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曉科
(東陽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金華 322100)
在老齡化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成為市政工程的重要內容。無障礙設計是市政道路無障礙建設順利開展的保障,當前在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過程中,存在不規(guī)范、不實用、不系統(tǒng)等突出問題。因此,探究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無障礙設計由聯合國組織提出,強調在設計中考慮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正常活動能力衰退者的使用需求,配置可以滿足殘疾人、老年人生理需求的服務功能與裝置。無障礙設計適用于都市建筑、公共環(huán)境、交通環(huán)境,主要目的是建設所有人均能夠便利使用、安全通信的設施[1]。
安全性原則是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市政道路設計者應仔細考慮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在道路中的無障礙行動線路以及發(fā)生事故災害時的避難設施,必要時可以引入高科技設施,確保老年人、殘疾人出行安全安心。
市政道路是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服務的主要設施,需要落實舒適性原則。在舒適性原則的指導下,設計者需要優(yōu)先考慮城市居民的合理作業(yè)程序與出行動線,從不同生活能力使用者角度思考道路舒適性,營造舒適的出行氛圍。
市政道路是城市居民出行的基礎設施,必須充分保證不同文化程度居民的知情權與信息交流的順暢性。不僅在道路設施使用方面保持透明,而且清晰設置功能設施標志牌與路線圖,并對道路內外高度差、進出路口狀況進行無障礙處理,確保道路設施的順暢利用[2]。
視覺無障礙設計主要是考慮視覺障礙人群出行需求,將視覺感受強烈的色彩設置到市政道路標志標線上,在醒目的位置設置易于發(fā)現的標識牌并設置凹凸有致、大小適宜的標識牌文字,配合對應的盲文、符號與圖形,保障視覺障礙者安全出行。同時,將高度1.3 m 左右的導盲路牌設置在與盲道邊緣距離0.8 m±0.2 m 的區(qū)間內,路牌上利用盲文簡潔表述關鍵信息,并明文標注阻止惡意破壞,在不干擾視覺障礙者正常通行的情況下,便于視覺障礙者停步觸摸。對于市政道路中公共汽車站提示標志,設計人員可以利用“徐高”的方式,將兩條楞條設置在方形磚表面,楞條布置方位為橫向,與盲道方位成90°,并設置箭頭作為方向指示標識,必要時設置盲文地圖,便于視覺障礙者購物、旅游。同時,利用3 條楞條設置主要商業(yè)區(qū)與城市旅游景點市政道路中商場提示標志,便于視覺障礙人員順利獲得市政道路周邊重要場所方位信息。
根據視覺障礙者依靠聽覺、觸覺輔助行動的特點,市政道路視覺無障礙設計需要將盲道設置到人行道中,并在城市主干路、次干路的主要路口以及人行橫道位置設置過街音響裝置,便于視覺障礙者安全通過人行橫道。
市政道路中,語言無障礙設計主要是對語言障礙人群進行保護,重點是在道路適宜位置設置醒目且清晰標志,便于語言障礙人群可以依靠簡單字跡或肢體語言快速識別路段。比如,人行橫道指示標志由輪椅、人、多條橫線組成;而無障礙坡道指示標志由輪椅、人、三角、方框組成,標志顏色一般為對比強烈的兩種顏色。
此外,語言無障礙設計還需要考慮老年人和兒童,根據其上學、探親訪友等需求,在道路入口到公共站臺位置設置小面積升降平臺,降低高度差。
市政道路中,肢體無障礙設計主要內容是坡道,包括可以滿足乘坐輪椅出行人士的行進坡道以及人行地道梯道、人行天橋梯道,如公共綠地入口便于輪椅通行的坡道、主要服務設施建筑入口便于輪椅通行的坡道、路旁男女廁所入口便于1 輛輪椅車進入的專用通道、公共綠地人行道旁便于輪椅停留的空地等[3]。一般坡道坡度應小于或等于1∶12,且坡面摩擦力較大、表面平整,兩側設置扶手以及下端高度超過100 mm 的安全擋臺。而梯道需要確保踏步高度盡可能低、踏步面盡可能寬、重心控制難度盡可能小,兩側配置上層900 mm 高與下層650 mm 高的扶手與連續(xù)安裝的欄桿(欄桿兩端延伸到踏步外300 mm 水平段)。同時,將人行橫道中間的安全島、人行橫道對應位置設置為與緣石坡道相互對正的坡道,便于乘坐輪椅的行人安全通過安全島,便于肢體障礙群體平等參與活動。為了方便乘坐輪椅者通過人行地道、人行天橋,除輪椅坡道外,還可以結合公共建筑的建設設置無障礙電梯、升降平臺,并在地面路口位置設置乘坐輪椅者使用的信號燈控制按鈕。
5.1.1 圓弧坡道
在大圓弧交叉口無障礙坡道設計時,促使落底出發(fā)節(jié)點、兩處橫道線外邊線一一對應,提示盲道長度、橫道線逐一對應,并將提示盲道中間位置斷開,降低盲人尋找行進盲道的難度。若人行道凈寬小于2 m,則利用人行道圓弧段部位導向盲道代替行進盲道,便于視覺障礙者盡快找到橫道線位置。
在小圓弧交叉口無障礙坡道設計時,設置坡道落底寬度大于或等于5 m,根據橫道線位置進行坡道落底寬度的適當調整,順利將兩條轉向盲道設置為1 條,或者利用導向盲道代替行進盲道,規(guī)避兩橫道位置提示盲道重疊問題。若人行道凈寬(不包括路燈、樹穴寬度)低于2 m,則將長度超出行進盲道寬度的提示盲道設置在行進盲道出發(fā)位置、終點位置,行進盲道遠離樹穴以及自行車停靠點,保證視覺障礙者行進安全。
5.1.2 喇叭口坡道
在喇叭口位置全寬落底單面坡坡道設計時,將坡道邊緣提示盲道設計為緊密毗鄰側石鋪設的形式。若無坡道,則設置路口位置提示盲道寬度在30 cm 以上、60 cm 以內,全寬坡口側落底與路面處于同一水平線,便于大開口單面坡落底后與人行道位于同一平面[4]。
5.1.3 中央分隔坡道
在具備中央分隔帶的交叉口無障礙圓弧坡道設計時,從圓弧中心位置著手,進行落底單面坡設置,落底寬度為5 m,或者利用導向盲道代替行進盲道,便于視覺障礙者順利通過交叉口。若坡道位于直線段,則控制落底寬度與道路中公共站臺坡道寬度一致,或者采用三面坡道。三面坡道對應的人行道寬度大于或等于3.5 m、人行道側石高度為10 m,坡道長度在2.2 m 左右,坡度在1/12 以內。
緣石坡道多位于交叉路口人行道、隧道、立體交叉人行道、街坊路口人行道、廣場入口人行道等位置。緣石坡道需要設置在人行道范圍內并與人行橫道相對應,根據要求選擇單面緣石坡道或三面緣石坡道,坡道表面均應粗糙平整,下口超出車行道地面20 mm 以內。其中單面緣石坡道包括長方形、方形、扇形多種類型,扇形單面坡緣石坡道下口寬度超出1.5 m,道路轉角位置單面坡緣石坡道上口寬度超過2.0 m;三面緣石坡道的正面坡面寬度超過1.2 m,正面坡度、側面坡度均小于1∶12。
此外,對于道路縱坡較大且高差較大的部分地段市政道路,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道兩端)的緣石坡道在方便肢體障礙者(乘坐輪椅者、使用手推車人員等)出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此時,設計人員應根據城市地形條件特殊性,設置獨立式坡道(或轉折式坡道、平行式緣石坡道),充分發(fā)揮緣石坡道的特殊作用。
盲道主要位于城市中心區(qū)道路、商業(yè)街、立體交叉地段人行地道、人行天橋、主要公共車站等位置。根據視覺障礙者安全行走要求,盲道多設置為條形,中間無拉線、電線桿、樹木等障礙物且遠離井蓋,表面觸感部分以下厚度與人行道磚一致,材質為具有一定強度且優(yōu)良抗滑性能的透水磚(或其他大摩擦阻力多孔材料),若為天橋等特殊地段,則選擇塑膠材料,避免選擇光面大理石、光面花崗石,顏色為中黃色[5]。若人行道外圍存在綠地帶、花臺、圍墻等設施,則在距離圍墻、綠地帶、花臺0.25~0.50 m 位置設置行進盲道。若人行道內側存在樹池,則在距離樹池0.25~0.50 m 位置設置行進盲道,若無樹池,則在立緣石0.5 m 及以上位置設置寬0.30~0.60 m 的行進盲道。根據15~50 歲成年人行走時兩腳寬度(35 cm±5 cm)與平均步伐長度(75 cm)、鞋子長度(25 cm),設定盲道面寬與底寬分別為25 mm、35 mm,高度與中心距分別為5 mm、62~75 mm。同時考慮視覺障礙人士直行時的左右擺動軌跡,選擇2 塊長250 mm×寬250 mm(或長250 mm×寬150 mm)的行道磚組成50 cm 寬的盲道。
在盲道開始位置、拐彎位置、結束位置以及距離人行道入口、臺階、地下通道入口、廣場入口、障礙物0.25~0.50 m 位置,設置圓點形的提示盲道,觸感部分突出表面,圓點高度與圓點中心距分別為5 mm、50 mm,圓點表面直徑與底面直徑分別為25 mm、35 mm。
在行進盲道、提示盲道之間,進行盲道北向磚設計。盲道北向磚外側輪廓類似于將普通方形磚中心挖空一個直徑一定的圓,內側圓形孔小于外側輪廓磚圓孔,且外表面設置觸感標記符號——“八”,標記符號的箭頭方向指向北方,便于視覺障礙人士通過足感辨認方向。
道路標志特指國際通用無障礙標識,設置位置是城市道路無障礙設施上,包括城市主要地段建筑物。道路標志的設計原則是文字凹凸感明顯、字體大小適中,且在坐著、站立視覺角度均無遮擋,滿足老年人與視覺障礙人員的辨識習慣[6]。同時,根據兒童、老年人反應力、視覺水平差異,從降低弱勢群體對道路標志信息理解難度著手,增添強烈色彩(無眩光表面),并增設清楚明了示意圖,配合對比色的鋪裝,給予弱勢出行人群一定心理暗示,助力弱勢群體便捷出行。
一般市政道路中標志設計需要綜合考慮環(huán)境閱讀距離、照明亮度以及向導質地,根據主題顏色與背景的對比關系,選擇單色背景。比如,在道路標志為黑色襯底時,無障礙電梯標志中的邊框、輪椅、箭頭均為白色,人行天橋指示中的輪椅、箭頭、天橋等標志均為白色,避開綠色、藍色、紫色等背景;再如,在道路標志牌為白色襯底時,輪椅坡道標志中的邊框、輪椅、坡道均為黑色,字體寬度與高度之比在1∶6~1∶10,字符寬度與高度之比在3∶5~1∶6,從源頭解決因人角膜變化而引發(fā)的視覺背景混淆問題。
綜上所述,無障礙設計是人性化理念在市政道路設計中充分展現的體現。在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過程中,需要落實安全性、舒適性、順暢性原則。同時,為保證市政道路無障礙設計成果與老年人、殘疾人的切實需求相符合,設計人員應根據實際情況科學開展視覺無障礙設計、肢體無障礙設計與語言無障礙設計,綜合利用導盲路牌、行進坡道、路緣石坡道等設施,為城市居民出行創(chuàng)造便利且安全的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