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平
《跨越千年文明重返歷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是以文明、文化為切口來展現深中通道蘊含在文明進程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梢哉f,這是一個有“文化情懷”的策劃。而該策劃要呈現厚重的歷史,引用史料、古文難以避免。編輯在面對這些不夠輕快、易讀和美感方面都稍有欠缺的文字時,要警醒自己“不做簡單地對文章內容進行修補的裁縫”,而是在尊重稿件原意的基礎上,優(yōu)化結構、優(yōu)化語言,強化通篇稿件文字、結構的韻味和美感,使之更貼合這個系列“文明、文化”的策劃切口。
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真正吸引人以及引起廣泛關注與傳播的內容,必然為好內容[1]。優(yōu)質的文字內容是稿件的壓艙石。2022年11月10日,經過大量的前期策劃和溝通工作后,編輯收到了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的第一篇稿件《臺山初罷霧岐海正分流》,立即著手編輯。
首先是“清潔身體”——消滅錯別字和語法錯誤,讓稿件沒有瑕疵。其次是“培養(yǎng)品格”——去偽存真,保證稿件內容真實,達到主流媒體對稿件“權威性”的要求?!犊缭角晡拿髦胤禋v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獨辟蹊徑,選擇以文明、文化為切口,深入歷史,觀照現實生活,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地展現深中通道蘊含在文明進程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稿件《臺山初罷霧岐海正分流》引用了不少歷史資料。在編輯稿件的過程中,對于超出自己知識儲備、把握性不大的這部分內容,筆者通過網上查閱、請教相關人士、與記者溝通等方式反復求證??梢哉f,查閱資料以證史料無誤是筆者在編輯該系列作品中花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的一項工作,而正是因為牢牢把住了“真實”“權威”的關,從而保證作品達到了送評省新聞獎評選的基本門檻。
而最后則是“賦予美感”——精煉文字,強調韻味,讓文字有詩意?!犊缭角晡拿髦胤禋v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是以文明、文化為切口來展現深中通道蘊含在文明進程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要呈現厚重的歷史,引用史料、古文難以避免,因此行文時可能會出現文字不夠輕快,在易讀和美感方面稍有欠缺的問題。作為編輯,筆者在尊重稿件原意的基礎上,優(yōu)化結構、優(yōu)化語言,強化通篇稿件文字、結構的韻味和美感,更貼合這個系列“文明、文化”的策劃切口。下附兩段修改前后的文字對比,可以看出編輯對此思路的實踐。
修改前:
公元887年,這是唐朝詩人鄭愚留在人世間的最后一年,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都在廣州任上。他大概會時常想起少年時他想出走的地方,香山島。他從香山島出發(fā),度過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鄭愚生命最后的三年,唐僖宗讓他以尚書左仆射出鎮(zhèn)南海,委以重位,讓他重新恢復已是千瘡百孔的廣州城的生機。廣州在此前的881年被唐末起義軍黃巢占領。這座城市在唐朝時商業(yè)就很繁榮,被起義軍占領前,城內居住著4萬多戶人家。生活在這里的胡商眾多,有繁花似錦的蕃坊。占領廣州后,黃巢親自上表求任廣州節(jié)度使。唐僖宗拒絕了這一請求,黃巢沖天一怒幾乎摧毀了廣州。
《廣州通志》里記載了鄭愚的事跡,作為詩人的他在《唐詩紀事》里也有記載,在《全唐詩》里留下了他的四首詩。他沒有后人,身后事也就沒有過多的記載,但我們從這些零星的記載中還是可以還原他的人生。
他留下的一首詩,在《全唐詩》里叫《幼作》,后來在《廣州通志》里叫《泛石岐?!罚@首詩為我們保留了香山地理變遷的重要文獻。
修改后:
公元887年,是唐朝詩人鄭愚留在人世間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以尚書左仆射出鎮(zhèn)南海的第三個年頭。這三年來,他總是想著恢復被唐末起義軍黃巢摧毀了的廣州城的生機。此前的這座城市,商業(yè)繁榮,城內居住著4萬多戶人家,眾多胡商也生活在這里,有繁花似錦的蕃坊。
《廣州通志》里記載了鄭愚的事跡,作為詩人的他在《唐詩紀事》里也有記載,《全唐詩》里留下了他的四首詩。他沒有后人,但這些零星的記載還是可以還原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留下了一首詩,在《全唐詩》里叫《幼作》,后來在《廣州通志》里叫《泛石岐海》,成為記載香山地理變遷的重要文獻。
以前媒體講究文圖并茂,而今似乎又進入了“讀圖時代”。在筆者看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圖片對于報紙版面來說,始終是一種“無聲的文字”,在運用的過程中,要做到體現編輯思想、反映現實、重現歷史場景以及成為視覺語言,吸引讀者眼球。
在記者采寫《跨越千年文明 重返歷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的第一篇報道時,記者采寫的重點放在了文字上面而忽視了圖片,提交的圖片并不充足。面對這種情況,作為編輯的筆者馬上著手進行補救。
《臺山初罷霧岐海正分流》以生于廣州的唐朝詩人鄭愚為引子,通過其留下的一首詩作《泛石岐海》來看伶仃洋及香山全域滄海桑田的地理變遷,繼而展現深中通道蘊含在文明進程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什么樣的圖片才能對應這樣一篇稿子?筆者腦中當即鎖定了三個關鍵詞“歷史、現實、未來”。
新石器時代,香山是處于伶仃洋中心的一個島,歲月悠悠,它經歷了怎樣的變遷?自然和人類又是怎樣塑造珠江三角洲的?這是“歷史”,可以在博物館找到答案?!断闵娇h志》記載鄭愚曾登上過五桂山系的南臺山,南臺山如今在中山南區(qū)街道區(qū)域內,一張如今南臺山樣貌的圖片,最能體現滄海桑田的變幻。記者追隨鄭愚的腳步登上了南臺山,這是“現實”。如今,長達24公里的深中通道雖然仍在建設當中,但站在中山市馬鞍島遠眺,可以看到這個串聯(lián)珠江東西兩岸的世界級跨海工程,宛如一條在深藍海面上飛騰的巨龍,通向深圳前海,給人們帶來更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未來”。
編輯擬出圖片范疇后,立即與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溝通,讓他們在各自的圖片庫里調出符合主題的圖片提交。編輯再從這些圖片中,依據新聞性、知識性、美感等,精選出與稿件最契合的圖片。
以“歷史”圖片為例,采用了攝于中山市博物館的“新石器時代珠江三角洲成沙范圍示意圖”,配合稿件的第一部分“地理變遷自然和人類的改造”,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一萬年來珠江三角洲的變化。再以“現實”圖片為例,記者在稿件中寫道“站在山頂,可以真正領會到鄭愚當時的心情,可以想象當時五桂山系被包圍在岐海中的樣子……”所以,最后稿件采用了記者追隨鄭愚腳步登上南臺山后以俯瞰的角度拍攝的圖片,讓讀者如親臨其境。而“未來”部分,則采用了無人機拍攝的磅礴、大氣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建設現場圖,既點題又形成了視覺沖擊力,吸引讀者去了解圖片背后的故事。
版面語言是巧妙表達思想、觀點、情感的有效手段[2]。一個吸引讀者的好版面,需要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合力完成,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文字編輯需要走好以下幾步。
一是“先行一步”。向美術編輯講解稿件核心內容、主題思想,幫助美術編輯理解稿件。大部分情況下,負責版面制作的美術編輯不會通讀稿件,因此對文字編輯組織整版稿件的意圖也不會很好地理解。在美術編輯開始制作版面前,文字編輯要提前和美術編輯做好溝通,幫助美術編輯理解稿件、理解版面主題思想。只有這樣,美術編輯才能更好地確定設計方向,并清楚哪篇稿件、哪些內容需要重點處理,最后讓形式和內容更好地相輔相成。
二是“步步留心”。經過前期溝通,美術編輯開始制作版面后,文字編輯應持續(xù)關注。在這個過程中,文字編輯可以預防美術編輯設計思路上的重大偏差,防止美編付出了大量勞動后成果被推翻而浪費時間和精力的情況。而且在不斷地溝通中,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有可能因為不斷進行思維碰撞而產生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
三是“適時止步”。版面制作過程雖然是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不斷溝通的過程,但文字編輯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止步。術業(yè)有專攻。對于版面來說,美術編輯才是視覺創(chuàng)意設計的主力和操盤手,所以文字編輯在關注版面制作過程中,要留給美術編輯足夠的發(fā)揮空間,這樣也利于文字編輯和美術編輯在好的工作氛圍中,各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fā)揮更好的作用。
2023年3月底,2022年度廣東省新聞獎初評結果出爐,《跨越千年文明重返歷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獲得副刊類三等獎。彼時,這個以文明、文化為切口的系列報道已接近尾聲。似乎這個系列報道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然而主創(chuàng)人員們卻意猶未盡,采寫編發(fā)這個系列報道的過程激發(fā)了主創(chuàng)人員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深中通道仍然在建,除了文明、文化的切口,如果轉換到經濟浪潮下中山的經濟建設歷程以及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等角度,就可以延續(xù)這個系列報道的熱度和影響力。
中山曾經是20世紀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fā)展迅猛的中小城市之一,與東莞、順德、南海一起并稱為“廣東四小虎”,曾經的“高光”帶給了一代中山人以及在這座城市揮灑汗水的外地建設者們深深的榮譽感。然而,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在不斷變幻的經濟形態(tài)面前,中山沒有很好地抓住機遇,與東莞等城市相比,中山近十年經濟增速放緩得比較明顯,讓不少新老中山人陷入了失落和困惑的情緒當中。
而在深中通道這樣一個劃時代的機遇面前,中山能牢牢地抓住機遇,實現騰飛嗎?2023年5月26日起,經過大量前期的策劃工作后,反映中山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浪潮中起起伏伏的新系列報道推出了第一篇——《濤來勢轉雄獵獵駕長風——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中打下工業(yè)基礎》。記者以參與當時經濟建設的老中山人視角,回憶崢嶸歲月,重現他們共同書寫的那段創(chuàng)業(yè)史。
此后,《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改革開放之初,中山打造出“工業(yè)艦隊”,駛向“工業(yè)市”》《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從改革開放到“工業(yè)立市”的20年,中山鄉(xiāng)鎮(zhèn)蓬勃發(fā)展,處處涌動致富夢想》等深度報道相繼推出,用見證者重回現場的講述,引發(fā)強烈的情感共鳴,重新喚起了大家的激情——面對深中通道這個世界級跨海工程帶給中山的機遇,中山必須牢牢抓住,重現中山榮光。
新聞工作者應當在報道中抓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用人文關懷的眼光透視每個新聞事實。[3]2015年底,深中通道項目得到了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的批復許可,并于2016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全線計劃在2024年建成通車。然而,對于絕大多數市民群眾來說,這樣一個偉大工程的建設現場是什么樣的有些難以設想,他們更渴望通過媒體獲得對建設現場的體驗感。而對于媒體來說,這是做好這個報道,延續(xù)這個重大題材“中山故事”熱度的好切口。
2023年9月5日,《穿云破海連兩地 深中通道踏浪來——歷經13年論證與準備,開工建設逾6年,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實現深中“牽手”》以建設親歷者視角,講述深中通道這個項目如何從“胎動”到行動,展現了深中通道工程尤其與中山相關工程的建設現場來滿足市民群眾體驗感的嘗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中山日報還將持續(xù)推出現場感十足的深度報道,讓市民“不缺席、能參與”重大事件,與城市高質量發(fā)展同頻共振。
《跨越千年文明重返歷史現場——穿越深中通道系列報道》對于編輯、記者來說,都是一次業(yè)務能力提升的考驗。他們在創(chuàng)作、思考的過程中,摸索地市黨報在敘事方法、版面效果呈現、多元化視角等方面如何更好地發(fā)揮以講好重大主題事件。未來,面對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中山日報將繼續(xù)在重大主題宣傳中保持傳統(tǒng)媒體影響力方面進行更多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