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瑜
摘 要 孔乙己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的壽鏡吾先生都是魯迅塑造的“長衫者”。作為同一個時代里不同境遇的讀書人,孔乙己和壽鏡吾先生的命運大相徑庭,兩人的境遇寫照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值得深入對比分析。
關(guān)鍵詞 孔乙己? 壽鏡吾? 魯迅
魯迅先生筆下塑造了一系列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深受封建文化和科舉制度的毒害而不自知,孔乙己就是典型代表。而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同樣是穿長衫的讀書人的壽鏡吾先生,與孔乙己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不同的命運。在課堂上對兩者命運的差異做對比,總結(jié)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讀書人的境遇寫照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技巧,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頗有助益。
一、“幾乎無事的悲劇”和“不考進士的成功”
教師首先要帶領(lǐng)學生對孔乙己和壽鏡吾先生有初步的認知,對于魯迅的創(chuàng)作思想也要作簡單的了解,比如“幾乎無事的悲劇”是怎樣的一種體現(xiàn)手法。
魯迅運用經(jīng)典的“幾乎無事的悲劇”塑造了孔乙己這個被邊緣化的知識分子形象??滓壹菏且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荼毒的虛偽、迂腐的落后知識分子,生活貧困潦倒卻又不事生計,煢煢孑立,孤苦伶仃,雖有一手好字卻又好吃懶做、自命清高,不甘于做抄書、寫信的工作,只能靠偷竊勉強維持生活,而后也因為偷竊被人打斷雙腿、嘲笑,最終悲慘地走向生命的終結(jié)??滓壹旱谋瘎〔]有大起大落,作者的描述也十分平靜,雖“幾乎無事”,但最終的悲劇效果極為強烈。
壽鏡吾先生是魯迅童年時代的重要老師,同時也是一個特定歷史背景下的讀書人,“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他既是封建教育的受害者,同時又是封建教育的傳播者;既方正嚴厲,又和藹寬厚;既迂腐可笑,又博學開明;對待封建教育雖順從,卻冷淡。相較于其他先生,壽鏡吾是特殊的,他遵從封建教育,卻又透著一絲與封建教育的疏離。同時,他又是一位“成功”的讀書人,他雖然只考中秀才卻有自己的社會地位,也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二、長衫與宿儒,“看客”與“頑童”
描寫孔乙己與壽鏡吾先生的篇幅雖然都不多,但是人物形象都十分立體、飽滿。在深入探究兩者形象及其命運和境遇時,學生要帶著問題去學習:兩者的命運差異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人物性格和人生際遇又有何不同?作品中的人對于兩者的態(tài)度又有怎樣的差別?
在封建科舉制度的荼毒下,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成了一種諷刺。他滿口之乎者也,在窮困潦倒又不事生計的情況下,依然自命清高、迂腐不堪。長衫不僅是他自欺欺人的突出體現(xiàn),更是他維護自己地位的重要象征?!罢局染贫╅L衫的唯一的人”這一特殊身份也令其成為眾人的談資與嘲諷的對象。而這里的“眾人”在魯迅的作品中被稱作“看客”。這里我們需要向?qū)W生介紹“看客”群體在魯迅作品中的象征:看客本質(zhì)也是愚弱的國民,勢利又冷漠。這些“看客”始終看不起孔乙己,并在孔乙己被嘲諷到“頹唐不安”的時候“哄笑起來”。其中,“我”是《孔乙己》中重要的人物,故事是以“我”的口吻講述?!拔摇笔且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對于社會的丑惡還不熟悉。即便如此,當孔乙己教“我”茴字的四種寫法時,“我”卻十分不屑,“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一個涉世未深的半大小子,對孔乙己也只有嘲笑。孔乙己腿斷之后來店里喝酒,“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從這種打發(fā)要飯似的做法看得出來“我”對孔乙己不僅沒有尊重,甚至完全不將其視作平等的客人。他的腿傷也并未引起“我”的同情,反倒令“我”愈發(fā)看不起他,害怕他的存在影響店里的生意。孔乙己“讀書人”的身份并未得到大家的尊重,相反,正是“長衫者”這一重身份令落魄的他成為“看客”調(diào)笑、嘲諷的對象。
同樣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壽鏡吾先生的境遇卻與孔乙己完全不同。壽鏡吾先生方正嚴厲,卻又和藹寬厚;“雖有戒尺和罰跪的規(guī)則,卻不常用”;他有“長衫者”的迂腐,對“怪哉蟲”的問題拒不回答,但同時又博學開明,書房中不設(shè)孔子牌位,也極少體罰;他對待封建教育是順從的,但同時,“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這種略顯粗俗的句子也會出現(xiàn)在他的課堂上。壽鏡吾先生的這些品質(zhì)和他的地位,令同為“長衫者”的他受到了完全不同于孔乙己的待遇?!拔摇痹跀⑹龅倪^程中用一系列褒義詞來形容壽鏡吾先生:和藹、方正、質(zhì)樸、博學、淵博、極好等。在“我”的眼里,壽鏡吾先生讀書與教書以及嚴厲喚我們讀書時的樣子,都甚是可愛、可敬。其他學生也稱他為“壽老先生”。這里加一個“老”字并不僅僅是指他年齡大,同時還代表大家對他的尊敬。這些都說明壽鏡吾先生雖然沒有考取很高的功名,但其個人品格令其極有威望。
三、“橫截面切割”與抒情回憶錄
塑造孔乙己的目的在于喚醒“愚弱的國民”,而對壽鏡吾先生的塑造是批判封建教育模式的同時,又兼具了對童年及老師的懷念。待學生明白這一層意義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兩種不同的寫作形式。
《孔乙己》采取“橫截面切割”的創(chuàng)作結(jié)構(gòu)打破了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以場景拼接的形式進行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犊滓壹骸菲唇恿讼毯嗑频曛袔啄簧顖鼍埃晒λ茉炝丝滓壹哼@一人物。作者淡化情節(jié),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敘事結(jié)構(gòu),借助人物、場景、細節(jié)等凸顯人物的悲劇性,將邊緣知識分子的狀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僅僅幾幕生活場景,孔乙己可笑與悲慘的一生便被刻畫出來,簡短卻意味深遠??滓壹荷屏级鴨渭儯⒉粚捲5乃敢鈱⒆约旱能钕愣狗纸o孩子們,但孩子們并未領(lǐng)他的情;雖然他會賒賬卻會及時還清,可這些并未得到別人的認可。“我”的敘述帶著冷漠和“看”的意味,這就令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愈加濃烈。在“我”的描述中,孔乙己的個人情感和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帶給酒館的一絲“樂趣”??滓壹旱谋瘧K命運和低下的社會地位盡顯無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作者以回憶錄形式寫作的。作者從成人視角回憶年少往事,用自己的記憶片段拼接出極為傳神的“夫子”形象。其創(chuàng)作與“橫截面切割”異曲同工,但有本質(zhì)區(qū)別。同樣是第一人稱,《孔乙己》的敘述冰冷且直接,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讀者傳遞了“我”的喜怒哀樂。文章有魯迅對封建教育的批判,也有輕松詼諧的敘述和主觀、明確的情感表達,壽鏡吾先生的“可愛”躍然紙上,“我”對壽鏡吾先生的尊敬與喜愛之情、壽鏡吾先生的社會地位也都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
孔乙己與壽鏡吾是短篇小說和散文所呈現(xiàn)出的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為了達到創(chuàng)作效果,作者對孔乙己的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夸張和戲劇化的成分,但是對于壽鏡吾先生,作者卻以生動的小事件描繪出一位真實存在的受人尊敬的老師形象。創(chuàng)作目的、題材的不同,創(chuàng)作的技巧自是有所差異。作者對于兩者境遇的刻畫之細膩,值得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們深入分析。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寧波市寧海縣岔路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