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瓊,劉 華,徐冬梅,傅繼凡,鐘 波
1.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江西 新余 338000;2.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江西 新余 338000
偏癱肩痛(HSP)是偏癱患者在康復過程中的一種常見并發(fā)癥,多于腦卒中后的1~3個月內出現,主要表現為偏癱側的肩關節(jié)疼痛及活動受限,靜止時疼痛明顯,活動后疼痛加重[1-2]。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偏癱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及上肢功能,還降低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而且有些患者會因疼痛畏懼康復治療,情緒抑郁,影響睡眠。本研究旨在觀察使用體外沖擊波(ESWT)聯合肩胛上神經阻滯對HSP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江西省新余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50 例腦卒中HSP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7例,女8 例;平均年齡(62.32±7.75) 歲;平均病程(93.60±8.64)d;腦梗死16 例,腦出血9 例。觀察組男14例,女11 例;平均年齡(63.84±9.86) 歲;平均病程(95.36±8.93)d;腦梗死17 例,腦出血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入選標準:(1)符合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并行頭顱CT 或MRI 確診為首次發(fā)生腦出血或腦梗死;(2)有偏癱側肩關節(jié)疼痛,且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 分;(3)病程在腦卒中后2 周~12 個月以內。排除標準:(1)嚴重心肺疾病、腫瘤、結核、凝血功能障礙及血栓、孕婦等;(2)嚴重認知障礙;(3)肩關節(jié)疼痛非偏癱所致(如骨折);(4)體內安裝起搏器或體內有金屬異物;(5)對鹽酸利多卡因和復方倍他米松過敏;(6)拒絕或不能配合本研究。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肩帶外固定、藥物、電刺激、針灸、運動療法等。對照組在上述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另外給予ESWT。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坐位或健側臥位,以肩部壓痛點為中心,對痛點不明顯者,以肱二頭肌和岡上肌肌腱為中心治療,在治療處涂抹耦合劑,操作時注意治療探頭與壓痛點需垂直。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強度(1.5~2.5 bar)和沖擊次數,每隔1 周治療1 次,連續(xù)4 次為一個療程。ESWT 過程中須密切關注患者的反應,若出現疼痛加重或不耐受等情況,需降低治療強度或停止治療,對治療部位重新評估后再行后續(xù)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的基礎上,給予ESWT 聯合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通常在行沖擊波治療后第2 d,再行肩胛上神經阻滯)。神經阻滯的具體操作如下:(1)配藥: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 mL(規(guī)格5 mL:0.1 g) +復方倍他米松1 mL+VitB1 注射液2 mL(100 mg)+VitB12 注射液2 mL(0.5 mg)+生理鹽水11 mL,共20 mL 混合液。(2)患者取坐位或健側臥位,沿岡上緣從肩胛骨內緣到肩峰作一平線,從該平線中點作一垂直于脊柱的豎線,以兩條線外上方角的平分線上約1.5~3 cm 處作為穿刺點,緩慢進針,直達喙突觸到骨質,再探尋到肩胛切跡,回抽無血后,注入混合液5 mL。此外,可聯合痛點注射,按壓患者肩部,覺疼痛明顯處為痛點(2~3 個),每個痛點注射混合液2~3 mL。上述治療過程注意需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每周治療1次,4次為1個療程。
(1)疼痛評估。采用VAS來評估患者肩痛程度。使用一條長10 cm 的評分尺,兩端分別為“0”分端(表示無痛)和“10”分端(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中間按厘米畫上格。讓患者背對有刻度的一面,在該評分尺上標出代表自己疼痛感受的位置。評估者在有刻度的一面,根據患者標注的位置記錄疼痛程度。(2)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PROM)評估。采用量角器測定患者偏癱側的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時前屈的角度。(3)上肢運動功能評估。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中的上肢部分(總分66分),評估患者上肢的運動功能。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x±s) 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PROM 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ROM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PROM情況(x±s) °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FMA評分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MA評分情況(x±s) 分
HSP 的病因復雜多樣,可大致分為:(1)肌肉軟組織因素(如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袖損傷、粘連性關節(jié)囊炎、肌肉無力等);(2)運動控制因素,肌張力的增高和降低;(3)神經因素,外周神經的損傷、復合性區(qū)域疼痛綜合征和中樞敏化;(4)心理因素等。HSP 發(fā)病率高,臨床常見的康復治療包括肩帶外固定、鎮(zhèn)痛藥物(如非甾體消炎藥、鹽酸曲馬多緩釋片、普瑞巴林等)、降肌張力藥物(如鹽酸乙哌立松、巴氯芬等)、電刺激、針灸、運動療法、傳統(tǒng)中醫(yī)藥、心理療法等[4-5]。治療方法雖然很多,但臨床中仍有很多HSP 患者療效不佳,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影響康復效果。因此,研究者需積極探尋更加有效的方法來治療HSP,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康復治療效果。
ESWT 是一種通過振動、高速運動產生的高能量波,穿透力強,對骨關節(jié)等慢性疼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現已廣泛運用于肌骨疾病的臨床治療[6]。有研究[7-9]顯示,使用ESWT 對腦卒中后HSP 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其原因可能為ESWT 具有抗炎鎮(zhèn)痛、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緩解肌肉痙攣等作用有關[10]。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使用ESWT 后肩痛程度、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度及上肢運動功能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說明ESWT 對HSP 的治療效果確切。此外,ESWT 具有無創(chuàng)、安全、精準、高效、治療時間短、費用低等優(yōu)點,患者醫(yī)從性好,易于接受。
肩胛上神經是一種混合神經,分布于岡上肌、岡下肌和肩胛關節(jié),臨床上常使用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各種肩關節(jié)疼痛(如肩關節(jié)炎、肩袖損傷、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手術等),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11]。有研究[12-13]表明,使用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HSP 療效確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使用ESWT 聯合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后,腦卒中HSP患者VAS評分、PROM 及FMA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相比對照組單一使用ESWT 效果更顯著,說明聯合治療能提高HSP 的治療效果。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神經阻滯是將藥物直接作用于疼痛區(qū)域的支配神經,治療部位精準、藥物濃度高,并且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肢體功能的影響以及全身用藥的不良反應;麻醉藥物鹽酸利多卡因可阻斷感覺神經的傳導通路,直接產生鎮(zhèn)痛效應;復方倍他米松可以強效抗炎,清除致痛物質,阻滯疼痛反射,阻斷了疼痛的惡性循環(huán);VitB1 和VitB12 營養(yǎng)神經,維持神經的正常功能;疼痛緩解后,患者能更好的配合肩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起到松解關節(jié)粘連、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環(huán),進一步減輕疼痛感,增加關節(jié)的活動度,改善上肢的運動功能[14]?,F代治療疼痛提倡多模式鎮(zhèn)痛,是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和機制聯合鎮(zhèn)痛,提高鎮(zhèn)痛效果,減少副作用,這已成為近年來疼痛治療的發(fā)展趨勢。本研究也顯示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ESWT 聯合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腦卒中HSP 的效果更顯著。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肩胛上神經阻滯雖然鎮(zhèn)痛效果立竿見影,但該操作主要依賴醫(yī)生的手感和治療經驗,如操作有誤,可能有氣胸、出血、神經損傷等風險?,F臨床上多采用超聲引導下行肩胛上神經阻滯,具有無輻射、更安全、更精準、并發(fā)癥少、價格相對低廉等優(yōu)勢。
綜上所述,對于腦卒中后HSP 的治療,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基礎上,使用ESWT 聯合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這種多模式鎮(zhèn)痛的方法,能明顯緩解肩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度、提高偏癱側上肢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