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君
在當代教育活動中,教育的核心思想已經逐漸轉變?yōu)椤耙詫W生為主”的生本思想。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成為高中地理教師的必修課題。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實踐活動起著關鍵性作用。
筆者在本文主要從實踐活動對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意義展開,提出有效開展實踐活動的幾個方法,從選取活動內容、制定活動方案、選擇活動時機和優(yōu)化活動評價四個方面展開討論,切實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一、實踐活動在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高中地理學科有著“文科中的理科”之稱,所以,高中地理學科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起著關鍵性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契機,促進學生真正地將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是目前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仍舊局限于“填鴨式”教學,教師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使得個別基礎較差的學生出現厭學的情況。所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學習地理的真正意義所在。
二、實踐活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選取適當活動內容。
“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是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也是對高中地理教師的基本要求。只有提升地理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實踐活動在地理教學中有著關鍵性作用,但開展實踐活動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教材內容的局限性、實踐活動的不實際性、學生參與度不高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之前,要結合實際情況和教材要求進行活動內容的選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岳的形成》時,因為沒有辦法進行實地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尋找大量關于山岳的學習資料和圖片,運用模擬山岳形成的方式展開教學。首先,《山岳的形成》一課側重于分析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以解釋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褶皺、斷層及其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輔助教學。運用珠穆朗瑪峰、華山、日本富士山等山脈的圖片,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形成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觀察教師提供的圖片資料,討論影響山岳形成的條件及原因并加以總結概括。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其次,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詳細講解,梳理知識脈絡,總結知識點,讓學生分小組總結教材知識點,并選取小組代表進行搶答,以鞏固《山岳的形成》知識要點。利用圖文資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教師也提高了專業(yè)素養(yǎng)。
2.精心制定活動方案,提升地理教學質量。
制定有效的活動方案,對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效果有著重要作用。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等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順利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開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實踐能力,進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例如,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的實驗課為例。筆者通過兩個實驗活動證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和運動規(guī)律。地轉偏向力是本節(jié)課程的教學難點,所以,筆者在教學活動中,準備了兩個實驗證明物體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會發(fā)生偏轉,并且南北半球地轉偏向力不同。
實驗一
實驗工具:地球儀、紅墨水、滴劑試管
為了觀察地轉偏向力,首先,讓地球儀地軸垂直地面,在北半球高緯度處滴一至兩滴紅墨水,在地球儀靜止的情況下,墨水就會沿經線向低緯度流動并留下痕跡。然后,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再在高緯度某點滴一滴紅墨水,此時,紅墨水的流動方向發(fā)生了改變,從北極向下觀察,可以發(fā)現紅墨水留下向右偏轉的墨跡。同樣,將地球儀倒轉過來,南極向上,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演示觀察,從南極向下看,可以發(fā)現墨跡向左偏轉。
實驗二
實驗材料:撐開的雨傘、水
實驗步驟:①將撐開的傘的頂端模擬北球儀北極點向上,在傘的頂端滴適量的水;②正確模擬地球自轉方向,進行旋轉;③觀察并描述水滴留痕的偏轉方向;④再倒轉傘的方向,重復②③步驟,但旋轉方向與②步驟相反。
最終,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地球表面上的物體在做水平運動時,運動方向發(fā)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向左偏轉。筆者通過兩個簡單的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并全程投入在實驗活動過程中。通過實驗驗證地理知識,使學生能準確地把握地理知識,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通過此次實驗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大大提高了高中地理課堂效率。
3.巧妙融入信息技術,合理選擇活動時機。
在活動內容和活動方案都很完善的基礎上,就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開展實踐活動。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明確活動的方式和意義。高中地理知識較為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但是,如果教師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就能將抽象的地理概念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更易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的教學中,筆者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后羿射日》的方式進行活動導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為接下來的地理知識講解做好鋪墊。因此,筆者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既提升了地理課堂的趣味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了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地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選擇適當的活動時機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4.重視有效活動評價,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
活動評價是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進行歸納總結的重要手段。高中生的個體發(fā)展有著獨特性和不均衡性,作為教師,應該通過積極而有效的活動評價,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這樣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的角度全面而系統地分析地理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ji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時,筆者通過引入大量事例,引出我國目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足的現狀。筆者通過向學生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講述自己身邊水資源利用的不合理現象,并邀請學生進行總結概括、分享點評。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接著,筆者對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性點評,肯定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熱情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耐心解答,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在討論分享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實現了地理課堂的有效性。
總之,高中地理作為高中階段一門相對較難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將實踐活動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通過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解讀地理知識要點,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成果進行多方面觀察與聯想,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