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孔世杰,張麗,張亮,李京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狀動脈存在急性阻塞,導致心臟肌肉血液供應不足出現(xiàn)壞死進一步造成心臟功能受損的一種急性病癥[1]。由于AMI是在冠狀動脈持續(xù)性缺血基礎上產生的,患者多出現(xiàn)心前區(qū)疼痛、頭暈、出汗等癥狀,嚴重者會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對健康威脅較大[2-3]。臨床治療AMI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為主,PCI 能夠快速疏通梗死血管,減少梗死范圍,保護左心室功能。目前,AMI 患者PCI 治療后左心功能的評價主要依靠癥狀、查體以及心肌損傷標志物,但癥狀、查體缺乏精準性,心肌損傷標志物難以快速得到結果,因此影像學工具在心功能客觀評價中價值更突出。超聲心動圖(UCG)在AMI 診斷中有重要意義,是判斷PCI 術后心臟功能改變的重要依據(jù)[4]。四維斑點追蹤顯像技術(4D-STI)結合了三維超聲與斑點追蹤成像技術,能夠更全面地評價機體左心功能[5]。本研究探討UCG、4D-STI 對AMI 患者PCI術后左心功能的評價作用及與預后的相關性。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于黃河三門峽醫(yī)院行PCI 治療的AMI 患者102 例為觀察組,另匹配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者35 例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性70 例,女性32 例;年齡32~73 歲[(52.47 ± 9.07)歲];體重指數(shù)17.58~24.75(21.12 ± 1.32)。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5 例;年齡35~73 歲[(52.71 ± 8.68)歲];體重指數(shù)17.98~24.60 (21.28 ± 1.40)。2 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依據(jù)《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6]擬定標準:(1)心前區(qū)、胸骨后方疼痛,有憋悶感,疼痛可延伸至左側肋骨及上腹部,部分可延伸至頭部、口腔。疼痛時間較長,超過30 min 以上,疼痛期間無明顯峰值;(2)心肌損傷標志物上升>參考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數(shù)值,如肌鈣蛋白升高超過正常值第99 百分位,有心肌缺血癥狀;(3)心電圖在壞死區(qū)周圍心肌損傷導聯(lián)上有第一ST 段抬高表現(xiàn),出現(xiàn)寬且深的病理性Q 波,T 波倒置;(4)影像學檢查(心肌磁共振、心臟彩超)提示存活心肌減少,或新發(fā)局部室壁動度異常。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入院明確診斷為AMI;(2)年齡在18 周歲以上;(3)屬首次發(fā)病,病情發(fā)作24 h 內有典型AMI 表現(xiàn);(4)屬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了解研究內容,知曉利弊,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心臟疾病、血液及免疫系統(tǒng)疾??;(2)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且處于急性期;(3)合并肝腎功能或凝血功能異常,合并惡性腫瘤,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異常;(4)存在經皮冠狀動脈治療史;(5)認知功能障礙或交流溝通障礙,不配合檢查或取得檢查圖像質量差;(6)中途轉院或退出研究。
觀察組患者于PCI 術前、術后7 d 行UCG、4DSTI 檢查,對照組于體檢當日行UCG、4D-STI 檢查。
1.4.1 UCG 檢查 取左側臥位,檢查開始前休息5 min,保持勻速呼吸,選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 Vivid E95),連接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電極接觸情況,等待波形穩(wěn)定。將探頭連接在胸骨左緣與心尖區(qū),行常規(guī)切面檢查,測得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ESD)、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SVI)、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DVI),于心尖四腔、兩腔切面測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
1.4.2 4D-STI 檢查 前期檢查步驟同UCG,采用四維心臟超聲相控陣扇形探頭,于四腔心切面按下4V-D 按鈕,開啟四維全容積成像系統(tǒng),實施全容積模式搜集,顯像時幀頻≥25 幀/s,連續(xù)存儲3 個圖像。囑咐研究對象屏住呼吸10 s,采集心動周期內全容積動態(tài)變化,保存圖像。導入Echo PAC 軟件,使用4D-Volume 分析圖像,對心肌進行斑點追蹤分析,得到左心室心肌四維參數(shù):左心房整體縱向應變(LS)、整體徑向應變(RS)、整體圓周應變(CS)、整體面積應變(AS)。對所有觀察組患者進行術后10 個月門診、電話隨訪,記錄其術后10 個月內出現(xiàn)心源性死亡的概率。
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2.0 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 表示,行t檢驗;影響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兩變量相關性用斯皮爾曼相關性分析,建立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評估預測預后的價值。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MI 患者PCI 術后LVEDD、LVESD、LVESVI、LVEDVI、LS、CS、AS 小于術前,LVEF、RS 大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LVEDD、LVESD、LVESVI、LVEDVI、LS、CS、AS 小于AMI 患者PCI 術前、術后,LVEF、RS 大于AMI 患者PCI 術前、術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PCI 術前、術后AMI 患者及對照組左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PCI 術前、術后AMI 患者及對照組左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與術前相比bP<0.05。AMI 為急性心肌梗死,PCI 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LVEDD 為左心室舒張末徑,LVESD 為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ESVI 為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DVI 為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shù),LVEF 為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S 為整體縱向應變,RS 為整體徑向應變,CS 為整體圓周應變,AS 為整體面積應變
左心功能參數(shù)LVEDD(mm)LVESD(mm)LVESVI(ml/m2)LVEDVI(ml/m2)LVEF(%)LS RS CS AS AMI 患者(n=102)術前51.62 ± 2.23a 36.57 ± 2.32a 30.85 ± 7.89a 62.49 ± 10.01a 53.26 ± 0.16a-15.92 ± 3.64a 21.48 ± 3.81a-12.43 ± 2.62a-19.65 ± 4.87a術后48.56 ± 1.84ab 33.14 ± 1.61ab 24.57 ± 6.15ab 48.32 ± 5.54ab 61.06 ± 0.14ab-21.57 ± 4.18ab 26.78 ± 3.10ab-17.46 ± 3.02ab-23.54 ± 4.62ab對照組(n=35)46.51 ± 1.90 32.00 ± 1.45 20.14 ± 5.62 41.07 ± 2.10 65.01 ± 0.12-25.38 ± 2.69 30.87 ± 3.45-20.97 ± 3.21-26.45 ± 4.35
記錄AMI 患者術后10 個月內出現(xiàn)心源性死亡概率,根據(jù)死亡情況分為存活組(80 例)和死亡組(22 例)。單因素結果顯示,不同預后患者LVEDD、LVESD、LVESVI、LVEDVI、LVEF、LS、RS、CS、AS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預后AMI 患者各項指標比較
以LVEDD、LVESD、LVESVI、LVEDVI、LVEF、LS、RS、CS、AS 為自變量,患者預后情況為因變量,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LVEF、LS、RS 是影響AMI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AMI 患者預后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LVEF、LS、RS 單獨預測AMI 患者預后不良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844、0.795、0.792,聯(lián)合預測AUC 為0.855。見圖1。聯(lián)合預測預后不良AUC 與LVEF、LS、RS 單獨預測AUC 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167、-0.668、-0.740,P=0.867、0.505、0.459)。見表4。
圖1 術后UCG、4D-STI 檢查參數(shù)預測AMI 患者預后不良的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
表4 術后UCG、4D-STI 檢查參數(shù)預測AMI 患者預后不良的ROC 曲線分析
AMI 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在老年患者中致死率較高。AMI 主要發(fā)病原因是冠狀動脈病變導致心臟、心肌缺氧,進而引發(fā)心肌運動異常。已有研究證實,血栓形成、血管內斑塊脫落以及冠狀動脈痙攣等均可導致AMI,日常生活中劇烈運動、過度勞累或暴飲暴食也可能誘發(fā)AMI[7-8]。PCI是治療AMI 的首選方案,能夠不同程度地擴張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使血管內徑恢復正常,進而達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9]。因此,評估AMI 患者PCI治療后心臟功能改善情況對后續(xù)預后評價、避免心源性死亡有重要臨床意義。超聲心動圖是心肌功能常用檢查方式,斑點追蹤成像技術(STI)是近年來應用頻率較高的新型超聲成像技術[10-11]。本研究探討UCG 與4D-STI 在AMI 患者PCI 術后評估及預后預測中的作用。
UCG 是評估心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臨床心臟檢查的重要工具。UCG 能夠探查心臟不同角度結構,更加直觀地評估心室功能,在多數(shù)心臟疾病診斷中發(fā)揮重要價值[12]。彭建國等[13]在研究AMI 患者PCI 術后UCG 二尖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與二尖瓣環(huán)舒張早期運動峰值速度比值與其心功能變化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AMI 患者PCI 術后舒張功能改善較顯著,UCG 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PCI 術后心功能改變情況。本研究所得結論與其類似,通過對受試者進行UCG 檢查得到LVEDD、LVESD、LVESVI、LVEDVI、LVEF 參數(shù)指標,PCI 術后患者左心功能指標較術前明顯改善,說明PCI 手術發(fā)揮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4D-STI 是三維超聲與斑點追蹤成像技術的結合,能夠對心肌不同實相運動軌跡進行追蹤,有測量數(shù)據(jù)準確的優(yōu)勢。有學者對4D-STI 測得的梗死區(qū)心肌應變值與磁共振成像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二者所得結果有較好的相關性[14]。林秀梅等[15]在研究4D-STI 評價AMI 患者PCI 術后左心功能的價值時發(fā)現(xiàn),4D-STI 可以對AMI 患者PCI 術后左房和左室功能的恢復情況進行定量評價,為PCI 療效評定和冠心病預后判定提供理論依據(jù)。本研究結論與其一致。AMI 患者PCI 術后LS、CS、AS 小于術前,LVEF、RS 大于術前,說明PCI 術后患者左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此外,本研究通過對AMI 患者術后7 d 和術后10 個月進行UCG 與4D-STI 檢查發(fā)現(xiàn),不同預后患者UCG 與4D-STI 測得的參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LVEF、LS、RS 是影響AMI 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LVEF、LS、RS 單獨預測AMI 患者預后不良AUC 分別為0.844、0.795、0.792,聯(lián)合預測AUC 為0.855。這說明對AMI 患者術后進行UCG 與4D-STI 檢測能夠為患者預后評估提供一定價值,雖然聯(lián)合預測與單獨預測AU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進行聯(lián)合診斷時,敏感度、特異度均保持在0.850 以上,穩(wěn)定性更好。
綜上所述,AMI 患者PCI 術后左心功能可出現(xiàn)明顯好轉,UCG 與4D-STI 均可對AMI 患者PCI 術后左心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且二者聯(lián)合預測時敏感度、特異度穩(wěn)定性更好。但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有待長時間隨訪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