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樺
每一次新聞采訪都可能遇到不一樣的采訪對象,記者要想順利完成采訪任務,采集到理想的信息內容和答案數(shù)據,就需要去了解采訪對象的心理。記者在采訪中可能會遇到處于各種心理狀況下的采訪對象,其心理狀況表現(xiàn)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有的會做出一些有意無意的消極動作,或者抗拒動作,有的會精神亢奮、滔滔不絕。在面臨這些不同反應的時候,就應該對采訪對象的情緒進行辨別,或安撫,或順勢利用,從而保障采訪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對于記者來說,就需要去掌握相應的情緒管理手段,以及矯正采訪對象消極反應的技巧,這樣才能夠保障在遇到此類情況的時候有所應對。通常情況下,這些采訪對象的各種心理反應都會在語言和肢體動作上表現(xiàn)出來,可以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方法,具體的分類和方法總結如下。
逆反型。美國心理學家布瑞姆認為,每個人都有試圖維護自己的行動自由,一旦自由受到威脅,就會盡力恢復;當外在壓力增加并對自由產生威脅時,個體會拒絕遵從,或做相反的事,以保護自己的行動自由。該類型采訪對象的反應主要表現(xiàn)較為強硬,一般情況下,采訪對象在與記者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對于記者的問題和來訪表示拒絕,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態(tài)度極其冷淡,且不愿意回答問題和故意岔開話題,同時表情里也會帶著某種情緒。在面對這種采訪對象的時候,記者就需要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從氣質類型上進行判別,有計劃地去設計有效的采訪方法,分析該采訪對象產生這種抗拒和對抗心理的原因。
遇到這種情況,對于記者來說,首先要換位思考,如果你作為采訪對象,你最希望對方怎樣了解你,怎樣走進你的內心,與你同頻共振。換句話說,就是你最想展現(xiàn)哪些方面。記者應該從這些方面去進行深入挖掘,給受眾帶去他們最想要的信息。再有就是記者應該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傾聽者,只有這樣才能讓采訪對象積極的發(fā)言,記者在傾聽的過程中始終保持一個冷靜清醒的頭腦,即使采訪對象在講述過程中情緒有強烈的變化,記者也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
筆者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曾經采訪過一位著名音樂家,他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旅居海外,但心中始終熱愛著祖國,只要有巡回演奏的機會總會在演出的最后演奏一個保留曲目,一個真正屬于他自己的作品,傾訴著心中對祖國的熱愛和思念。改革開放后,他終于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這時候,他成了記者追逐采訪的對象,他的過往經歷也成了關注的焦點。那次采訪被安排在他的演出結束之后,當有記者問及他曾經的過往時,筆者發(fā)現(xiàn)他對過往的事并不想作過多的回憶和評說,要么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帶過或說幾句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要么干脆岔開話題,顧左右而言他。筆者認為,此時這位音樂家更多的是想通過他的音樂向他熱愛的祖國和熱愛他演奏的聽眾表達他的感激。他希望通過記者的采訪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音樂,以及彈奏中真正流淌出來的內心真實情感。于是,筆者就問他:“這首曲子您彈奏了幾十年,您能說說再次在祖國的土地上彈奏它時,和在世界巡演時的舞臺上演奏時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聽到這個問題,只見他先是一愣,靜靜地看了筆者幾秒鐘,然后看到他眼里閃過一絲興奮的亮光,一下子打開了心扉,越說越激動,甚至眼中涌出了淚水。由此可以看出,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有時需要從一個探尋者轉變成一個傾聽者、知心者。
抗拒型。抗拒型的人會對他人的防范意識較強,會把身邊所有的人都當成將要傷害他的人。抗拒型的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內心缺乏安全感,但實際上他們很脆弱。在采訪時,如果記者沒有做好準備,沒有充分掌握采訪對象的第一手背景資料,很容易出現(xiàn)的冷場甚至當場遭到拒絕。
遇到這樣的采訪對象,除了做好必要的功課以外,記者可以通過一些引導性的語言和話題,來讓采訪對象進行問題的闡述。假如采訪對象在發(fā)言的過程中過于活躍與興奮,記者可以通過一些禮貌性的語言適時打斷采訪對象,引導采訪對象進行預設問題的回答。如果采訪對象不愿接受采訪,記者需要進行認真而細致的背景調查,了解被拒絕的原因;如果是對記者有偏見和成見,就需要從內心深處坦誠而直接地表達自身的采訪意愿。
多年前,筆者臨時接到一個采訪任務。采訪對象曾經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紅遍全國的歌手,由于某些負面的事情被記者曝了光,聲譽在歌迷的心中一落千丈。沉寂了一段時間后,一次他隨某演出團體來南昌演出,記者來到他下榻的酒店想要采訪他。他一聽說是來采訪,非??咕?,連門都沒開。筆者反思,如果在采訪前能與他身邊的人進行溝通,說明采訪的問題只限于這次演出以及他今后演唱之路的思考,讓他打消顧慮和抵觸情緒,而不是貿然前去采訪,很有可能會順利完成這次采訪。
謙虛型。此類型的采訪對象一般都是較為優(yōu)秀或先進的群體,在他們心目中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少了內心的糾結,而是多了更多的坦然,這是他們最令人敬佩的智慧與本性,也是他們最為厲害之處。該群體在面對記者采訪時,并不會夸大自己的突出事跡進行過度宣傳,所以就會從行為上和心理上對記者提出的問題非常謹慎。記者在面對這種采訪對象時,一般要提前去接觸采訪對象,了解他們的情況。記者進行心理分析的時候,一般都會從職業(yè)上來進行劃分,利用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進行問題的思考,然后選擇正確的切入點,讓采訪對象進入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采訪中要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設計,并且和采訪對象進行充分的溝通。這樣才能夠在采訪時,減輕采訪對象的陌生感和緊張感,輕松地回答問題。另外,為了讓受眾全方位地了解采訪對象,除了讓大家了解他的成果及成長經歷之外,提問要圍繞他身邊的事情進行展現(xiàn),這些問題看似與主題關聯(lián)不大,但是卻能夠由淺入深、由遠及近,讓訪談漸入佳境。
如有一次采訪江西省著名贛劇表演藝術家,采訪前筆者做了很多準備,從她的成長經歷到她的演藝生涯的發(fā)展,以及她從藝多年的奮斗歷程。這些話題她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多次,程式化的問題很快就說完了但總覺得不夠精彩,似乎缺少了點什么。后來記者從她的喜好來談,像她喜愛的顏色、服裝的搭配,與身邊朋友的相處之道及對南昌美食的偏好等,讓受眾全方位立體地全面了解她。那次采訪氛圍非常輕松,整個采訪過程都是笑聲不斷,節(jié)目播出后效果不錯。
冷漠(憤慨)型。冷漠的人往往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歡獨立思考和獨自決策,不喜歡受到別人的干擾和影響,給人以固執(zhí)或者較為自我的印象。冷漠、憤怒本身不過是情緒的一部分,時常伴隨著其他的情緒,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此類采訪對象在面對記者的提問時會出現(xiàn)冷漠或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化會導致回答的真實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記者在面對這種采訪對象的時候,對采訪對象的行為舉止和語言習慣都需要去重點關注,及時了解對方不愿意接受采訪的原因,尋找更多新聞亮點。這樣有助于掌握主動,讓采訪對象愿意接受采訪。
有一次記者采訪在南昌舉辦的全國性的體育賽事,來到眾多領隊和教練看比賽的看臺。有個記者一眼就看到了想要采訪的那位教練,就興奮地走了過去。沒想到,這個教練看了那個記者一眼拒絕了采訪要求,記者沮喪地走了。此時,筆者也走了過去坐在這位教練的身旁,與他一起看比賽,還不時向他請教比賽現(xiàn)場的雙方比賽情況。過了一會兒,筆者提出希望他能夠在這場比賽結束后就競技雙方的實力以及背后艱苦訓練的過程,給受眾作一番講解。沒想到,教練二話沒說爽快地答應了要求,采訪結束之后,他又回到看臺上繼續(xù)看比賽。另外,每個人和群體的心理動態(tài)都會受到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記者在采訪時還要考慮到采訪現(xiàn)場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著裝。一般情況下,在與他人接觸時第一印象是最為重要的,所以記者需要在著裝上去進行相應的準備,要和采訪環(huán)境相配。例如,在辦公室較為正式的采訪環(huán)境中,就可以選擇穿顏色較為深沉的正裝;倘若是工地等室外環(huán)境,就可以選擇一些較為休閑的運動裝以及工作服,才能夠讓采訪對象更好地進入到問題的回答狀態(tài)當中。
其次,要選擇適當?shù)牟稍L時機。當采訪對象受到干擾難以穩(wěn)定情緒,或者在回答問題時引發(fā)痛苦回憶,會對當前的采訪產生排斥和厭惡心理。所以記者在進行采訪任務的時候就需要重視適當?shù)牟稍L時機。
再次,要選擇恰當?shù)脑L問場所。訪問場所的選擇往往有利于采訪對象減少采訪的緊張感以及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例如,記者在對學生進行采訪時就可以采取教室和操場作為訪問場所,在對工人進行采訪時就可以把工廠車間作為采訪場所,在對農民進行采訪時就可以選擇田間地頭作為采訪場所。
總而言之,新聞從業(yè)人員如果能掌握些心理學知識,就能夠對采訪對象的心理進行相應的分析,讓新聞工作者在觀察到對方相應的行為和動作時,針對性地通過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和動作來引導對方去訴說內心客觀且真實的想法,才能夠保證采訪數(shù)據的真實,才能夠更好地讓新聞工作者的采訪任務順利完成。因此,心理學是新聞采訪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