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揚
禪語有云:“人生有三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苯虒藨谧晕?、天地間心懷眾生。無獨有偶,《三字經(jīng)》亦云:“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碧斓厝?,是世界構成的基本。
生在天地之中,長在你我他之間,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天地和他人的影響與啟發(fā)。在這影響之下我們不斷完善和改變自我,從而實現(xiàn)自我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才能立于天地,成就你我他呢?
身處天地之間,便有廣闊的胸懷,納萬物于心,曉萬事于情。
和光同塵,與時舒卷。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見天地,開視野,廣格局,志存高遠?!疤鞜o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碧斓匾览矶鴦?,公平地對待世間萬物而從不偏私,達到至公的境界。相比自然天地的廣博,個人是渺小的。但是,我們的胸懷和心靈可以容納宇宙萬物。如果只注重一己的得失,那么我們必然將會被世俗的鐐銬鎖住,一生陷入功名利祿的爭奪之中而迷失自我。張孝祥被貶官后仍然發(fā)出“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的豪言,正是因為他已經(jīng)超越了世俗的榮辱得失而與浩渺無限的自然相融合。
天地育人之形,與人之心,成大寫之人。只有超越個人的得失而擁有如天地般廣闊的胸懷,才能以坦然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不因外物喜悲。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我他是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我們應該在他者的視野之中尋找自我并完善自我。
唐太宗曾感慨:“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彼耸亲约旱囊幻骁R子。以他人為參照,觀察他人的行為,我們可以在他人中發(fā)現(xiàn)自己,并以旁觀者的視角觀察自己,從而更加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同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不論是青山智慧,還是和平的祈愿、民族的振興,都有史可鑒,有據(jù)可依。在千年的中華文化之中,我們也能從他者視野中找到參照和慰藉。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唯中華幸存,從唐宋豐富的詩詞文化,到如今興起的互聯(lián)網(wǎng)文創(chuàng),無不能感受到中華歷史之厚重。
社會這張大網(wǎng),將你我他相連,你為鏡子,他為參照,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重塑心靈,升華心性,承中國式浪漫,開時代之新篇。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坐標上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如今時代局勢日新月異,但身處天地之間,你我他依存的古老智慧仍舊熠熠生輝。現(xiàn)代社會我們更加要注重天地人之間的關聯(lián),走向錦繡山河,獲得更加廣闊的胸懷,也更要走向社會,積極與他人交流,收獲人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