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摘? 要】在初中階段,歷史科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能夠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及質量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作用。歷史教學方法中的大單元教學法,不僅能夠將教材中的歷史知識進行串聯(lián),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思維?;诖?,本文結合初中歷史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并對歷史大單元的具體教學策略展開深入探討和研究,供相關從業(yè)者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
在開展歷史科目教學過程中,其教學目的不僅要保證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歷史知識,也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感受時代在歷史中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從中生成更多對歷史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方面可以開展大單元教學方法,將歷史知識點進行高效串聯(lián),轉變視角,促使學生完成對相關知識的整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
一、開展歷史大單元教學方法的具體原則
(一)具有時空觀念
在各類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候,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所以在分析此類事件時教師需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原則對問題進行分析,在特定的事件下結合特定的地點。所以,從某種程度來看,歷史科目對于不同事件的理解有其獨特性。教師方面在開展歷史教學期間,需將事件的背景、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進行簡要的介紹,以此幫助學生串聯(lián)內部知識點,并著重將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的內容進行講解,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并以此掌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歷史觀,非常有利于促進學生發(fā)展。
(二)史料的證實
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到對事物的論述,包括論點、論據(jù)、論證三方面,若想順利完成論述,就必須確保各個階段都有著相應的正確性。其中,對于歷史科目而言,對史料進行證實就是準備論據(jù)的過程,相關教師需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證實史料的意識,在學生正確建立該意識后,學生可以對歷史論點開展進一步的論述,達到有據(jù)可依,以此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所以,相關教師在對歷史大單元的具體開展課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結合史料證實原則,提高學生歷史思維。
(三)對歷史的正確理解
通常來看,對歷史進行正確理解非常關鍵和必要,相關教師需結合史料、歷史規(guī)律等方面的信息塑造學生對于理解歷史的獨特思路,這樣才能為學習歷史打下良好基礎。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需樹立學生的時空觀念,幫助其養(yǎng)成在特定的空間下思考特定問題的能力,做到論述不同事情時能夠有理有據(jù),從事實的角度出發(fā)并進行論述。由于初中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攝取量有限,所以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于相關內容的表達能力。能夠將所學內容完整地表達具有一定難度,教師方面需引導學生從基礎的歷史證據(jù)出發(fā),并同時遵循歷史規(guī)律,以此保證歷史解釋的合理性與邏輯性。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歷史觀。
二、開展歷史科目的大單元教學方法的有效策略
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需確保學生吸收更多的知識點,并促使學生建立更加立體化的知識體系,幫助其養(yǎng)成學習思維,這樣不論是學習教材或以外的歷史知識,學生都能夠從中汲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進一步完善思考。在不斷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中提高歷史素養(yǎng),并在歷史規(guī)律中感受到時代是以何種方式推動的,在這種方式下,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達到從根本上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不難看出,歷史大單元視角能夠從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整合大單元知識
在初中階段,學生接觸歷史知識的方法一般是在歷史課中進行學習,而初中生對于歷史的清晰概念尚未形成,在歷史課中復雜的知識點、時間線,學生學習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若沒有高效的教學方法予以指導,學生則難以提高學習效果,甚至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xiàn)厭學心理,非常不利于養(yǎng)成學習歷史的學習習慣。所以,為改善此類情況,相關教師應正確開展教學模式,并合理整合歷史資源,對歷史真相有著還原責任,這樣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整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需從相對全面的角度對歷史進行講解,以不斷提高歷史科目的教學質量。
以人教版初二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為例,相關教師在開展該單元的教學期間,需科學構建有關該節(jié)課內容的內外資源,并將此類資源進行連接,為學生展現(xià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面貌,并通過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角度去學習:吸收該單元的歷史知識。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結合以下幾方面內容展開學習:其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背景。由于初中年級的學生通常充滿熱情,對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十分強烈,通過對自己祖國成立的過程的學習,能夠以此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樹立更為健全的道德觀念。其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所做出的鞏固方法。在該單元中,抗美援朝與土地改革也是需要學生重點了解的內容,教師需以相關的時間段為依據(jù),將這兩個課程的共同點以及起到的具體鞏固作用進行重點分析,使學生對于該單元的學習更加全面和深入。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相關教師需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或歷史文獻等相關資料豐富學生視野,這樣也能夠更加還原當時的歷史面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當學生能夠在歷史課中吸收到充分的知識,必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歷史素養(yǎng)。還有,為確保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方面能夠更加系統(tǒng),教師應教授其歷史思維導圖的繪畫,并梳理知識點,對相關知識能夠做到充分的整合作用。
(二)構建大單元情境模式
在時間的不斷推動下,歷史也在不斷發(fā)展,人類作為其中的一個縮影十分渺小。相關教師建立大單元的情景模式下,可以充分結合“小說”的展開方法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描述,并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歷史重現(xiàn)。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將學生的關注點放在某一事件當中,并以該事件為中心,不斷擴散式思考與之相關的其他事件,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并促使其發(fā)自內心地喜歡歷史,由此養(yǎng)成對事物進行深入理解的習慣,最終提高學習能力、學習效果,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景教學模式下,學生更能夠以此建立記憶點,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做到對此類知識點的活學活用,提高理解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初二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探索的事件》為例,教師方面可以打造歷史課的電影角色,教師則是導演,將該單元中的內容及知識點設計為題材與相關劇本,并通過電影的方式展示我國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與成就,激發(fā)學生對于此類知識的學習熱情。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感受到身臨其境,并具有相應的沉浸感,視覺、聽覺等效果豐富著大腦,促使大腦能夠更加深刻地記憶相關畫面,進而完成對歷史知識點的吸收,并且完全不會感受到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的枯燥感,大大提高學習興趣,其教學實效性也在同步提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情境吸引方面。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有關工業(yè)化的材料,部分學生并沒有觀看過工業(yè)化之前的發(fā)展信息,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其二,介紹背景。在講述有關我國工業(yè)化的信息方面,需將工業(yè)革命等知識點進行介紹,以及當前我國的發(fā)展背景,以此引出我國工業(yè)化的起步。這種方式更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工業(yè)化的思考。在開展上述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需融入相關的歷史知識,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收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學到更多有用的內容,增強思辨能力,并學會從歷史的整體角度去思考問題,提高其學習水平。
(三)有序開展歷史課堂
由于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中,在學習歷史時,必然會對其中的因果關系進行探索。在開展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方面需將瑣碎的知識點進行串聯(lián),并整合相應的聯(lián)系性與共同性,避免因內容復雜等原因導致學生學習困難。所以,教師方面在開展相關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歷史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并以此構建有序的大單元模式,促使學生養(yǎng)成更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思考能力,這樣也有利于提高歷史科目的教學實效性。保證構建有序的大單元教學模式,也能夠為學生制作思維導圖起到輔助作用,以此構建更為全面、具體的思維導圖,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力,鞏固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二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教學過程中,該單元主要以中國發(fā)展道路為重點,在這之中也涉及到重要的歷史轉折、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對國家發(fā)展有著重要、積極影響的內容。所以,相關教師在開展該單元的教學過程中,需對整個單元的內容進行整合,將各個事件的發(fā)生時間進行串聯(lián),排列先后順序。完成后,需對各個時間點所涉及到的歷史知識進行整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我國是在什么情況、條件下選擇走屬于我們自己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此加深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水平。教師在教學期間也需要遵循“因果聯(lián)系”的基本原則,客觀呈現(xiàn)當時的歷史條件及我國發(fā)展狀況。結合時空思維,講述同時間內我國以外其他國家的發(fā)展信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在進行充分的介紹后,教師方面可以對教學過程進行簡單的課時劃分。第一課時可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展必要性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明確我國選擇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以此增強其愛國心理,樹立良好的人生觀、歷史觀與道德觀。同時,世界的發(fā)展狀況也要同步展現(xiàn),如該階段某國家發(fā)生的各類運動,并提高學生對“因果聯(lián)系”方法的運用水平,引發(fā)對各類重要運動發(fā)起原因的思考,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并以更加多元、立體的方式感受歷史發(fā)展的力量。在第二課時當中,教師可以講述我國在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中,經濟方面的舉措,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內容,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方式,以及在這種發(fā)展方式下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激發(fā)學生對該階段歷史的探索熱情。在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時空意識會顯著增強,也會以更加客觀、理性的角度看待歷史。
三、結束語
總的來看,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開展大單元教學模式,將歷史知識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連接,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探索的熱情與積極性,非常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并促使學生養(yǎng)成更加科學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徐剛.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研究,2023(2):138-140.
[2]路仕忠.初中歷史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探究[J].文理導航(上旬),2023(3):43-45.
[3]崔記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的策略探析[J].學周刊,2023(9):97-99.
[4]陳志林.探究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