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利
我們晉南山村婚宴上必有一道菜,就是南瓜扣肉。而制作這道菜最拿手的鄉(xiāng)廚就是我的老父親。老父親制作南瓜扣肉是從殺豬開始的。
生豬殺好后,老父用開水去毛,然后把帶皮肥肉(精肉已經(jīng)基本去除)切割成菜碗大小方塊,這是扣肉的主要原料之一。老父的酸菜扣肉最具特色的就是肥肉的加工工藝,很多人偷學(xué)過,可口味就是不純正,村民鐘愛的還是老父手下的這道菜。
農(nóng)村酒席須提前準備,老父的扣肉“毛坯”也是當天凌晨加工好的。扣肉加工工序:鍋烙—水煮—上色—打刀—籠蒸。
第一道工序就是鍋烙,灶旁的竹籃里堆滿了“毛坯”肉。灶上的大鐵鍋燒紅后,老父用自己特制的鐵鉤把毛坯肉勾入鐵鍋里,當然,帶皮的那面一定要朝下。經(jīng)過鐵鍋的烙,皮面的毛去得干干凈凈,表皮也被烙得黃燦燦的,很是好看。烙是一門很講究的技術(shù),既要注意火候,還要注意時間,手法不到位的廚師經(jīng)常把毛坯肉烙黑,以致影響了整個扣肉的質(zhì)量。而我的老父常常讓人敬佩不已。
水煮是第二道工序,烙好的毛坯肉放入另外一個大鐵鍋,鍋內(nèi)加入冷水,水以淹沒毛坯肉為宜,武火加熱。這一過程大約10 min。目的有兩個:第一就是去除肥肉上的臟東西;第二就是把肥肉煮成七分熟。
煮的同時開始加工南瓜。農(nóng)村的南瓜都是干涼收藏的。南瓜經(jīng)過水浸泡后,吸水變大變粗。把它們清洗干凈后,切得小方條,然后晾干。晾干后的南瓜經(jīng)過蒜、辣椒等佐料的爆炒后,香氣逼人。
煮好的扣肉撈出后放入竹筐瀝干水分。接下來就是第三道工序上色。把烙扣肉的大鐵鍋清洗干凈,然后放入足夠的油加熱,油鍋里加入醬油和可樂(要防止油飛濺),可樂上色是老父自己發(fā)明的,時興不久。
上色鍋里出來的扣肉又被放入熱水鍋里去除表面上的油脂。老父說,這樣做口感更好。撈出來的扣肉顏色鮮艷,看上去特別干凈。然后就是打刀,也就是把整塊扣肉打上整齊劃一的刀痕。
灶房的桌上擺滿了幾十個空碗,打好刀的扣肉皮面朝下放入碗內(nèi),加工好的酸菜就均勻地放在扣肉上。等一切完畢后就是扣碗,用一個空碗把盛好扣肉的碗倒置過來,碗底的扣肉就出現(xiàn)在碗面上了。
然后,將碗放入蒸籠蒸。老父在很多場合都表態(tài),他一輩子也不會用金屬蒸籠,我不知道為什么,只知道他的扣肉都是竹蒸籠蒸出來的。
扣肉上蒸籠的時間一般都是上午10點,農(nóng)村酒席太陽正當午開飯。老父的扣肉準會按時保質(zhì)地出鍋。老父的扣肉油而不膩,色香味俱全。看到鄉(xiāng)親們你一筷,我一筷,一下子就碗底朝天了,站在廚房門口的老父笑瞇瞇地走進了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