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紅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響應“雙減”政策的號召,采用減負增效的方法,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課后服務水平,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力。從課程目標入手,教師要開辟靈動空間、設計小組活動、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習力;在挖掘文本素材方面,教師要抓住插圖細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讓他們在對比分析中增強理解力,在鑒賞中提升想象力;教師要聚焦助讀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課前提示、泡泡對話、附錄拓展等部分,引導學生深度研磨,提升解讀能力。
[關鍵詞] “雙減”政策;學習力;小學語文
學習力指的是人在學習活動中起作用的、由心理結構和身心能量組成的一種個性心理品質。它包括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雙減”政策,構建減負增效的語文課堂,充分運用文本素材和課本的助讀系統(tǒng),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輕松自在的環(huán)境中提升語文學習力。
一、基于課程目標,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開辟靈動空間,構建校園文化環(huán)境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提升他們學習力的基礎。教師要根據語文課程的目標和“雙減”政策的要求,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習力。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黑板報、文化角等方式,構建校園文化環(huán)境,通過設置隱性課程,讓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為了讓學生從課外輔導班中解放出來,并增強學習力,教師要在校內設置具有文化氛圍的實踐活動。在“黑板報創(chuàng)編小組”和“文化角搭建小組”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活動,將語文知識靈活運用于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中。這樣能讓學生擺脫繁重的作業(yè)負擔,同時又讓他們學以致用、遷移運用。
(二)設計小組活動,營造協(xié)作環(huán)境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要優(yōu)化教學效果,強化課后服務的效用。設計小組活動能很好地滿足“雙減”的要求,學生可以在課堂活動和課后學習中合作探究,在互動互贏的氛圍中獲得整體提升。
在教授了《蜘蛛開店》《青蛙賣泥塘》等童話故事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小組合作活動,試著將課內外閱讀中看到的童話故事改編成童話劇,并表演出來。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從人物刻畫、情節(jié)改編、主題呈現(xiàn)等方面進行互動探索,進而提升學習力。如在改編《蜘蛛開店》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作討論蜘蛛的性格特點是怎樣的,作者的目的是要批判該角色還是贊美該角色。在展示情節(jié)的時候,師生可以探討是否可以添加語言細節(jié)或加入動作,體現(xiàn)人物性格。在主題挖掘方面,他們可以合作探討,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和蜘蛛一樣的人,自己是否有類似的問題,要如何才能改正。由于以上問題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獨立解答。小組活動提供了協(xié)作的環(huán)境,讓他們出謀劃策、相互啟發(fā)。為他們設計小組活動能很好地體現(xiàn)課程目標,在協(xié)作環(huán)境中,學生能建立密切的伙伴關系,在分角色誦讀、表演課本劇等活動中產生愉悅感,獲得被尊重的體驗。
(三)搭建展示平臺,調適心理環(huán)境
教師要基于“雙減”政策,盡可能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教師可以構筑平等、公開的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課外收獲的知識展示出來。教師要激發(fā)他們的良性競爭意識,營造讓他們身心愉快的心理環(huán)境。
例如,學習《羿射九日》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推薦一部動畫片”的交流活動。由于該交流主要在網絡上進行,所以學生的心態(tài)更輕松。在和諧舒適的心理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形式推薦動畫片。擅長表達的學生可以用錄制短片的方式呈現(xiàn),不善言辭的學生也可以用圖文形式呈現(xiàn)。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應鼓勵他們針對同學的分享多說說對方的優(yōu)點,并提出建議。展示活動實際上是一種教學評價的過程,能檢驗學生的學習力是否有所提升,方便教師進一步引導。在互動展示中評價,學生更放松,心態(tài)更平和,展示效果更好,能更全面地展現(xiàn)自己的學習力,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二、立足文本素材,在循循善誘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抓住插圖細節(jié),培養(yǎng)觀察力
如果教師能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充分運用文本素材,在循循善誘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就能構建減負增效的語文課堂。在課本中有不少插圖,它們和文本內容相映成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插圖細節(jié),并對照課文,分析作者是如何構思的,提升觀察力。
在學習《小猴子下山》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作品的插圖,并從把握重點、分析次序、形象表述的角度出發(fā),提升觀察能力。在把握重點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比幾張圖片,找出其中有特點的地方,并思考作者為何如此呈現(xiàn)。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小猴子手中拿著的東西都不一樣,動作和神態(tài)也不同。在有序觀察方面,可以讓學生結合此前抓住的重點,分析一下這幾張圖片的邏輯順序。有學生發(fā)現(xiàn),前一張圖片背景中出現(xiàn)的東西,在后一張圖片中,拿在了猴子手中。這是串聯(lián)所有圖片的重要方法。在形象描述方面,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圖片的內容,然后對照課文,看看課文中的寫作方法。學生可以思考該選擇哪些修辭手法,來展現(xiàn)小猴子發(fā)現(xiàn)玉米等東西時的喜悅心情,它在丟棄東西的時候心情又是怎樣的,最后一無所獲時內心感受又是怎樣的。觀察力是語文學習力的重要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觀察,有序觀察,并學會用形象化的語言將觀察到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來。
(二)對比表現(xiàn)手法,增強理解力
理解力是學生讀懂課本,挖掘作品主題思想的重要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比閱讀,看看不同的作品或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用的是什么表現(xiàn)手法,并思考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借此增強他們的理解力。
在閱讀《鳥的天堂》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課文的前后兩部分,說說作者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產生了什么藝術效果。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的是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前半部分展現(xiàn)的是“靜”,后半部分則展現(xiàn)了“動”。為了讓學生增強理解力,教師可讓他們試著刪除掉“靜”或“動”的某一部分,看看呈現(xiàn)效果如何,進而分析動靜結合的手法產生的獨特效果。學生發(fā)現(xiàn),用動靜結合的方式能產生對比的效果,在“靜”中體現(xiàn)出作者的失落,烘托在“動”時作者的欣喜之情,有助于體現(xiàn)“鳥的天堂”的確生活著多種鳥。學生還可以試著改編自己的作品,看看能否加入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烘托景物的特點。他們在實踐中,能進一步深化對動靜結合的理解。結合課文對比分析,學生能透過文字表面,深入理解各種表現(xiàn)手法背后的寓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他們參與仿寫活動,進而在學以致用中提升學習力。
(三)鑒賞唯美意境,提升想象力
在賞析文本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其中優(yōu)美的意境,運用想象的方法,在腦海中還原作品的意象,進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
在解讀《楓橋夜泊》等古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三步法,提升學生的想象力。第一步,給他們播放視頻、圖片、音樂,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產生初步的閱讀體會;第二步,讓學生對照文字,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在腦海中排列組合,想象自己是詩境中人,說說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從而喚醒學生的心理體驗;第三步,讓學生試著搭建想象體驗和語言表達之間的橋梁,描述出自己頭腦中的畫面。在學生表述的時候,教師要引導他們試著在描述景物的同時,揣摩主人公的內心感受,體現(xiàn)出意象和情感之間的融合。基于“雙減”政策,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深刻認識到文本資源和各種學習能力之間的關系,把握它們的關聯(lián)點。這樣能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輕松提升學習力。
三、聚焦助讀系統(tǒng),在深度研磨中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課前提示,引導自主建構
部編版教材中設計了不少助學系統(tǒng),如果能合理利用,就能讓學生在初讀領悟的基礎上逐漸深入,進行深度研磨。由于“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健全作業(yè)管理機制,合理調控作業(yè)結構,故此,教師可以從助讀系統(tǒng)方向入手,思考如何能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和高效性的作業(yè),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提示”部分,讓學生清楚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進而設計學習規(guī)劃。
《北京的春節(jié)》的課前提示中提到了兩點。第一個是“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第二個是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習作時注意抓住重點,寫出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些課前提示,找出哪些涉及人文要素,哪些涉及語文要素。學生發(fā)現(xiàn),該文學習的人文知識是了解傳統(tǒng)風俗習慣,語文要素是了解如何詳略有序地寫作。此后,教師再讓學生自主設計學習環(huán)節(jié)。在“了解傳統(tǒng)風俗習慣”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安排“閱讀了解北京春節(jié)風俗、調查了解當?shù)卮汗?jié)風俗、拓展了解其他節(jié)日風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活動,自主建構節(jié)日文化知識。在“如何詳略有序地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安排先讀后寫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可以在閱讀中了解作者如何調整詳略,然后自主寫一個風俗活動,寫清詳略。“雙減”政策要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夠豐富,他們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自主建構。所以,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提示”,彌補這個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力。
(二)“泡泡對話”,滲透思維方式
“泡泡對話”是用“泡泡”對話框的方式,生動活潑地展現(xiàn)各種學習要點。不僅如此,編者還將逆向思維、拓展思考等各種思維方式融入其中。教師要合理利用“泡泡對話”,指導學生參與探究討論中,促進思維的提升和發(fā)展。
在學習《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泡泡對話”開展猜讀活動。在“泡泡對話”中提到了“我想老屋可能會不耐煩了”“一讀到這句話,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誰來請老屋幫忙了”。學生可以說說自己的猜想和“泡泡對話”是否一致,是否有獨特的想法。教師提醒他們思考幾個問題:如何閱讀?在閱讀中想到了什么?如何在閱讀中獲得閱讀經驗?這種活動激發(fā)了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他們可以將自己猜讀的內容說給同伴聽,看看誰的想法不僅離奇有趣,還符合文章的主題思想。通過該活動,學生認識到,預測不是無端猜測,而是需要文本內容作為支持,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認識到,在閱讀中預測其實并沒有對錯之分,不管預測是否正確,都可以拓展思維,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芭菖輰υ挕庇兄跇嫿ㄝp松自由的對話式學習情境,讓學生找到后續(xù)探索的方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小組學習中自由探索,構建減負增效的課內外學習環(huán)境。
(三)附錄拓展,開闊認知視野
利用附錄拓展部分,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后續(xù)如何展開拓展閱讀。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與課后自主學習活動,讓他們融入自由、活潑的交流氛圍中。這種學習效果比課后輔導班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效果更好,也更符合“雙減”的要求。
在《草船借箭》一課設置了“閱讀鏈接”,從曹操的角度展現(xiàn)了“草船借箭”的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課文,找出這一段寫的是哪一部分內容。然后結合課外閱讀,說說曹操的性格特點。然后,教師再安排學生參與到整本書閱讀的活動中,全面閱讀《三國演義》,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現(xiàn)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特點的,并試著用一兩句話形容這些人物。學生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有學生認為曹操是英雄人物,但是也有人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英雄人物。這兩組學生可以開展辯論,在探討中開闊認知視野,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人物形象。滿足學生多樣化要求,這是“雙減”政策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不同類型的助讀系統(tǒng),設計出具有變化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探究。
學習力可以影響學習知識的狀態(tài)和行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讓他們感覺語文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這樣自然就能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也可滿足“雙減”政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秀梅.統(tǒng)編教材長文短教的精細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2(2):49-51.
[2]趙永攀.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四個著眼點[J].教學與管理,2022(17):34-36.
[作者簡介]李紅紅(1979—? ? ),女,江蘇連云港人,連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