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一九五八年臺灣當局對炮擊金門的反應

      2023-12-11 23:31:31郭本意
      中共黨史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臺灣當局金門蔣介石

      郭本意

      1958年炮擊金門是中共黨史上的重大事件,涉及中、美、蘇三國四方,研究成果亦頗為豐碩。其中祖國大陸的研究有兩個特點:一是偏向于宏大的國際、國內(nèi)政策分析;二是多從一方視角出發(fā),缺乏全景觀察,尤其缺少對臺灣國民黨當局或蔣介石、蔣經(jīng)國父子的研究(參見楊奎松:《毛澤東與兩次臺海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國對美政策變動原因及趨向》,《史學月刊》2003年第11、12期;陳忠純:《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間中共對臺策略的調(diào)整探析》,《中共黨史研究》2019年第7期;沈志華:《炮擊金門:蘇聯(lián)的應對與中蘇分歧》,《歷史教學問題》2010年第1期。)。臺灣學者雖然發(fā)表過若干關于國民黨當局應對過程的作品,但在視野和水平上仍有提升空間。本文擬從臺灣當局的視角出發(fā)考察這段歷史,希望能從“對立面”的角度對中共黨史研究有所補充。

      一、炮戰(zhàn)預兆

      一場戰(zhàn)斗在爆發(fā)之前往往有各種預兆,1958年8月下旬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金門國民黨軍實施大規(guī)模猛烈炮擊前,臺灣當局已經(jīng)通過各種途徑得知解放軍即將對其外島進行軍事打擊。而且無論親歷者還是學者都有一種說法:大陸方面通過秘密渠道告知蔣介石,金門即將發(fā)生炮戰(zhàn)。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臺灣當局是否提前得到了相關消息;二是中共是否透露了消息,如果是,又為何要這樣做。

      關于第一個問題,兩岸學者基本達成共識,即炮戰(zhàn)爆發(fā)之前,蔣介石、蔣經(jīng)國父子已經(jīng)得知解放軍即將動武。根據(jù)大陸學者的研究,1958年赫魯曉夫秘密訪華,返回時與毛澤東發(fā)表會談公報,引起世界震動。這次訪問使人相信“兩國軍方可能會采取某些行動”,很可能會對臺灣動武(沈志華:《無奈的選擇:冷戰(zhàn)與中蘇同盟的命運(1945—1959)》(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671—672頁。)。一些臺灣學者認為,毛澤東與赫魯曉夫的會談公報暴露了中蘇雙方對臺灣動武的軍事企圖,加之解放軍空軍當年7月多次與國民黨空軍展開空戰(zhàn),所以估計蔣介石父子在7月至8月初明確知道了解放軍下一步的軍事動向(參見劉維開主編:《蔣中正與民國軍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第365—366頁;林福?。骸墩摪硕阂?950年代中共攻臺想定為主之探討》,《軍事史評論》2018年第25期;張淑雅:《困境重現(xiàn)之因:1958年臺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2年第77期;林慶銘:《八二三戰(zhàn)役之研究》,《軍事史評論》2018年第25期。)。有學者提出,毛澤東故意借長波電臺與“共同艦隊”問題促使赫魯曉夫來北京會談并發(fā)表公報,這樣做“無非是想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中國日后采取的行動是經(jīng)中蘇雙方協(xié)商決定的”,炮轟金門的計劃沒有事先通報給蘇聯(lián)。(參見沈志華:《冷戰(zhàn)的再轉型:中蘇同盟的內(nèi)在分歧及其結局》,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82、83頁。)也有學者不認同這一觀點,認為不僅“曾事先通報了蘇聯(lián)政府”,而且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在,臺灣當局上下普遍認為金門炮戰(zhàn)乃是中蘇聯(lián)合行動的產(chǎn)物(參見資中筠主編:《戰(zhàn)后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里根》上冊,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第304頁。)。

      關于第二個問題,據(jù)童小鵬回憶:“8月的一天,毛澤東接見了香港來大陸了解情況的記者曹聚仁,并談了話。關于炮擊金門行動讓曹轉告臺灣,曹在《南洋商報》上透露了此事?!保ㄍ※i:《風雨四十年》第2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275頁。)有臺灣學者引用這條史料,并加上了曹聚仁之子曹景行的回憶:“炮戰(zhàn)發(fā)生前幾天,毛澤東在北京緊急召見曹聚仁,要他把中共準備炮擊金門的行動轉告臺北……將此軍事機密透露給曹聚仁對外發(fā)表的,正是毛澤東本人?!保中⑼ィ骸杜_?!だ鋺?zhàn)·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臺灣史(1948—1988)》,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181頁。)當年受命指揮金門炮戰(zhàn)的葉飛則在回憶錄中描述了另一個情節(jié)。1958年8月21日,毛澤東詢問炮彈是否會傷到美國人,葉飛作出肯定回答,毛澤東陷入思考之中。當晚,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zhàn)部部長王尚榮按照毛澤東的要求,拿來了林彪寫給毛澤東的紙條。林彪提出,是否可以通過正在華沙同美國談判的王炳南向美國透漏一點消息。葉飛看后很吃驚,認為告訴美國人就等于告訴臺灣。據(jù)他回憶,在第二天的會議中,毛澤東沒有再提此事。(參見《葉飛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654—655頁。)即便如此,提前透露消息的想法至少是存在的。

      如果說大陸現(xiàn)有史料傾向于說明,毛澤東有可能通過秘密渠道將炮戰(zhàn)消息告知蔣介石,那么臺灣方面是否有材料印證此事?1958年3月14日,蔣介石對來臺訪問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說,根據(jù)臺灣當局所獲情報,毛澤東1957年11月前往莫斯科時,“曾與俄共達成于今夏進攻臺灣之協(xié)議”(《蔣中正與杜勒斯談話之紀錄》(1958年3月1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55-009。)。蔣介石表示,剛獲得情報時“并不予此過多的看重”,直到1958年2月下旬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中共已經(jīng)“與俄協(xié)議今夏侵犯臺灣”,他才有所注意(《蔣介石日記(手稿)》(1958年2月28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3月1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發(fā)表撤軍公報,表示將分批撤出朝鮮半島。這進一步引起蔣介石警覺。他對杜勒斯直言:“當中共‘匪偽宣布其自北韓撤退所謂志愿軍的意向時,乃開始懷疑兩者之間,必有其連帶關系……總以為中共‘匪偽或將于今夏之間,在某處作某種軍事冒險,此一地點可能為臺灣海峽。”(《蔣中正與杜勒斯就對中共策略談話紀錄》(1958年3月1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3-001。)蔣介石認為,志愿軍撤出朝鮮半島,預示著毛澤東會將用兵重點轉移至東南方向的臺海。

      盡管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中共提前透露消息的直接證據(jù),但殊途同歸,至少在1958年初,蔣介石就已經(jīng)懷疑或知曉毛澤東將在夏季對臺用兵的戰(zhàn)略意圖,并開始尋求美國幫助。蔣介石列出了幾個解放軍可能的用兵地點:一是臺灣海峽;二是越南;三是亞洲其他地區(qū)。對蔣介石而言,自然要加緊收集有關中共用兵臺海的情報,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恰在此時,臺灣當局支持的印尼革命軍遭到蘇加諾政府嚴厲打擊,蘇聯(lián)等國向蘇加諾方面援助了大批軍火,中國政府則保持中立。這引起蔣介石的過度解讀:“此乃‘共匪待我以自愿軍援助印尼革命軍時,即以此為其侵犯臺灣之口實,而實施其攻臺乎!”(《蔣介石日記(手稿)》(1958年3月27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基于這種判斷,1958年5月22日,蔣介石約見美國駐臺“大使”莊萊德稱:“蘇加諾實際上已接受蘇俄與‘共匪之援助……倘‘匪共之軍隊進入南中國?!_灣將直接受到威脅。”(《蔣中正與莊萊德談話》(1958年5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08。)蔣介石還在日記中寫道:“凡‘共匪武力只要其在南中國海范圍內(nèi)行動,無論其為借詞援助印尼或直接攻臺,我政府必須有效行動,以制止其侵略與赤化太平洋之野心也。”(《蔣介石日記(手稿)》(1958年5月24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1958年5月,中東地區(qū)開始動亂,臺灣當局情報部門在向蔣介石遞交的報告中指出:“敘利亞受俄帝驅策勾結黎巴嫩之阿拉伯民族主義爪牙,自去年八月屢圖掀起反美事端……黎巴嫩事件為現(xiàn)階段冷戰(zhàn)之最嚴重事件……可能蔓延成為中東之另一復雜社會問題”。報告認為:“俄帝必將積極到處煽惑而仍不直接露面,以造成美在中東冷戰(zhàn)中又一次失敗?!保ā多嵔槊癯适Y中正》(1958年5月2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6-00013-007。)6月至7月,黎巴嫩局勢愈發(fā)緊張,印尼革命軍不斷告急,美國趁機出兵中東,導致中東形勢更加動蕩不安……這些情況無疑增強了蔣介石的危機感與警惕性。

      上述背景對于毛澤東發(fā)動炮戰(zhàn)而言也是有影響的。除支援中東革命、打擊美國“兩個中國”陰謀、重啟中美大使級會談外,中共還有試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打破臺灣當局對沿海地區(qū)的軍事封鎖,以及順應民意打擊國民黨、維護大陸及沿海地區(qū)安全等意圖。當時,臺灣當局依仗美國支持,對福建沿海的海上運輸進行??辗怄i,嚴重影響當?shù)貙ν赓Q(mào)易。國民黨軍飛機屢屢偷入沿海重要城市和內(nèi)地,空投大量反動傳單和“慰問品”,在群眾中造成極壞影響(《毛澤東軍事文集》第6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他們還多次炸福州、擾江浙、丟特務,“人民群眾以前吃夠了敵人空襲的苦頭,天天有警報,不得安寧”(《葉飛回憶錄》,第653頁。)。發(fā)動金門炮戰(zhàn)最直接的原因應當是打擊臺灣當局的軍事騷擾,所以在制定戰(zhàn)斗計劃時,毛澤東指示空軍,追擊時不能超過金門、馬祖一線(《歷史使命——共和國將軍楊斯德回憶錄》,華藝出版社,2006年,第109頁;《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13頁。)。此類作戰(zhàn)不一定要奪占島嶼,戰(zhàn)術動作上可根據(jù)局勢適時調(diào)整。

      二、防御準備

      情報部門收集的各種信息使蔣介石推測,中共在1958年夏季對臺動武的可能性極大,而一份來自英國的情報更加印證了他的猜想。

      此情報出自英國內(nèi)閣聯(lián)合情報委員會,內(nèi)容包括五個方面:一是中共軍事行動開始的時間。英國預測,中共進攻臺灣及外島的時間在1958年6月至1960年。二是中共最可能的攻擊目標及攻擊方式。解放軍的首要目標是國民黨軍控制的沿海島嶼、澎湖等臺灣外島,不會冒險與美國發(fā)生直接沖突,而且因兩棲作戰(zhàn)能力較弱,將以短距離近海作戰(zhàn)為主,通過小規(guī)模攻擊促使美國勸說蔣介石放棄沿海島嶼。三是美國是否介入。雖然臺灣外島不屬于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協(xié)防范圍,但是如果不介入,會動搖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國家對美國的信心,所以英國推測美國會介入臺海戰(zhàn)事。如果美國決心干預,在戰(zhàn)略層面上將使用盡量少的兵力并試圖使戰(zhàn)爭局部化,最終維持臺?,F(xiàn)狀;在戰(zhàn)術上可能會使用核武器攻擊解放軍集結區(qū)以外的目標,如機場等。四是蘇聯(lián)是否干涉、如何干涉。如果美國只是維持現(xiàn)狀,蘇聯(lián)可能只向中共提供軍事援助,有可能提供核武器或者派遣志愿軍。若蘇聯(lián)判斷美國的作戰(zhàn)行動會引發(fā)世界大戰(zhàn)或者謀求推翻中國政府,那么他們很可能冒險攻擊北美洲?;谔K聯(lián)干涉的可能,英國判斷美國不會使用核武器,那樣做“有觸發(fā)世界大戰(zhàn)之危險”。五是臺灣當局的選擇。國民黨當局會要求美國介入臺海,因為以國民黨軍在臺灣外島的實力,在開戰(zhàn)初期不會有什么作為,只有在美國支援之下,“始能對大陸試作有效之行動”。美國開戰(zhàn)初期會對介入臺海有所爭論,但最后依然將介入,所以雖然兩岸實力懸殊,但臺灣當局不會放棄臺灣外島。(參見張世瑛、蕭李居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匯編——臺海危機》(二),臺北“國史館”,2016年,第431—438頁。)

      英國的部分預測在后來的兩岸政治、軍事博弈過程中變成了現(xiàn)實,而在炮擊金門開始前,則為蔣介石評估形勢提供了參考。蔣介石之所以在金門炮戰(zhàn)爆發(fā)后態(tài)度堅定,決不從金門、馬祖撤軍,堅持對抗到底,可能與此有關。

      蔣介石推斷中共即將發(fā)起進攻后,便開始著手進行防御準備。臺灣當局對金門炮戰(zhàn)的準備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認識:一是1958年6月至7月;二是8月初至炮戰(zhàn)開始。其中第一階段主要是常規(guī)性備戰(zhàn),偏向于政治工作,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視察外島防務,鼓舞守軍士氣。6月9日,蔣介石父子從臺灣本島出發(fā),視察金門后方的澎湖列島,聽取澎湖“海軍司令”齊鴻章的軍事報告,并巡視軍事設施(參見《蔣中正巡視澎湖群島》(1958年6月9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3-00004-007;《蔣中正巡視澎湖空軍雷達站》(1958年6月1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2-022。)。

      6月12日,蔣介石父子飛臨金門巡視。金門乃是最前線,蔣介石父子視察次數(shù)最多,對防務工作最為重視(參見《蔣中正蒞臨金門巡視》(1958年6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2-043。)。金門“防衛(wèi)司令”胡璉陪同蔣介石視察了島上的兩棲登陸部隊,巡視了雷達站等軍事設施(參見《蔣中正視察兩棲偵查隊》(1958年6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2-044;《蔣中正視察金門雷達站》(1958年6月1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2-057。)。蔣介石甚為仔細,重點查看了防御解放軍炮擊的幾個坑道,認為雙乳山坑道“工程甚大,為恐深度不夠,抵抗薄弱為慮”。直到6月15日回臺之際,蔣介石仍在與胡璉討論如何構筑、修改坑道。(參見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11冊,臺北“國史館”等,2015年,第66頁。)這些坑道在抵御炮擊中確實發(fā)揮了作用,減少了解放軍炮擊所帶來的殺傷。

      第二,派宋美齡前往美國求援。5月21日,蔣介石親自送宋美齡前往美國訪問(參見《蔣中正親送宋美齡前往美國訪問》(1958年5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1-289。)。宋美齡此次訪問,一為就醫(yī)(參見《宋美齡電蔣經(jīng)國》(1958年6月1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27-032。),二為尋求美國援助。抵達華盛頓后,宋美齡利用接受白宮宴請、赴美國全國記者工會,以及接受密歇根大學榮譽學位等各種機會發(fā)表演講,“引發(fā)美國人民對我有更清楚之認識”(《宋美齡電蔣經(jīng)國》(1958年7月19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75。),呼吁美國協(xié)助反共,以克制蘇聯(lián)的“侵略計劃”(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11冊,第82頁。)。宋美齡此次訪美長達14個月,為蔣介石爭取美國援助制造了一定的輿論影響(參見《蔣經(jīng)國電宋美齡》(1958年7月19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28-084。)。

      8月3日,中蘇發(fā)表《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震驚了臺灣當局。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這是九年來蘇共與中共最重要,也是決定中共命運的會議,故應特別重視。蔣經(jīng)國得知消息后立即面告蔣介石:中共攻打臺灣之期在即。蔣介石也意識到,解放軍“最近必有一次軍事攻勢無疑”。(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11冊,第86、87—88頁。)8月6日,蔣經(jīng)國緊急向遠在紐約的宋美齡發(fā)電稱,解放軍空軍“進駐金門對岸機場,海峽局勢甚為緊張”(《蔣經(jīng)國電宋美齡》(1958年8月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28-086。)。與此同時,艾森豪威爾回憶:“8月6日,我通過情報來源得到第一個確切的消息,說中國共產(chǎn)黨人可能又想占領沿海島嶼。”(〔美〕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著,靜海譯:《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7年,第327—328頁。)

      其實,臺灣方面并沒有過硬的史料能夠證明蔣介石提前得知具體的炮擊信息,蔣介石父子似乎只是預感到解放軍極可能會在8月動武,炮戰(zhàn)親歷者郝柏村也有過類似回憶(參見《郝柏村回憶錄》,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第150頁。)。這促使其在炮戰(zhàn)爆發(fā)前做了一些防御工作,使得前線將領臨戰(zhàn)處置較為泰然。

      此外,赫魯曉夫訪華時,兩國領導人并未討論過臺灣問題,但蔣介石當時認為蘇聯(lián)支持了中共的行動。根據(jù)臺灣當局搜集的情報,1957年11月毛澤東率領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視其組織成分,似為與蘇聯(lián)協(xié)商積極作戰(zhàn)計劃”(《蘇聯(lián)問題研究報告》(1958年1月3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20-021609-0011。)。這則情報可能給蔣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其單方面推測中蘇兩國曾秘密協(xié)商進攻臺灣外島。赫魯曉夫倒是在回憶錄中稱:“1958年中國人向我們提出援助武器的請求,因為他們打算實施一次新的反對蔣介石的軍事行動……具體地來說這次行動就是攻擊兩個與中國大陸毗鄰的沿岸小島。”“早在準備這個戰(zhàn)役的時候,我們就認為或許有必要更加積極地援助中國。”(〔蘇〕尼基塔·謝·赫魯曉夫著,述弢等譯:《赫魯曉夫回憶錄》第3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第2277、2278頁。)

      度過8月6日的短暫慌亂后,臺灣當局的備戰(zhàn)進入第二階段,整個臺海進入臨戰(zhàn)狀態(tài),具體措施如下:

      首先,疏散臺灣本島的重要機關。8月8日,蔣介石指示臺灣當局各軍事機關將所有重要通信設備從速疏散至郊外,限期一個月完成。各部要統(tǒng)一制定針對設備、機構、工具等的具體工作計劃。高雄與基隆等重要港口的防務和疏散工作也要制定統(tǒng)一計劃。臺北郊外四周的水陸交通和各部門之間的通信不能中斷。在宜蘭或新竹準備2000臺或3000臺廣播電臺備用。便于蔣家避難和脫逃的圓山隧道“應即開工”。(參見《蔣中正指示王叔銘》(1958年8月8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10400-00029-033。)

      其次,急速加快外島防御建設。8月9日,蔣介石致函金門“防衛(wèi)司令”胡璉,提出“金門防務要領”八項,并派蔣經(jīng)國連夜乘飛機奔赴金門,當面遞交書信(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11冊,第88—89頁。)。8月10日,蔣經(jīng)國飛抵金門,明確告訴胡璉:“‘總統(tǒng)預料‘共匪在最近期內(nèi)將進犯金門,故應提早完成隧道工程,并將所有彈藥移藏于地下,從速加強炮兵陣地,多儲糧食,注意飲水設備等?!保ㄅ_北“國史館”史料處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zhàn)史料初輯》,1979年印行,第13頁。)鑒于抵御解放軍炮擊的重點是金門坑道建設,蔣介石命令“參謀總長”王叔銘派員督導,以臺北水泥防空洞為模型令金門、馬祖前線陣地仿造,作為海岸哨兵掩體之用(《蔣中正令王叔銘》(1958年8月1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10400-00029-039。)。為防止解放軍發(fā)起兩棲登陸作戰(zhàn),蔣介石還令王叔銘研究解放軍的所謂“螞蟻戰(zhàn)術”,“以免臨時張皇”(《蔣中正指示王叔銘訓令》(1958年8月1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10400-00029-040。)。

      再次,整頓金門將領,調(diào)換駐防崗位。炮戰(zhàn)爆發(fā)前夕,烈?guī)Z駐軍第九師發(fā)生命案,蔣介石改派郝柏村任第九師師長,駐守小金門(《郝柏村回憶錄》,第148—149頁。)。其他各島也進行了人事調(diào)整,如張錦錕與李紹牧職務對調(diào),張錦錕任第五十八師師長,鄒凱調(diào)任第十軍炮兵指揮官,王興詩調(diào)任第十軍參謀長(《胡璉呈蔣中正》(1958年8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07。)。蔣介石還將防守登步島立有“戰(zhàn)功”的第二十六師師長李向辰暫時調(diào)往金門防衛(wèi)部(《蔣中正指示王叔銘》(1958年8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10400-00029-042。)。

      最后,蔣介石父子再次視察金門、馬祖列島。8月19日,蔣介石父子乘軍艦抵達馬祖列島(《蔣中正乘專艦蒞臨馬祖》(1958年8月19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1-00032-151。)。8月20日,視察大小金門。首先來到最靠近廈門的烈?guī)Z,聽取郝柏村匯報,勉勵官兵“不成功便成仁”。接著對金門第三坑道、雀山坑道和塔后坑道進行了巡視,對坑道建設基本滿意,并于當日返回臺北。(《蔣中正聽取郝柏村簡報》(1958年8月2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3-00004-080;《蔣中正巡視金門及烈?guī)Z防務》(1958年8月2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50103-00004-085;《蔣中正巡視金門》(1958年8月2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20。)隨后,蔣介石向馬祖守軍發(fā)出一封長信,就馬祖列島的核心工事、偽裝工事、預備隊配置與使用等方面進行詳細指導,目的是在抵御炮擊之后,將解放軍登陸部隊阻擊于灘頭(《蔣中正對馬祖防務之指示》(1958年8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98-003。)。

      蔣介石父子在戰(zhàn)前采取的預防措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執(zhí)行。胡璉根據(jù)蔣介石指示密切觀察對岸軍事部署,發(fā)現(xiàn)“確有相當程度之異樣”,進而向蔣介石回電表示:“金門部署已定,除鼓舞士氣、熟練戰(zhàn)法外隨時準備接受嚴重之情況?!保ā逗I呈蔣中正》(1958年8月1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08。)8月13日至14日,國共雙方發(fā)生空戰(zhàn),成為金門炮戰(zhàn)的序曲。國民黨軍取得了一些戰(zhàn)果,這也成為其穩(wěn)定臺灣島內(nèi)民心的資本。“國防部長”俞大維向媒體表示,金、馬外島軍事準備工作周密,“如果‘共匪膽敢對金馬發(fā)動攻擊,我守軍將作戰(zhàn)到底,徹底殲滅來犯的敵人”(《俞大維巡視前線歸來》(1958年8月1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14。)。此時的臺海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戰(zhàn)斗一觸即發(fā)。

      三、對美求援

      為應對解放軍即將到來的炮擊,臺灣當局作了多手準備。除加強金、馬地區(qū)軍政建設外,還在戰(zhàn)前極力尋求美國援助,力圖將臺灣外島納入美臺“共同防御體系”。對此,可以分為炮戰(zhàn)爆發(fā)前與爆發(fā)后兩個時間段來討論。

      在金門炮戰(zhàn)爆發(fā)前,美國對臺灣當局提供的情報非常重視,因為如果消息屬實,美方就不得不認真考慮是否啟動“共同防御條約”協(xié)防臺灣。對于是否要協(xié)防臺灣外島,美國內(nèi)心其實非常矛盾。1958年2月17日,王叔銘與駐臺美軍將領會談時曾提出外島問題,但遭到美軍將領史敦普拒絕,后者稱“這是一個政治問題”(《王叔銘與竇亦樂就我軍戰(zhàn)備情形進行談話》(1958年2月1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120-004。)。然而隨著蔣介石不斷示警,以及蘇聯(lián)在中東、遠東的軍事威脅增強,美國的政策逐漸發(fā)生轉變,開始考慮全面協(xié)防臺灣,支持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

      對于美國政策的轉變,臺灣當局有人作出過預測。從事所謂“外交”工作的謝仁釗在致陳誠的信中指出:“‘俄匪雙方或以軍事威脅,圖達外交目的,或求制造糾紛,試探中美共同防御情形,或則利用機會,提高‘匪共地位?!彼茰y:“‘匪軍此次行動業(yè)已構成對中美防御條約之威脅,美國會會授權美總統(tǒng),應于適當時間,宣告協(xié)防金馬?!蓖茰y的理由很簡單,美國負有“條約義務”,“除非‘共匪放棄侵略,則又勢不可能,所以美國外交,只有日趨積極,以免‘共匪侵犯安全條約,維持一時之和平”。(《謝仁釗函陳誠臺海風云中之外交趨向》(1958年8月2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10-00003-044。)根據(jù)其分析,中共進攻金、馬主要目的在于試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而美國肯定會介入臺海,這與英國人的思路如出一轍。

      謝仁釗的預測是基本準確的。美國早在1958年四五月間已經(jīng)同意蔣介石的請求,進行了重大政策調(diào)整,決定協(xié)防臺海,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5月23日,臺灣當局駐美“武官”盧福寧通過秘密渠道獲得了美國的絕密情報。(王豐:《刺殺蔣介石:美國與蔣政權斗爭史》,時報文化出版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274—275頁。)情報顯示,當解放軍進攻臺灣外島及臺、澎地區(qū)時,美軍將會采取如下措施:(1)提供空軍掩護,但美空軍不會直接與中共交戰(zhàn),只在高空飛行掩護國民黨空軍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并提供后勤支援。(2)提供國民黨守軍一般火力支援及后勤支援。(3)提供國民黨軍隊有限戰(zhàn)術核武器支援。(4)美軍原子彈首要打擊目標為上海及廣東,其次在臺灣對岸福州、廈門解放軍集結地區(qū),核爆之后國民黨軍隊立即登陸擴大戰(zhàn)果。(參見《盧福寧函蔣中正》(1958年5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64-001。)

      數(shù)日之后,盧福寧又送呈了三份美軍秘密軍事地圖。美軍在前兩幅地圖上標出了廈門、福州、金門、閩江口等地點,上面標記著大小不一的同心圓形狀的圈,小圈代表美軍戰(zhàn)術原子彈投擲地點,大圈則代表原子彈毀傷半徑;第三幅地圖是美軍投擲原子彈之后,國民黨軍的預想登陸圖(參見《附圖三幅》(1958年5月),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63-001。)。這些絕密情報使得蔣介石極為振奮,堅定了他反共的信心。

      核打擊只是一種恫嚇,但美國政府也確實開始對臺灣當局進行軍事援助。在空軍方面,美方擬提供空對空導彈40枚、F-100戰(zhàn)機若干架(《盧福寧電蔣中正》(1958年8月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65。)。但因F-100戰(zhàn)機庫存數(shù)量太少,僅夠自己使用,美軍決定等年底產(chǎn)量增加后再撥付,改為先期提供F-86戰(zhàn)機(參見《盧福寧電蔣中正F100撥交案》(1958年8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79;《盧福寧電蔣中正》(1958年8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64。)。

      美國還在聯(lián)合國爭取對臺灣當局的輿論支持,準備在8月13日聯(lián)合國大會上宣稱協(xié)防金、馬外島(《盧福寧電蔣中正》(1958年8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66;《盧福寧電蔣中正》(1958年8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90103-00008-178。)。8月16日,美國駐臺將領史慕德公開向新聞媒體表示,若中共對臺發(fā)動攻擊,美國將負起協(xié)防“義務”(《美駐臺協(xié)防軍援司令史慕德稱將負起協(xié)防義務》(1958年8月1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15。)。戰(zhàn)爭還未開打,美國就已經(jīng)深度介入,為臺灣當局張目。不過中共對此毫不畏懼,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毛澤東毅然于8月23日下午發(fā)動了震驚世界的金門炮戰(zhàn)。

      炮戰(zhàn)首日,解放軍當場擊斃兩名國民黨軍高層將領,重傷一人(最終醫(yī)治無效死亡),并擊傷“國防部長”俞大維(參見《八二三炮戰(zhàn)殉職將軍事略》(1959年),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27-004;陳漢廷、羅順德:《“國防部長”俞大維》,傳記文學出版社,2015年,第159—160頁。)。如果解放軍提前三天炮擊金門,蔣介石都可能性命不保,以至于炮戰(zhàn)當天,蔣經(jīng)國專門致電遠在美國的宋美齡,告知蔣介石雖曾視察金、馬,但“今已返臺北一切平安,請釋念”(《蔣經(jīng)國電宋美齡》(1958年8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28-088。)。這是解放軍戰(zhàn)術奇襲所帶來的最大收獲,炮戰(zhàn)后期的殺傷效果不大,國民黨軍損失不算慘重。

      在大規(guī)模炮戰(zhàn)期間,金門軍民總計13.2萬人,其中國民黨守軍約為8.5萬人,當?shù)鼐用?.7萬人(《論金門炮戰(zhàn)》(1958年9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10-00003-056。)。炮擊造成國民黨陸軍傷亡2306人,海軍傷亡188人,空軍傷亡110人,聯(lián)勤7人,共計2611人(《第八次作戰(zhàn)會談紀錄》(1958年10月1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50-009。)。國民黨軍傷亡最多的就是前述炮戰(zhàn)第一天,共有380人,而解放軍發(fā)射了31757發(fā)炮彈(參見沈衛(wèi)平:《8·23炮擊金門》,華藝出版社,1998年,第234頁。)。需要指出的是,兩岸統(tǒng)計的炮彈數(shù)字與傷亡數(shù)字出入很大,例如炮戰(zhàn)第一天,臺灣當局統(tǒng)計的落彈數(shù)字為57500發(fā)(《“復國”戰(zhàn)史》(1961年5月),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706-00065-002。),誤差接近一倍。國民黨軍在戰(zhàn)后檢討中對炮彈殺傷效率有一個統(tǒng)計比率:

      自八月二十三日至十月六日,四十四天中“匪炮”發(fā)射474910發(fā)。金門本島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著彈1472發(fā),大、二擔全面積1.07平方公里,共著彈112139發(fā),而我軍傷亡人數(shù)平均為“匪”發(fā)射炮彈1000發(fā),我死亡一人,“匪”發(fā)射炮彈230發(fā)我負傷一人。(《金門炮戰(zhàn)作戰(zhàn)檢討總講評》(1959年3月2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100-009。)

      根據(jù)國民黨軍戰(zhàn)后統(tǒng)計,在44天的炮戰(zhàn)中,共陣亡440人(張世瑛、蕭李居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匯編——臺海危機》(二),第149頁。)。這個數(shù)字與駐島總兵力相比并不算多。國民黨軍亦認為:“‘匪雖以這樣密集火力猛烈射擊,但加諸于我的損害則不為大?!睉?zhàn)斗后期,炮擊的殺傷力甚至越來越小,平均每天只造成47人傷亡。(《第八次作戰(zhàn)會談紀錄》(1958年10月1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50-009。)這一結果表明,蔣介石在金、馬的防御工作確實比較完備,更說明炮擊金門不是一場純粹的軍事斗爭,中共的意圖不在于殺傷金門駐軍。

      解放軍采取的火力封鎖戰(zhàn)略,給國民黨守軍帶來極大的軍事壓力,其中最大的困擾是后勤補給。炮戰(zhàn)爆發(fā)四天后,駐守金門的胡璉向蔣介石發(fā)電匯報戰(zhàn)況:解放軍三面炮擊金門,守軍在度過短暫慌亂之后,“疏散掩護得法,傷亡日趨減少”。大、二擔兩島靠近廈門,著彈較多,但傷亡并不大。金門炮兵雖然發(fā)炮還擊,但是“以我炮兵射程不足,難以有力支援”。(《胡璉呈蔣中正》(1958年8月2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09。)隨著持續(xù)的炮火封鎖,金門“火炮人員補充較難”(《胡璉函陳誠》(1958年8月3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10-00003-047。),尤其是大、二擔島,炮擊給守軍帶來巨大精神壓力,防御工事?lián)p毀嚴重(《胡璉呈蔣中正》(1958年9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14。)。為切斷國民黨軍補給,解放軍重點封鎖機場和料羅灣碼頭,借雷達實施炮擊,截斷其后方空海交通(參見《胡璉函陳誠》(1958年8月3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09-00010-079。)。

      由上可知,解放軍采取的是長期圍困的政策,金門島上守軍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后勤補給困難;二是缺乏重型武器,無法對等還擊。為解決這些問題,炮戰(zhàn)爆發(fā)后,蔣介石通過外交申索、輿論施壓等手段,要求美國協(xié)防臺灣外島。8月24日,蔣介石在大溪官邸接見美國駐臺“大使”莊萊德及駐臺將領史慕德。非常巧合的是,美臺雙方都想與對方會談,因為莊萊德接到了美國的最新指示。美方表示,不希望蔣介石在此時“反攻大陸”,一旦臺灣外島出現(xiàn)戰(zhàn)事,希望臺灣當局在采取自衛(wèi)行動前,根據(jù)“共同防御條約”,盡可能與美國政府協(xié)商。(《蔣中正與美國“大使”莊萊德會談》(1958年8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74-004。)

      莊萊德宣讀完這份8月22日的指示后,蔣介石告訴他,戰(zhàn)斗已于8月23日爆發(fā)。蔣介石撒了一個謊,告訴莊萊德說,金門守軍保持克制、沒有還擊,以此表明臺灣當局嚴格遵守雙方約定。王叔銘向莊萊德通報了金門的損失情況。陳誠表示,國民黨軍“不能長期處于挨打地位,否則民心士氣所受打擊太大,難以維持”。蔣介石繼而表示,美國應當發(fā)布一個正式聲明,“申述臺澎金馬之安全不可分,‘匪攻金馬即等于攻臺澎,美方必將協(xié)防金馬”。莊萊德回答說,擴大“共同防御條約”協(xié)防范圍需要得到美國國會授權,美國總統(tǒng)目前只能在條約所規(guī)定的權限內(nèi)考慮在臺、澎及有關地區(qū)采取行動。(《蔣中正接見莊萊德》(1958年8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10-00003-045。)

      除通過“外交”渠道尋求美國援助之外,臺灣當局還通過各種媒介發(fā)動輿論攻勢,表示絕不從金、馬撤軍。他們首先發(fā)布一些真假參半的戰(zhàn)報,夸大國民黨軍戰(zhàn)績。例如8月25日,臺媒報道稱,在東碇海戰(zhàn)中,國民黨軍擊沉三艘、擊傷五艘解放軍魚雷艇(《蔣中正傳諭嘉獎》(1958年8月2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24。);完全不報道金門被解放軍嚴密封鎖、島上守軍補給困難的實際情況。蔣介石多次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傳國民黨守軍士氣高昂,“??哲姼軐矸浮舜啊藱C施以迎頭痛擊,獲得豐碩戰(zhàn)果”。蔣介石對記者表示“無金馬就無臺灣”,如果三年以前聽從西方建議,從金、馬防線撤退,“那今日戰(zhàn)火就要直迫在臺澎進行了”(臺北“國史館”史料處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zhàn)史料初輯》,第509頁。)。為穩(wěn)定金門軍心,蔣經(jīng)國多次代表蔣介石到前線慰問守島官兵,傳遞軍情訊息(參見《胡璉電蔣經(jīng)國》(1958年9月1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65-037;《蔣經(jīng)國電胡璉》(1958年9月1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43-043。)。蔣經(jīng)國的政治表演讓金門守軍官兵“均表興奮與感動”(《蔣經(jīng)國訪問金門前線》(1958年10月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401-00013-010。)。為激勵金門守軍士氣,蔣介石還給守島部隊加發(fā)半個月薪餉(《手令嘉獎前線三軍將士》(1958年9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2-022。)。

      炮戰(zhàn)爆發(fā)后,宋美齡在美國各地公開求援,長時間進行反共宣傳。8月26日,她在紐約對記者表示,中共企圖“進犯”臺灣,西方應當采取堅定立場。8月27日,她在洛杉磯召開記者發(fā)布會,敦促美國政府發(fā)表一項“明朗而強硬的聲明,表示對各外島的任何攻擊,乃是對中美‘共同防御條約的一種攻擊”。(《宋美齡促美國發(fā)表聲明》(1958年8月2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27。)在8月30日的電臺專訪中,宋美齡再次敦促美國啟動“共同防御條約”,協(xié)防金、馬(《宋美齡于洛杉磯電臺訪問》(1958年8月3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30。)。她還要求西方封鎖遏制中國大陸,“斷絕與共黨貿(mào)易”,妄言要“收復”大陸(《洛杉磯發(fā)表演講》(1958年8月28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1-029;《宋美齡在芝加哥告記者》(1958年9月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2-004。)。還有一些言論已經(jīng)達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如宣稱大陸地區(qū)已經(jīng)爆發(fā)反共運動,大陸人民開始普遍革命,恢復大陸人民的自由乃是國民黨的神圣使命,等等(參見《邁阿密談話》(1958年11月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4-009;《蔣宋美齡告美記者》(1958年11月2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4-025。)。

      8月27日,杜勒斯公開威脅中國,不要妄圖“攻占”金、馬,并在9月4日宣稱如有必要將立即協(xié)防金、馬(《杜勒斯聲明》(1958年9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2-004。)。最終在其努力下,9月12日,美國國會授權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宣布:“使用美國武裝部隊,不僅用以防衛(wèi)臺灣,亦且防衛(wèi)諸如金門及馬祖這些有關系的據(jù)點?!保ā饵S少谷呈蔣中正艾森豪總統(tǒng)聲明》(1958年9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6-00003-012。)

      四、運補措施

      縱觀整個炮戰(zhàn),臺灣當局最主要的工作不是防備解放軍登陸,而是解決后勤運輸問題。后勤運輸主要由國民黨海軍來完成,但美軍是否護航至關重要。美軍是否支援并不取決于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求助,而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

      在接到臺灣當局各種求援信息后,8月25日,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致電太平洋戰(zhàn)區(qū):一旦沿海主要島嶼受到大規(guī)模進攻的嚴重威脅,請作好支援國民黨軍的準備,包括對解放軍沿??哲娀匕l(fā)動攻擊。開始時可能只允許使用常規(guī)武器,但要作好使用核武器的準備;如果允許使用核武器的話,作好盡可能深入中國內(nèi)地轟炸目標的準備。然而美國總統(tǒng)與軍隊高層多次討論后,最終事實上放棄了使用核武器的想法。(參見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下),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第591、596頁。)此外,美國還曾考慮過直接攻擊中國大陸。8月27日,游弋在臺海的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部下達了針對解放軍的預備作戰(zhàn)命令:三支特遣支隊分別攻擊汕頭等地,主要作戰(zhàn)目標為軍用機場,次要目標為油料庫、棚廠、無線電、雷達等設施(《臺灣海峽作戰(zhàn)計劃》(1958年8月2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57-002。)。不過美軍并沒有執(zhí)行這一計劃,而是主要配合國民黨空軍作戰(zhàn)。國民黨空軍沒有能力直接轟炸大陸,美方也終究不愿冒險與解放軍直接開戰(zhàn)。

      8月26日,蔣介石在陽明山與莊萊德等人會談。會談中,史慕德正式通知蔣介石:美國將加強駐臺美軍的空軍力量,美國駐琉球海軍陸戰(zhàn)隊、空軍第十一全天候戰(zhàn)斗機大隊即將調(diào)往臺灣。美國海軍已調(diào)“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及四艘驅逐艦自地中海前來臺灣加入第七艦隊,另調(diào)“中途島”號航母及一個特遣支隊自珍珠港啟航,亦加入第七艦隊。原定移交臺灣的三艘LST登陸艦提前移交,六架雙座F-100F戰(zhàn)斗機已在飛臺途中,可供國民黨空軍訓練之用,以備接收更多F-100戰(zhàn)機。為現(xiàn)駐金、馬外島守軍的七個師從速配發(fā)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將一個“勝利女神”防空導彈中隊列入1959年軍援計劃,由美方負責培訓使用。在數(shù)月以內(nèi)加撥“中”字號登陸艦三艘及其他國民黨海軍急需之艦艇若干艘。(《蔣中正與莊萊德史慕德會談紀錄》(1958年8月2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103-003;《蔣中正與莊萊德史慕德會談紀錄》(1958年8月2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14。)

      對于是否要將臺灣外島納入“共同防御體系”,美軍內(nèi)部發(fā)生激烈爭論,焦點集中在是否為外島提供后勤護航。有人認為,面對如此猛烈的炮火,這些島嶼已無防守的可能。但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李尼茲力主協(xié)防金、馬,認為可以對金、馬進行補給,金、馬地區(qū)可以堅守(《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李尼茲與蔣中正會晤》(1959年4月1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97-012。)。李尼茲的觀點得到陸軍部部長布羅克支持,后者立即下令將軍援物資撥付臺灣(《蔣中正致美國陸軍部長布羅克》(1958年11月),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38-017。)。中央情報局在匯集各種情報后,對臺海局勢進行了研判:中共軍事行動的主要目的在于試探美臺“共同防御條約”是否包含金、馬等外島;由于美國協(xié)防臺灣,中共與蘇聯(lián)此時不愿觸發(fā)大戰(zhàn),中共至少在六個月內(nèi)不會進攻臺灣、澎湖;如果美國不協(xié)防外島,中共有可能奪取這些島嶼。中情局得出結論:如果美國不能明白宣布保證協(xié)防金、馬,或使用海、空軍護航補給金、馬,則中共的軍事壓力將有增無減;反之,如果美國采取上述行動,則中共將不至于攻占金、馬或切斷其補給。(《盧福寧函蔣中正》(1958年8月2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100-00061-002。)

      8月27日起,解放軍總政治部在福建前線連續(xù)播放一份廣播稿,敦促駐防金門的國民黨軍官兵放下武器投降,引起外電關注(參見《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859頁。),也給了艾森豪威爾介入炮戰(zhàn)的借口。他認為:“這個宣傳對我們有利……根據(jù)福摩薩原則,我們就能夠立即向國民黨提供戰(zhàn)術援助。”(〔美〕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著,靜海譯:《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一),第327—328頁。)8月2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討論應對炮擊金門的計劃,決定對臺灣外島提供包括核威懾在內(nèi)的軍事援助(參見陳冠任:《蔣介石在臺灣》第5部,東方出版社,2015年,第276—277頁。)。8月30日,蔣介石與美國陸軍部部長布羅克會談。為打破對金門地區(qū)的封鎖,蔣介石認為應當破壞中共的后方運輸線,尤其是鐵路運輸,轟炸對岸的空軍基地,解除中共的空軍威脅(《蔣中正與布魯克會談》(1958年8月30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74-007。)。8月31日,史慕德收到美國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決議,并通告蔣介石。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認為,臺灣外島不會僅受炮擊就被攻陷,美軍將“在國際海域,即三海里范圍之外……提供運輸保護和護航”,但后勤補給工作應由國民黨軍自己完成(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下),第599頁。)。美方將維持臺灣海峽的“自由航行”權,同意國民黨空軍攻擊和追擊解放軍空軍,并轟炸對岸空軍基地。最后,為加強金門的反擊能力,美國將支援金門守軍12門八英寸榴彈炮(俗稱“八吋榴”)。(《蔣中正與莊萊德史慕德會談》(1958年8月3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74-006。)正是這12門八吋榴,讓臺灣民間在金門炮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一個流傳甚廣、影響頗深的謠言。

      謠言主要內(nèi)容是,中共之所以宣布暫停炮擊,是因為八吋榴殺傷力巨大,解放軍炮兵大多七竅流血而亡,尤其是擊毀廈門火車站,死尸遍地,讓中共誤以為臺灣使用了核武器。然而遍查“國史館”檔案可知,此說言過其實。炮戰(zhàn)開始后,金門炮兵出現(xiàn)反擊乏力和彈藥引信失靈、數(shù)量不足的現(xiàn)象,蔣介石專門為此事向美國求援(《蔣中正與美國“大使”莊萊德會談》(1958年8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74-004。)。美方答應根據(jù)軍援計劃在9月4日將第一批八吋榴運抵澎湖馬公島(《蔣中正接見史慕德》(1958年9月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19。)。由于炮身巨大,加之解放軍炮火封鎖,直到9月18日,美軍才將三門八吋榴運到金門,20日又運來了三門。但是,前三門八吋榴剛到金門,就因為士兵操作不當而被解放軍在灘頭擊毀一門,另有一門倒于山谷之中,只剩一門安全。(《胡璉呈蔣中正》(1958年9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13。)胡璉本對八吋榴寄予厚望,一再催促臺灣方面運送重炮來金門(參見《蔣中正手諭胡璉》(1958年9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2-00094-004。)??蛇\到金門之后,他又抱怨說:“此炮嬌嫩,零件及配件不足,吊車亦未隨來,機動不便,而掩體一時構筑不及,發(fā)射不易,效力難期,距理想頗遠。”(《胡璉將軍呈》(1958年9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09-00001-048。)直到9月26日又運來兩門,八吋榴才開始炮轟解放軍陣地。29日又增加了兩門。據(jù)國民黨軍戰(zhàn)史記載,兩日內(nèi)“即轟毀‘匪陣二十余處及‘匪炮三十余門”。(《“復國”戰(zhàn)史》(1961年5月),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706-00065-002。)無論是國民黨軍的戰(zhàn)報,還是臺灣當局編寫的戰(zhàn)史,都只字未提曾經(jīng)擊毀廈門火車站,解放軍士兵更不曾七竅流血而亡。

      八吋榴確實被運到金門參戰(zhàn),但其最大作用是鼓舞守軍士氣。對金門國民黨軍而言,最急需的并不是八吋榴,而是后勤補給。蔣介石9月1日在與史慕德會談時就已經(jīng)明確提出此事,認為應當打破金門地區(qū)的封鎖,“提供足夠的大炮擊毀共產(chǎn)黨人的排炮”(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下),第604頁。)。史慕德批評了國民黨海軍的畏戰(zhàn)情緒,并提出四條運輸建議,供蔣介石參考(參見《蔣中正接見史慕德》(1958年9月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18。)。據(jù)此,國民黨海軍計劃在9月上中旬運補物資8240噸,人員1200名,另有緊急運補計劃(“閃電計劃”)900噸(《梁序昭呈蔣中正》(1958年9月),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85-013。)。9月5日,蔣介石批準實施“閃電計劃”,希望當月運輸物資8100噸。9月7日至8日,國民黨海軍在美軍護航下開始向金門運輸物資。(《姚道義呈蔣中正閃電計劃》(1958年9月5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85-013。)國共雙方再次爆發(fā)猛烈炮戰(zhàn),中共只打蔣艦,擊沉一艘,重傷一艘(《胡宗南四十七年九月份日記》(1958年9月8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149-010100-0038-003。)。國民黨軍雖搶灘成功,但是付出了巨大代價,運輸?shù)奈镔Y不能滿足全島需要,還不得不對外宣稱是在美軍護航幫助下取得了成功(《美艦協(xié)同我船團護航補給金門成功》(1958年9月9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2-007。)。

      9月12日,蔣介石再次約見美駐臺將領史慕德等人,強調(diào)金門守軍已經(jīng)三個星期未得接濟,下星期為最危急之時期,如果運輸再無法成功,則守軍之士氣將無法控制(《蔣中正接見史慕德》(1958年9月1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20。)。史慕德根據(jù)上次經(jīng)驗教訓又提出了三項措施:搶灘時守軍必須盡一切力量壓制解放軍炮火;人力卸貨過于緩慢和危險,必須以機動方式裝載卸貨;必須針對解放軍射擊方式運用各種佯動分散其注意力,使解放軍捉摸不定。在總結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9月13日至10月6日,國民黨海軍繼續(xù)執(zhí)行“閃電計劃”,多梯次運補物資,改用LST戰(zhàn)車登陸艦裝載LVT兩棲登陸車泛水搶灘,直接機動運補物資,取得成功。其后,國民黨軍開始執(zhí)行“轟雷計劃”,多批次運送八吋榴等武器彈藥,空軍執(zhí)行“中屏”“神鷹”等空投計劃,向金門等島嶼空投物資。(參見林文山等編著:《追憶金門炮戰(zhàn)五十周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08年,第221—224頁。)自此,國民黨軍在美軍幫助下,終于開始向金門大規(guī)模補給物資。9月22日至23日創(chuàng)紀錄地運送和空投了大約253噸物資,緩解了中共對金、馬地區(qū)封鎖帶來的壓力(《蔣中正與費爾德會談紀要》(1958年9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21。)。加之傳來杜勒斯要求蔣介石減少金、馬地區(qū)駐軍人數(shù),并從金、馬撤退的消息,此時再對金門進行炮擊封鎖,軍事意義已經(jīng)不大。為維護“一個中國”政策,不使臺灣成為孤島,保持與大陸的聯(lián)系,毛澤東決定暫停炮擊,表示在沒有美國干涉的前提下可以與臺灣當局直接談判。

      毛澤東宣布暫停炮擊之后,臺灣當局并不相信大陸的善意,認為暫時?;鹌咛炷耸枪_的“欺騙”,與臺灣直接談判是其一貫的“陰謀”,是為再次“進犯”金門作準備(《蔣經(jīng)國電宋美齡》(1958年10月6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200-00628-095;《陳誠電葉公超蔣廷黻》(1958年10月7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8-010109-00001-086。)。為表示誠意,?;鹌跐M后,中共宣布再次延長兩周。這讓蔣介石與美國意識到,大規(guī)模的炮戰(zhàn)即將結束,兩岸之間的沖突將逐漸轉向“外交”領域(《黃少谷呈蔣中正》(1958年10月1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4-025。)。10月17日,美國宣布杜勒斯將于當月21日訪問臺灣,引發(fā)中共不滿,解放軍以美軍護航為由于10月20日提前恢復炮擊。臺灣當局分析,此次炮擊政治成分居多,“似專為杜卿(指杜勒斯——引者注)來臺而發(fā)”(《第九次作戰(zhàn)會談紀錄》(1958年10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080102-00050-009。)。

      臺灣當局分析得沒錯,此次炮擊是為了抵消杜勒斯訪問的影響,客觀上也幫助蔣介石抵制了美國“兩個中國”的陰謀。在會談中,蔣介石故意問杜勒斯“是否知道如何處理這種情況”(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下),第709頁。)。杜勒斯只好回答:“恢復炮轟后,應該用停火前一樣的辦法處理局勢?!倍爬账乖L臺有兩個重要任務:一是解釋此前要求臺灣當局撤出金、馬的言論,此言論引發(fā)蔣介石不滿。在與蔣介石的多次會談中,杜勒斯解釋說,這并不是他的意思,而是意大利、聯(lián)邦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意見,他們擔心美國繼續(xù)協(xié)防金、馬會引發(fā)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蔣中正與杜勒斯談話紀錄》(1958年10月21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83-002。)二是勸說蔣介石放棄“反攻大陸”的想法,不主動嘗試使用武力打回大陸,不挑釁大陸,并暗示減少在外島的軍事部署(《黃少谷呈蔣中正》(1958年10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121-004。)。杜勒斯還是希望蔣介石能夠從金、馬撤軍,最起碼不要駐扎重兵、刺激中共。雙方經(jīng)過協(xié)商,在表面上達成了彼此都滿意的協(xié)議。蔣介石表示可能會把1萬至2萬的守軍調(diào)回臺灣,雙方發(fā)表“聯(lián)合公報”,重申團結一致反共反蘇,協(xié)防金、馬的論調(diào)。(參見《聯(lián)合公報》(1958年10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14-003;《對中共“侵略”兩國重申團結一致》(1958年10月23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2-110101-00003-022。)艾森豪威爾看到此公報后致函蔣介石,表示對會商結果“完全滿意”(《美總統(tǒng)艾森豪函蔣中正》(1958年10月24日),臺北“國史館”藏,檔案號005-010205-00038-012。)。然而令美國及蘇聯(lián)意想不到的是,兩岸在1958年10月25日之后進入了“單打雙不打”的狀態(tài)。直至中美建交,這種特殊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才宣告結束。

      五、結 語

      炮擊金門是一場多種因素交織下的懲罰性打擊,同時還是一場政治戰(zhàn)、外交戰(zhàn)。毛澤東既說過要奪占金門,又表示應該讓金門保留在臺灣當局手中,這并不矛盾,而是時局變化下的不同考慮。懲罰性作戰(zhàn)不一定以奪占敵方土地為目標,而是重在通過軍事手段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毛澤東自始至終掌握著戰(zhàn)局的主動權,他后來說:“金、馬局勢那么嚴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我和總理搞的?!保ㄍ※i:《風雨四十年》第2部,第208頁。)解放軍完全有能力拿下金、馬,但臺灣與大陸的距離就會拉大,接觸更加困難,更有利于美國制造“臺獨”“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共中央經(jīng)過反復討論,認為把金、馬留在蔣介石手中比較好(《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8頁。),臺灣外島留在蔣介石手里,美國便不能脫身。打與不打、如何打,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大陸手中。此次作戰(zhàn)基本達成了中共中央的多個政治目標:聲援了中東革命,摸清了美國底線,重啟了中美會談,懲罰了蔣介石集團對大陸的軍事騷擾,維護了一個中國原則。自金門炮戰(zhàn)后,國民黨軍攔截大陸商船和派飛機進入大陸領空騷擾的行動基本停止(參見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2部,第209—211頁。)。這為大陸沿海此后的經(jīng)濟發(fā)展打下了安全基礎。

      臺灣當局利用金門炮戰(zhàn)獲得了一定的軍事、政治利益。蔣介石事實上將臺灣外島納入了美臺“共同防御體系”中,其所發(fā)表的“聯(lián)合公報”指出:“金門連同馬祖的防務,是同臺灣和澎湖的防務密切相關的?!迸_灣當局不僅達到了不從金、馬撤退的目的,還在炮戰(zhàn)前后獲得大批美國軍事援助。中共方面則摸清了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底線。炮戰(zhàn)進入“單打雙不打”的奇特對峙狀態(tài),給了臺灣當局長期駐軍的理由,也讓美蘇兩國大為不解。艾森豪威爾稱之為“滑稽歌劇式的戰(zhàn)爭”,赫魯曉夫更不理解中共為何不直接拿下這些島嶼,為什么不把這場耗資頗多的戰(zhàn)役進行到底。這是因為他們不懂炮戰(zhàn)的政治邏輯。炮擊金門的根本目的是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反對美國“臺獨”陰謀,而不是奪占一兩個小島。在政治層面上,國共雙方皆認同一個中國,并利用炮戰(zhàn)達成各自的政治目的。金門炮戰(zhàn)在客觀上宣告了蔣介石“反攻大陸”政策的破產(chǎn),臺灣當局與美國維持金門最基本的生存都非常吃力,遑論“反攻大陸”。

      (本文作者山東工商學院法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趙 鵬)

      猜你喜歡
      臺灣當局金門蔣介石
      新中國初期的聯(lián)合國外交斗爭策略及適時調(diào)整
      紅廣角(2020年3期)2020-07-01 01:52:52
      20世紀70年代初臺灣當局對海外保釣運動的“疏導”效果評析
      本 期 導 讀
      炮擊金門時的兩次海戰(zhàn)
      軍事歷史(1999年2期)1999-08-21 02:58:06
      蔣介石為八路軍改名的真實目的何在?
      軍事歷史(1999年1期)1999-08-20 08:36:16
      炮擊金門時的兩次海戰(zhàn) 下篇:九·一海戰(zhàn)
      軍事歷史(1999年3期)1999-08-20 07:28:14
      葉劍英與蔣介石分道揚鑣
      軍事歷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6
      二十年代初蔣介石訪蘇紀事
      軍事歷史(1994年1期)1994-08-21 06:07:08
      1954年人民解放軍兩次炮擊金門
      軍事歷史(1992年6期)1992-08-15 06:25:16
      難忘的金門之戰(zhàn)
      軍事歷史(1990年3期)1990-08-16 02:24:36
      阿合奇县| 留坝县| 普安县| 赞皇县| 忻城县| 襄城县| 宁陕县| 澳门| 蒲城县| 天峨县| 神农架林区| 普洱| 承德县| 昔阳县| 乌审旗| 伊金霍洛旗| 五常市| 长沙县| 漯河市| 天等县| 兴城市| 常宁市| 油尖旺区| 黄大仙区| 平山县| 灌阳县| 新建县| 山东省| 平阴县| 长治县| 漠河县| 阿拉善右旗| 义乌市| 马尔康县| 梁河县| 张家港市| 招远市| 霞浦县| 象州县| 凤阳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