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芬
一、引入新課暢談理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
生:《月光曲》。
師:課文都已經(jīng)讀過了,我請三位同學用一句話說一說自己對《月光曲》的了解,可以是通過課文了解的,也可以是課外了解的。
生:《月光曲》是貝多芬譜寫的一首鋼琴曲。
(師板書:貝多芬)
師:這是樂圣貝多芬1801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流傳兩百多年的著名鋼琴曲。
生:傳說《月光曲》的譜寫還有一個故事,與一個盲姑娘有關(guān),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月光曲》。
師:這個傳說與一位盲姑娘有關(guān)。(板書:盲姑娘)
生:《月光曲》是貝多芬在一個月光照耀下的清幽的夜晚臨時即興譜寫成的。
師: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有感而發(fā),即興譜成的。
二、概說曲中事
師:是啊,這篇課文事關(guān)一首流傳百年的鋼琴曲,事關(guān)一個盲姑娘。這樣的課文必定是有故事的。同學們,初讀你能看到一段美麗的傳說,再讀你能聽到一首美妙的鋼琴曲,接著讀你能感受到一種美好的情懷。同學們讀了幾遍?
生:三遍。
生:兩遍。
師:我先來考考大家。黑板上有三個關(guān)鍵詞,請你用這三個關(guān)鍵詞概括地說一說這個美麗的傳說。
生:貝多芬到外地演出,晚上散步時聽到茅屋里有人彈自己的鋼琴曲,他走進茅屋發(fā)現(xiàn)彈琴的是個盲姑娘,貝多芬就給盲姑娘彈了一曲。沒想到,盲姑娘一下子就聽出來他是貝多芬,貝多芬又給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這首曲子就是貝多芬即興創(chuàng)作的鋼琴曲《月光曲》。
師:美麗的傳說,大家都看到了。美妙的鋼琴曲在哪里呢?
三、聯(lián)想曲中調(diào)
1.提出疑問讀懂聯(lián)想
師:大家讀一讀課文,找一找使兄妹倆陶醉的《月光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是什么樣的呢?我怎么把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也沒找到這首曲子的旋律和節(jié)奏呢?
生:寫了。就是第9自然段寫的。
師:我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大家聽一聽,看這一自然段寫沒寫《月光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
(師指名讀)
師:寫了嗎?
生:寫了。
師:再讀讀看,這個自然段明明寫的是月光和海面的變化啊,哪里有《月光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呢?
(生迷茫)
師:寫樂曲的節(jié)奏不應該是“低沉婉轉(zhuǎn)”“高亢激昂”這樣的詞語嗎?
生:這里寫海面和月光的變化就是在寫《月光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的。
師:你的意思是說,從課文里寫的月光和海面的變化,你能感受到樂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是嗎?
生:是的。
師:旋律和節(jié)奏一定是有變化的,一會兒這樣的,一會兒那樣的,那你能不能先把這個自然段很有條理地讀出來。一邊讀一邊告訴大家,哪些是第一部分,月光是什么樣的;哪些是第二部分,月光是什么樣的,海面是怎么變化的;哪些又是第三部分,月光是什么樣的,海面又是什么樣的。
(生分小組討論,匯報。)
生:請大家看第9自然段的第2、第3兩句話,這里寫的是月光和海面最初的樣子,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銀光。
師:月亮剛剛升起,我們概括為“月亮初升”,可以嗎?
生:可以。
師:海面上的情景,請你概括。
生:微波粼粼。
師:請你把這兩個詞語寫在黑板上。誰繼續(xù)匯報?
生:接下來是這樣的,請大家看第4、第5兩句話,這時候是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了狂風,卷起了巨浪。
師:好的,請你補充兩個詞。
生:月亮升高,狂風巨浪。
師:“狂風巨浪”這樣的用詞不夠生動,海面上狂風卷起巨浪,你把詞改一改。
生:月亮升高,風卷巨浪。
師:寫到黑板上,繼續(xù)。
生:接下來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像他們倆那樣,提煉兩個詞語。
生:海面上波濤洶涌。
師:月光呢?
生:月光照耀。
師:好的,寫到黑板上。月光和海面的變化現(xiàn)在我們梳理出來了,那么,你們剛才說的《月光曲》的旋律和節(jié)奏在哪里呢?
生:黑板上現(xiàn)在寫出來的就是旋律和節(jié)奏??!第一部分月亮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的旋律和節(jié)奏應該輕柔舒緩。
師:微波粼粼的海面、緩緩升起的月亮,此情此景確實與輕柔舒緩的鋼琴曲更搭,把“輕柔舒緩”寫到黑板上。還有嗎?
生:第二部分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時的旋律和節(jié)奏應該是有重音,節(jié)奏很快的那種。
師:找一個合適的詞。
生:鏗鏘有力。
師:重音體現(xiàn)出來了,節(jié)奏的快慢沒表達清楚,再想想。
生:明快有力。
師:重音、節(jié)奏變化都表達清楚了,寫到黑板上。還有嗎?
生:第三部分“月光照耀”和“波濤洶涌”應該就像是一首歌曲里的高潮部分,重重的、很高亢的那種。
師:意思有了,用詞還得再推敲。
生:激情澎湃的那種,就像交響樂那樣的。
師:送你個詞,“雄渾激昂”可以嗎?寫到黑板上。(板書呈現(xiàn))
輕柔舒緩(月亮初升? ?微波粼粼)
明快有力(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雄渾激昂(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師:現(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再讀一讀第9自然段,大家一個字一個字地聽,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字里行間有沒有寫《月光曲》節(jié)奏、旋律的變化。
(生讀)
生:寫了,就是海面和月光的變化。
師:對呀,明明寫的是海面和月光的變化,為什么大家說是《月光曲》旋律、節(jié)奏的變化?
生:《月光曲》是真的,海面和月光的變化是假的。
生:海面和月光是兄妹倆想象的。
師:也就是說,他們耳朵里聽到的是貝多芬彈的時而輕柔舒緩、時而明快有力、時而雄渾激昂的鋼琴聲,眼前出現(xiàn)了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這樣的畫面,是嗎?
生:是的。
師:這樣的畫面真實存在嗎?
生:不是。
師:不是真實存在,那是什么呢?
生:那是他們的聯(lián)想。
2.指導朗讀感受旋律
師:既然從課文中讀出了《月光曲》的旋律和曲調(diào),我們再來讀一讀第9自然段,嘗試用語音、語調(diào)來表現(xiàn)《月光曲》旋律的變化,你們自己先試一試。
(生試讀)
師:誰來試一試?我們降低一點難度,你先讀月亮升起的部分。
(生試讀,師分三部分指導讀完。)
師:現(xiàn)在我們把三部分連起來讀一讀,注意旋律的變化啊,看大家能不能讓老師陶醉在讀書聲中。
(生配樂朗讀第9自然段)
四、梳理曲中情
1.追因思考理解感動
師:貝多芬在茅屋里即興創(chuàng)作了《月光曲》,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讓他即興創(chuàng)作出這樣著名的作品呢?我們得走近萊茵河邊的那間小茅屋。一起來到那個秋天的夜晚,走到萊茵河邊,和貝多芬一起在月下散步。貝多芬在哪里?
生:找一個會彈鋼琴的。
師:你正在干什么?
生:散步。
師:月色朦朧,小路幽靜,走著走著,咦,那是什么聲音?
生: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
師:彈的是誰的曲子?
生:“我”的曲子。
師:你的哪首曲子?
生:《命運》。
師:彈的是你的曲子呢!彈的可是你的曲子啊,那該是個有緣人吧!
生:去看看。
師: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聽到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指一女生讀)
生: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哇!
師:一個男的說——(指一男生讀)
生: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師:姑娘說——
生: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貝多芬,寥寥數(shù)語,你可以聽得出來,這是一個——
生:懂事的姑娘。
師:是啊,那一個“隨便說說”,真的是隨便說說嗎?分明是——
生:向往已久。
師:這是一個——
生:熱愛音樂、心里有個音樂夢的姑娘。
師:是啊,那一句“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是真的渴望??!這還是一個——
生:善良的姑娘。
師:明明十分渴望,明明萬分熱愛,為了哥哥,寧愿不聽。此刻,你的心里——
生:有一點感動。
師:把“一點感動”寫到黑板上,大家也把這四個字寫在書上。正是這樣的感動讓貝多芬推門走進茅屋。我請一個同學來讀一讀。
師:看著鋼琴前坐著的那個盲姑娘,你心里——
生:十分同情。
師:那個熱愛音樂的姑娘原來是個——
生:盲姑娘。
師:盲姑娘啊盲姑娘,你看不見鍵盤,練琴——
生:該是多艱難??!
師:盲姑娘啊盲姑娘,你看不見曲譜,練琴——
生:全靠自己記憶。
師:貝多芬,此刻,你心里——
生:十分感動。
師:寫到黑板上,同學們也把這飽含感情的四個字寫在書上。
師:正因為十分感動,所以你決定——
生:為她彈奏一曲。
師:所以,你說——
生: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
師: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當你聽到盲姑娘喊出你的名字時,你心里——
生:十分激動。
師:讓你激動的是——
生:盲姑娘憑一首曲子認出了“我”,足見她對音樂的熱愛。
師:讓你激動的是——
生:盲姑娘對音樂一定是非常有見識的。
師:見識換成見地。所以,你決定——
生:再為她彈奏一曲。
師: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
生: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師:為什么要再彈一首?
生:因為同情,因為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因為盲姑娘對音樂的見地。
師:此刻,雖然認識的時間不長,但是彼此已經(jīng)是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知音了,所以貝多芬才要再彈一曲。
2.線索梳理理解曲中情
師: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出示)
琴聲一開始輕柔舒緩,如同他
;一會兒琴聲變得明快有力,像是在述說他? ? ? ? ? ? ? ? ?;一會兒琴聲雄渾激昂,好像在向人們訴說他? ? ? ? ? ? ? ? ? ? ? ?。這曲子就是《月光曲》。
五、理解曲中魂
師:同學們,任何藝術(shù)創(chuàng)作都不是空穴來風,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創(chuàng)作者生活經(jīng)歷的述說,又是創(chuàng)作者生活感悟的表達。正如貝多芬這樣,人有情,曲方有魂。再給大家聽兩段音樂,看你能不能聽出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
(師播放兩段音樂)
生:第一段音樂表達的是內(nèi)心的悲傷,讓人聽了想流淚;第二段音樂是很歡快的那種,還能聽到蟲子的叫聲,好像蟲子在開演唱會一樣。
師:人有情,曲有魂,藝術(shù)之美在于真情,在于善良。這才是藝術(shù)真正的魅力。下課!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附屬臨安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