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詠詩,張銘亦,胡思影,劉小彬,彭秋麗,黃秋燕
(廣東理工學院建設學院,廣東 肇慶 526070)
城市公園是城市開放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地域特色,寄托和承載著人們的場所記憶和精神文化。長者公園是廣東省肇慶市首個為老年群體服務的公園,為老年人提供休閑鍛煉、文化娛樂的場所,同時也是特色鮮明的孝文化傳承地,以孝為內核,凸顯孝道文化的魅力和色彩,弘揚中華民族經久不息的“文化基因”。長者公園以植物、山體、水體、小品等要素為載體進行景觀營造,貼近居民生活場景并賦予其場所精神,最終將場所從物質層面升華到精神層面[1],形成具有獨特價值的空間場所。國內學者對場所精神的理論已展開了大量思考和研究,魏可欣等[2]以黃帝陵景觀設計為例,立足地方自然生態(tài)與人文歷史背景,通過闡釋地方文化內涵為景觀設計提供借鑒;郭峰[3]以“城市印象”“場所精神”為范本,從“生態(tài)風景”“自然風景”出發(fā)進行比較,為地方景觀設計提供新的構想;盤育丹等[4]采用以環(huán)境為基礎的文化建筑空間創(chuàng)造方法,從建筑、場地環(huán)境和人文脈絡等方面進行論述并提出詮釋場所精神的建筑設計策略;趙玉龍等[5]以當代都市園林的發(fā)展為案例,從都市發(fā)展的“異化”入手,對都市園林的產生進行了合理的思考。鮮見風景園林學科視角下肇慶市長者公園場所精神的研究報道。本研究以肇慶市長者公園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場所精神,發(fā)掘其獨特的文化精神,旨在為該類型公園的景觀營造提供參考與借鑒。
場所狹義上可以理解為“基地”,廣義上則為“土地”。場所理論源于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后來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將其與建筑學進行結合[6],提出了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諾伯舒茲[7]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中提到,早在古羅馬時代便有場所精神的說法。諾伯舒茲認為,建筑與環(huán)境不是符號的集合,而是人們意識與形態(tài)的集合,這種意識與形態(tài)即場所精神[8]。其認為場所精神是在特定的地點、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建筑通過反復作用和聯(lián)絡然后在情感和記憶中形成的概念,而且場所精神具有方向感和認同感2 個功能,方向感是人對場所空間的認知,認同感是人對所在場所和空間的氛圍感知[4]。場所精神所蘊含的理念逐漸運用在中國的現代園林建筑以及城市設計中[9]。
肇慶市位于珠三角西北部,是“廣佛肇經濟圈”的主要城市和東南各市通往西南地區(qū)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屬典型亞熱帶氣候,自然植物植被和群落豐富多樣,森林植被覆蓋率達60%以上。長者公園位于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七星巖景區(qū)東側,毗鄰仙女湖,占地面積約4.3 hm2,原為廣東省干部療養(yǎng)院和肇慶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因星湖大道建設需要而搬遷。因為長期缺乏維護,舊址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對該場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喪失。直到長者公園的建成開放,場地才得以重生,形成了集休閑、娛樂、教育于一體的主要服務于老年人群體的開放式公園。
2022 年5—6 月運用實地調查等方法,對長者公園的建筑、小品、人文景觀和植物資源等進行分析,通過攝影記錄特色景觀,重點關注風水樹種、鄉(xiāng)土樹種、寓意樹種等植物資源。結合肇慶市和長者公園舊址的實際情況,分析場所精神在長者公園的具體應用與表達?;谏鷳B(tài)學、風景園林學、環(huán)境心理學等多個相關學科的理論與研究方法[10],研究肇慶市長者公園的景觀規(guī)劃。
合理的植物綠化設計有助于營造公園清新自然的空間氛圍并提升景觀效果,還能進一步增強人與場所的互動,提高使用人群的體驗感與認同感。同時,植物具有安撫情緒和療愈心靈的特殊作用[11],人們處于綠意盎然的空間氛圍中心情會更加放松,有益于老年群體的健康。植物本身也蘊含著精神內涵,如荷花(Nelumbosp.)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松寓意百折不撓、堅毅等。
長者公園的植物種類較為豐富,共有74 種,但鄉(xiāng)土樹種較少,且植物景觀的層次感不夠豐富。鄉(xiāng)土植物與當地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能夠很好地適應和協(xié)調,具有安全穩(wěn)定性高和抗逆性強的特點,彼此之間形成良性的物種競爭,不易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破壞[12]。在植物的配置和選擇上應優(yōu)先考慮鄉(xiāng)土植物[13],如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紅蕉(Musa coccinea)、木棉(Bombax ceiba)、蕉麻(Musa textilis)、蘋婆(Sterculia monosperma)等,豐富公園植物資源。此外,老年群體對傳統(tǒng)的文化和事物比較感興趣,在植物配置上可適當考慮引入風水樹、寓意樹等,如種植萬年青(Rohdea japonica)或羅漢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寓意健康長壽、吉祥富貴,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寓意花開富貴、熱鬧喜慶等。
景觀小品是景觀中的點睛之筆,一般體量較小、色彩單純,對空間起點綴作用。景觀小品包括建筑小品、生活設施小品和道路設施小品。景觀小品與設施在景觀環(huán)境中表現種類較多,具體包括雕塑、壁畫、藝術裝置、座椅、電話亭、指示牌、燈具、垃圾箱、健身、游戲設施、建筑門窗裝飾燈等。
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場所反復作用和聯(lián)絡有利于形成場所精神,讓人們反復地參與到場所活動里,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體驗感和認同感,而景觀小品是吸引人們參與活動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公園建設過程中,景觀雕塑、水景、景墻、廊架、山石等景觀小品的合理搭配以及與綠化的有機結合,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憩功能和豐富的戶外體驗[11],還有利于人們內心形成歸屬感與認同感,并以此來傳達文化的特殊內涵,展現地方文化、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重塑公園流失的場所精神,進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游玩,從而推動經濟的發(fā)展[13]。長者公園是全國首創(chuàng)的以“孝”文化為主題的公園,通過養(yǎng)生拳譜的浮雕墻、象棋形式的石桌、孝道場景雕塑(如孩子給母親洗腳)、龜雕塑、二十四孝文化展示墻等景觀小品設計展示中國的孝道文化及傳統(tǒng)文化,營造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老年人活動往往與孫輩同行,公園內也提供有足夠的桌凳與旅游公廁等硬件設施供游客使用,每處觀賞點均設有無障礙通道,還在孝文化園特設了兒童游樂區(qū),讓小朋友在游樂中感悟孝道,有利于年輕一代進行孝文化的精神傳承。通過不同景觀小品的設計,較好地詮釋了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場所精神,喚起人們的情感記憶,提高熟悉感和歸屬感。
經歷歷史沉淀的建筑是當地人的記憶載體和文化坐標,通過對地方元素和地域文化進行全面剖析,可以在形態(tài)上反映地方精神[9]。長者公園對舊建筑的相關功能進行了完善,根據原建筑特色進行更新改造,并保留建筑特色,以此延續(xù)建筑的歷史和文化,強化人們的記憶。公園里保留的建筑成為老年人的室內活動場所,如琴棋文化樓給老年人提供唱歌、下棋等文化娛樂和人際交往的空間,老人食堂給老年人提供午餐。不僅具有歷史意義,還能節(jié)約改建資金,更能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運用文化廊道、雕塑小品將景觀視線、建筑與文化特色進行合理搭配,將本地“孝”文化的建設與人們的互動展現出來。公園中還建有文化藏館、藝術館,將肇慶市文化以及孝文化展現在人們面前,增強公園游客的參與度和互動的積極性,并以此為基礎建造富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空間提升居民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此外,公園內還建有老年人閱讀室和長壽文化區(qū)等空間,同時設立老年大學,旨在為老年人普及養(yǎng)生知識和科學知識,并豐富其精神生活。
根據功能和特色,長者公園設立了健身鍛煉區(qū)、湖邊觀賞區(qū)、娛樂休閑區(qū)、丹頂鶴孵化區(qū)以及書畫文化區(qū),將原本的失落空間轉化為積極空間,不僅滿足公園游客的基本活動需求,還可以提升其認同感和歸屬感,激活人們對公園的場所記憶[14]。通過建筑空間的規(guī)劃設計可以將不同時期的文化內涵進行有效結合,重塑為公園獨特的場所精神,打造出集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為一體的場所,從而帶動景區(qū)經濟的發(fā)展。
人們與長者公園通過反復聯(lián)絡和參與實踐活動而加深記憶。人們與公園的對話形式較單一,重塑場所精神主體應當以人為主,考慮并尊重每個群體的心理感受,使得每個群體都能夠參與進來,共同重塑場所精神[14]。首先,公園可以通過滿意度問卷調查、走訪群眾和平臺反饋等方式了解人們的需求,也可以通過公眾號推送文章讓人們了解公園的建設和使用情況,然后根據公眾的意見對公園進行建設和完善,以此來提高人們的參與感。其次,可以在科普場館內增加互動的類似于肇慶市博物館的智能面板進行視頻投影科普活動,在園區(qū)里增添以“孝”和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場景互動活動,如舉行孝順長輩的文藝演出、制作肇慶特色美食的體驗等,以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認同感,營造出獨特的文化氣息和氛圍。
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是該場所在歲月長河中人類活動凝結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周邊居民的集體記憶,保留長者公園的歷史建筑可以喚起人們對公園的熟悉感和歸屬感,延續(xù)歷史文化。公園對舊址的建筑進行修繕和保留,是對歷史景觀的延續(xù),同時也要根據時代的變遷、環(huán)境的變化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尊重人們對公園歷史記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承展未來[14]。在公園整體的建設中,色彩、材質和風格應統(tǒng)一,運用舊址中的鋪裝材質會具有熟悉感和歷史感,而地域性的元素如將山、粽子等元素應用到石頭形狀和小品的雕刻中以及開設文化展示區(qū),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精神共鳴,激發(fā)出人們的集體記憶,喚起歸屬感。除了構筑物,也可以采用保留原址古樹和種植鄉(xiāng)土植物的方式喚起人們的熟悉感,長者公園內的鄉(xiāng)土植物和蘊含肇慶市文化特質的植物應用較少,應考慮種植更多的地被植物、灌木和鄉(xiāng)土樹種以及彰顯肇慶市獨特文化的樹種,如刺桐、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和柚子(Citrus maxima)等,以提高人們的熟悉感和認同感。
每個場所都有不同的空間氛圍,而公園所展現的文化氛圍是使人們對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核心。長者公園宣揚孝道文化的構筑物小品和活動區(qū)域,成為該公園吸引人們的最大特色。應根據公園游客群體營造不同的氛圍,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11]。如公園中郁郁蔥蔥的植物和清新的空間可以為老年群體和成年群體提供安靜輕松的場所,滿足人們釋放壓力、舒緩身心的需求,使人們內心產生對公園的歸屬感;兒童和青少年正處于活潑好動的時期,公園提供豐富有趣的活動設施和開闊的活動場地供其玩樂,游樂場地可以變換成明亮的顏色從視覺上使孩子們感到生動熱情,也可以結合公園中的丹頂鶴孵化區(qū)設置動物喂食和互動的活動,增加公園的趣味性。公園的空間氛圍也可以通過氣味來營造,如保留舊址中的芳香植物,另外,增加種植雞蛋花(Plumeria rubra‘Acutifoli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白蘭(Michelia alba)等具有肇慶地域特色的植物,熟悉的氣味有利于人們記憶起過往,對公園產生熟悉感和認同感,從而引起精神上的共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