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并將“家國情懷”定為了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體現(xiàn)著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獲得情感體驗,是培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而難以量化性作為情感的特征,使得“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上的滲透程度難以被評價衡量。本文認為,“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愿促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心理認同的出現(xiàn)時,可以作為判斷“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參考標志。故而,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沉浸式學習、問題鏈設計,不斷優(yōu)化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如親身經歷般的情感體驗,在思辨中將認知與情感融為一體,實現(xiàn)由規(guī)則認同向心理認同轉變,成長為一個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的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關鍵詞】“家國情懷”;難以量化;心理認同;沉浸式學習;問題鏈設計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歷史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的獨特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凹覈閼选笔菤v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體現(xiàn)出了對歷史課程所承載培育和涵養(yǎng)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的重要功能。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的我們,肩負如此重要的教育任務,須對課堂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程度有著基本的判斷并不斷加以推進,方不辜負國家的希望。
一、“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難以量化性
“家國情懷”作為一種情感而言,一般指的是對于自己的國家保有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并愿意為之而奮斗的信念。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理解生命的價值、關注自己的靈魂、形成堅定的信仰,是實現(xiàn)“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
夏曉凌老師的美文《美哉!家國情懷體現(xiàn)著歷史學習的價值追求》,文中說:“情懷,其實就是一種感情,一種寄托,一種希望?!敝煨÷淌谡f過,“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對那些關涉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的引導和培育”。兩位老師觀點明確,都側面證明了積極情感體驗的出現(xiàn)對于家國情懷培育的重要性。
情感像空氣一般,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沒有具體的邊界,亦沒有單純不變的情感,它具有著非規(guī)定性、廣域性和錯綜復雜性,正因如此,難以量化性成為了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判斷學生是否產生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呢?如果無法判斷,將會使得“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程度也無法被任課教師把握與衡量。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的我們,肩負了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是“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的主要承擔者,如何將這一難以量化的情感,盡可能地找到比較科學的衡量判斷的方法,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存在的不足
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著為了讓學生快節(jié)奏地接受知識點而忽略認知與情感的結合,把“家國情懷”滲透的復雜情感體驗簡單地轉變?yōu)閷⒔Y論告訴學生的知識傳授。課堂中沒有能夠震撼心靈的情境創(chuàng)設,亦缺少讓人樂于探究的問題鏈設計,更缺乏讓學生在多種選擇中不斷思辨、產生心靈碰撞、最終得出真知的過程。
情感教育不是情感與教育簡單相加,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告訴學生,就等同于學生也有了相同的情感,即便學生能表達情感,也不代表他有著積極的情感體驗。故而,結論的得出并不意味著“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只有將情感融于課堂教學,讓情感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發(fā)酵,實現(xiàn)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tǒng)一,才能培養(yǎng)出既具有知識基礎,又具有崇高信念的學生,真正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策略
(一)透過認同程度基本判斷“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
何為認同?在思想、情感上愿意接受他人意見,并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與他人保持相近。根據認同程度的不同,認同可分為規(guī)則認同和心理認同。
規(guī)則認同是指為了某種原因,在外部語言動作上表現(xiàn)出的認同,往往表現(xiàn)為表面上贊同對方觀點,但并不在意愿上配合、行動上實踐。
心理認同則一般出現(xiàn)在體驗他人的情感后,將自己先前的經驗和對當前的新感受進行重新內化和吸收,最終形成的認同,不僅在語言、動作上贊成和支持對方的觀點,并能在情緒響應、意愿上的配合、行動上實踐。
“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愿促其發(fā)展的思想和理念,由此可見,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當中,只有心理認同的出現(xiàn),才可以作為“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的參考標志。
(二)通過沉浸式學習和問題鏈設計優(yōu)化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規(guī)則認同向心理認同轉變,推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
1.沉浸式學習
“沉浸式”廣義上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通過不同的方式去誘導感官和認知體驗,使參與者沉浸于某種心理狀態(tài),更好地體驗設定的情境。
沉浸式學習,指學生在教師優(yōu)化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及問題的指引下,產生各種感官體驗,將認知和情感融于一個整體,產生如親歷般的情感體驗。當學生沉浸在歷史情境中,深刻體驗歷史的厚重時,規(guī)則認同會自然向心理認同轉變。如,通過黃海大戰(zhàn)中鄧世昌以身殉國英雄事跡的學習,弘揚愛國志士的舍身報國英雄氣概。常規(guī)教學中,教師呈現(xiàn)詩文“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提問學生:“鄧世昌身上體現(xiàn)了什么精神?”此時,學生會在大腦中搜索老師需要的答案,很難看出他們是規(guī)則認同還是心理認同。
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經歷。運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出甲午風云中片段,當學生看到致遠艦眾人萬眾一心,視死如歸,手挽著手喊著“開足馬力,撞沉吉野”時,看到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中時,看到隨著悲壯音樂的響起,洶涌的海面上只剩下英雄殘影時,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學生們屏住呼吸,全神貫注,感鄧世昌之所感,想鄧世昌之所想。教師追問:“鄧世昌為什么會選擇撞沉吉野?”“假如你是鄧世昌,面對當時的情況,你會怎樣去做?”
此時,當情感融于課堂,在教育中發(fā)酵,學生的回答,完全出于本心,真正實現(xiàn)了情感過程與認知過程的統(tǒng)一??梢耘袛?,通過沉浸式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出現(xiàn)心理認同,推動“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滲透。
2.問題鏈設計
問題鏈是教師依據課程目標,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的困惑,將教學內容轉換為層次鮮明、具有系統(tǒng)性的一連串教學問題。問題鏈可以促使本來只有規(guī)則認同的個體體驗他人的情感,在外環(huán)境的影響下,將自己先前的經驗和對當前的感受進行重新內化和吸收,在形成和改變中向心理認同過渡。
如,八年級上冊講述戊戌六君子的事跡時,同樣是弘揚愛國之士舍身報國的情懷,常規(guī)課堂當中,教師會以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故事為切入點,與背叛光緒帝的新軍首領袁世凱形成鮮明對比。故事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譚嗣同舍身取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并激發(fā)他們濃濃的敬佩之情。但部分學生說出的感想亦可能是規(guī)則認同。心理認同不僅是同意、贊成和支持對方的觀點,并且需在情緒響應、意愿上的配合、行動上實踐。此時,只有將問題深刻剖析,直面他們可能存在的其他想法,讓他們親身經歷其他同學的情感體驗,將自己先前的經驗和對外界的感受進行重新整合、內化和吸收,才有可能促使他們從規(guī)則認同轉變?yōu)樾睦碚J同。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鏈:“你認為袁世凱背叛光緒帝的原因是什么?”“譚嗣同舍身取義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袁世凱遭萬人唾棄而譚嗣同為萬人景仰?”讓學生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斷體驗他人情感,深刻地理解歷史人物作出歷史抉擇背后的原因,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最終體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之感,正是前輩和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才換來了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此時,他們會希望一個“譚嗣同”倒下,千萬個“譚嗣同”站起來。問題鏈的設計,促使學生在思辨中將認知與情感融為一體,最終促使心理認同的出現(xiàn)。
3.在實踐應用中,沉浸式學習與問題鏈設計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的相結合,可以更好地推動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接下來,以教學“體會張騫的愛國情感”課堂片段為例。
首先,播放影視張騫在匈奴遭遇片段,讓學生沉浸在歷史情境中。接著,設計問題鏈,促使學生體驗他人的情感,將自己先前的經驗和新的感受進行內化和吸收,在改變中形成心理認同。
師:在視頻中,你們體會到了張騫的哪些精神?
生:“張騫在匈奴有妻有子,依然不忘記自己對大漢的使命。”
生:“他具備了愛國敬業(yè)的精神。”
生:“堅持完成任務,只為承諾,我們看出了他相當誠信?!?/p>
……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面對匈奴單于的威逼利誘,假如你是張騫,你會如何說如何做?”
生:我會平靜地說只愿完成大漢交與我的使命。哪怕是上刀山,還是下火海,我張騫都萬死不辭!
生:我會很激動地說,單于,為了使命,毋寧死!
師:“我覺得很符合張騫的性格,大家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自己想象成張騫,面對當時的情況,我就會這樣。”
生:“作為一個愛國、敬業(yè)的人,都會有哪些反應!”
在這個片段教學中,師生一起溫故了那一段歷史,亦將自己代入其中,把愛國、敬業(yè)的精神品質根植于內心,沒有人告訴學生該做什么,什么是對的,一切的回答,只需跟隨內心,學生們伴隨著認知過程,產生新的經驗,進而出現(xiàn)新的情感體驗,對張騫的行為產生了心理認同,不僅在語言、動作上贊成和支持,并能在情緒響應、意愿上的配合、行動上實踐,真正做到了“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滲透。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透過認同程度判斷“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對難以量化的情感進行基本的判斷,并通過沉浸式學習和問題鏈設計優(yōu)化教學情境,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體驗他人情感,促使其在重新整合吸收后實現(xiàn)規(guī)則認同向心理認同的轉變,不斷推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滲透,成長為一個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的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孫靜.初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2(22):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