盡可能地利用好教學資源,避免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促使線上與線下課程內容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
6.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排球課的慕課設計原則要堅持以排球課的特征為設計基礎,遵循慕課的針對性原則、系統(tǒng)性原則和與實踐課程相融合原則,達到統(tǒng)籌兼顧的效果。排球慕課要明確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任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確定教學時長及內容。慕課的視頻畫面也應符合教學的規(guī)范化要求,畫面清晰,動作解析規(guī)范,減少聲音、燈光的影響,給學生提供更加專業(yè)和標準的動作表象。排球慕課的課后檢測也應符合教學實際,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調整教學策略,從多方面提高排球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守東. 高校體育專業(yè)排球慕課課程設計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0.DOI:10.
[2]丁海濤.慕課融入高校排球教學的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2):114-115.
[3]邵迎春. 論"慕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合理定位[J]. 2021(2017-4):96-100.
[4]李屹巍. "慕課與傳統(tǒng)教學的對比及發(fā)展對策分析."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000.029(2017):180,174.
[5]方群, 朱戰(zhàn)霞. 慕課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有機融合的大學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學論壇, 201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