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水濤
修辭立其誠,是《易傳》的美學觀點。修辭,建立言辭;誠,思想誠正。意為建立言辭以表現自己的美好品德。
《乾卦·文言》:“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認為“進德”與“修辭”相較,應首先“進德修業(yè)”,然后才是“修辭立其誠”?!靶揶o”是為了“立誠”,“立誠”乃是“修辭”好壞的標準。
通過修辭手法,人們可以用優(yōu)美的辭藻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這不僅可以提升表達者的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激發(fā)讀者或聽眾的共鳴和思考。
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經典作品例如《詩經》和《論語》都注重修辭的運用,使得其中蘊含的真誠的思想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中國儒家貶斥巧言令色,主張“修辭立其誠”?!罢\”是儒家的重要概念,也是儒學倫理的核心價值。在儒家的觀念中,“誠”指內心的真實和坦誠,及思想的純粹和為人的正直。誠意正心、光明磊落,是正人君子的基本人格。心底無私天地寬,無須費心獻媚討好,而能增進人際理解和信任,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巧言令色是一種表面的技巧,而真正的美德在于內心的仁愛之心。
孔子說:“信近于義,言可復也。”話語的價值不在動聽,而在于切實踐行。王陽明認為,只有通過事中磨煉的實踐,才能成為真正的仁人?!秱髁曚洝酚涊d:“(徐)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先生(陽明)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巧言令色的弊端在口是心非,是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王陽明說:“凡謂之行者,只是著實去做這件事?!奔粗泻弦?,實實在在地做事,而非說得天花亂墜。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里,“立德”重于“立言”?!蹲髠鳌は骞哪辍分袑懙溃骸氨勚?,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边@句話意味著“立德”是不朽的,而“立言”則要受到“立德”的影響。換句話說,言辭的表現受到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的影響,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養(yǎng),才能通過言辭來傳達出真誠和善良的思想與感情。
“修辭立其誠”不僅是一種道德品質,也見諸學者的學術風范。
歷史學家嚴耕望做學問之認真嚴謹細致,有如集腋成裘,一絲不茍,持之以恒。巨制《唐代交通圖考》,他整整做了四十年。嚴先生的學問是有跡可循的,他也有先入為主的框架,但不是先做論文,而是先做資料長編。有這樣的功夫,后人就這個課題而言,想超越他不容易,最多是拾遺補闕。他做《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把所有能找到的佛教廟宇、高僧等,逐一編排。他做《兩漢太守刺史表》,排比資料,考訂異同。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情境教育研究這一個課題,整整做了四十多年,一字一句寫了三十本書。
從嚴耕望到李吉林有一個學術共性,即認真細致和踏實篤行,因而能在尋常材料中發(fā)明新見解,在新見資料中發(fā)現新問題,在發(fā)明、發(fā)現中開辟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