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昂
回顧四年的大學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不是兵荒馬亂的復習周和考試周,而是為期僅一個月的畢業(yè)實習——在家鄉(xiāng)電視臺當實習記者。
畢業(yè)實習是學校規(guī)定的“必修課”,需要拿到相應的學分。一開始,一心考研的我只是抱著好好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去聯(lián)系實習單位。不曾想,此行的收獲大大出乎我之所料。在電視臺的實習經(jīng)歷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學的畢業(yè)實習不僅僅是一項任務、幾個學分,更是一個開闊眼界、感知社會脈搏的寶貴機會。
開場
實習的第一天就碰上了陰雨天氣,又因是第一次走出校園實習,我便有些郁悶和茫然。
上午的時候,我穿著笨重的羽絨服,跟著資深的記者老師到兩個新建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去采訪市場負責人、商戶和顧客,傾聽他們的聲音。我捧著老師交給我的筆記本,聽著周圍熱鬧的人聲,看著老師自然又親切地與人交談……在校園里待了太久的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與生活如此貼近。
下午的時候,我們又去跟拍了一個關(guān)愛抗戰(zhàn)老兵的志愿服務活動??粗驹刚邆兠η懊蠓盏纳碛?、老兵和他們的家人感恩的笑顏,作為一旁的記錄者,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溫暖。一位志愿者阿姨問我是不是實習記者,我有些難為情,因為我覺得自己還不夠格,于是推說自己只是來看看。但老師聽了我的回答之后,用堅定的目光看著我,說:“你就是實習記者?!边@一刻,我豁然開朗:是啊,如果我不擺正自己的位置,又怎能投入這份工作呢?于是我決定以積極認真的態(tài)度迎接自己的實習記者之旅。
成長
作為一名實習記者,我參與了一條條新聞采訪、撰稿、剪輯視頻的重要過程,總的來說,就是參與了外出采訪和后期編輯。
我參與報道的是社會類新聞,所以外出采訪一般是走進基層、貼近民生,了解人們生活與工作上的問題以及各種文化活動、好人好事等;后期編輯則是根據(jù)采訪素材撰稿和剪片。此外,我的日常工作還有事前聯(lián)系采訪對象、事后跟蹤事件的進展情況等。這些工作都是我從未接觸過的,因此我秉持著謙虛的態(tài)度,不斷地向前輩們學習、再學習。
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即使是與我所學的專業(yè)最貼近的撰寫新聞稿,也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我平時寫的文章,需要措辭嚴謹,體現(xiàn)專業(yè)性,但新聞稿卻要求語言平易、繪聲繪色,且還要配合采訪畫面、事情邏輯、采訪對象的話語等。
這種撰稿方式讓我十分頭疼,直到我們采訪了“非遺”傳統(tǒng)扣肉的傳承人,我才茅塞頓開。當時,為了拍攝傳統(tǒng)扣肉制作的全過程,我們在采訪對象家里守了一天,因此對制作過程的每個細節(jié)都觀察得很仔細。此外,這位傳承人是個開朗熱情的人,作為古法扣肉的發(fā)揚者,他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了他傳承家鄉(xiāng)美食、帶領(lǐng)全村人致富的過程。因此,我們的這次采訪很順利,且收集到了很多素材。這些素材加上前一周剪視頻的練習,我慢慢領(lǐng)悟到解說詞和同期聲要如何相互配合,所以在等扣肉蒸熟的過程中我就寫完了初稿。這樣,我的第一篇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的新聞稿就誕生了。這是一篇我很有信心的稿子,果然,老師看完后也大為肯定。
拍攝傳統(tǒng)扣肉制作過程的時候,已經(jīng)快過年了,所以我們還做了一系列很有“年味”的新聞,如做燈籠、做年糕等。這些新聞的性質(zhì)相似,因此,我運用我寫“非遺”傳統(tǒng)扣肉傳承人的手法和心得不斷地寫這類稿子,慢慢地便能得心應手地完成這類稿子了。這為以后同類題材新聞和其他新聞的采編積攢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
跌宕
學習新事物的過程絕不會一帆風順,作為一個“菜鳥記者”,我也栽了不少跟頭。
有一次,我們第二天要去采訪一個社區(qū)學雷鋒活動,老師想鍛煉我的溝通能力,便將向社區(qū)主任確認活動內(nèi)容的任務交給我。但由于我溝通不到位,我們第二天到現(xiàn)場后,光是等活動開始,就浪費了一個小時。更讓我難堪的是,這個活動的大部分服務項目都不是公益性質(zhì)的,而是請了許多的商家贊助,這與我們的策劃背道而馳。也就是說,由于我的失誤,我們這一上午的寶貴時間全都搭在了一條沒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上。雖然老師沒有說我什么,但這次之后,我學會了提前向采訪對象確認拍攝的具體時間和具體內(nèi)容。
“事先確認”的重要性就此謹記,“實事求是”的原則又是我從另一次經(jīng)歷中了解到的。有一次去拍攝一個車禍現(xiàn)場,我猜測車頭受損是因為車撞到樹了,便在稿子里寫了下來。老師看到后,沒有立刻糾正我,而是去調(diào)取目擊市民拍攝的視頻??赐暌曨l,我發(fā)現(xiàn)車頭受損是因為車撞到了隔離欄。這時,老師才語重心長地告訴我:“新聞最重要的是真實。”從這以后,我再也不把自己揣測的內(nèi)容寫進新聞稿里了。
而最令我頭疼的任務非記者出鏡莫屬——有時為了吸引、引導觀眾,讓新聞畫面更生動、更有氛圍,記者需要作為不同活動環(huán)節(jié)的串聯(lián)者出鏡。
性格內(nèi)向的我不習慣與鏡頭交流,出鏡便成了大難題。我第一次出鏡是試吃居民做的風味小吃,在鏡頭中,我要么措辭混亂,要么裝腔作勢,一點也不自然。老師見狀開玩笑說:“它看起來一點都不好吃?!睘榱司徑馕业木o張,老師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給我看,再耐心地等我練習了一次又一次。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慢慢地,我僵硬的神情開始放松,語調(diào)開始有活力地上揚,輔助用的肢體動作也逐漸多了起來。在后來的多次出鏡中,我還學會了根據(jù)不同的場景切換出鏡狀態(tài),如在美食新聞中出鏡需要“大快朵頤”,以體現(xiàn)食物的美味;在活動新聞中出鏡需要表現(xiàn)出“好奇”和“期待”,以引導觀眾身臨其境……這些出鏡狀態(tài)雖看起來有所不同,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自然,要像見面閑聊的老友,要像逢人就嘮嗑的街坊鄰居,是親切而有煙火氣的。
豐收
實習期間的最后一次新聞采寫任務,老師讓我獨立完成。那時北京冬奧會余溫未消,我跟著攝像師去采訪幾個會做“冰墩墩”造型的民間手工藝人。這條新聞我?guī)缀醢鼣埩瞬稍L、寫稿、剪輯全過程的任務。采訪比較順利;寫稿也懂得揚長避短了;剪輯時辛辛苦苦墊上的滿滿的鏡頭,最后也幾乎沒被改動——它是我獨立完成的第一條新聞,也是我實習期間的最后一條新聞。
晚上節(jié)目播出時,我看著自己的名字,百感交集。我向所有幫助過我的前輩表示了感謝,也收到了他們衷心的祝福。我的實習生活,正是因為他們才不至于失去了方向。
在前輩的引導和支持下、在我的不懈努力與不斷學習下,有著“拖延癥”的我仍然在短暫的實習期間參與并完成了二十三次新聞采寫任務。二十三篇新聞稿,是我為家鄉(xiāng)寫下的紀實文學;二十三條新聞,是我給家鄉(xiāng)畫下的肖像。高興、驕傲、感激、不舍……種種情緒混合著油墨,印在了這薄薄的實習作品集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睍旧系闹R只有落到現(xiàn)實中生根發(fā)芽,才會生生不息。我想,這才是大學畢業(yè)實習最大的意義。實習經(jīng)歷不僅僅是成績單上的高分或者簡歷上增添的一行字,也不僅僅是忙碌充實的寒假暑假,它更是大學生擺脫“淺見”的一次“躬行”、一次“深耕”、一段雖疲憊但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