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榮
以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為目標,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各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為核心,《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3~6 歲各年齡段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提出了相應的目標和教育建議。教師應以《指南》為依據開發(fā)和組織幼兒園活動,建立對幼兒發(fā)展的合理期望,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幼兒園生活。
數學活動是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發(fā)展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同時能夠幫助幼兒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語言、藝術等領域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教師應有效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增強科學領域活動的有效性,使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fā)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再劃分為若干方面。其中,科學領域包括“科學探究”與“數學認知”兩部分,而基于“數學認知”開展的活動便是數學活動。教師應貫徹《指南》要求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增強幼兒數學認知,使幼兒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
數學活動的育人價值不可小覷。比如,幼兒通過在數學活動中的主動探索,可以培養(yǎng)形象思維、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思維能力,提升思維水平,培養(yǎng)理性精神與科學精神。又如,基于數學活動,幼兒能開闊視野,積累豐富的知識,感悟多元的探究方法,實現(xiàn)能力、品格、素養(yǎng)等的全面發(fā)展。而有效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發(fā)揮其育人價值,對實現(xiàn)“全面育人”意義重大。
由于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幼兒需要依托大量材料展開探索,所以為確保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必須投放充足的數學活動材料[1]。同時,考慮到3~4 歲、4~5 歲、5~6 歲不同年齡段幼兒在材料認知與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教師應關注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數學活動投放材料的差異性。
3~4 歲幼兒普遍缺乏數學認知與思維,且操作能力較弱,亟須強化數學感知能力。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小班數學活動中,投放小棒、異形數字卡、七巧板等基礎材料,以滿足該年齡段幼兒最基礎的數學認知需求。
4~5 歲幼兒相對形成了較好的數學認知與思維,且提高了操作能力,需要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探究某些事物的形狀,理解環(huán)境中的數字等。對此,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班數學活動中投放幾何實物(如卷紙、水杯)、時鐘、購物小票、商品價簽等貼近生活的材料,以滿足該年齡段幼兒相對提高的數學認知需求。
5~6 歲幼兒在數學認知與思維發(fā)展方面提升明顯,操作能力較強,可以通過自主操作加強數學探索。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大班數學活動中投放幾何體、直尺、卷尺、簡單的計算卡等材料,以滿足該年齡段幼兒更高層次的數學認知需求。
不僅上述材料可助力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還有很多自然資源、生活資源可以為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支持。比如,觀察幼兒園花草樹木的特征,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分類意識;利用生活中紙筒、包裝盒、包裝袋等,可以幫助幼兒認識不同形狀與圖案;比較不同大小、長短、高矮、薄厚的物品,有利于提高幼兒對不同事物的數學比較能力,增強幼兒的對比意識。所以,教師還應在依據幼兒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身邊的數學活動資源。
例如,在“有趣的圖形”數學活動開展前,教師可向幼兒發(fā)布收集任務——“收集你身邊的圖形”。幼兒按照教師要求觀察身邊的物品,收集帶有不同圖案的服裝吊牌、食品包裝袋、包裝盒、舊布料等物品,進行對圖形的初步認識。之后,基于幼兒為數學活動提供的補充資源,“有趣的圖形”數學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教師可先讓幼兒交流所收集的圖形,再對不同圖形進行講解。經過“收集—交流—聽講”的過程,幼兒認識了各種圖形。
1.將數學活動與趣味故事融合
多數幼兒對故事充滿興趣,因此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講故事是備受幼兒歡迎的一種教育方法。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大膽想象,不僅能夠感到快樂,滿足好奇心,還能鍛煉思考、判斷、推理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對幼兒參與數學活動并取得一定收獲有極大幫助。故而,教師可以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趣味故事結合,選擇富有童趣的故事內容,并用幼兒喜歡的方式講給幼兒聽,帶領幼兒走進神奇的數學世界。
首先,教師可以選擇繪本故事。許多繪本故事與數學緊密相關,教師可以將它們融入幼兒園數學活動中。例如,繪本《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能夠使幼兒發(fā)現(xiàn)事物簡單的排列規(guī)律,同時使幼兒嘗試創(chuàng)造新的排列規(guī)律,學會整理物品。教師可以結合繪本制作PPT,然后以播放幻燈片的方式講述故事,先讓幼兒發(fā)現(xiàn)“魔女之城”中物品亂七八糟的排列,調動幼兒“整理”積極性,再讓幼兒與“公主殿下”一起重新排列物品,同時學習整理物品。
其次,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創(chuàng)編故事。教師應細心觀察幼兒生活,捕捉有利于開展數學活動的事件,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編故事。例如,有的幼兒在幼兒園度過了難忘的生日,每個同伴都為他親手制作了生日禮物,并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了不同形狀的材料。教師可由此切入,設定“過生日”的故事背景,創(chuàng)編“娜娜昨天過完5 歲的生日,但是因為家人和朋友都無法前來,她的生日晚會很冷清,也沒有收到很多禮物,這讓娜娜有點失落。你們能安慰她嗎?”幼兒可由故事背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進而結合“過生日”“制作禮物”“收到禮物”等真實經歷,提出“用不同形狀的材料做禮物”等想法。教師可趁熱打鐵,開展“百變的形狀”數學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和使用不同形狀。
2.將數學活動與多樣游戲融合
依據福祿貝爾“游戲是兒童的內在本能,尤其是活動本能”的觀點,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還應與游戲融合[2]?;诂F(xiàn)代化幼兒園游戲活動的豐富性,教師應在融合過程中建立“多樣”意識,改正“單一”習慣。
其一,教師可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角色游戲融合。通過這樣的融合,教師可基于幼兒生活背景創(chuàng)設游戲化活動,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在不同角色視角下認識和應用數學,發(fā)現(xiàn)數學的有趣和有用。例如,教師可以將“森林醫(yī)院”角色游戲與數學活動有機融合,首先讓幼兒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如鴿子醫(yī)生、松鼠患者、小貓護士、狗熊藥劑師等,其次可鼓勵幼兒自主開展角色游戲。游戲過程中的看病開藥、發(fā)放掛號單、統(tǒng)計患者人數、按醫(yī)囑取藥、填寫藥房記錄等活動,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數學活動。通過角色游戲,幼兒增長了數學活動經驗,加深了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
其二,教師可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建構游戲融合。建構游戲指的是利用各種結構材料或玩具進行建構的游戲活動。在建構過程中,幼兒可以自然地獲得分解與合成各種形狀物體的經驗,并且熟悉數量、高度、上下、左右、寬窄、薄厚、對稱等概念,提高組合、排列、堆積等能力。因此,幼兒園數學活動可與建構游戲融合,增強活動效果。例如,“高架橋工程師”建構游戲與數學活動的融合,教師可為幼兒提供大小與形狀不一的若干積木,先鼓勵幼兒自主建構高架橋,探索不同積木的特點與使用技巧,再組織幼兒展示和介紹自己的作品,分享使用積木的不同經驗。建構的過程是幼兒形成數學認知與積累數學經驗的過程,而展示和分享的過程是幼兒強化認知與積累經驗的過程。二者緊密銜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將數學活動與戶外實踐融合
幼兒園教育工作不能將幼兒限制在室內,幼兒教師還應將幼兒定期帶到戶外,指導幼兒參與戶外實踐,使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增長認知,鍛煉身體,提高對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而在幼兒園戶外實踐中,很多內容與數學息息相關。故而,教師還可以將幼兒園數學活動與戶外實踐融合,帶領幼兒在更廣闊的空間內探索數學、認識數學和應用數學。這也對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結合原本的戶外實踐計劃預設數學活動,也應觀察幼兒在戶外實踐中的偶發(fā)行為,重視這些偶發(fā)行為對數學活動的延伸作用。
例如,“叢林大冒險”戶外實踐與數學活動的融合。教師可將幼兒帶到園所附近的森林中,培養(yǎng)他們對自然的喜愛之情。之后,教師可觀察幼兒“撿起樹枝,把不同大小的樹枝擺放在樹樁上,用手撥弄樹枝,使它們像表針一樣運動”“收集石頭,將它們按照大小規(guī)律排序”等偶發(fā)行為,延伸“認識鐘表”“探索排序的秘密”等數學活動。教師首先可以帶領幼兒開展愉快的戶外實踐活動,其次要準確捕捉幼兒偶發(fā)行為,延伸數學活動,賦予戶外實踐活動新的價值,讓幼兒產生別樣的活動體驗。
幼兒年齡較小,容易在自主活動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若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并指導幼兒,很容易使幼兒對活動內容產生錯誤認知,甚至產生相對消極的活動體驗。所以,教師應懷有強烈的育人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育人的角度設計活動,在教學中體現(xiàn)對幼兒行為的解讀和思維的引導,凸顯互動回應和促進深度思考的挑戰(zhàn)性,展開貫穿始終的精準評估和價值引領等,這是盡數學之本能、揚價值之所能的根本之道[3]。教師應在開展幼兒園數學活動的基礎上,全面觀察幼兒自主活動過程,認真解讀每名幼兒的行為與思維,找到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及時與幼兒進行互動,爭取通過最適合他們的方法指導其行為與思維,使數學活動順利開展,使幼兒在其中真正有所收獲。
例如,在“搭一個金字塔”的數學活動中,有的幼兒想要在塔尖放一個圓形小球,但是嘗試了多次都不能保持小球的平衡。此時,教師可加入他們的活動,并結合“小棒”材料給予幼兒以下提示:“呀,這里怎么還有兩根小棒?。克鼈兡芊旁谀膬耗??”教師重視幼兒的困難,并及時給予指導。幼兒發(fā)現(xiàn)并觀察小棒,可將它分別立在塔尖兩側,再將圓形小球放在兩根小棒之間,成功穩(wěn)定了小球。
對教師而言,越是總結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經驗,越能發(fā)現(xiàn)自己在組織、觀察、指導等方面的不足,進而調整活動方案,持續(xù)為幼兒提供新穎的活動內容與恰當的成長幫助。對幼兒來說,總結自己在數學活動中的探索與成長經驗,回顧問題及其解決方法,是對收獲的歸納,也是對過程的反思。為此,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還要求教師深化活動總結,引導幼兒總結經驗。
總之,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符合《指南》的相關要求,是“全面育人”的關鍵一環(huán),是幼兒園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應正視幼兒園數學活動的特殊育人價值,明確當前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待改進之處,把握好影響幼兒園數學活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進而深入教研,找到多樣化的活動策略,采取適合3~6歲幼兒的多種方法,提高幼兒園數學活動的有效性,讓更多幼兒感受到數學的獨特魅力,在神奇的數學世界中收獲更多知識與技能,為幼兒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