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對物品的包裝,比較簡單卻又細化。材料質(zhì)地粗拙、疏朗;手法風(fēng)格簡潔、大方,什么材料派什么用場,清晰明確。就像買菜要放到籃子里,是一種儀式感。
稻草用來捆扎螃蟹。稻子收獲后,枯黃、有韌性的稻草派上用場,用它扎蟹,將那些張牙舞爪、橫行霸道的家伙捆個結(jié)結(jié)實實。稻草當(dāng)作一根繩,屬于就地取材,柔軟且結(jié)實,既不會讓螃蟹掙脫跑掉,又不會傷了它們。取法自然,用法自然。
細麻繩用來捆扎盒裝糕點。首尾兩股麻繩交叉,打十字花,盒裝糕點就綁扎好了。一大摞盒裝糕點,大大小小、花花綠綠地疊扎在一起,一端打個圓扣,拎在手上,神氣、精神,可串門、訪友、走親戚。那年頭,鄉(xiāng)人自行車龍頭上常掛著這樣的一串糕點盒。麻繩,用天然苧麻編織,粗麻繩可拴船,細麻繩捆扎糕點,同樣結(jié)實耐用,穩(wěn)當(dāng)妥帖。
油皮紙是包豬頭肉的上好材料,從前的鹵菜店喜歡用。紙張很薄,淡灰色或淡黃色,上有粗紋,用來包豬頭肉、豬耳朵、豬口條。師傅用手捏一張油皮紙,攤在一旁,肉切好了,倒在紙上,再左一折,右一折,包得有棱有角;鹵菜的油漬浸透紙張,暈化開來,油光閃亮,力透紙背。顧客托起在手心,把這味道絕好的下酒菜,小心翼翼地帶回家。
尋常之物,也都有各自的搭配。小時候在街角小攤買一袋油炸豆瓣,黃澄澄的豆瓣炸得香甜酥脆,蘸上椒鹽當(dāng)晚餐小菜。頭戴翹檐棉帽,賣豆瓣的大爺,把豆瓣包在紙里,折一個彎彎的菱形,笑嘻嘻地遞到小孩子的手中。小城的石子馬路上,賣“貓耳朵”的盲人,手拄一根竹杖,敲著地面,脖子上掛一個布口袋,篤篤篤,從古橋的那端走來,邊走邊叫賣:“賣貓耳朵啊,一分錢一包……”這時候,小孩子總要纏著大人買一包。這是我們那時候的一種膨化零食,用米粉或面粉做成,又甜又脆,入口即化。它被盛放在一張紙中,這張紙或是一本書中的一頁,或是某個孩子的舊作業(yè)紙,上有模糊的字跡,同樣被折疊得兩頭尖尖,有棱有角。
不起眼的麻繩,本本分分的紙,卻演繹出一種用心,一種態(tài)度,和過往年代的日常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