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獻國
插話,是小學課堂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一堂課上,總有幾個孩子無視紀律、無視規(guī)則,在教師提問后隨便插話,有時甚至一個問題還未問完就馬上插話。對此,很多教師深感惱怒又頗為無奈。平時的課堂已經(jīng)關起門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加以教育,或者嚴厲訓斥、嚴格教育,可總是收效不大;如果遇到公開課,不光忍氣吞聲,還得賠著笑臉上課,心中更是郁悶難當。面對插話現(xiàn)象,教師該怎么辦呢?筆者前不久就見證過這樣的課堂。
執(zhí)教者是一位年輕的教師,執(zhí)教內容是二年級上冊《小動物過冬》。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個喜歡插話的男孩子插了四次話。第一次是在教師拋出“同學們,什么是冬眠”的問題時,該孩子迫不及待地插話:“冬眠就是睡了一大覺!”周圍的同學偷偷發(fā)笑,教師則選擇忽略,點名其他同學回答。一學生說:“冬眠就是動物在冬天里睡覺?!绷硪晃粚W生說:“冬眠是動物適應寒冷環(huán)境的一種不活動的狀態(tài)?!苯處熉牶蟠鬄楸頁P。第二次教師問:“‘儲存糧食是什么意思呢?”話還未講完,該孩子插話:“這就是藏了很多很好吃的東西!”教者停頓了一下,還是選擇忽略,點名其他學生回答。第三次教師在講解并板書“商”的字形時,該孩子又插話:“商里有八張嘴,七嘴八舌,就是商量!”這時,該教師轉過身來,狠狠地瞪了孩子一眼,繼續(xù)選擇忽略,按自己的流程講解和書寫。第四次教師和學生在探討“第”的記憶法時,該孩子學乖舉手了,但老師連叫了三個學生,無論他的手舉得多高,也沒有叫到他。于是該男孩就繼續(xù)迫不及待地插話:“弟弟的頭發(fā)歪了,戴了兩頂帽子!”教師這次沒有任何對男孩的反應,面無表情地繼續(xù)教學流程。此后,在課堂上該男生沒有再舉過手,有時偶見嘀咕兩聲,有時偶見若無其事地做著自己的事情。
課堂這樣的插話現(xiàn)象在公開場合尚且如此,在平時的家常課上也肯定屢見不鮮。為什么插話現(xiàn)象會如此普遍呢?細細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小學生個性心理不夠成熟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身體和心理都處于發(fā)展階段。在這個年齡段中個性較為外顯,普遍喜歡表現(xiàn)自己,爭強好勝心切?!墩n堂教學論》袁金榮主編也認為:“學生的情感特點是膚淺的、外露的,越是低年級越如此。他們聽課的表情、神態(tài)是他們內部思維活動、心理狀態(tài)的直觀顯示圖表?!币虼?,當課堂上沒有及時、有效、廣泛的通道提供給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時,插話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
二、新課改師生地位悄然變化
傳統(tǒng)學習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呈現(xiàn)出一言堂的狀態(tài)。新課改后,學生的地位悄然發(fā)生變化。課堂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為中心,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課堂是教學相長的陣地,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彰顯了,互動交流增多了,舉手發(fā)言的束縛逐漸被學生掙脫,插話的現(xiàn)象也就十分普遍了。
三、問題設置探究力度不夠
我們知道,問題的創(chuàng)設應該力求深度、廣度,這樣學生才能沉浸其中,實現(xiàn)有效思考,實現(xiàn)“真學習”??梢姡瑔栴}設置的廣度、深度和有效度是衡量深度學習的重要指標之一。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許多教師提出的問題缺乏自由度和深廣度,往往答案比較單一,學生不經(jīng)思索就能說出問題的答案。在這種不充分研學學生、不充分研究教學的課堂上,學生自然缺少沉浸思維的習慣,更缺乏沉穩(wěn)理智的個性,課堂上插話的現(xiàn)象便頻頻不斷。
四、教師缺乏有效的應對機智
在新課標的理念下,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學生是獨立發(fā)展的個體,面對課堂上一個個鮮活的有生命的個體,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成長的理念,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做到充分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教學。不能用老思想老方法,應面對不同學生、不同情況,應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做到眼里有生,心中有法。這樣才能被學生喜愛,被學生推崇。否則,課堂上的不和諧將長期存在,難以消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剪好的衣服版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全部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是有血有肉的有著敏感而較弱心靈和精神的兒童?!泵鎸θ绱藘和绱爽F(xiàn)象,該如何處理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問題設置,重探究
課堂問題可分為“瘦問題”和“胖問題”。非常干枯的問題是“瘦問題”,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是“胖問題”。什么樣的問題適合學生深入探究呢?這個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認真研究學生,認真研究教學。如果教師直接問“什么是冬眠”,這個問題學生不用費力思考,就可以形成答案,很難讓學生有討論的欲望,因為冬眠的概念缺乏討論價值??墒侨绻囍鴮⑦@個問題變化一下——“通常情況下,動物們都睡一晚上,但是在冬天,有的動物要睡一整個冬天,這是為什么?”這就是“胖問題”,學生一時之間很難回答上來,必然要認真思考,才能有所解答。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引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引導學生沉浸其中涵詠體味,有效避免了課堂插話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再如在教學“商”這個生字時,不要總是教師講授,可以先引導學生討論:“同學們,‘商這個字的下面部分非常容易寫錯,我們可以怎么記好它呢?”這個問題就很有廣度和自由度,學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進行記憶,保證了每個思維活躍的學生都有交流的機會。教育學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地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的本能。因此,基于插話這個另類視角,注重語文課堂的問題設置,對于規(guī)避課堂插話顯得尤為重要。
(二)形式多樣,重生本
課堂上如果一直以教師發(fā)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堂的主體永遠是一個教師和幾個學生。在當今倡導以生為本的理念下,我們要采用多種方式,創(chuàng)造學生喜聞樂見的言語實踐活動,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站”在課堂的中央。
1.小組合作,重傾聽
小組合作一直是學生和老師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果課堂教學以專業(yè)的合作學習模式展開,課堂永遠是全體學生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梢?,對全體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每組進行合理分工,讓每個學生都擔任不同的組內角色和任務,有利于學習任務的有效達成。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交流的渠道得以保證,個人的見解得以分享,同時在交流過程中學生都自覺養(yǎng)成傾聽和尊重別人的習慣,隨意插話的現(xiàn)象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是臺北國語實驗小學的李玉貴老師。她的課堂學習總是以小組合作方式展開。每個小組成員除了承擔老師布置的問題任務,還承擔固定的組內任務,如負責提醒時間的“小沙漏”,負責決策判斷的“小總裁”,負責提醒事宜的“小天使”等。在交流分享階段,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能就問題展開討論并認真傾聽,收效甚好。因此,以專業(yè)的小組合作學習為形式可以充分打開交流的渠道,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并在交流中訓練傾聽習慣,這是規(guī)避插話現(xiàn)象的有效措施。
2.思維導圖,重練習
思維導圖是新課改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途徑。教師在教學前可設計好探究問題,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xiàn)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先指導學生完成一個環(huán)節(jié)或一條線索,習得方法,然后充分放手讓學生按照該方法自讀自悟,填完思維導圖,最后全班交流。這樣的教學形式,既有教師的引領,又有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充分練習,課堂就變成了學生沉浸思考的“學習場”。
如《小動物過冬》可以制作一張不同動物過冬方式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在圖上填寫完成不同動物的過冬方式,還可以補充課外一兩種動物的過冬方式。這樣學生在思考有了答案后,就能靜靜地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只想著口頭語言表達這一種方式。長此以往,那些急性子同學也能變得穩(wěn)重起來。在教師巡視都填寫得差不多后,可以組織孩子在組內互相交流表達,然后由小組推薦一個學生在全班完整表達。對于這樣完全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型課堂,插話現(xiàn)象就變得毫無必要。
3.言語活動,重實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xiàn)。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創(chuàng)設真實有情境感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沉浸其中,積極思考,樂此不疲。
如在教學“第”等生字詞時,可以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讀讀這些詞,然后以“第”為例,讓學生猜謎語“弟弟戴的竹帽子遮住了頭”是哪個字。當學生猜出后,看看還能創(chuàng)編怎樣的字謎。在記住字形的基礎上,讓學生給“第”組詞。最后選用一個詞語造個句子。通過這一系列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就完全掌握了“第”字。剩下的生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用一兩個生字,用同樣的步驟——設計字謎、組詞、造句,開展言語實踐活動,從而完成“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這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在這樣重實踐的言語活動中,教學任務一個承接一個,思維活動層層推進,學生會享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他也會自覺地維持好這份快樂。于是,教學變成了雙向奔赴,學生的插話就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三)直面插話,重引導
課堂是動態(tài)的,千變萬化的。學生課堂上的插話雖說是個“意外”,但卻是認知思維積極活動的結果,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體現(xiàn),屬于情不自禁地語言流露。意大利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接住孩子拋過來的球。教師不應只是“拋球者”,學生也不應只是“接球者”。當插話變得無可避免時,教師要善于運用教育智慧積極引導。
以上教學現(xiàn)象中,學生的四次插話就向教師拋了四次“球”。這是一種生成性的課堂資源。如果利用引導得當,將是學生深度學習的起點。在該現(xiàn)象中,面對學生的第三次插話“商里有八張嘴,七嘴八舌,就是商量”,教師可以這樣追問:“這樣的記憶方法合理嗎?”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思考感悟,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八張嘴”就是“八口”,“七嘴八舌”既形象地說明了字形又生動地闡釋了字義,非常奇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多識字、會識字的重要方法就是要會觀察會聯(lián)想會記憶,這樣的教學就變得深入有效。同樣,在“第”的教學中,面對插話的孩子,老師不應置之不理,而是要充分肯定他的方法,并請他說說這樣記的依據(jù)。如果孩子表達得有理有據(jù),就應該充分表揚,掌聲肯定。與此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想想還有其他好的記憶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火花就會被點燃,課堂上流淌著“思維的河水”。最后出示課文中的其他生字,讓學生說說這些字又有哪些巧妙的方法來記???這樣的課堂教師上著上著就“不見”了,學生上著上著就“站”在了課堂的中央。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教學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币虼酥泵娌逶?,積極引導,讓課堂插話成為教學資源,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起點,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途徑。
總之,由于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無論我們怎樣備課、備學生,插話也是課堂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但是我們可以換種視角,通過設計可探究的問題,創(chuàng)新多種多樣的教學和學習形式,對課堂插話進行積極引導,讓課堂教學中的插話現(xiàn)象逐漸減少,直至消弭,讓我們的課堂更深入更有效,最終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