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的過程就是與美相遇的過程,教育就是在變化的時間中尋找確定不變的價值。從當初跨出泰州中學大門的學子到重回母校的老師,從青澀的年輕教師成長為教學骨干,再到教學管理者,無論身份怎么變化,我的人生歷程都在不斷遇見美好。
教育是種子與沃土的遇見
我是1983年踏入泰州中學校門的,在這里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學業(yè),也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在這所有著千年銀杏的校園里,和藹可親的老師們在我心田播下了“做好老師”的種子。
老師們各有風格,給我印象深刻的有教數(shù)學的趙京育老師。那時候的趙老師風華正茂,講課思路清晰明了,語言經(jīng)典生動,立體幾何課上的作圖精致完美。趙老師是個“雜家”,文學功底尤其深厚,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是課后去他辦公室借著問題目的名義,聽他侃大山。
播下溫暖種子的是教我們英語的龔玉蓉老師,龔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每一篇課文、每一個單詞她都要求背誦默寫,若是有同學規(guī)定時間內(nèi)不能完成,放學后就會被她叫到家里去重默。但這似乎不是苦差,那時候教師宿舍都在校園內(nèi),路近,而且聞著她炒菜的香味,我們總是背得更快些,背完了還可以在她家蹭一頓飯。多年以后我們同學聚會時還常常談起她家小廚房里的美味。
還有最嚴格的王子涵老師,最幽默的嚴振江老師,最瀟灑的姜開網(wǎng)老師,最帥氣的吳曙東老師,最活潑的黃海燕老師,最文靜的王瑤老師……多年過去,老師們的風采皆如昨日所見,依然像父母兄姐一樣慈祥親切。校園生活里,老師帶給學生的可能是一輩子的精神滋養(yǎng)。
高中升學的時候,我選擇了師范專業(yè),四年之后又光榮地回到母校工作。在教研組前輩的關心指導下,我在教學上傾盡全部心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無意間也在學生心里播下了種子。班里好幾位學生填報師范專業(yè),其中王同學的父親對我說:“全家一致支持孩子的決定,一定要考師范院校,而且要學化學,就是要做像您一樣的老師?!蹦且豢?,幸福的淚水幾乎奪眶而出。我想,在教育這條路上,在這一場相遇中,有時候播下的種子需要十幾年才能有所收獲,只要有沃土,所有的種子都值得等待,等待一個華蓋參天的未來。
教育是真誠與信任的遇見
記得剛登上講臺時,面對學生和家長挑剔和質(zhì)疑的目光,我也曾有過困惑和苦悶,卻不曾退縮和放棄。我?guī)缀鯇⑺械臅r間都拿來研讀教材、教參,請教資深教師,聽課備課。從花幾個小時手寫教案,到每節(jié)課清晰地講授重點難點、完成教學目標,再到課后批改作業(yè)、個別輔導,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步步落實,從不敢懈怠。學生形容我的作息時間是“早七晚十”,早晨七點前到辦公室,晚上十點后才下班。三年下來,我所教的班級高考化學成績?nèi)nI先。
常規(guī)教學得心應手之后,我主動擔任校化學競賽教練。我負責指導的張同學在第39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金牌,成功登上了學科競賽的最高峰。
記得那年指導周同學參加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在決賽筆試時,他的一道大題可能出現(xiàn)了較大失誤,出考場后他將自己關在賓館房間里,已經(jīng)無心參加第二天的實驗考試。那一刻出現(xiàn)在我心里的不是責備,而是理解,我理解他的懊惱,我知道,空洞的安慰和鼓勵并不能解決問題,于是我對他說:“沖刺金牌固然是我們的目標,但更大的收獲是我們一路闖關的過程和體驗。就算后續(xù)不參加實驗考試,咱們今天也要弄清楚筆試中的疑問?!焙⒆犹痤^,眼神從迷茫到燃起希望,我們一起查找文獻、推演公式、請教專家,一直忙到半夜,終于確認了他的答案有一定的合理性。窗外的月光灑進室內(nèi),也照亮了孩子的臉龐。在接下來的實驗考試中,周同學放下心事,發(fā)揮優(yōu)異,最終取得全國高中化學競賽金牌,順利進入清華大學。
獎牌背后的心路歷程讓我深思,學科競賽的路上,學生遇到的多是瑣碎和困難,而正是老師在這瑣碎中的不離不棄,在這艱難困苦中依然執(zhí)著的真誠之心,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初心與情懷的遇見
我一直推崇著名的數(shù)學家懷特海說的一句話——“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思維”。這也是我對于教育的初心。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和同事們一起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食品安全問題中的化學知識”。一個學年里,我們帶著學生一起鑒別真假蜂蜜、測量食品中的殘留甲醛、測定校園銀杏湖水質(zhì),學生興趣滿滿地做實驗,組成小組寫調(diào)查報告和論文。經(jīng)歷過疑問、假設、證實或者證偽的研究,學生被引領走上了一條從知識駛往智慧的道路。
2016年教師節(jié),我們的課程開發(fā)團隊獲學校首屆優(yōu)秀團隊一等獎,頒獎大會上我有感而發(fā):“教師這個職業(yè)決定了我們有共同的特質(zhì),那就是孩子般的純粹。只有純粹的孩子才無所畏懼,一次一次把自己從安全區(qū)放逐到恐慌區(qū)掙扎,直到把恐慌區(qū)變成新的安全區(qū),一路成長,享受這種煎熬中的苦與樂。只有我們老師走得遠,才能帶領學生飛得高?!?/p>
2016年,學校領導給了我全新的任務,牽頭負責《江蘇省泰州中學“體用”課程實施方案》起草,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實施和評價并參與教學管理。心懷對教育的這份情懷,我和團隊成員周鑫森、潘凌云、宋健、戴丹丹等同事夜以繼日地學習文獻,多次到名校學習,反復向?qū)<仪蠼蹋?jīng)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我們終于完成了《江蘇省泰州中學“體用”課程建設方案及實施意見》,通過分層分類分級的課程建設,探討普通高中和大學教育貫通式培養(yǎng)的實踐路徑。目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發(fā)實施的校本課程群分數(shù)學、語言與文學、科學與技術、人文與社會、體育與藝術五個模塊,共120多門選修課,每學期常態(tài)化開設跨學科跨年級校本課程近80門。學校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個省級課程基地“數(shù)學學習體驗中心”“理科學習體驗中心”和“文科學習體驗中心”,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整合,建設“全科學習體驗中心”,課程基地真正成為學生的樂園。
六年來,以“體用”課程建設為核心,我們完成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改革實驗項目“安定書院教學文化的新構與實踐”,以及“基于胡瑗‘明體達用教育思想的學校課程建設研究”等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研究項目“明體達用:新時代胡瑗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新實踐”獲江蘇省2021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教育是一場不斷遇見美好的過程,遇見影響一生的良師,遇見青春洋溢的學生,遇見并肩奮斗的同事,遇見幫扶專業(yè)成長的領導和專家,遇見日臻成熟的自己。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將珍惜每一次真誠的遇見,步履不停,向美而行。
(許志勤,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