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元珍
(甘肅省靈臺縣自然資源局,甘肅 靈臺 744400)
杏是我國重要鄉(xiāng)土樹種,種植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廣泛,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種植品種和獨特的種植方法,形成明顯的地域生產特點。 甘肅東部的‘牛心杏’就是杏品種中的嬌驕者,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形成了以優(yōu)質苗木培育、抗旱種植為主的高質量栽培技術,已成為當地群眾經濟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靈臺‘牛心杏’為甘肅東部著名杏品種,生產歷史悠久。 據考證,為靈臺縣農家地方品種,已有600年種植歷史,同治年間曾作為朝廷貢品,從此名聲雀起,引起業(yè)界和種植者廣泛關注,經多年不斷優(yōu)中選優(yōu),已成為馳名國內的杏優(yōu)良品種。 目前靈臺縣該品種種植面積0.1 萬hm2以上,主要集中在中臺、獨店、新開、蒲窩和百里等鄉(xiāng)(鎮(zhèn)),杏產業(yè)年收入0.8 億元左右。 由于‘牛心杏’品質優(yōu)良,靈臺周邊的涇川、崇信、崆峒、鎮(zhèn)原,以及與靈臺接壤的陜西長武、彬州、千陽、隴縣,甚至寧夏的彭陽、隆德、涇源等地,均有種植,已成為陜西、甘肅、寧夏的主栽杏品種之一。
果型較大,平均單果重64.9g,成熟果實橙紅色,果肉桔黃色,酸甜可口,含糖高達15%,每100g 果實含蛋白質4.1 g、鈣117 mg、磷108 mg、鐵3.6 mg,離核,甜仁。 既可鮮食,又適宜加工杏干、杏脯、杏子酒、杏醬、罐頭等,用途廣泛。
成花容易,進入結果期早,豐產性好,產量穩(wěn)定,栽后第3 年開始結果, 第5 年即可豐產,666.7m2產2500kg 以上。
在靈臺4 月上旬開花, 盛花期4 月10—15 日,果實6 月中旬成熟,11 月下旬落葉。
適應性強,抗旱,耐寒,抗病蟲,耐粗放管理。
在長期的種植過程中, 靈臺縣以優(yōu)質苗木培育為突破口,為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充足優(yōu)質苗木,保障產業(yè)規(guī)?;l(fā)展和產業(yè)化經營。 在‘牛心杏’苗木培育方面不斷探索,形成山杏作砧、秋播保苗、稀植壯苗、嵌芽嫁接、單芽補接等為主的苗木繁育技術,年平均生產優(yōu)質苗木200 萬株左右,除供應本縣栽植外,苗木遠銷寧夏、陜西、山西等地。
3.1.1 砧木的選擇及種子采集
育苗以山杏為砧木。 山杏長期在野外生存,抗性強,適應能力強,用其嫁接‘牛心杏’親和性好,成活率高,進入結果期早。 山杏在7 月中旬果實充分成熟后采摘,種仁飽滿,發(fā)芽率高。 采后的山杏要及時去果肉并晾曬, 曬干后用編織袋裝好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貯藏。
3.1.2 適期播種,以利保全苗
山杏種子可秋播,也可春播。 靈臺縣‘牛心杏’育苗以秋播為主,在土壤封凍前直接播種,種子不需沙藏,經自然低溫處理后翌年發(fā)芽早,有利于全苗。
選擇地形平整、 有澆水條件的地塊作苗圃地,用旋耕機疏松土壤,旋深20~25cm。 結合耕旋,每666.7m2施入腐熟農家肥4000~5 000 kg 或商品有機肥400~500kg、磷酸二銨15kg、尿素7.5kg 作底肥,均勻撒施地表,然后耕旋。 為了方便后期嫁接,最好在播前作畦,一般可按照70cm 寬行、30cm 窄行的標準整畦。
山杏種殼較厚,吸水困難,秋播時需浸種處理,以提高出苗率。 播種前將種子用清水浸泡四五天,然后播種,以提高發(fā)芽率。 10—11 月土壤封凍前,在畦內寬行按株距10~15cm 的標準挖穴點播, 每穴播種1粒種子,每666.7m2播種20kg 左右,播種6300~7000穴,然后覆土5cm 左右。
3.1.3 加強管理,以利當年嫁接
山杏出苗后,在有2 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拔除弱苗、病蟲苗,留健壯苗,在有5 片真葉時,每半月葉面噴施1 次0.2%尿素+0.3%磷酸二氫鉀,促進幼苗快發(fā)旺長。 注意防治蚜蟲,可噴施0.3%苦參堿水劑600 倍或3%啶蟲脒2000 倍液殺滅;當幼苗長至50cm 時摘心,掐去頂部嫩尖5~10cm,促進加粗生長,以利當年嫁接。 6 月中下旬,順行間撒施尿素7.5kg/666.7m2,然后淺鋤土壤、灌溉。 及時鏟除苗圃地雜草。
3.1.4 嵌芽嫁接
嵌芽接也稱帶木質部芽接,嫁接期長,在靈臺縣一般從8 月上旬開始,一直可嫁接至9 月底。
在生長健壯的‘牛心杏’樹冠外圍剪取粗壯的當年生無病蟲枝作接穗,剪下的接穗摘除葉片、保留葉柄,并將接穗下端浸入水中,防止失水。 在砧木離地面5 cm 左右選擇光滑處用鋒利的小刀從上向下斜削一刀,深達木質部,再在所切部位以下2~3 cm 處約45°角斜切一刀,呈盾形切口;同樣在接穗上切取帶木質部芽片,使芽片與砧木切口大小相當,以便增大接芽與砧枝切口的接觸面,厚度為接穗直徑的1/4~1/5。 將切取的接穗芽片插貼于砧枝切口,使芽片上端露出一線寬窄的砧枝皮層,對齊形成層,用塑料條將砧穗接合部綁緊。 綁塑料條時注意芽一定要露在塑料條的外面[1]。
于杏樹嫁接的第2 年春季(萌芽前),在接芽上3 mm 處剪砧,同時解除塑料包扎條。 沒有成活的植株及時用插皮法進行補接。 在嫁接苗剪砧后,及時抹除山杏砧木上的萌芽,以促進接芽萌發(fā)和幼苗健壯生長。
‘牛心杏’產量高,需水多,干旱缺墑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在長期生產中形成抗旱栽培技術,較好地克服干旱對生產的影響,促進其生產潛能的充分發(fā)揮。
3.2.1 適當稀植
種植行株距5m×4m,每666.7m2栽植33 株。
3.2.2 增施有機肥
9 月中下旬施1 次基肥, 每666.7 m2施農家肥3000kg 或商品有機肥300kg、 磷酸二銨40 kg、 尿素15 kg、硫酸鉀30 kg,以補充樹體結果所消耗的營養(yǎng),保證健壯生長,提高結果能力。 大量施用有機肥,一方面可保證‘牛心杏’生長所需各種營養(yǎng),另一方面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提高抗性。
3.2.3 防霜減災
‘牛心杏’開花較早,盛花期在4 月上中旬,此期氣溫起伏不定,極易發(fā)生晚霜危害,導致減產,甚至絕收,對生產威脅較大,霜凍預防是其豐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 萌芽前對樹體噴500~2000mg/L 青鮮素,或碧護1 000 倍、250~500 mg/L 萘乙酸或萘乙酸鉀鹽、咪鮮胺750~1500 倍、0.01%蕓苔素內脂1000 倍液,增強樹勢,減輕危害。
3.2.4 地膜覆蓋
‘牛心杏’生產中大面積普及地膜覆蓋栽培,可有效減輕土壤水分的蒸發(fā),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2],對產量及效益的提高非常有效。
3.2.5 合理修剪
通過合理整形修剪, 減少樹體中過粗大枝的數量,控制水分養(yǎng)分的無效消耗,促使樹體養(yǎng)分、水分主要用于產量的形成,提高產量。 生產過程中通過落頭控樹高、疏枝開層間、提干等方法引光入冠,促使內膛枝健壯生長,提高其結果能力,防止結果部位外移,促進產量提高。
3.2.6 加強食心蟲防治
食心蟲是危害杏果實的主要蟲害, 果實受害后不堪食用,降低商品率,對生產造成較大損失。 應高度重視。6 月,加強田間檢查,當發(fā)現每100 個果實上有1 粒蟲卵果, 及時噴25%滅幼脲懸殊浮劑1 500倍、70%噻蟲嗪3 000 倍液; 成蟲羽出期樹上噴施30%桃小靈乳油2 000 倍或25%滅幼脲3 號懸浮劑1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