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尊奎 張文娟
(山東省菏澤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菏澤 274000)
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梗死,在中醫(yī)研究范疇內稱之為中風,屬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中發(fā)展較為緊急的一種類型[1]。缺血性中風患者疾病的發(fā)生機制較為復雜,會受基礎病、情緒狀態(tài)、生活習慣、睡眠質量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發(fā)病后的治療難度較大,需要同時進行抗凝、抗血小板、擴容以及神經保護治療[2]。中醫(yī)學認為中風的發(fā)生與多種病變集結有直接關系,臟腑循環(huán)異常,導致氣血迷亂,陰陽失衡,致使本虛標實,“外風”誘發(fā)“內風”,內外相沖,傷氣瘀腑。王永炎院士提出痰熱腑實、腑氣不通是急性中風的核心病機,瘀血、痰濁、風火為其主要病因,此類型患者在治療中應重視醒腦化濁、通降胃腑[3]。本研究通過中醫(yī)序貫療法的應用,實現(xiàn)清熱滌痰、通腑化濁的作用?,F(xiàn)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納入標準:符合2017、2018 中醫(yī)以及西醫(yī)相關診治指南[4-6]中關于急性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的診斷標準;發(fā)病至入組治療時間不超14 d;年齡40~80 歲;意識清醒、配合度佳;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排除標準:已實施血管介入或者靜脈溶栓治療者;處于孕期或者哺乳期者;藥物或者食物過敏者;參與其他研究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經中醫(yī)辨證為痰熱腑實證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8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對照組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齡(65.33±6.96)歲。研究組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平均年齡(64.99±6.25)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根據(jù)病情發(fā)展實施常規(guī)對癥治療,血壓、血糖異?;颊吒鶕?jù)其以往用藥情況進行選擇。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序貫治療。第1 階段為72 h 之內,所用方劑為羚角鉤藤湯:羚羊角、菊花各10~15 g,竹茹、白芍藥各10 g,鉤藤12 g,茯苓、生地黃各15 g,夏枯草、決明子各30 g。每日1 劑,煎煮分午晚服用。第2 階段為治療第4 日至第7 日,所用方劑為加味星蔞承氣湯,方劑包含生大黃6~9 g,膽南星10 g,全瓜簍10~15g,芒硝9~12g,天竺黃、遠志、石菖蒲各10 g。每日1 劑,煎煮分午晚服用。第3 階段為治療第8 日至第14 日,所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合化痰通絡湯加減:丹參、石決明各30 g,桑寄生、杜仲、懷牛膝各15 g,鉤藤、茯神各12 g,香附、桃仁、天麻、法半夏、生大黃、梔子各10 g,每日1 劑,煎煮分午晚服用。
1.4 觀察指標 1)腦卒中評分:應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嚴重程度進行評估。2)生活能力比較:分別使用生活能力(mRS)評分及Barthel指數(shù)(BI)評定量表對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1、2、3 個月生活能力進行評定,分組計算評分均值后比較。3)抑郁情緒比較:應用漢密爾頓量表(HAMD)評估患者治療前、治療后1、2、3 個月的抑郁情緒。
1.5 療效標準 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差>90%,且未見明顯病殘表示顯效;治療前后NIHSS評分差為46%~90%,病殘程度在1~3 級表示有效;治療前后NIHSS 評分差<45%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數(shù)+有效數(shù))÷40]×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性檢驗,以()表示,采用參數(shù)檢驗,如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1。兩組治療14 d后NIHS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均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治療14 d后1.48±1.91*△2.71±1.82*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40 40治療前5.52±1.97 5.11±1.51
2.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能力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1、2、3 個月生活能力相較治療前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均P<0.05);且治療后研究組各時間段mRS 評分、BI評分均較對照組改善更佳(均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能力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能力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時間點比較,△P <0.05。下同。
組 別研究組(n=40)對照組(n=40)時間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治療3個月治療前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治療3個月mRS評分2.34±0.89 1.15±0.92*△0.72±0.58*△0.33±0.63*△2.20±1.03 1.74±0.84*1.04±0.54*0.89±0.65*BI積分71.85±18.95 88.70±8.31*△93.80±5.02*△97.28±6.03*△71.22±20.51 85.00±8.01*90.67±5.83*93.00±7.10*
2.3 兩組治療前后抑郁情緒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抑郁情況相較治療前均得到改善(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時間段HAMD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期(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HAMD評分比較(分,±s)
組 別研究組對照組n 40 40治療前25.51±3.26 25.14±3.11治療1個月22.03±3.50*△24.68±3.40*治療2個月17.02±2.54*△21.03±2.41*治療3個月12.42±4.12*△18.42±4.03*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別不大(P>0.0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神經功能缺損,發(fā)生原因與局部血管受阻有直接關系,血氧供應首先會導致部分腦組織壞死[7]。隨著有關治療研究的不斷推進,治療技術越發(fā)成熟,治療有效率在逐步提升,治療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8》顯示,中風仍然是我國社會醫(yī)療負擔中占比較大的一種疾病類型[8]。中醫(yī)學中有關缺血性腦卒中的描述與《黃帝內經》中“偏枯”“薄厥”“卒中”等類似[9]。
中風的病機主要是由于本虛標實所致,患者因內在肝腎陰虛,造成氣血循環(huán)受阻或者循環(huán)紊亂異常,變生瘀血、痰濁、風火等,加之氣候習慣變化,極易導致外部風邪入侵和刺激,加速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0]。滋補肝腎、調和氣血、通腑化濁可從根本上解決瘀血、痰濁、風火對臟腑造成的損傷,實現(xiàn)除痹通絡。之后逐步強化通腑瀉下功效,醒腦開竅,盡可能恢復肢體功能[11]。中醫(yī)序貫療法近年來在有關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常見,在治療中的優(yōu)勢尤為顯著,其充分考慮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疾病發(fā)展以及變化,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治療力度的調節(jié),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作用效果以及安全性均有增強,能夠避免藥物應用不當所致的神經損傷[12]。本研究將中醫(yī)序貫療法應用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患者的治療之中,通過羚角鉤藤湯、加味星蔞承氣湯以及天麻鉤藤飲合化痰通絡湯加減的配合應用逐步促使患者病癥得到緩解。
羚羊鉤藤湯出自《通俗傷寒論》(卷二),該方劑的治療病癥為肝熱生風。方中羚羊角鎮(zhèn)靜清熱,平息肝火;鉤藤清熱平肝息風;菊花清熱解毒,明目護肝;茯苓平肝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涼肝息風、增液舒筋之功,對急性缺血性中風風痰熱腑患者早期治療具有較好療效,為后續(xù)的序貫治療提供了堅實基礎[13]。星蔞承氣湯作為序貫治療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應用藥物,具有化痰通腑、泄熱息風之功。星蔞承氣湯方劑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藥物分別是全瓜蔞以及膽南星,二者在多年臨床治療中的應用主要體現(xiàn)在清熱化痰方面,單獨用藥便有顯著效果,合并應用之后能夠進一步強化去除濁邪功效。另外,生大黃能夠加速熱瘀下行,消除胃腸道的淤堵狀況,實現(xiàn)化濁通腑的作用,方劑藥物精煉但勢宏力專,可快速起效[14]。天麻鉤藤湯在急性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患者后期治療中可發(fā)揮進一步疏通經絡、平息臟腑的效果,方劑中天麻可平肝息風、疏通經絡,鉤藤可活血化痰,二者合用,可解風痰上擾;白術、茯苓則可燥濕利水,強健脾胃;方劑補腎功效顯著,且有益肝脾,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痰熱腑實證患者后續(xù)頭暈目眩等癥狀均有幫助[15]。
在本研究中,治療14 d 后研究組的NIHSS 評分明顯下降,且臨床總有效率均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在兩組治療1、2、3 個月的生活及抑郁評分中,研究組各指標也更佳;且兩組在用藥期間均未見嚴重不良反應。上述研究提示,中醫(yī)序貫療法的實施能夠跟進患者病癥發(fā)展逐步實現(xiàn)藥物作用發(fā)揮,縮短治療時間,提升治療效果,可逐步促進患者神經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痰熱腑實證作為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類型,采用中醫(yī)序貫療法循序漸進治療,可促使患者盡快緩解癥狀,控制癥候發(fā)展,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