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大量臨床研究資料證實, 重癥監(jiān)護患者在接受ICU 通氣治療時需要配合鎮(zhèn)靜以及鎮(zhèn)痛藥物治療, 加之保護性約束或者長時間臥床休息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CU 獲得性肌無力、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了較大的影響[1,2]。研究報道指出, 對ICU 機械通氣患者而言, 給予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不僅可對血液循環(huán)產(chǎn)生較強的刺激作用, 同時可對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產(chǎn)生刺激作用, 最終達到恢復肌肉功能的目的[3]。而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本身作為一種新型的康復訓練方法, 首先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科學量化的評估, 由此設計合適的康復訓練對策, 以此最大程度的保證康復訓練的順利實施, 并獲得突出的效果?,F(xiàn)本院就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在ICU 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ICU 機械通氣患者,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 例。對照組中男32 例, 女28 例;年齡42~69 歲, 平均年齡(58.14±5.39)歲;上機時間80~154 h, 平均上機時間(124.12±14.71)h。觀察組中男33 例, 女27 例;年齡41~68 歲, 平均年齡(58.25±5.76)歲;上機時間82~151 h, 平均上機時間(126.25±14.76)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全部患者均符合ICU 機械通氣操作標準;機械通氣時間>3 d;血流動力學指標較為穩(wěn)定;患者家屬均簽署了關于本次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類疾病及神經(jīng)肌肉疾病者;存在肢體殘疾者;合并顱內壓升高者;臨床資料缺失者。
1. 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鎮(zhèn)靜鎮(zhèn)痛、并發(fā)癥防治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操作方法[4]。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早期康復訓練, 主要集中在床上主動以及被動訓練, 包括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 30 min/次, 2 次/d。觀察組給予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 具體方法如下。
1. 2. 1 構建早期康復訓練小組 結合院內及科室內情況構建早期康復訓練小組, 組內成員包括1 名護士長、1 名主治醫(yī)師、1 名康復訓練師、6 名??谱o士, 組織組內成員共同學習ICU 機械通氣康復訓練的課程以及參考既往研究中的權威文獻。
1. 2. 2 量化評估分級 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FIM)以及ICU 患者意識模糊評估法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評價, 可將其分為1~4 級, 1 級為存在意識障礙,FIM 評分18~35 分;2 級為存在意識障礙, FIM 評分36~53 分;3 級為意識清楚, FIM 評分54~71 分;4 級為意識清楚, FIM 評分72~126 分。
1. 2. 3 四級康復訓練方法 ①1 級:患者實施床上被動訓練, 由康復醫(yī)師或者護士對患者的上肢肌肉及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被動活動, 活動類型包括前屈、后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等, 30 min/次, 2 次/d。②2 級:患者實施床上被動訓練結合主動訓練, 被動運動同上, 主動康復訓練由患者執(zhí)行, 5 次/組, 2 組/d, 下肢訓練10 min/次, 2 次/d, 直立坐位15 min/次, 2 次/d。③3 級:指導患者在床沿邊進行坐立活動, 將患者雙手抱胸, 雙肘支撐在床上, 雙腳則是以適當?shù)牧α恐?30~40 min/次, 2 次/d。④4 級:指導患者完成在床旁站立或者室內站立行走, 行走的時間為5~10 min/次,2 次/d, 并結合患者的情況指導其嘗試在病房內行走。在實施不同等級康復訓練后均需要對其訓練結果進行科學的測評及適當?shù)恼{整。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功能評分、認知功能評分、肺功能指標水平以及康復訓練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FIM 量表對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進行評價, 運動功能評價指標包括自理能力、轉移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 得分13~91 分, 得分越高, 說明運動功能越強;認知功能評價指標包括交流及社會認知, 得分5~35 分,得分越高, 認知功能越強[5]。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對患者的肺功能指標進行評價, 評價項目包括FVC、FEV1/FVC??祻陀柧毱陂g常見并發(fā)癥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ICU 獲得性肌無力、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及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前,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陀柧毢? 觀察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70.29±5.24)分、認知功能評分(27.81±2.09)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2.45±4.31)、(22.75±2.12)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及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及認知功能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shù)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后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后對照組6025.10±3.1752.45±4.3115.15±2.4122.75±2.12觀察組6024.09±3.25 70.29±5.24a15.74±2.67 27.81±2.09a t 1.72320.3671.27113.166 P 0.0870.0000.2060.000
2. 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康復訓練前, 兩組患者FVC、FEV1/FVC 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祻陀柧毢? 觀察組患者FVC(2.76±0.32)L、FEV1/FVC(76.45±8.33)%均高于對照組的(2.32±0.46)L、(67.15±9.02)%,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例數(shù)FVC(L)FEV1/FVC(%)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后康復訓練前康復訓練后對照組601.66±0.352.32±0.4648.61±6.1567.15±9.02觀察組601.69±0.41 2.76±0.32a48.25±5.78 76.45±8.33a t 0.4316.0820.3305.867 P 0.6670.0000.7420.000
2. 3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康復訓練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 與對照組的6.67%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當前臨床工作中針對ICU 患者多給予常規(guī)的制動、鎮(zhèn)靜以及臥床等相應的治療, 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骼肌蛋白質分化萎縮等風險。曾有研究報道指出, 患者在保持絕對臥床1 周后可造成肌肉力量的缺失, 缺失量為10%左右;也有相關資料顯示,約有25%的ICU 機械通氣患者可伴隨發(fā)生獲得性肌無力[6,7]。而對于此類患者而言, 給予積極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可對肌蛋白合成減少產(chǎn)生較強的抑制作用, 同時也可預防肌肉纖維的萎縮, 另外, 早期康復訓練的應用也會對血液循環(huán)產(chǎn)生較強的促進作用, 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 降低各種ICU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臨床意義突出[8,9]。但如何結合患者的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對策仍然值得研究及分析。
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作為一種新型的康復訓練方法, 在實施早期康復訓練之前結合院內情況構建康復訓練小組, 并采取量化科學方法結合患者的情況進行評價及分級, 通??山Y合患者的意識功能以及神經(jīng)肌肉功能獨立性將其分為4 級, 之后針對不同分級患者的病情及情況給予針對性的康復訓練[10,11]。其作用機制在于可對肌肉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產(chǎn)生較強的抑制作用, 并抑制肌肉分解, 對代償性循環(huán)的中軸突生長發(fā)揮較強的促進作用, 最終達到促進恢復患者主要功能獨立性的目的[12]。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就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在ICU 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觀察, 結果顯示, 該康復訓練方法明顯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以及肺功能, 原因是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可結合患者的生理活動規(guī)律及本身情況進行評價, 以此提高患者對康復訓練的耐受程度, 最終獲得良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 基于量化評估下的早期四級康復訓練在ICU 機械通氣患者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運動及認知功能, 改善其肺功能, 且在康復訓練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 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