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見知
魯迅先生曾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笨梢姡拔摇笔莻€非常重要的個體。在日常寫作中,“我”可以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如行文的主體、參與者或旁觀者,也可以是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笆澜纭焙艽?,像一個五彩繽紛的“盒子”,這個“盒子”里裝著人、事、景、物四種寶物,我們應(yīng)借助一個怎樣的“我”去看世界,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呢?下面,我們就鏈接課文內(nèi)容,從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分析。
一、以“我”的眼光看世界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名家就是借用“我”的眼光看世界中的人、事、物。例如《我與地壇》中,“我”在地壇重獲生的希望,重拾生活的樂趣;地壇給“我”療好了傷,但同時也給“我”留下了對母親深深的愧疚。另外,在《散步》《背影》這些名篇中,讀者也能通過“我”的眼光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寫作時,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fā),借“我”之力看世界。
1.立足“我”與他人的關(guān)系行文。他人可以是親人,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可以是身邊的人,如老師、同學、食堂阿姨、保安師傅等;還可以是社會中的人,如警察、醫(yī)生、志愿者、擦肩而過的陌生人等。記錄“我”與這些人的真實交往,書寫生活中難忘的人和事,如此作文,自然親切可感,飽含深情,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2.立足“我”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行文。自然界的美是多種多樣的,有潺潺的小溪、巍峨的高山、雄壯的瀑布、迷人的森林。行文時,我們可以用“五步法”來構(gòu)建“我”眼中的美好世界:
第一步:創(chuàng)設(shè)一個具體場景,交代寫哪里;
第二步:用排比的句式勾勒整體畫面;
第三步:局部繪靜景,特寫其中的一朵花、一片葉、一棵樹等;
第四步:局部繪動景,針對具體場景中的個體,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進行繪聲繪色繪態(tài)的描寫,為動景增添生趣;
第五步: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可以寫發(fā)生在“我”和自然之間的難忘事、有趣事、荒唐事、遺憾事,體現(xiàn)立意的高遠,境界的超拔。
二、以“導游”的眼光看世界
我們在學習《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夢回繁華》四篇說明文時,可以將自己的身份設(shè)定為“導游”,向大家介紹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園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清明上河圖》,這樣能讓我們快速入境,在閱讀時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課后,我們可以為外地的友人介紹一處自己熟悉的景點,構(gòu)思的大致要領(lǐng)是:第一,按照一定的順序來介紹;第二,突出景點的特色;第三,適當穿插;第四,融情寓景。其中,要特別注意自然恰切地運用穿插手法——穿插地方的風土人情、故事傳說、名人語錄,以及自己的抒情或議論等,使作文體現(xiàn)出雅俗共賞的韻味。
三、以“人格化事物”的眼光看世界
所謂人格化事物,就是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事物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在寫作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擬人的修辭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將事物擬人化。將沒有生命的事物賦予人的言行和情感。例如:“……我知道,作為一滴水,我終于以水的方式走過了麗江?!保ò怼兑坏嗡?jīng)過麗江》)
2.將動植物擬人化。將動物或植物賦予人的思想、舉止和喜怒哀樂。例如:“‘我在開花!它們在笑?!以陂_花!它們?nèi)氯??!保ㄗ阼薄蹲咸偬}瀑布》)3.將抽象概念擬人化。將抽象化的概念具象化,并賦予人的行為舉止或情感色彩。例如:“真理總是悄悄地走進勇敢者的心間,向他昭示智慧的魔力”一句就是賦予“真理”這個抽象概念以人的動作。
同學們在平時的寫作中,如果能將“我”的印記刻畫得更加鮮明,把“我”的表現(xiàn)描述得更加濃墨重彩,把“我”的擬人化角度延展得更加開闊,那么,“我”眼中的世界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