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靜波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社區(qū)、群體的“觀念表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雖以無形為特征,但畢竟有賴于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相比于純精神性的“道德、理念、信仰”等觀念,非遺便從無形轉變?yōu)檩d體,更加側重“觀念表述”。當然,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內涵雖不能直接涵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價值理念等,但因同屬于傳統(tǒng)文化范疇,兩者之間必然有著深刻的聯系。類似于“表”和“里”、“形而上者謂之道”和“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關系。我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它“表現形式”的一面,也有它純精神性的一面。抽象的理念和豐富多彩的非遺形式相互依托。在新時代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急劇變革的當下,如何使非遺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能夠守正創(chuàng)新,能夠萬變不離其宗,是當下非遺保護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果我們能抓住非遺內核的規(guī)律,守住傳承發(fā)展的主流,那么就不必在什么該變什么不該變的爭議中反復糾結。在非遺保護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對非遺項目有由表及里的理解和認識,才能在保護中“對癥施治”,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在紛繁蕪雜、蘊藏豐富的非遺資源中,從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美術中各種器物色彩、造型的運用,到傳統(tǒng)音樂中民歌的創(chuàng)作思路,再到傳統(tǒng)戲劇的表演、傳統(tǒng)武術的技法等,都有其一以貫之的內在底層邏輯。這其中,以“天人合一”哲學為基礎的“觀物取象”的傳統(tǒng)審美意象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天人合一”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理念,代表著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錢穆認為“天人合一”乃是中國文化的最高信仰,也是中華文化的終極理想?!疤烊撕弦弧弊鳛檎軐W命題萌芽于西周,定型于兩漢,成熟于宋代。綜合各家思想,“天”主要有三種涵義:一指廣大自然,二指最高原理,三指最高主宰。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同構、自然界和精神的統(tǒng)一,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強調人道與天道的統(tǒng)一、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協調等幾層意思。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和社會發(fā)展。陰陽五行的概念是認識理解“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角度。陰陽五行貫穿天地人三界?!秴问洗呵铩ご髽贰份d:“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或特性構成的,即五行。太極化陰陽的五行學說構成了中國古典哲學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種把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看作一個整體的思想,在現代宇宙觀中仍有其積極意義。
比如,形意拳中的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鉆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征而創(chuàng)編的實戰(zhàn)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從名稱中就可以反映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外,在老陳醋釀制、陶瓷燒造、茶文化中,傳承人都會從五行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闡釋。如山西醋的五種原料(高粱、麩皮、谷糠、大麥、豌豆)對應五色、五臟等。
“象”就是物象,“意”就是意念。從物到象,再從象到意,主客觀之間由象來連接過渡。它在思維過程中不離開物象,以想像為媒介,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的事理,也可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的融合。《周易·系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八卦就是取象于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并以其相互交錯變化作為立卦依據,體現人的精神生活與自然現象的緊密聯系。這也是“物、象、意”思維最早的形成和表述。
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美學核心,以直觀模糊、自然整體、開放動態(tài)、直覺體悟等為特點,反映了中國人習慣于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思想情感及其對客觀事理的闡釋。在中國古代哲學、天文學、農學、醫(yī)學、建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甚至在今天仍然影響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如果能把握住這一美學原則,在作品的創(chuàng)新中運用得當,就能達到既有傳統(tǒng)意味,又體現時代特色的效果。
繼承國風“比興”傳統(tǒng)的左權開花調,其歌詞創(chuàng)作即是“觀物取象”“擬容取心”的體現。開花調因歌詞的上句常用“××開花”起興,用下句點題,因而得名。開花調主要分布于左權、和順、武鄉(xiāng)一帶。首句“開花”只是一種托物起興的詠嘆方式,一切所見之物,特別是日常用品和器物均可“開花”。如“玻璃開花里外明,遠遠照見俺圪蛋兒親”“門搭搭開花不來來,門外走進俺哥哥來”“油燈燈開花一點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窮”等等。這種以“開花”起興的方式無疑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脈相承。體現的是托物寓情,從一件事物聯想到另一件事物。當然,引起兩者之間聯想的“物象”特征有的較為明顯,有的則較為模糊。通過“物象”處理,其中的情感客觀化對象化,通過“物象”形式,形象化的情感才更感染人。
傳統(tǒng)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其虛擬性、程式性的藝術特色都體現了天人一色、物我一體、意與境渾、萬象我裁的審美意識。比如“三五步萬水千山,七八人百萬雄師”等。戲曲舞蹈的象形取意是對動作外形和內在品質的一種雙向把握。戲曲舞蹈中,一般每個行當都有自己特定的步形,如花臉走虎形步、老旦走牛形步、武丑走雞形步等。又如,戲曲表演中的云手、云步、山膀、探海、倒提柳、蘭花指等技巧;音樂和曲牌中的[急急風][鳳點頭][水底魚][馬腿兒][浪頭][流水]以及[風入松][江兒水][水仙子]等都是取象于自然,提煉為具有標志性的藝術程式。
中國傳統(tǒng)繪畫所追求的意境與西方傳統(tǒng)繪畫差異較大。外部世界只有借助內在心靈才能獲得表現方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重體悟,求神韻,潛意造象,隨象寫意是核心精神。是“觀物取象”的象,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不是形似的像?!吧酱ú菽荆旎匀?,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睏盍鴾厝崂w弱;蘭竹高風亮節(jié);蓮花生于卑污而潔白自若,質柔而穿堅,居下而有節(jié)。這種認識超出了物的實用價值而上升到它的生態(tài)形象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各種自然物象都具有了一定的精神和人格品質。托物寄興、借景抒情,能給我們提供一些象征性的精神內容。
在剪紙、面塑、炕圍畫等非遺項目中,民眾繼承了原始的信仰觀念,并憑借藝術的語言移情于物,通過題材、圖案紋樣、色彩等,成為特定觀念內涵的替代物而具有象征性寓意符號。他們將自身的趨吉避兇觀念通過自然物象表達出來。主要表現手法包括諧音、象征、寓意等。如人們熟知的喜鵲象征喜慶,牡丹象征富貴,菊花表示隱逸,荷花表示高潔,竹枝為節(jié)操,鴻雁是貞節(jié)夫婦的榜樣,鴛鴦為愛情夫妻的典型,鸞鳳和鳴表示家庭的和樂,羊羔跪乳、烏鴉反哺是教人孝敬父母,桃子、仙鶴、松樹、靈芝象征長壽,葫蘆、石榴象征多子等。按民間的說法,追求“畫出來要有講頭,有看頭”“有圖(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傳統(tǒng)的教化把情感和道德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具有先進的人文意識。教化的最佳手段是藝術,孔子即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理念。而“意象”是中國古典美學中最能體現出中國人獨特思維方式的精華部分?!跋蟆钡哪康氖恰氨M意”?!跋蟆钡膭?chuàng)造方式可以用“觀物取象”來概括?!坝^”是生命的觀照,“觀”也是“象”形成的基礎?!拔铩笔恰坝^”的對象,也是“象”的生命本源,“物”具有聯系性、類比性、隱喻性的特點。宇宙萬物形色聲的變幻無窮,為藝術形態(tài)創(chuàng)造提供了變化無垠的想像參照。這種主客觀的交融,可以有無盡的組合方式。宗白華說,中國哲學的形上學是生命的體系,它要體驗世界的意趣、意味和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無論對傳承人的實踐,還是對民眾的普及傳播,我們若能使受眾更好地理解這一傳統(tǒng),感受傳統(tǒng)中充滿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