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煜
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新疆伊犁霍城縣大西溝的野杏花,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人們赴伊犁觀光的一個最好理由。此時,伊犁高山草原還未綠,河谷其他花還未開,而大西溝的漫山遍野全是盛開的野杏花,如起伏的杏花波濤,將你淹沒其中,喜悅、欣喜,不能自拔。
盡管官方已經(jīng)將它更名為中華福壽山,但我們還是習(xí)慣性地稱它為大西溝。大西溝,對我來說是一個并不陌生的存在。
我的家鄉(xiāng)六十四團在大西溝有牧場,并且有牧民居住在大山深處。小時候,班里有位女同學(xué)的家就在大西溝,她的父親以養(yǎng)蜂為生。每年夏季暑假,我們一幫同學(xué)會約在一起騎自行車到大西溝玩。上百里路,早上去,晚上回,那時孩子們的身體真是棒,從沒覺得累。
1987 年暑假,即將上高中的我騎著父親的二八自行車與一幫同學(xué)一起去大西溝玩。去時是上山的路,怎么到達的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記憶深刻的是,回家全是下坡路。那時的自行車也沒剎車,全靠腳剎。晚上到家時,腳上母親做的布鞋厚厚的千層底居然磨了個大洞,報廢了。
近年來,在當?shù)卣拇罅χС趾桶l(fā)展下,中華福壽山旅游區(qū)成功申報國家4A 級景區(qū)。中華福壽山旅游區(qū)是集生態(tài)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科普探險于一體的綜合旅游區(qū),天山松濤、高山草甸、奇花異草、睡佛古廟,自然山水與厚重多元的文化相伴,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園,是養(yǎng)生度假的福地。
這里還是世界罕見的野果類植物的天然基因庫,據(jù)初步鑒定,共有五種十七個屬四十三個種類,而且絕大多數(shù)屬國內(nèi)特有野生種。其中分布面積大且具有一定經(jīng)濟價值的有野蘋果、野杏、沙棘、馬林等;屬于稀有品種的是野核桃、歐洲李、櫻桃李等;此外,還有野山楂、野薔薇、野草莓、酸棗、天山花楸等。
這些野果林都是第三紀末到第四紀遺留下來的珍貴物種,是伊犁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和造就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櫻桃李了,是亞洲唯一的野生櫻桃李生長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野生櫻桃李之鄉(xiāng)”。
每年進入四月,大西溝就成了花的海洋,蟄伏了一冬的野果林迎來了春天,也迎來了盛大的花季,紅、黃、白、綠、紫,各類野果和各種野花競相展露風(fēng)姿,蜂飛蝶舞,游人如織。
我多次去過福壽山景區(qū),這里主要的人文景觀就是福壽山廟,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聽說的大西溝廟,當?shù)厝艘步袧h人廟,周圍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景色宜人。
福壽山廟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著名道士長春真人丘處機隨成吉思汗西征,途經(jīng)阿力麻里城,福壽山廟弟子曾請他前去講道。那時,福壽山廟聲名遠播,是當?shù)赜忻膹R宇,前去上香求神的善男信女絡(luò)繹不絕。
據(jù)《新疆圖志》載:“大西溝,即福壽山,石壁千仞,半壁間有大石洞一,小石洞數(shù)處,洞內(nèi)并有流泉,洞外崇巒疊嶂,果木叢生,為綏邑勝景?!鼻裉帣C、祁韻士、洪亮吉、林則徐、謝彬等文化名人都曾駐留這里,留下傳誦千古的妙文佳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業(yè)越來越熱,尤其是伊犁這樣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人來伊犁旅游,而本地人游伊犁更是熱火,因為生活在伊犁的人大都熱愛大自然,喜歡休閑旅游放松。
幾年前,大西溝的野杏花居然上了新聞聯(lián)播,這讓已經(jīng)很熱的大西溝更熱了,前來旅游休閑的游客如織。每年四月上旬,北京、上海等地的不少游客乘飛機來伊犁,就為一睹這花期僅一周的野杏花花海盛況。
有一年清明節(jié)回家,因父母年事已高,不適合遠行,而這個季節(jié)伊犁能看的也只有杏花了,想來想去,那就帶他們?nèi)ゴ笪鳒峡纯匆靶踊ò伞?/p>
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們驅(qū)車來到大西溝離福壽山景區(qū)還有三四公里的地方,路上堵滿了車,根本走不動,一時半會兒是進不了景區(qū)的??粗宦飞隙碌萌玳L龍一般的車隊,我們靈機一動,反正溝溝都有美景,干脆我們找一條野溝看杏花吧。于是,往左拐入一條山溝。
因為不是景區(qū),路況自然不好,一路戈壁石子,一路泥濘,沿著溝里的一條便道我們一直前行,道路盡頭是一戶哈薩克族人家,一棟土坯房屋,一座羊圈,一個用樹枝圍起來的院子。房屋的背后是綿延起伏的開遍野杏花的山巒。但院子擋住了我們的路,要想進去,只有穿過這個院子。
門口的哈薩克族小伙子漢語不流利,但表達很清晰,想穿過院子進山看杏花一個人得交十塊錢。這對于景區(qū)的費用來說簡直是廉價了,于是我們痛快交錢進山。
山坡并不高,但父母上不去,由姐姐陪著他們慢慢走。我和丈夫手腳麻利,一個勁地往山坡上爬。因為只有爬到高處才能一覽美景,才能拍到好照片。
數(shù)年后,當我一次又一次認真欣賞當時拍攝的照片時,還是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那是怎樣的美呵!美得直抵你的心靈。遠方,重重疊疊、起起伏伏的青色山巒綿延不絕,再遠方是雄偉險峻的天山雪峰為其作背景;近處,粉紅、粉白的野杏花漫山遍野。綠色的山坡作底,紅白相間的野杏花覆蓋其上,整個山谷的空氣中彌漫著杏花的甜香味。
我們一直向上行至山坡最高處,前方是一片斷崖。站在崖邊向遠處望去,起起伏伏的山谷里也鋪滿了野杏花。斷崖處裸露的黃土和千百年來風(fēng)雨侵蝕的千瘡百孔,與生機勃勃、色彩秾麗的杏花形成了鮮明對比,成就了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
許多年過去了,我也算是個走過天南海北、見過一點世面的人,但大西溝盛開的野杏花海洋卻是我心里最壯美的風(fēng)景。
進入盛夏的昭蘇高原,仿佛撞進了一個世外桃源,一個碧草和鮮花的世界。尤其是雨后,鮮亮亮的綠色深深淺淺地伸向天際,五彩繽紛的山花爛漫盛開,金黃的燈盞花、潔白的野百合、大紅的萊麗花,以及許多不知名的花兒熱烈地開放著。
車子走近連綿不絕的沙爾套山腳下,突然前方山坡上浮現(xiàn)一片片淡藍色的“云彩”,遠遠望去,猶如伊人遺落在草原上的一方絲巾。與鮮艷熱烈的野花相比,她是那樣的安靜、樸素。
同行的七十七團林場負責(zé)人說,這種花叫勿忘我,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方,不懼風(fēng)雨,不怕驕陽,并且是一叢叢、一片片地集中連片生長,山坡上只要有她,便不會有裸露的巖石和土地。
“勿忘我”,原來這就是勿忘我。早就知道花名,但卻一直不識真面目。我急急下車向山坡上那片勿忘我奔去。
勿忘我長得并不高大,枝葉叢生,葉片細小而厚實,灰綠色,莖稈上發(fā)多枝,枝上花朵細密,頂上的花朵還未開完,下面的花蕾已然初綻。每朵花都有五個花瓣,呈圓形,大小如米粒,看上去細小、單薄,弱不禁風(fēng),但卻倔強地立在風(fēng)中。近看清淡的藍色近乎白色,然而,一叢叢花擠擠挨挨在一起,便成了一片淡藍色的云霞,蔚為壯觀。
沿河上行,我們走進了位于沙爾套山腳下的哈桑邊防連?!肮!笔敲晒耪Z,意為“狹窄”。連里的戰(zhàn)士們說,他們自己總結(jié)這里的氣候是冬長無夏天,春秋緊相連,山區(qū)多雷雹,河谷有嚴寒。別說還挺押韻的。這里山勢陡峭,地勢險峻,溝多林密,夏季景色奇麗,但也給戰(zhàn)士們巡邏執(zhí)勤帶來了許多困難。
哈桑是有名的風(fēng)口,戰(zhàn)士們自己編了句順口溜形容這里風(fēng)之多、之大:“一年一場風(fēng),從春吹到冬?!痹谶@里每天晚上九點至第二天十二點都會刮西北風(fēng),有時風(fēng)力高達十二級。今年三十一歲的邊防連指導(dǎo)員孫亞兵說,因為風(fēng)大,連隊沒有長直的樹,所有的樹都是朝東南方向長的,成為邊防連獨特的一景。這里的戰(zhàn)士一年四季都得穿著皮大衣執(zhí)勤。
因為哈桑邊防連條件艱苦,邊防官兵們長年生活在潮濕寒冷的地方,很多人都患上了風(fēng)濕、腰痛、靜脈曲張等病。因為這里水質(zhì)不好,不少人還得了腎結(jié)石。2006 年上級出資為邊防連打井,結(jié)果打了二百米都沒有打出合格的水源,后來只好給邊防連配備了凈水器,解決了這一困擾官兵們多年的難題。即便是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邊防官兵們也無怨無悔地長年駐守在邊境線上,保家衛(wèi)國,為人民的幸福安寧默默地奉獻著青春、汗水乃至生命。
在我剛踏入新聞行業(yè)的時候,有幸跟隨兩位老記者來到哈桑邊防連采訪。當時我們一行要深入被人們譽為“雪海孤島”的哨所——康蘇溝哨所采訪。
“康蘇”是蒙古語,意為“寬闊”。這里曾是古代通往哈薩克斯坦的一個通道,山勢險峻,密林叢生,沒有人煙,只有窄窄的牧道通往哨所,所有給養(yǎng)全靠牛馱馬拉。哨所最早的房子是戰(zhàn)士們自己挖的冬窩子,戰(zhàn)士們靠燒牛糞做飯、取暖。
1973 年4 月,這里一連下了近半個月的大雨,哨所上的戰(zhàn)士斷糧十二天,生命危在旦夕。邊防連副連長徐全智主動要求到哨所送給養(yǎng),沒想到平日溫順的康蘇河此時卻水位高漲,水流湍急,擋住了他的去路。為了不打濕面粉,徐全智將面粉袋子扛在肩上過河,卻被湍急的水流無情地吞噬,犧牲時年僅二十八歲。
考慮到康蘇溝哨所的路途特別艱難,加之我又是女士,并且從未騎過馬,邊防連給我安排了一匹老馬。
“老馬”的番號是“54 號”,它血統(tǒng)純正,身材高大,性格溫順,是邊防戰(zhàn)士的親密戰(zhàn)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邊防連的條件還比較艱苦,戰(zhàn)士們吃水要到一公里外“一桶泉”去拉,到那里全是上坡的羊腸小道。剛開始,戰(zhàn)士們牽著“54 號”走到“一桶泉”,將裝滿水的桶放在它的背上,再牽著它回到哨所。
不多久后,頗通人性的“54 號”就記住了路,戰(zhàn)士們只需在“一桶泉”將裝滿水的桶放在它的背上,它就會穩(wěn)穩(wěn)地將水馱回哨所,為戰(zhàn)士們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由于“54 號”非常聰明、善解人意,很受戰(zhàn)士們喜歡。一般軍馬十二至十五年就必須退役,可戰(zhàn)士們都不舍得讓“54 號”退役,“54 號”一直在邊防連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54號”事跡被載入哈桑邊防連的連史中。
雖然是第一次見我,但通人性的馬看到邊防戰(zhàn)士們對我親熱的態(tài)度,也大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安靜地站在那兒,等待我跨上馬鞍。我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跨上它寬闊的背脊,從沒有騎過馬的我,按照戰(zhàn)士們的指點用腿夾緊馬腹。
“54 號”步履穩(wěn)健,脾氣溫順,一段時間后我緊張的心漸漸放松下來,按照戰(zhàn)士們教我的辦法,雙腿用力夾馬肚子。它明白這是讓它加快速度的指令,慢慢地放開步子跑起來。隨著我與它熟悉,我們配合得非常好,奔跑的速度越來越快。清涼的風(fēng)從我的耳邊吹過,叢林、草原快速從眼前掠過,那種漫步云端的感覺妙不可言。
在哈桑邊防連,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豬倌曹建平,是浙江平湖人,2002 年入伍前是一名個體小老板,年收入十多萬元,因為想在軍營里鍛煉一下,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他報名參了軍。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剛分到哈桑邊防連就當了一名豬倌。盡管心里很委屈,但生性要強的他沒有講條件,服從組織分配。由于勤學(xué)習(xí)、好鉆研,他喂的豬長得快、出肉率高。他同時還承擔(dān)著種菜、養(yǎng)雞、養(yǎng)鵝等工作,每一項工作他都干得非常好。普通人家養(yǎng)的雞冬天不下蛋,而曹建平養(yǎng)的雞冬天會下蛋,聽說此事的人都嘖嘖稱奇。這是曹建平經(jīng)過仔細觀察、試驗發(fā)現(xiàn),只要冬天不讓雞吃雪,并加強營養(yǎng),產(chǎn)蛋就不會受到影響。
因為工作出色,曹建平被新疆軍區(qū)授予二等功。當班長后因為帶兵帶得好,他又被新疆軍區(qū)評為“標兵班長”,再次榮立二等功。由于表現(xiàn)突出,曹建平被部隊保送到西安陸軍學(xué)院上學(xué),畢業(yè)后同學(xué)們都勸他留在陜西,但他堅持回疆,并主動要求回到哈桑邊防連。他說,人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是連隊培養(yǎng)了我,我要回到連隊繼續(xù)戍守邊防。
在哈桑邊防連成立近半個世紀的歷史中,留下了邊防戰(zhàn)士無數(shù)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事跡。這些真實發(fā)生過的故事,一次次撞擊著我的心靈。走出哈桑邊防連,再次看到山坡上那片美麗的勿忘我,突然覺得,無數(shù)可愛的邊防戰(zhàn)士們就像這一株株迎風(fēng)傲立的勿忘我,默默地戍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不懼風(fēng)雨,不怕嚴寒。
從此,伊犁昭蘇康蘇溝里那片美麗的勿忘我永遠盛開在我的生命中,讓我對這種小小的花朵充滿了敬重之情。
勿忘我,又名勿忘草,屬紫草科勿忘草屬,分布于伊朗、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等國以及中國大陸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生長于海拔二百米至四千二百米的地區(qū),多生于山地林緣、山坡、林下以及山谷草地。
勿忘我,歷來被人們視為“花中情種”,據(jù)說在水中瓶插可以保持七至十四天,干花可以保持一年,故亦有人稱之為“不凋花”,亦稱“相思草”,常用于青年男女互贈表達情意。
勿忘我的名稱來自一個悲劇性的愛情故事。相傳一位德國騎士跟他的戀人散步在多瑙河畔,騎士看見河畔綻放著一種藍色的小花,便不顧生命危險探身摘花,不料失足掉入急流中。自知無法獲救的騎士說了一句“別忘記我”,便把那束藍色的花扔向戀人,隨即消失在水中。此后,騎士的戀人日夜將藍色小花佩戴在發(fā)際,以示對愛人的懷念與忠貞。從此,這種藍色小花便被人稱為“勿忘我”。
后來,我在北疆大地上游走時又多次見過勿忘我,壯觀的勿忘我花海一次又一次沖擊著我的眼睛和心靈,讓我對大自然靈巧之神手頂禮膜拜。
那年春季的雨水特別充沛,伊犁大大小小的草原、山坡因此早早便綠意盎然,鮮花盛開。往昭蘇大草原行進的一路上,道路兩旁的山坡上開滿了各種野花,一片一片的藍色勿忘我,遠遠看去像一片片淡藍色的輕紗覆蓋在茂盛的草叢上,使起起伏伏的山坡更加嫵媚。
車行至昭蘇軍馬場附近,忽然見路旁邊山坡上滿是盛開的勿忘我,茂盛之狀令人驚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開得如此好的勿忘我,我迫不及待地下車奔向山坡。一向矜持的我,也忍不住躺在這花海中,與大地與花朵親密接觸。
今年端午節(jié),我驅(qū)車前往青河縣探尋三道海子,居然在靠近海子的山坡上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勿忘我花海。一邊是沿著山體綿延不斷還未融化的巨大雪墻,一邊是朝陽山坡上遍野的紫色花海。我不知道陽光下怒放的花朵是如何抵御夜晚的高寒的,也不知道這片闖進我生命的花海會在北疆短促的夏季盛開多久,我為我們的遇見而感動,而永遠銘記。
因為勿忘我植株矮小,只有趴在地上才能拍攝到藍天、白云,還有若隱若現(xiàn)的油菜花。匍匐在大地上,心里充滿了感動,這大自然的豐厚饋贈,我們?nèi)绾位貓螅?/p>
苜?;?,是新疆大地常見的一種花,紫色的花瓣簇擁呈小小的球狀。一般紫花苜蓿是新疆牧民比較喜歡種植的牧草,一種一大片,花開時就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
乘飛機從伊犁回烏魯木齊上班,隨機的包里裝了一大包凍得硬邦邦的苜蓿。讓苜蓿“坐”飛機,只是因為喜歡苜蓿里春天的味道。
在伊犁,每年春天我都會和家人一起去田野里挖野菜,從春雪還未完全消融便迫不及待鉆出地面的薺菜,到果園里溝渠旁瘋狂生長的蒲公英、田菊等,再到仲春時節(jié)長到一拃長的嫩苜蓿,目不暇接的野菜,讓春天的日子變得充滿詩意。
記憶中的苜蓿,是新疆最常用的飼草,在團場連隊大片大片種植,職工家的小院里也偶爾會有一小片苜蓿隨意生長,跟菠菜、小白菜一樣是皮實的青菜。
在我們?nèi)币律偈车耐陼r代,苜蓿常是調(diào)劑伙食的吃食。童年主食百分之九十是玉米面,讓我們這些孩子難以下咽。春天時,母親會去地里掐一些嫩苜蓿尖,用玉米面裹著放進蒸籠里蒸。鍋開不一會兒,熱氣里便有了一股苜蓿清香味和玉米面淡淡的甜味,絲絲縷縷地飄散在廚房里,讓我們這些小孩子垂涎三尺?;蚴敲鏃l下到鍋里了,到院子里掐一把苜蓿的嫩尖,用水沖沖扔到鍋里,碧綠的顏色清香的味道令人食欲大增?;蚴菍④俎<庥瞄_水焯后涼拌,加點油潑辣子和醋,那香味兒簡直讓人無法拒絕。
小時候因為常聽父母說誰誰家的羊又吃苜蓿撐死了,在吃苜蓿時尤其是吃苜蓿餃子時我們都會控制自己不要吃得太多了,成年后也把這一經(jīng)驗傳授給孩子,以免遭遇那些羊的厄運。美味再美,也得吃之有度。
苜蓿,原產(chǎn)于西域各國,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始從大宛傳入。又稱懷風(fēng)草、光風(fēng)草、連枝草?;ㄓ悬S紫兩色,最初傳入者為紫色?!妒酚洝ご笸鹆袀鳌酚涊d:“(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觀旁盡種蒲萄、苜蓿極望?!?/p>
漢武帝時,為對匈奴開戰(zhàn),馬匹需要大量草料,遂自西域引進苜蓿。一般種植的飼草苜蓿開紫花,這種苜蓿素以“牧草之王”著稱,不僅產(chǎn)量高、草質(zhì)優(yōu)良,而且富含粗蛋白、維生素和無機鹽,是牲畜上好的飼草。
我國古代關(guān)于苜蓿已有許多記載,唐朝王維在《送劉司直赴安西》中寫道:“苜蓿隨天馬,葡萄逐漢臣?!碧评钌屉[有詩曰:“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闭f當時漢家天子的馬廄中有西域天馬蒲梢,一片片苜蓿和石榴遍布長安近郊,可見當時天子飼養(yǎng)西域天馬之多。因為西域良馬多愛吃苜蓿,于是天子在都城附近種了很多苜蓿。
查閱資料得知,苜蓿還是一種中藥,性苦,平,無毒,安中利人,可久食。苜蓿的嫩葉是理想的蔬菜,極富營養(yǎng),在綠葉蔬菜中,它的維生素K 含量最高,特別是維生素A 的含量和胡蘿卜相當,維生素C 超過白蘿卜兩三倍以上,這些營養(yǎng)成分都超過菠菜。苜蓿中還含有大量鐵元素,因而可作為治療貧血的輔助食品??傊?,吃吃苜蓿利五臟,輕身健人。
在很早以前,我國就有食用苜蓿的歷史了。唐代薛令之為東宮侍讀,待遇很差,作《自悼》詩自嘲:“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焙髞?,人們以“苜蓿盤”形容生活清苦。南宋陸游晚年居住山區(qū),生活清貧,曾作詩《書懷》:“苜蓿堆盤莫笑貧,家園瓜瓠漸輪囷?!币馑际牵耗悴灰窜俎6言诒P里,你覺得我窮,你看看我的后花園,那瓜果都快長大了,我可是不愁吃的。
歲月更迭,時代變遷。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經(jīng)讓很多人忘記了曾經(jīng)生活中的苦澀,而這些帶著苦澀記憶的野菜如今也成為人們更換口味的首選。我喜歡用苜蓿包餃子。我家的生活習(xí)慣是盡量不吃反季節(jié)蔬菜,吃了一個冬天的“老三樣”,覺得春天的野菜味道尤其清新。加之家人都愛吃餃子,苜蓿本身的清香味與肉中和,不但去掉了肉腥味,還會讓肉質(zhì)更加鮮美。每年春天,苜蓿餃子就成了我家餐桌上的一道必上主食,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還教會我把這種美味延長到隆冬時節(jié)。
工作不久后就搬到小城居住,家里沒買車以前外出并不是很方便,會借回團場看父母的機會到連隊苜蓿地里掐點苜蓿,但畢竟不是很方便。所幸伊寧是座小城,早春時節(jié),街頭巷尾總會有維吾爾老漢推著架子車賣苜蓿,一車蓬蓬松松的苜蓿上扔著一只大鐵盤。苜蓿不論公斤賣論盤賣,一盤六塊至八塊錢。我若遇到,便會不計價錢地買上一大袋。
回家擇好苜蓿用水洗凈,燒一大鍋開水,旁邊放兩盆涼水。水一開,就將苜蓿放進去,用筷子不停地翻,以使所有苜蓿都能完全浸在開水中。蓬松的苜蓿進入開水中立即收縮,一會兒便變得翠綠翠綠的。稍翻攪之后撈出來趕緊放涼水中浸泡,直到完全沒有熱氣。經(jīng)驗豐富的我知道,在捏成團之前一定要保證苜蓿完全晾涼,否則帶著熱氣的苜蓿堆在一起,會很快變色發(fā)黃,那就大大影響后期加工出的菜肴品相了。
把晾好的苜蓿捏去水分,捏成大小均勻的菜團,裝進保鮮袋放到冰箱冷凍箱里,可以在盛夏或金秋季節(jié)隨時拿出來食用,甚至有的人家會放到冬季沒有新鮮蔬菜時食用。想想吧,窗外天寒地凍,大雪飄飛,而你在溫暖如春的家里能給家人端出一盤顏色碧綠、味道鮮香的苜蓿餃子,那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呵!
按照我家的生活習(xí)慣,我們專門買了一個冰柜來裝野菜,自家里有車后出門方便了,想到哪里挖野菜、掐苜蓿都可以。春天的兩三個周末,冰柜里就裝得滿滿的了,有苜蓿,有薺菜,還有蒲公英等。
苜?;ɡ锏拇禾欤乔迩宓拿篮?。
一塊普洱,一撮薄荷,一壺開水。洗茶,再注開水。湯色紅亮,普洱的醇厚滋味,加上薄荷的清冽,一泡薄荷普洱茶便成。
雖是烈日炎炎,高溫酷暑,因為有來自家鄉(xiāng)伊犁的薄荷茶的陪伴,一個夏天倒也過得安生。
用薄荷泡普洱茶,是近幾年養(yǎng)成的習(xí)慣。姐夫的父親住在四師六十五團,那里到處種著薄荷,夏天收割后的田里長出來的嫩枝隨處可見,如同遍地野草。于是,老人便會掐回來,或曬干成生茶,或輕炒成熟茶,來烏看望兒孫時便帶來一大包。簡易的塑料瓶外面用膠布貼著紙條:薄荷生茶,功效……薄荷熟茶,功效……用以提醒兒孫們根據(jù)身體情況來喝薄荷茶。每年夏季來臨之前,姐姐總會分一半薄荷茶給我,也把老人的一份心意帶給了我。
薄荷于我,太不陌生了。小時候,田地邊、水渠邊野生薄荷到處都是,一碰葉子發(fā)出濃郁清涼的香味,夏末開白花。
去年,我在家里也種了兩盆薄荷,放在臥室窗臺上。每當新葉長出五六厘米,便拿剪刀從半截處剪掉,放在窗臺上晾干泡茶喝。一茬又一茬,倒也收獲了不少。尤其是冬季,窗外是白雪皚皚,室內(nèi)窗臺上是一片郁郁蔥蔥,煞是養(yǎng)眼。在家里養(yǎng)幾盆薄荷,倒真是可以給生活帶來很多的小幸福。
關(guān)于薄荷,還真有些值得記憶的故事。以前,父母住在被稱為“中國薰衣草之鄉(xiāng)”的六十五團,那里不但生長著大片的薰衣草,還有大片的薄荷。一年春季的一個周末,回去看望父母,晚飯后一起去散步,順便挖些野菜。
當我們走到一塊地的渠埂上時,只見一叢叢茂盛的狀似薄荷的植物沿著渠道兩邊生長,可周圍并無薄荷地。正當我疑惑不解時,善于思考的父親說,可能是從上游的薄荷地里沖下來的薄荷種子,沿著渠道生根發(fā)芽了。我仔細地掐了幾根聞聞,沒錯,那清涼的香味的確是薄荷的味道。
于是我突發(fā)奇想,既然薄荷可以做茶葉,那么也一定能吃,至于怎么個吃法,還有待回去研究,但當務(wù)之急是將這綠油油的薄荷葉采摘回家。父親很贊同我的想法,于是我們沿渠而上,將兩邊的薄荷葉悉數(shù)采了回來,居然是好大一堆。我和母親一起將薄荷葉揀好洗凈,用開水焯一下,然后捏成一個個拳頭大小的菜團,放在冰箱里。
關(guān)于如何吃這薄荷的問題,我認真地想了一下,薄荷葉有些干,若拌涼菜吃口感肯定不會太好,只有用來包餃子多放些油才能彌補這一缺點。于是買些羊肉餃子餡,將薄荷葉切碎拌入其中,加些蔥、姜等。由于包餃子亦是我的專長,不費吹灰之力,一會兒一盤冒著熱氣的清香的餃子便出鍋了。
第一次吃薄荷,都不知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我命令大家別動,我先吃,并叮囑如果過一會兒沒有異常現(xiàn)象大家再吃,還頗有一點壯士將會一去不復(fù)返的悲壯味道。
咬一口餃子,清香的薄荷味裹挾著肉的香味涌入口中,昔日聞起來腥膻的羊肉居然沒有一絲腥味,菜嫩肉香,鮮美可口,我禁不住多吃幾個。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家人也忍不住大吃起來,一盤薄荷餃子不一會兒便被一掃而光,個個吃得肚滾溜圓好不愜意。一晚上未見異常,大家反而精神特別好。
后來多次到種薄荷的地方打聽有無人包薄荷餃子吃,這個問題讓所有的人驚異,薄荷還能包餃子吃?于是我很肯定自己大概是伊犁第一個包薄荷餃子吃的人,說起來還是首開先河呢,不免心下有幾分得意,包薄荷餃子也成了招待好友的一道特殊飯菜。
經(jīng)查閱資料得知,薄荷具有醫(yī)用和食用雙重功能,薄荷莖葉中的薄荷油具有辛涼的芳香氣味,可刺激中樞神經(jīng),除勞氣、解困乏,更使人振奮、提神醒腦、精力倍增。薄荷中含有薄荷醇,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對于蚊蟲叮咬過的皮膚有脫敏、消炎和抗菌的作用,同時還對痔瘡、肛裂有消腫止痛、消炎抗菌的作用。
位于伊犁河南岸的四師六十九團種植了大面積薄荷,被譽為“中國薄荷之都”,主要用以加工薄荷精油。很多年前在當?shù)貓笊缱鲇浾邥r,我專門到那里采訪過。
六十九團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引進香料種植以來,香料一直作為該團的支柱產(chǎn)業(yè),經(jīng)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發(fā)展,目前種植香料總面積三萬多畝,已形成全國最大的香料種植生產(chǎn)基地。其中椒樣薄荷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95%,羅馬甘菊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85%,香紫蘇占全國總產(chǎn)量的80%,這幾種香料種植面積都超過一萬畝,在國內(nèi)乃至國際市場都擁有充分的話語權(quán),而大馬士革玫瑰、薰衣草、留蘭香等市場緊俏香料品種在國內(nèi)也占據(jù)著絕對的品質(zhì)與產(chǎn)量優(yōu)勢。
聽到這個消息,由衷地為家鄉(xiāng)的香料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而高興。伊犁河谷,被世人譽為香河谷是名副其實的。
薄荷,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見,一般在新疆少數(shù)民族餐廳,你常??梢院鹊矫牢兜谋『杉t茶。
在杯中放幾枝粗壯的新鮮薄荷莖稈,再放一袋袋裝紅茶。紅茶在開水的沖泡下漸漸洇出紅色,而碧綠的薄荷在水中飄浮。當然,前提是茶壺一定是透明玻璃的,這樣就可以盡情欣賞茶水由透明變成寶石紅的過程。
上茶的同時,服務(wù)員會端上一小杯金黃色的蜂蜜,是專門配薄荷紅茶的。倒茶之前,先將一勺蜂蜜倒入杯中,再沖入泡好的茶水。隨著茶水的注入,蜂蜜的香甜味騰空而起,與紅茶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加上薄荷清涼味道的加持,一杯地道的薄荷紅茶讓你流連忘返。
美味的薄荷紅茶,這是新疆餐廳的秘密。
向日葵是鄉(xiāng)村生活中常見的植物,花盤形似太陽,花色亮麗,純樸自然,充滿生機。在新疆伊犁,向日葵一般會成片種植,開花時金黃耀眼,極為壯觀。
在伊犁鞏留縣莫合鄉(xiāng),有一個拍攝向日葵的最佳地,每年都會有許多攝影愛好者追逐著向日葵田拍攝,創(chuàng)作震撼人心的美片。
小時候,團場連隊常見向日葵的身影,大面積種植是為了賣葵花子榨油,而田間地頭常見的向日葵是用來當零食食用的。每當有電影放映隊來到連隊放電影時,母親會早早炒一些葵花子,讓我們裝在口袋里,帶到連隊中心看電影時吃??粗实碾娪埃灾鴩娤愕目ㄗ?,是我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回憶了。
向日葵,別名太陽花、葵花、向陽花、望日葵、朝陽花、轉(zhuǎn)日蓮等,因其花常朝著太陽而得名。向日葵原產(chǎn)南美洲,馴化種由西班牙人于1510 年從北美帶到歐洲,最初為觀賞用。十九世紀末,又從俄國引回北美洲。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均有栽培,通過人工培育,形成了許多品種。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給人帶來美好希望之花。向日葵的花語是“沉默的愛”,正如這花語,盛開的向日葵是那么燦爛奪目,但它卻永遠向著太陽綻放,永遠表達自己對太陽忠貞不變的愛情。
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人或荷蘭人把向日葵種子傳到南洋一帶,又從越南傳到中國的云南,然后逐漸從西南往北方傳播。在一百多年前從俄國傳入中國北方。
向日葵約在明朝中晚期傳入中國,除了東南沿海一路外,還有可能自西南邊疆傳入。1993 年河南新安荊紫山發(fā)現(xiàn)向日葵圖案琉璃瓦,該瓦為明正德十四年(1519)當?shù)刂匦薜男焐系鄣钸z物,但是河南方志記載向日葵最早見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汝南志》,而且只有向日葵這一名稱,無性狀描寫等,說明尚在引種初期,與琉璃瓦時間相距八十九年。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浙江《臨山衛(wèi)志》是向日葵在中國的最早記載,雖然僅有“向日葵”這一名稱記載。
最早比較詳細記載向日葵的文獻是明末學(xué)者趙蟈所著《植品》。該書刻于萬歷四十五年(1617 年),其中明確寫道:“又有向日菊者,萬歷間西番僧攜種入中國。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盤,隨日所向?;ù箝_則盤重,不能復(fù)轉(zhuǎn)。”這段文字不僅明確指出向日葵是由西方來華傳教士引入的異域植物,而且非常準確地描述了向日葵花盤向日的習(xí)性——開放之前才隨太陽轉(zhuǎn)動,開放之后便不再轉(zhuǎn)了。
最早記載葵花子售賣的是《植物名實圖考》:“(向日葵)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頭昏,滇、黔與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蓖砬蹇ㄗ娱_始作為西瓜子的替代品,逐漸在零食瓜子中有了一席之地。《呼蘭縣志》載:“葵花,子可食,有論畝種之者?!边@是向日葵在中國大面積種植的最早記錄。
向日葵種子叫葵花子,含油量很高,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以及多種維生素以及葉酸、鐵、鉀、鋅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營養(yǎng)豐富、味道可口,是十分受人們歡迎的休閑食品。
新疆歷來將向日葵作為食用瓜子或觀賞花卉零星種植,清道光年間《哈密志》曾將向日葵列入花屬,直到1956 年以后才把它作為油料作物栽培。
位于新疆阿勒泰山腳下的兵團第十師北屯市一八二團頂山鎮(zhèn)種植的食葵享譽全國,一八二團也被評為“中國食葵之鄉(xiāng)”,并被農(nóng)業(yè)部批準實施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保護。
向日葵是一種充滿陽光、蓬勃向上的植物,它象征著太陽、光明、活力和健康,一直以來是眾多藝術(shù)家鐘情謳歌和描繪的對象之一,尤其是荷蘭畫家梵高,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繪向日葵的作品。1888 年,三十五歲的梵高從巴黎來到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勒,尋找他的陽光、他的麥田、他的向日葵。他筆下的向日葵像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烈火,花瓣綻放,色彩絢麗,強烈地展現(xiàn)了向日葵的蓬勃生命力量。通過《向日葵》系列作品,梵高向世人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
前幾年讀過新疆女作家李娟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xué)獎的作品《遙遠的向日葵地》,阿勒泰烏倫古湖畔亙古戈壁灘上盛開的無邊的向日葵地以及她的母親充滿艱辛的耕種生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那片遙遠的向日葵地上,李娟母親這樣的耕種者耕種著向日葵,也耕種著沉重的凡人生活。
李娟筆下所描寫的是我所熟悉的親切的邊疆生活和普通農(nóng)場職工的平凡生活。因為我也同樣來自兵團邊境團場,我的生活我的根亦深深地扎在團場的大地上。
我最喜歡吃的葵花籽莫過于來自阿勒泰的傻老大,大大的個頭,鼓鼓的身子,米色白邊包著墨灰色粗條紋,看著就讓人油然心生喜悅,吃起來更是噴香四溢。我無數(shù)次驚詫人們何以種出如此美味的葵花籽。
向日葵的花盤如同一張笑臉,無論面對的是風(fēng)霜還是雨雪,向日葵都會綻放自己的笑容。向日葵的積極向上、堅強樂觀、忠誠純樸,給予我們很多啟迪。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希望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心田里種下一片向日葵,讓它們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永遠朝著太陽燦爛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