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近代南京的景觀營造與城市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

      2023-12-05 09:39:04胡簫白
      關(guān)鍵詞:勝景玄武湖金陵

      胡簫白

      1928年,著名女性作家袁昌英來到南京游覽。彼時的南京剛剛被定為首都,城市內(nèi)外大興土木,讓流連于金陵勝景的袁昌英頗有今昔之比:“對著古跡,我有的是追慕,懷憶,神馳。對著新名勝,許是與我更接近的緣故,我的情緒與精神就完全兩樣了。”(1)袁昌英:《游新都后的感想》,《現(xiàn)代評論》1928年第7卷第176期。而相較于袁昌英眼中新舊景觀的各有千秋,另一位民國作家倪錫英則顯然認為舊日古跡已然在新都建設的大潮下黯然失色:“在新的南京正趨向于都市化的時候,這些所謂名勝,大半都是‘有名而無勝’,只留著許多歷史的資料,供人憑吊而已。”(2)倪錫英:《南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年,第114頁。雖然兩位作家對于金陵古跡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蔚為大觀的金陵勝景文化在近代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作為一座政治屬性極強的城市,南京在近代的興衰往往以政治事件為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南洋勸業(yè)會、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建都、抗戰(zhàn)爆發(fā)、國民政府還都——短短數(shù)十年間,南京的城市地位頻繁升沉,對城市的發(fā)展態(tài)勢影響尤大,城市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質(zhì)亦多受影響。在此語境中,本文意圖探討作為城市文化表征的南京名勝景觀的近代變?nèi)?。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來看,南京擁有飽滿豐沛的勝景傳統(tǒng)。僅有明一代的金陵勝景即從明初的八景發(fā)展成十八景、二十景直至明末的“金陵四十景”,而由景觀形塑的城市記憶空間更在明清鼎革之后承載了新穎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相較而言,近代南京的勝景文化又表現(xiàn)出怎樣的特質(zhì)?進而言之,在近代南京曲折的城市發(fā)展歷程中,名勝景觀的形態(tài)和內(nèi)涵為何、如何發(fā)生變化,此一過程又怎樣促動城市游冶空間的嬗變?現(xiàn)代交通方式與新穎傳播手段的引入是否造就了別樣的旅游行為,而民族主義的思潮又如何改變了名勝景觀與城市政治的互動形式?南京的景觀文化與城市發(fā)展之間存在強烈的聯(lián)結(jié),由名勝景觀考察近代城市的政治文化特質(zhì),是研學南京城市史的優(yōu)選視角。

      一、何處悠游:市政規(guī)劃與近代南京景觀嬗變

      太平天國戰(zhàn)爭期間,南京飽受戰(zhàn)亂摧殘,城市建筑多遭破壞,散布城區(qū)的諸類名勝景觀亦無從幸免。以此,晚清以降的南京經(jīng)歷了持續(xù)的城市復建歷程,更在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將西方的城市規(guī)劃理念融入城市建設。在城市政治地位提高、城市建設加速的過程中,金陵勝景的外在形態(tài)和象征意義亦得到了新的發(fā)展。其時南京的景觀名勝或有趁勢新起者,或有漸次消亡者,皆與城市的市政政策息息相關(guān)。至于前者,以城北的勸業(yè)會場及玄武湖為典型。至于后者,則以城南秦淮河為代表。

      近代南京游冶空間得到大力發(fā)展者,首推城北地區(qū)。如果說晚清大員的主持使得太平天國亂后的南京開始逐步恢復生機,那么1910年南洋勸業(yè)會的召開則為復蘇的城市注入了帶有國際化色彩的新鮮血液,更全盤改變了城北地區(qū)的區(qū)域樣態(tài)。作為中國歷史上首次以官方名義主辦的國際性博覽會,南洋勸業(yè)會被時人稱為“萬商云集”的“數(shù)千年未有之奇觀”(3)徐壽卿:《序文》,《金陵雜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第3頁。。馬敏指出,“博覽會會場帶動了周邊城市公共設施的發(fā)展,擴大了近代城市公共空間范圍,起到了‘建造市面’的作用”(4)馬敏:《博覽會與近代中國物質(zhì)文化變遷——以南洋勸業(yè)會、西湖博覽會為中心》,《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5期。,其時南洋勸業(yè)會址“東抵易家巷,南抵丁家橋,西抵將軍廟口,北抵公園”(5)南洋勸業(yè)會事務所編纂科編:《南洋勸業(yè)會觀會指南》,南京:南洋勸業(yè)會事務所,1910年,第48頁。,地塊面積幾近千畝。相較于南京的傳統(tǒng)聚居區(qū)老城南,城北地塊自明代以來便有欠開發(fā),而南洋勸業(yè)會的召開則使得此一區(qū)域的市容狀態(tài)驟然改觀。對于勸業(yè)會的整體面貌,報刊記者曾作“有歐洲特立之市場風”(6)《調(diào)查第一:中國調(diào)查錄:調(diào)查勸業(yè)會會務紀略》,《東方雜志》1910年第7卷第2期。的評價,并對電燈光影所象征的現(xiàn)代性大加贊嘆,所謂“亭臺樓閣,領(lǐng)異標新,皆采取各國菁華……緣梁附柱及盤旋屋頂檐際者,電燈幾滿數(shù)千盞,燃然光華奪目,明逾白晝,令人目不能開……棋布星羅,陸離光怪,嘆觀止矣”(7)徐壽卿:《金陵雜志》,第52-53頁。。由此可見,勸業(yè)會場蘊藉的“現(xiàn)代性”對時人造成了強烈的感官沖擊,在相當程度上帶動了城市建設。

      若論南洋勸業(yè)會為南京城市旅游留下的歷史遺產(chǎn),玄武湖的景觀開發(fā)即為典型。玄武湖為今日南京城區(qū)面積最大的水體,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與城市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民生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太平天國以后,玄武湖與其他金陵勝景類似,皆得到了官府的適度恢復和修繕。然而及至南洋勸業(yè)會,勝景的外在形態(tài)與景觀文化才產(chǎn)生了全盤性的變化。先是為了配合南洋勸業(yè)會的市政建設,地方官員“開城通湖,種樹修路”(8)《南京勸業(yè)會坐辦陳蘭薰演說詞》,《申報》1909年3月3日,第26版。,于城墻上新開豐潤門,使得勸業(yè)會會址可以直接連通玄武湖。與此同時,金陵文士還特地制作《后湖全圖》,并“依圖立說,詳考名稱,為游覽者之指南,不致歧途”(9)王曼犀:《后湖圖說》,宣統(tǒng)二年(1910)《后湖全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藏。,以為游覽者提供便利。及至民國年間,尤其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市政當局頗為重視玄武湖的開發(fā),在硬件層面改良湖洲、整理花草、鋪設道路、增修建筑,在軟件層面則設立意見箱征求各方意見、規(guī)范游湖票價,并廣為宣傳(10)周念行、徐芳田:《新都勝跡考》,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40-44頁?!缎露紕氽E考》對玄武湖的整飭規(guī)劃介紹詳細,既有研究未多關(guān)注。而近代南京市政府關(guān)于建設玄武湖公園的相關(guān)政令,可參見于靜、荊世杰:《民國時期玄武湖的人文生態(tài)演變——“五洲公園”的理想與現(xiàn)實》,《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力圖將玄武湖打造成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元素的城市休閑空間。

      值得提及的是,近代市政工程對玄武湖的整飭,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勝景的文化氣質(zhì)。明代時,玄武湖貯藏天下黃冊,因之被辟為禁區(qū);及至清代,雖然玄武湖不再是宮廷禁地,但文士們已經(jīng)形成了品賞勝景的慣習,多取遠觀之意,少有泛舟之舉。換言之,近代以前的玄武湖主要作為自然景觀為文士認知,欠缺人文要素,并不能算是金陵勝景中的醒目名勝。然而在近代的景觀開發(fā)過程中,玄武湖從一氣質(zhì)清冷的自然景觀,逐步轉(zhuǎn)變?yōu)闊狒[紛繁的娛樂場所。市政當局對湖區(qū)的整飭不可謂不勤,一方面“開放釣魚,拆卻圍墻,開辟河路,建筑碼頭,規(guī)定游湖船價。裝設無線電收音機,成立網(wǎng)球場,提倡打靶,陳列動物,組織詩文社”,另一方面“整理湖神廟,毀其神像,以祛迷信,復設民眾俱樂部于該處,以供游客及湖民精神上之娛樂”(11)周念行、徐芳田:《新都勝跡考》,第42-43頁。,其余各殿閣也“咸改為民眾公共娛樂場所……設書報,琴棋,樂器,乒乓,及各項娛樂之具”(12)夏煥章:《最新南京指南》,《江蘇文庫·史料編》第119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238頁。。以此,玄武湖完全向游客居民開放,成為城市新興的公共娛樂空間。

      因應于市政工程對景觀建設的推動,玄武湖聲名鵲起,成為游人心向往之的“打卡地”。近代以來玄武湖的游冶方式,以湖上蕩舟為主。在今人看來,乘坐游船是頗為普通的旅游方式,但顯然民國年間的玄武湖游船給游人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如有游人即評價湖光山色道:“玄武湖之景色……滿湖春水,尤為惹人,乃喚游艇,載往中流,槳聲湖光,別有天地……一幅無上之圖畫歟?一首富麗之詩歌耶?余等置身于詩畫中矣?!?13)孟述祖:《空中旅行記樂》,《旅行雜志》1937年第11卷第8期。馬國亮更直陳:“我愛玄武湖,我愛它的樸素和靜穆,勝于愛西湖的艷麗。這是我來南京的最滿意的一個時候,它是一個滿充了詩意的絕俗的境地?!?14)馬國亮:《南京六十小時》,《旅行雜志》1933年第7卷第1期。其時玄武湖的游船項目并非一二小時,而是有半日游船(6小時),甚或全日游船(12小時)的項目(15)南京市市政府秘書處編:《新南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第17頁。,充分說明了玄武湖游船的受歡迎程度。而在南京淪陷以后,后撤西部的青年仍對玄武湖念念不忘,更將之比作戀人,無比懷想。(16)王秉權(quán):《憶之海中的玄武湖》,《旅行雜志》1941年第15卷第1期。

      玄武湖區(qū)塊的開發(fā),與近代南京“關(guān)系于市民之健康與幸福者至大”的“公園之設置”存在直接關(guān)聯(lián)。(17)國都設計技術(shù)專員辦事處編:《首都計劃》,南京:南京出版社,2018年,第69頁。而除卻興建較早、形制較已完備的中山陵園、玄武湖公園等,市政府亦希望將雨花臺、莫愁湖、清涼山等處辟為公園,供市民游客消閑之用。又與以上由舊日古跡升級迭代的城市勝景不同,其時亦有全新營造的市民公園,尤其照顧平民百姓的需求,如鼓樓公園,即為“京市唯一之平民化的公園系就鐘鼓樓旁之空地加以布置者,全園包涵通衢,淺草平鋪,花木掩映,別饒佳趣……園中多為平民休息之所,夏夜多露宿者”(18)夏煥章:《最新南京指南》,第275-276頁。。1930年新建設的新街口廣場,則“位中山大道之中心,場作圓形,中蒔花草,凡遇紀念日,佳節(jié)日,全市民眾,咸集此歡欣鼓舞,參加典禮”(19)楊世杰:《新都名勝記》,南京:震源書店,1931年,第115頁。。此類景觀,充分體現(xiàn)了近代南京市政建設過程中現(xiàn)代性元素與理念的滲透。

      對于近代南京城市的游冶空間,時人曾對比道:“(南京)南部與北部是截然不同的:南部是商業(yè)區(qū),只有塵俗的市街。北部卻完全是風景區(qū),有的是天然的丘壑,上好的園林,簡直是一個大花園。”(20)胡山源:《京滬線掠影(下)》,《旅行雜志》1947年第21卷第8期。如果說風景旖旎的玄武湖是北部景觀的典型的話,那么南部的秦淮河便可謂“塵俗感”的代表,甚至讓不少近代南京的旅人感到失望與厭惡。作為六朝金粉、才子佳人的代名詞,秦淮河的今昔對比頗為強烈。如梁實秋便感嘆道:“秦淮河的大名真可說是如雷灌耳,至少看過《儒林外史》的人應該知道。我想像中的秦淮河實在要比事實的還要好幾倍……其實這里風景并不見佳,不過在城里有這樣一條河……”(21)梁實秋:《南游雜感》,張志欣、何香久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散文大系》第5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30頁。朱自清更直陳:“看見夫子廟前舊日的畫舫,那樣狼狽的樣子,又在老萬全酒??辞鼗春铀?差不多全黑了。加上巴掌大、透不出氣的所謂秦淮小公園,簡直有些厭惡,再別提做什么夢了。”(22)朱自清:《南京》,《你我》,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20年,第115頁。而秦淮河畔有傷風化的流鶯暗娼更讓文士頗為鄙夷,如俞平伯、朱自清便曾在游河過程中因歌女的不請自來而深感窘迫、不安和厭煩,而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同題佳作《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司馬訏同樣有所評論,所謂“《桃花扇》遺留下來的沉渣,還來不及沖洗干凈,如今又增添了新的污穢。我以為‘賣淫制度是都市的陰溝’這句話,指的正是這可憐的秦淮河”(23)司馬訏:《秦淮河畔的除夕》,《論語半月刊》1947年第120期。。有鑒于民眾觀感,國民政府發(fā)動了數(shù)輪大規(guī)模首都廢娼運動,對秦淮河的社會環(huán)境大加整治。在此以后,秦淮河的娼妓業(yè)轉(zhuǎn)入地下,區(qū)域的整體氛圍亦漸趨冷清,直至還都以后,仍呈現(xiàn)出一種頹敗破舊的狀態(tài):“秦淮河衰老得不堪,六朝金粉,風流全歇?!?24)王仲鄂:《首都初旅》,《旅行雜志》1947年第21卷第11期。近代金陵勝景因時世變遷而呈衰微態(tài)勢者,秦淮河可謂典型。

      作為近代南京城內(nèi)最為重要的兩處水體,玄武湖和秦淮河景觀的此消彼長,是為近代市政規(guī)劃之于金陵勝景之作用力的鮮明寫照。當然,彼時的景觀改造工程范圍并不廣大,因為政局動蕩、經(jīng)費難支,多有景觀改造的愿景僅僅停留在設計階段,無法付諸實踐,如南京城內(nèi)另一處重要水體——莫愁湖即是如此:“(莫愁湖)實為城西南僅有之勝地,足與城東北之玄武湖成遙遙相對之二美,惜市政當局僅指定為公園,尚未遑如玄武之積極建設,實本湖之大不幸事也。”(25)夏煥章:《最新南京指南》,第279頁。

      二、發(fā)揚國光:民族主義與近代南京景觀營造

      與市政規(guī)劃過程中體現(xiàn)的政治力量相比,民族主義所推動的景觀形塑實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具體而言,又以國民政府定都與孫中山歸葬對城市景觀文化的發(fā)展影響最為深刻。如《新都勝跡考》卷首便直陳孫中山奉安大典是該旅游指南編寫的重要契機:“今茲總理奉安為期已近,中外人士觀禮者多。倘獲是編一詳讀之,則感已往之興廢,思將來之建設,其愛護首都企向民政之心,必有油然勃然而不能自已者,寧惟游覽景物之南針已哉?”(26)周念行、徐芳田:《敘》,《新都勝跡考》,第1-2頁?!妒锥紝в巍烽_篇亦強調(diào):“民國十五年,而重建新都,始規(guī)模大備,昔之荒涼荊棘者,近已平坦如砥,九逵四達矣!”(27)中國旅行社編印:《首都導游》,《江蘇文庫·史料編》第11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469頁。

      在此語境中,中山陵本身便成為一新興的城市景觀,成為中外游客赴南京后觀光瞻仰的對象。而此類“謁陵旅行”,又浸潤著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被時人評為與國慶旅行、孔誕旅行并列的“喚起民族意識”的專題性觀光行為。(28)《京滬滬杭甬兩路促進營業(yè)之種種設施》,《鐵道半月刊》1936年第10期。陳蘊茜、李恭忠皆曾就中山陵謁陵進行專題研究,參見陳蘊茜:《謁陵儀式與民國政治文化》,《開放時代》2008年第6期;李恭忠:《圣俗之間:中山陵集體謁陵與民國時期的政治日?;?《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7期。其時南京諸多旅游指南皆對中山陵進行醒目的文本處理,或在序言中強調(diào)孫中山之于南京的偉大意義,或在篇首放置中山陵銅版照片,或在具體章節(jié)中事無巨細地羅列謁陵注意事項。與此同時,中山陵本身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陵墓形制的“開放性”,也讓此一政治空間具備了更多“平民精神”,易于讓人接近。(29)李恭忠:《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筑精神的表達與實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

      關(guān)于中山陵的景觀文化和政治意義,既有研究頗多,不必贅言。尚可余論者,實為與中山符號搭配的景觀營造舉措。關(guān)于彼時鐘山南麓片區(qū)的空間格局,時人即有觀察:“中山陵居中,其東西兩古跡為靈谷與孝陵,再旁為革命偉人譚墓與先烈廖墓,呈一相襯之形式。”(30)周鏡泉:《南京游記·陵園一瞥——金陵攬勝之三》,《旅游天地》1949年第1卷第2期。而對于引文中所論數(shù)處景觀而言,不論景觀本身蘊含著何種文化特質(zhì),皆因其近于中山陵的地理位置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民族主義”和“國家意識”的色彩。

      不妨先看傳統(tǒng)金陵勝景明孝陵與靈谷寺的近代變?nèi)荨W鳛槊魈嬷煸暗臍w葬之所,明孝陵在明清時期的族群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及至民初亦然。清帝甫一退位,孫中山即率眾謁明孝陵,將朱元璋定為驅(qū)逐韃虜?shù)南闰?qū)。孫中山逝世后,亦有上書“與明帝孝陵同寢,古今革命兩英雄”的挽聯(lián)將孫中山與朱元璋相提并論。(31)劉作忠:《挽孫中山先生聯(lián)選》,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434頁。而在1929年出版的《首都名勝古跡》中,則更以“民族主義”概念重新詮釋了朱元璋的代元而起,所謂“明太祖遺像,像系墨筆,懸明孝陵祭堂內(nèi),太祖以武力貫徹民族主義,后人瞻仰,欽敬無已”(32)南京特別市教育局編:《首都名勝古跡》,南京:南京特別市教育局,1929年,第25頁。,可謂歷史遺存在近代政治場域中獲得了新穎的文化內(nèi)涵。靈谷寺的景觀文化嬗變亦遵循此一邏輯。國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著力建構(gòu)戰(zhàn)歿者的紀念空間,在此語境中,歷史悠久的宗教場所靈谷寺逐步為民族國家的象征符號所擠壓,最終被改造成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成為現(xiàn)代國家政權(quán)建構(gòu)的神圣空間。

      在明孝陵與靈谷寺之外,譚延闿及廖仲愷墓亦一東一西,與中山陵形成了相得益彰的空間關(guān)系。就譚延闿墓而言,該區(qū)域景致典雅宜人,讓人印象深刻,“陵園區(qū)沿路的景色,要以此地最勝”(33)王仲鄂:《首都初旅》,第3頁。,更因墓主人在民國年間扮演的重要政治角色,引人生發(fā)出對時政的感慨,如袁昌英即說“由陵園譚墓之美觀,我竟牽想到社會國家組織的大問題……譚墓的優(yōu)點在其有曲折、有含隱,威而不露、富而不麗的氣概。若謂陵園象征活躍的、盛旺的、行將復興的中華民族,譚墓可說是中華民族已往四千年光榮歷史精神的具體化”(34)袁昌英:《再游新都的感想》,《山居散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37-239頁。。而與譚墓相似,廖墓亦能引起時人對國運的深思。在近代赴寧的游人眼中,廖仲愷實為“國父之左右手”,他遭到暗殺身亡則是“中國人民之大不幸”。以此,當1949年周鏡泉游覽廖墓,發(fā)現(xiàn)該地雜草叢生、荒涼破落之時,便有感于國民革命后輩的不爭,并憤怒于其時國民黨對黨內(nèi)前輩遺志的背離:“弄得勝利前后的中國,彷徨難安,人民流離失所,受盡艱辛。自然,今天的廖墓是雜草荒蕪無人掃了!”(35)周鏡泉:《南京游記·陵園一瞥——金陵攬勝之三》,《旅游天地》1949年第1卷第2期。由此可見,國民政府著力營造的政治性紀念空間,有時亦會以反作用力的形式削弱政權(quán)的公信力。

      除卻鐘山片區(qū),國民政府建構(gòu)政權(quán)合法性的努力亦在城區(qū)內(nèi)外各類景觀中有所體現(xiàn),使得新都南京成了國民革命的全域性紀念空間。城西的粵軍、浙軍烈士墓(祠),城東的第一公園皆為典型。先看城西。莫愁湖畔的粵軍烈士墓為紀念1911年在與北洋軍戰(zhàn)斗中犧牲的粵軍所設,墓區(qū)簡樸莊重,墓碑正面鐫刻孫中山手書“建國成仁”,背后則是黃興所撰碑文。浙軍烈士祠則位于清涼山下龍蟠里,紀念1911年光復金陵之役中的浙籍陣亡將士。在民國年間出版的旅游指南中,多將這兩處英雄埋骨之地列為重要觀瞻之處,鼓勵游人向英烈致敬,從而察知民國建立之不易。然而正如學者所言,此類紀念空間因為較為局限的地方性革命記憶,在他處不易得到認同,因之多有破敗。(36)王楠、陳蘊茜:《烈士祠與民國時期辛亥革命記憶》,《民國檔案》2011年第3期。如粵軍烈士墓“惜無人駐守,以故樵夫牧豎,隨意出入,頗多殘毀。不免漸呈荒涼之象”,浙江烈士祠雖在起初狀態(tài)略好,所謂“布置景然,勝粵軍烈士墓多矣”(37)方繼之:《新都游覽指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108-109頁。,但其后亦破敗遭竊,房屋遭人占用。

      城東地區(qū)第一公園的改造亦體現(xiàn)了國民政府意識形態(tài)滲入景觀文化的過程。第一公園的前身是清末文士于明故宮南沿辟建的“韜園”。北洋時期,江蘇督軍李純在韜園基礎上增補樓亭、整理喬木,并在附近建設江蘇省立南京公共體育場、民眾教育館等公共設施,使得此一區(qū)域成為省內(nèi)體育、文教和諸種政治活動頻繁開展的開放空間。1920年,李純自殺,北洋政府以大總統(tǒng)名義下令褒揚,加封李純?yōu)椤坝⑼髮④姟?院內(nèi)亦增置供設李純遺像的英威閣、秀山遺筆亭,并樹立英威上將紀念碑、秀山將軍銅像等,將此地打造成專屬李純的紀念場所。然而及至南京被定為新都,國民政府便開始去除公園的“李純色彩”,并將之改造成符合國民革命性質(zhì)的政治場域。先是,李純銅像遭到拆毀,而公園亦在此后不久被改名為“血花公園”“第一公園”,并設烈士祠陳列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北伐將士、維護首都陣亡將士、烈士韓復炎、“一一·二二”慘案死難烈士等神位,并展示李宗仁、蔣介石、何應欽等人所寫的紀念文字。(38)陸衣言:《南京游覽指南》,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25-27頁。以此,在南京國民政府強硬的政治力介入下,第一公園被營造成為濃縮政權(quán)理念的政治表征,并在諸多旅游指南的宣揚推介之下,成為南京城內(nèi)國民政治教育的重要舞臺之一。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十年間,城中分布的各類紀念碑、紀念塔、烈士墓、忠烈祠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政治紀念空間,以景觀的形式傳達了政府理念和國家精神,亦在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心中植入了強烈的民族感和國家認同。以此,金陵勝景不再僅是本地歷史文化的承載,更是國族精神的在地象征。也正因為此,在隨后到來的民族危亡關(guān)頭,金陵勝景的景觀文化再次發(fā)生新變。

      “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已經(jīng)昭然若揭,觸發(fā)了國人強烈的抵御外辱的情感。其時來到首都南京的游人,亦將此情緒附會到滿目的金陵勝景之上:“面著枯槁的玄武湖……憔悴的紫金山,瘠瘦的田野,我不禁撫然,不禁愴然而泣下了……我及我的民族是受到了極度的,人世間再無以復加的創(chuàng)傷,且無以自解的恥辱?!?39)袁昌英:《再游新都的感想》,第234頁。而在南京淪陷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及其扶植的汪偽政府亦知曉金陵勝景的政治價值,因此希望利用金陵勝景傳遞他們的施政理念。如在1940年出版的攝影集《南京的全眺》中,編者瀧藤治三郎便出于粉飾太平的需要,大量收錄對日本統(tǒng)治歌功頌德的照片,如菊花臺公園的表忠碑、涂抹“建設東亞新秩序”標牌的城墻,以及陣亡日軍的相關(guān)紀念物等(40)瀧藤治三郎:《南京的全眺》,盧海鳴、錢長江編:《老畫冊·南京舊影》,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156、165頁。;另一攝影集《南京風景帖》則收入南京諸多城墻城堡的照片,卻在配文中著重強調(diào)日軍進攻南京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勇氣”和“犧牲”精神,并著力渲染日本侵略者充滿險惡用心的“同文同種,共存共榮”的施政口號。(41)大正寫真工藝所:《南京風景帖》,1940年,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第7-11頁。謝任曾就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對南京的景觀文化改造進行考察,參見謝任:《陷都政治:日本在南京的記憶建構(gòu)與遺跡變遷》,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2年。

      除卻日本侵略者以外,汪偽政權(quán)亦在城市勝景層面做足了文章,希望通過搶注勝景文化的方式,強化其偽政權(quán)的施政合法性。如汪偽統(tǒng)治期間出版的南京旅游指南中即有“今日的南京,正在破殘中從事建設,在荒蕪中努力復興。汪主席昭示我們:精神創(chuàng)造物質(zhì)。南京市是中國的首都,也是東亞重要都市之一,將以劃時代的姿態(tài),與東亞各大都市,同一步伐,比肩攜手而邁進”(42)南京特別市政府編:《南京便覽》,南京:首都出版社,1943年,第4頁。的表述,對總理陵園亦不吝溢美之詞:“建筑鴻壯,公路休整,林木茂盛,實堪為吾國建國的靈魂”(43)薦庵:《南京與北京》,《中報一周年紀念特刊·新南京》1941年3月30日。,甚至妄圖通過種種儀式、宣言和法規(guī)來對中山符號進行占有與操弄。(44)蘇艷萍:《抗戰(zhàn)中的中山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103-115頁。但偽政權(quán)種種昭然若揭的政治手段,其實在民眾眼中皆是手段卑劣之舉,如黃裳便在南京城中登高望遠時評述道:“整個的南京城都在眼底了,眼前的一所寬廣的建筑物的每一個房頂上,都飄拂著一面青天白日旗,可是上面多了個三角形的小黃條,這就是那一出丑惡的傀儡戲的演出的地方?!?45)黃裳:《白門秋柳》,《錦帆集》,北京:中華書局,1946年,第18頁。

      抗戰(zhàn)勝利以后,國民政府以凱旋姿態(tài)還都南京,金陵勝景亦因之成為民眾旅客歡呼雀躍、有感而發(fā)之地。如記者陳其英即慨嘆道:“南京一地有高山、有長江、有平原,為錦繡河山之縮影,至值得流連!尤以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文化制度在在足供考察憑吊。而歷代興廢,為民族盛衰所關(guān),更可啟發(fā)愛國思潮,促人猛省!……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遭遇外患,多賴南京為根據(jù),以撐持東南半壁……故南京之民族意識最為濃厚。此后中興民族,發(fā)揚國光,南京實為最適宜之根據(jù)地!”(46)陳其英:《瞻仰復興中的首都》,《旅行雜志》1946年第20卷第3期。

      三、汽車、輪船與鐵路:摩登交通與近代南京城市旅游的現(xiàn)代性

      因應于市政開發(fā)與民族主義思潮對南京景觀格局的形塑,城市勝景逐步展現(xiàn)出多元面向。一方面,傳統(tǒng)旅游資源仍舊豐富,即如朱自清所言,“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遺痕”(47)朱自清:《南京》,《你我》,第111頁。;另一方面,新興景觀迭出,給游人帶來新奇的感官體驗。而摩登交通方式的引入則可以高效地將兩類景觀進行搭配,在讓游人全面把握城市文化之特質(zhì)的同時,形塑了具有現(xiàn)代性的城市旅游方式。

      近代南京城內(nèi)外的各類金陵勝景不下數(shù)十處,確有令人眼花繚亂之感。以此, 頗有文士對旅游路線進行設計,嘗試為游人提供可資按圖索驥的旅游攻略。如周鏡泉便將金陵勝景按照與主城的距離劃分為“城區(qū)”“市郊”“京畿”三類,后更基于此一“同心圓”模式提出了南京旅游的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游覽建議,即一日游僅游覽陵園全區(qū)及玄武湖,二日游加上鼓樓、雞鳴寺及城南雨花臺、白鷺洲、夫子廟,三日游加入燕子磯、莫愁湖、清涼山,四日游又可加入京畿的棲霞及瑯琊,如盤桓至第五日,則可遠赴安徽采石磯。(48)周鏡泉:《南京游記·游覽計劃——金陵攬勝之一》,《旅游天地》1949年第1卷第1期。然而相對而言,近代南京最為流行的旅游路線設計,仍為按照方位排分者。如1924年俞旭華所編《南京居游指南》即以城內(nèi)中正街為起點,將旅行路線分為東南西北四路。而在1926年的《南京游覽指南》中,編者陸衣言則將城市勝景的旅游路線分為了“東山路、南山路、西山路、北山路、中山路、湯棲路”六路。(49)陸衣言:《南京游覽指南》,第6-7頁。在這一設計中,編者將棲霞、湯山放在一起,后經(jīng)事實證明,過于緊湊勞累。在此基礎上,諸多旅游指南采用最多的方案,實為七條路線,具體可見表1(下頁)(50)具體內(nèi)容可見方繼之:《新都游覽指南》,第86-120頁。。由表1可知,旅游路線中第一程包括城東諸名勝,第二程包括城東近郊諸名勝,第三程包括城北諸名勝,第四程包括城西諸名勝,第五程包括城南近郊諸名勝,第六程包括城北近郊諸名勝,第七程則以遠郊棲霞山為主。而每一條旅游路線皆內(nèi)容豐富,力圖給游人創(chuàng)造最為全面的行旅體驗。試看表格中的第一程路線:

      自中正街東行,過大中橋而北,參觀通俗教育館、公共體育場。渡半邊橋,游第一公園,瀹茗于烈士祠,略事小憩。出第一公園后,仍北行,至西華門,可參觀省立醫(yī)院及電燈廠。西華門以東,即明故宮址。敗瓦頹垣。猶可憑吊。入西華門而東,經(jīng)西長安門,至五龍橋。橋北為古物保存所,橋南為午朝門。復東,出東長安門,訪半山寺。時已亭午,如野蔬不能入咽,可急驅(qū)車西返,仍取道大中橋,過釣魚巷,至貢院街(貢院街多酒市)小酌。餐畢,參觀市政府,謁夫子廟,然后放棹乎秦淮之河。雙槳平分,清風徐來,足滌塵襟。(51)方繼之:《新都游覽指南》,第86-87頁。

      由此一路線設計生發(fā),可知近代南京城市旅游的三重特質(zhì)。

      首先是傳統(tǒng)勝景和新型景觀的復合搭配。路線中不乏明故宮、半山寺、夫子廟等明清時代即已成熟的金陵勝景,亦將富有現(xiàn)代特色的旅游景點穿插其間。諸如省立醫(yī)院、電燈廠之類的目的地或許在今人眼中是頗為突兀的旅行目的地,但在20世紀初的時代語境中,此類場所則幾為“現(xiàn)代性”的化身。而摩登交通方式對旅行方式的改造亦頗顯眼。引文中有“急驅(qū)車西返”的表述,可知近代南京的旅游活動多借力快速的交通工具,從而可以在一日的行程中加入十數(shù)處景點。而上舉數(shù)條旅游路線,更皆以開車前往為基本條件,時人更常寫作《白下驅(qū)車竟日游》一類的游記,可見摩登交通方式對近代城市旅游的全盤形塑。

      表1 《新都游覽指南》所載南京旅游路線圖

      其次,與明清時期的游冶活動相比,近代南京的旅游活動在空間層面有所延拓。既有研究已經(jīng)指出,明清時代的金陵勝景都位于長江以南,空間分布并不溢出今日南京轄區(qū),亦未有位于南京下轄諸縣范圍者。然而及至近代,游客在規(guī)劃旅游活動時,已經(jīng)將遠郊區(qū)縣甚至臨近縣市的景點劃入了旅游路線。如《新都名勝記》中便論及,“近于市區(qū)之古跡,江寧縣境之南湯山,棲霞山,臨沂山,牛首山,朱門山,方山,牧龍亭,江浦縣境之浦口城,中敵臺,珍珠泉,卓錫泉,湯泉,句容縣境之寶華山,大茅山,赤山湖,皆列入也”(52)楊世杰:《新都名勝記》,第1頁。而在1948年出版的《南京導游》中,編者亦對南京的多日游覽行程予以介紹,其中亦包括臨近地區(qū)的景點。具體而言,一日游者,游覽鐘山片區(qū)及玄武湖、雞鳴寺一帶;二日游者,加入南郊雨花臺、天界寺,不去牛首山;三日游者,加入西郊及燕子磯;四日游者,加入棲霞山,五日游者,加入寶華山,六日游者,加入滁州瑯琊山。中國旅行社編:《南京導游》,《江蘇文庫·史料編》第12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83頁。;前述周鏡泉設計的旅游路線,亦包括今鎮(zhèn)江、滁州、宣城的諸多勝景。此一變化一方面與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采用有關(guān),另一方面則是近代南京城市地位上升的體現(xiàn)。相較于明清時期城市游冶活動體現(xiàn)的“地域感”,即文士以游冶空間界定南京的文化邊界,近代南京因應其首都的地位,文化邊界自然不再局限于主城,而將周邊地區(qū)皆視為城市的文化腹地,并將大區(qū)域內(nèi)的景觀都列作金陵勝景。

      再次,近代南京的旅游活動體現(xiàn)出了景觀品賞文化和方式的變?nèi)?。在明清時期“金陵勝景”的序列中,其實頗多入選的古跡早已湮滅無存,或模糊待考,這些景觀的文化象征意義因之大于它們的旅游消閑功能,“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孫楚酒樓、青溪九曲、鷺洲二水等即皆屬此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流行于文士之間的“歷史想象”,是文士通過景觀對城市文化脈絡的再創(chuàng)造。及至近代,文人記敘多不再強調(diào)勝景對城市歷史特質(zhì)的承載,游覽者透過景觀與特定文化情感的共情能力亦不再被要求,而對于那些歷史積淀厚重卻形態(tài)破敗的古跡,如果游人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淀,“是一個不熟悉于當前境物的歷史的人,即使他是怎樣豐富于情緒的,終無緣喚起其蓬勃的感興”(53)鐘敬文:《金陵記游》,楊哲編:《鐘敬文散文》,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年,第62頁。。以此,近代南京的城市旅游風尚推動了景觀向純?nèi)坏穆糜慰臻g逐步轉(zhuǎn)變的態(tài)勢。而在諸多景觀文本的不斷形塑和強化之下,游人參訪的金陵勝景亦變得相對固定,城市的旅游活動逐步“程式化”,旅游空間呈現(xiàn)“趨同性”。

      除卻對城市旅游的方式有所影響以外,摩登交通方式亦促進了城市空間的開發(fā)、推動了城市形象的樹立。如果說公路旅游尚屬短程交通手段,那么南京地區(qū)對旅游活動影響頗大的長程交通方式則首推航運與鐵路,而此二者又直接帶動了下關(guān)地區(qū)的發(fā)展。明代前期,下關(guān)為龍江船廠所在地,尚為工匠聚集之所。此后都城北遷,下關(guān)一帶漸趨廢弛,清代前中期亦然,而在太平天國以后則更為破敗。及至19世紀末,下關(guān)才在外國資本的影響下逐步開發(fā),直至1899年正式開埠。而1908年通車的津浦鐵路則進一步刺激了下關(guān)的發(fā)展——其時貫通南北的津浦鐵路將鐵路南端終點定在下關(guān)對岸的浦口,華北、中原地區(qū)的百貨礦產(chǎn)云集浦口后,通過輪渡過江而匯聚于下關(guān),再經(jīng)滬寧鐵路運往太湖流域。以此,下關(guān)成為一重要的轉(zhuǎn)運樞紐,呈現(xiàn)出百貨流通、商務日臻繁榮的面貌。

      因為便利的水路交通條件,下關(guān)成為南京城北最為重要的集散地點。外地旅客凡到達南京者,皆須先至下關(guān),如倪錫英即言:“無論任何一個旅客,隨他走的是水道或是旱道,從長江里坐船也好,從津浦、京滬兩路坐火車也好,他們想到南京城里去,一定先要經(jīng)過下關(guān)的?!?54)倪錫英:《南京》,第24-25頁。其時下關(guān)旅游配套設施完善,旅舍數(shù)量與核心區(qū)中正街不相伯仲(55)俞旭華:《南京居游指南》,《江蘇文庫·史料編》第11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391頁。,近代南京地區(qū)的第一家旅游接待機構(gòu)——上海商業(yè)儲蓄銀行旅行部南京分部,也于1924年在下關(guān)鮮魚巷成立,后于1926年改稱中國旅行社南京分社。(56)邢定康:《守望南京·民國旅游尋尋覓覓》,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5-7頁。而頗多旅游路線的設計亦皆以下關(guān)作為起點。上舉旅游路線中的城北諸多景觀即多須由下關(guān)搭乘火車前往,而1910年出版、反映晚清在寧日本人士游冶活動的畫冊《金陵勝觀》,雖未明言路線設計,但從攝影作品的內(nèi)容來看,顯然也是從下關(guān)出發(fā),逐個探訪城中古跡。(57)杉山房造:《金陵勝觀》,盧海鳴、錢長江編:《老畫冊·南京舊影》,第1-47頁。作品中反映的旅游路線為“下關(guān)碼頭—南京火車站—儀鳳門—獅子山—鼓樓及勸業(yè)會場—兩江師范學堂—北極閣—玄武湖—陸軍小學堂—孝陵—鐘山—靈谷寺—半山寺—督練公所—明故宮—總督衙門—朝天宮—烏龍?zhí)丁v馬坡—清涼山—莫愁湖—胡園—雨花臺—秦淮河—夫子廟—貢院—江南公園—燕子磯—棲霞寺”,可見旅人自城西北出發(fā),先后經(jīng)過城北、城東、東郊、城西、城南再至遠郊的行程軌跡。

      除卻航運,近代鐵路旅行亦漸成風尚,并直接促進了《滬寧滬杭甬鐵路第三期旅行指南》《津浦鐵路旅行指南》等區(qū)域類旅游指南的產(chǎn)生。而此類區(qū)域類旅游指南又常能發(fā)揮“催化劑”作用,豐富國人對廣袤國土的想象和認知。如有讀者便常翻閱其時的旅行指南,想象南京,以慰臥游之思?!笆诸^的幾卷旅行雜志,常常陪伴著我,閑來時展讀一下,天下的名勝山水,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一一在眼前映現(xiàn)著。它是一個游侶,又是一個向?qū)?而最難得的,它能創(chuàng)造和激發(fā)最崇高,最優(yōu)美的‘旅行意識’?!?58)孫恩霖:《片段的回憶》,《旅行雜志》1936年第10卷第1期?!氨緯接心暇﹦氽E風景寫真二十幀,以便已至首都者,得以按圖索驥,未至首都者,亦可披覽臥游。”(59)顧容展:《實用首都指南》,《江蘇文庫·史料編》第11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204頁。與此同時,此類旅行指南多將南京與其他江南城市并置,所謂“以連絡之方法,作整個之向?qū)?俾游者手此一編,得窺蘇省江南四大名區(qū)之全豹”(60)陳日章編:《京鎮(zhèn)蘇錫游覽指南》,上海:上海禹域社,1932年,第4頁。。以此,游客便得以在比較的框架下,深化對南京城市文化特質(zhì)的認識。如子介便在乘火車游覽江南諸多勝地之后發(fā)出感慨:“對于游過的幾個地方,我想用十個字來描寫他。這就是,杭州的‘雅致’,蘇州的‘秀麗’,無錫的‘幽靜’,上海的‘繁華’,南京‘偉大’?!?61)子介:《東南角》,上海:暨友莫遲社,1946年,第51頁。

      在航運和鐵路以外,尚有外地游人乘飛機赴寧進行游覽。如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孟述祖便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上七點離開上海,下午六點零五分落地龍華機場,一日內(nèi)飛機往返滬寧,并參觀了鐘山、秦淮河、玄武湖三個片區(qū)。(62)孟述祖:《空中旅行記樂》,《旅行雜志》1937年第11卷第8期。然而平心而論,此種類型的旅行方式,若沒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實難駕馭。一如劉宣閣在赴湯山享受溫泉以后感嘆道:“予嘗疑世界物質(zhì)文明愈進步,則享受天然風景與衛(wèi)生設備者,亦非特殊階級不可。”(63)劉宣閣:《溫泉試浴記》,《旅行雜志》1927年秋季號。

      近代南京旅游鮮明的時代色彩深刻影響了旅游活動的方式與路線。在此語境中,摩登交通方式的運用、旅游線路對“現(xiàn)代性”景點的融入、旅游空間的拓展,皆為體察現(xiàn)代化因素影響下城市旅游態(tài)勢轉(zhuǎn)變的優(yōu)質(zhì)維度。

      結(jié) 語

      近代南京的景觀文化變?nèi)?一方面可見宏觀的時代痕跡,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又凸顯了城市的政治特質(zhì),具有特殊性。就前者言,近代南京的景觀文化受到了“現(xiàn)代性”的鮮明形塑。新潮交通方式、科學市政規(guī)劃皆為游人帶來了摩登的現(xiàn)代體驗,而西方強調(diào)休閑、崇尚自然的旅游邏輯則改造了游人對金陵勝景的品賞邏輯和角度。以“現(xiàn)代”的手段游覽品賞“傳統(tǒng)”的景觀,近代南京的勝景觀覽可謂是近代化浪潮下中國城市文化翻天覆地的樣本與個案,值得放置在比較的框架下與其他城市的現(xiàn)代化歷程進行并置考察。就后者論,近代南京的景觀文化突破了明清以來由城市勝景凝聚“地域認同”的框架,因為南京的國都地位,金陵勝景不再僅是地方意識的文化表征,而是如《首都名勝古跡》的編者所希冀的一般,具備了“足征歷代文獻,而表現(xiàn)我民族文化也”的統(tǒng)合國民性的現(xiàn)實功能(64)南京特別市教育局編:《首都名勝古跡》,第2頁。,成了世人領(lǐng)會民族、國家之精神的核心政治場域。近代南京的政治屬性幾經(jīng)變更,城市地位的劇烈變化形塑了金陵勝景豐富多元的景觀文化,反之,名勝景觀的空間生成與內(nèi)涵嬗變則映照著城市文化的肌理與特質(zhì)。

      猜你喜歡
      勝景玄武湖金陵
      靈山勝景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42
      晉陽勝景
      都市(2022年7期)2022-07-05 08:42:22
      曹雪芹南游金陵說再考辨
      紅樓夢學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環(huán)湖綠道游憩機會譜構(gòu)建及應用——以南京市玄武湖為例
      園林科技(2020年2期)2020-01-18 03:28:20
      水系歷史變遷視角下的玄武湖生態(tài)功能退化原因探析
      南京北湖藝舫 (玄武湖店)
      美食(2017年5期)2017-11-23 16:24:29
      《張祜 題金陵渡》
      中華詩詞(2017年2期)2017-11-08 08:46:11
      刺桐勝景 知多少
      海峽影藝(2017年3期)2017-09-25 05:12:22
      江蘇省南京玄武湖水利風景區(qū)
      庫車克孜利亞勝景
      絲綢之路(2016年7期)2016-05-14 18:38:44
      开江县| 彭山县| 泗洪县| 专栏| 南川市| 阳高县| 平乐县| 阿克| 油尖旺区| 镶黄旗| 贺州市| 高青县| 天台县| 民县| 扶沟县| 通江县| 延川县| 石泉县| 民和| 望城县| 弋阳县| 余干县| 大埔县| 樟树市| 华安县| 宜兴市| 珠海市| 刚察县| 连云港市| 襄城县| 奉贤区| 德安县| 通海县| 永修县| 长武县| 普安县| 沁水县| 潍坊市| 华安县| 南皮县| 宁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