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家李杭育的《最后一個漁佬兒》,其筆下的個人命運和社會發(fā)展變化趨勢緊密相連,時至今日,仍具有極強的合理性和前瞻性。結合當下的時代現狀,回望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當時文人所感知到的危機與焦慮,讀者會發(fā)現小說標題中的“最后一個”具有豐富內蘊?!白詈笠粋€”首先是作者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現狀下實現其創(chuàng)作目的切入點。其次,“最后一個”是作者在綜合判斷下對主人公歷史身份的論斷,蘊含作者的豐沛情感和理智判斷。最后,“最后一個”作為一種現象,涉及人類命運在時代下的狀態(tài)和走向,最終成為讀者思考人類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的著眼點。
[關鍵詞] 《最后一個漁佬兒》? 尋根文學? 社會轉型
[中圖分類號] I06.4? ? ? ?[文獻標識碼] A
《最后一個漁佬兒》是我國當代作家李杭育創(chuàng)作的一部具有“尋根”指向的作品。故事的發(fā)生場所被放置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位于城鄉(xiāng)交錯地帶的村莊,講述主人公漁佬兒??诂F代科技不斷發(fā)展,并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造成沖擊的情形下,仍堅持以傳統(tǒng)的滾釣打魚為謀生方式的故事。在作者的藝術構思下,??谏鐣D型期的境遇和??陨淼倪x擇透露出個體在時代語境下面臨的困境,講述著個體的訴求。本文試圖結合作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小說中顯露的人物困境以及人物內在訴求梳理小說“最后一個”構思的具體邏輯,從而在聯(lián)結當時以及當下語境和文化觀念的過程中得出對“最后一個”的內蘊的相關認識。
一、人物的困境:社會轉型期的謀生之道
《最后一個漁佬兒》于1983年首次發(fā)表于《小說月報》上,故事的發(fā)生場所也被放置于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位于城鄉(xiāng)交錯地帶的村莊。那是一個轉折的時代,無論是在李杭育看來,還是當下的人們回望當時的歷史,都對當時所具有的轉型性質不疑有他。作者李杭育以??@一“最后一個”形象為中心構造社會關系,呈現社會轉型時期人的處境和行動,從而凸顯社會環(huán)境及其相關變化對人的生存的影響。
時代變革帶來的社會轉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有一個逐步滲透的過程。當葛川江里的魚因工業(yè)活動和人為污染越來越少,人們便不能依托自然以滿足自身的生存需求,而需求助于科技等能夠產生更大生產力的手段。在發(fā)生變化的社會現實里,概括來說,??饕媾R的只有一個困境,即新的生存環(huán)境下的謀生困境。但謀生于??灾猿蔀槔Ь常粌H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有主觀因素的推動。在客觀因素方面,一是??c自然資源的矛盾。曾經的漁佬兒們依靠葛川江的哺育能夠過上“江里有魚,壺里有酒”的舒坦生活,人依賴自然環(huán)境,自然也無私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然而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葛川江里的魚越來越少,人與環(huán)境資源的沖突顯露出來,人們不僅不能夠依靠自然資源過上舒適的生活,甚至僅憑自然資源根本無法做到自給自足。在小說中,隨著葛川江里的魚越來越少,福奎的物質生活陷入窘迫的境地,連褲衩也要情人阿七贈送。二是??c現代文明的矛盾。面對葛川江變得匱乏的漁業(yè)資源,福奎堅持以滾釣這一傳統(tǒng)的捕魚方式謀生,最終成了葛川江上的最后一個漁佬兒。在這一情況下,??枰碌臐L釣工具,卻沒有作坊給他生產,甚至有親戚關系的侄子大貴也敲他竹杠??上攵?,即便漁業(yè)資源充足,堅守滾釣法的福奎也可能面臨缺乏打魚工具的窘況。
在客觀環(huán)境變遷的制約下,??杏羞x擇的空間,如其他漁佬兒一般紛紛上岸,在新的生存環(huán)境中找到謀生之道,擺脫了時代帶來的困局。在小說中,科技發(fā)展逐漸為人們提供更為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漁佬兒們紛紛上岸轉向他路,制作滾釣工具的作坊的兒子們、敲了??窀艿拇筚F等人也都接受了現代文明,或是進工廠當工人,或是利用現代科技成果開啟新的事業(yè)。對于和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媲暗牡缆纷匀灰膊⒎侵挥幸粭l。尤其是前情人阿七真情實意地為他引薦公社味精廠的工作:“到廠里做,生活輕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這連根毛兒都不見的江里打魚牢靠多了?!盵1]但依戀葛川江的??葻o法忍受工廠工作要求對其自由本性的限制,也缺乏改變他的生活習慣的動力,他自述“對這生活,他習慣了,習慣得仿佛他天生就是個漁佬兒,在他娘的肚子里就學會撒網、放釣了”[1]。因此,從??倪x擇來看,??睦Ь尘统闪俗陨硐矏鄣纳罘绞脚c生存需求之間的矛盾。
??龀隽俗约旱倪x擇,并且內心堅定,表明了他自身的取舍。在工業(yè)文明的社會背景下,??娜∩峋哂锌缭綍r代的意義,表明個體與時代之間的某種沖突。
二、“不合時宜”之人:違背社會趨勢的訴求
作者李杭育在敘述中采用了兩種視角和立場,于是??男袨樵谒搜壑酗@現出不合時宜之處。換句話說,??哉J為具有堅實動機的選擇,在他人眼中實際上搖搖欲墜,不可效仿。在小說中,??摹安缓蠒r宜”具體體現為福奎和前情人阿七等人的不同道路選擇。而在當下,??摹白詈笠粋€”形象成為文學史上的典型形象,其選擇、行動及身份定位被普遍認為是作者為舊時代譜寫了一首挽歌。
福奎所做出的選擇背后有著他自身的堅實動機。在他看來進工廠上班就是“去受罪”,照著鐘點上班下班的工廠生活,遠比不上打魚自由自在。而在包括??那扒槿税⑵咴趦鹊娜藗冄壑?,堅持以滾釣打魚謀生的??^著落魄困窘的生活,無所謂什么自由自在。如阿七對??毖浴拔铱蓻]受窮的癮”。在這兩種不同的選擇和立場中,無疑??倪x擇是少數的一方,是不可被廣泛推廣開來的生活方式選擇。孤身一人生活的??星乙驗樗麑鹘y(tǒng)生活方式的堅守而遭受窘困的物質狀況,更不用說,同樣的選擇可能給身上背負養(yǎng)家需求的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于是,從群體本位的角度而言,??倪x擇和行動具有不可推廣的個體性。大多數人傾向于做和阿七一樣的選擇,不斷前行的社會步伐也不允許社會整體回歸傳統(tǒng)生活方式。
社會轉型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狀,是身處其中的人們所面臨的現實。在現代工業(yè)文明這一文明形態(tài)之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一方面,人口數量的上升帶來人們需求的增加,在人們不斷向自然索取的過程中,自然資源變得日益匱乏,人們不得不依賴于科技和工業(yè)化生產所帶來的更大生產力,現代文明也不負眾望為人們帶來以往難以想象的種種便利和效率;另一方面,當科技文明以不可阻擋的趨勢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相關生活觀念也隨之改變。一座座工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配套產生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在悄無聲息中已將人們納入一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之中。??纳罘绞揭虼吮灰暈槊撾x了工業(yè)文明時代的生存方式。
總的來看,??摹安缓蠒r宜”之處在于他在一個變化了的時代環(huán)境里,仍堅持傳統(tǒng)乃至守舊的生活方式,并表現出對新環(huán)境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抗拒。當現代工業(yè)文明成為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tài),與其相對應的社會生產方式便逐漸內化為社會的組織形式。而單一的個體終究難以和社會結構相抗衡,使得??倪x擇和行動招致“不合時宜”的評論。換言之,??倪x擇和行動由于和社會趨勢不符,從而使其成為社會中的邊緣者形象,游離于社會的組織形式之外。福奎試圖滿足自身過自由生活的訴求,則需要舍棄現代化勞作所能帶來的物質條件,與之相對,選擇現代工廠勞作以謀生的人們同樣放棄了??鶡釔鄣淖杂勺栽诘纳?。在現代視野下,結合改革開放至今的社會現狀和人們的生活訴求,??袆拥木売珊捅澈蟮脑V求實際上越來越能夠引發(fā)當下時代大眾的深深共鳴,無論是傳統(tǒng)生活方式或是傳統(tǒng)文化價值理念在當代都重新煥發(fā)了生命力。在此情況下,面對相互沖突的大眾訴求與社會趨勢,不僅“最后一個”有了更多的解讀空間,??倪x擇和行動也有待進行進一步整體觀照。
三、“最后一個”的內蘊:主體視角與時代現象互動的多重效果
在四十年后的當下,人們重新閱讀《最后一個漁佬兒》這部小說,能夠對“最后一個”這一形容詞有更深切的意識。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曾經常見的商品逐漸退出市場,以往熟悉的娛樂方式變成社交媒體上的懷舊內容,許許多多的傳統(tǒng)工藝也變成有待傳承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于是,人們發(fā)現李杭育筆下的“最后一個”就在身邊,有些正在逝去,有些已經逝去。這份變化,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已經被李杭育等人發(fā)覺和意識,李杭育的描寫展現的正是他對這一現象的感知與判斷。再結合當下人們對懷舊事物、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生活方式展現出的不舍姿態(tài)和留戀,小說中的“最后一個”主要呈現了以下三層內蘊。
“最后一個”首先是作者李杭育在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狀下實現其創(chuàng)作目的的切入點。李杭育1978年4月考入杭州大學中文系并于暑假開始學習寫作?!按髮W期間,在當時的文學風尚影響下,他也寫過傷痕、反思之類的作品,但沒有取得成功。”[2]他對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狀并不滿意:“說實在的,我們不滿意如今人們習以為常的那種主人公撫摸著‘傷痕去幻想‘明天的想法——這固然符合生活邏輯——不能忘記主人公的使命還應該體現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富有勇氣的抉擇,應該讓讀者感受到文學形象的道德力量?!畟畚膶W實質上只是表現了弱者的呻吟,而時代需要強者的吶喊?!盵3]??男蜗鬅o疑是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具象化。在李杭育的刻畫下,面對社會變遷、生活環(huán)境改變的??葲]有自怨自艾,也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堅定地做出和大多數人并不一致的選擇。
李杭育所看重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位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主人公的富有勇氣的抉擇,在??白詈笠粋€”的身份構思上得到完滿實現,體現小說藝術構思和作者創(chuàng)作理念的緊密關系。李杭育在現實生活的人口調查中發(fā)現的消失的漁佬兒群體恰好成為他實踐其創(chuàng)作理念與理想的著眼點。當然,《最后一個漁佬兒》本身還要豐富得多。小說不僅塑造了??@一具有典型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同時通過葛川江環(huán)境及葛川江周邊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渲染葛川江的原始生命力和文化氛圍,生動詮釋出自古以來人類與環(huán)境之間的血脈相連關系。
其次,“最后一個”是作者在綜合判斷下對主人公歷史身份的論斷,蘊含作者的豐沛情感和理智判斷。在小說中,李杭育向讀者展示了標題中他的論斷的來由和邏輯。一方面,葛川江上的漁佬兒紛紛上岸,轉投他路,??鞘聦嵣系母鸫ń系淖詈笠粋€漁佬兒。其次,??鳛楦鸫ń系淖詈笠粋€漁佬兒生活窮困落魄,甚至所用的釣魚工具也已停產,預示著如福奎般堅守傳統(tǒng)釣魚方式的漁佬們的消亡。??脑庥霭l(fā)生在當時社會變遷的社會歷史背景下,李杭育對此的情感是復雜的。小說一方面對福奎在社會變革環(huán)境中的窘境加以描摹刻畫,不僅講述他穿情人送的褲衩子的落魄,也在現實窘困和??洃浿信f日光鮮生活的比對中渲染社會變遷及人的境況變化所帶來的復雜感受。另一方面,小說所展示的??蜗蟛粌H浸潤著和奔騰的葛川江一致的生命力,同時,??鼘Ω鸫ń蠞O佬兒們所一貫遵守的一些文化傳統(tǒng)的堅持以及他對生活方式選擇的清晰認知,都讓??@一人物形象與時代之間的某種分離顯得復雜難解。讀者在作者的引導下一方面慨嘆于社會歷史變革所具有的改變人的生活的龐大力量;另一方面,并未解決的人的生存方式的諸多問題也引發(fā)人們的相關思考。
最后,“最后一個”作為一種現象,其涉及人類命運在時代下的狀態(tài)和走向,最終成為讀者思考人類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存方式的著眼點。??取白詈笠粋€”是身處社會變革階段的人,面臨社會變革所帶來的諸多改變。面對社會變革的時代大背景對??钏斐傻臎_擊,福奎沒有跟隨大眾改變他一直以來堅持的生活方式,他明說“我可不想到工廠去受罪”[1],根據文本,在福奎堅定不移的選擇下,他過著精神富足而物質匱乏的生活。在工業(yè)文明社會背景下,他習慣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像以往一般滿足他的物質生活需求,并且物質需求的滿足仍舊為??是蟆S纱送茢?,福奎的選擇面臨的是有舍有得的結果,由于精神和物質訴求無法兩全,要求主體必須做出取舍。??槐话⑵叩热死斫?,眾多掙扎于物質需求與精神滿足的人們卻能夠和??缠Q。這背后存在令大眾無奈的社會事實,當龐大的“現代化”力量完成對傳統(tǒng)社會的改造,固守傳統(tǒng)生活方式之人的生活空間也相應會被擠壓,從而迫使那些人重新調整自身的生活方式,以更好地順應社會趨勢的發(fā)展。問題也恰在于此,和??粗氐纳罘绞较啾龋F代化生活事實上仍存在諸種問題,從而引發(fā)人們對生活方式選擇的思考。
福奎面對的問題涉及現代人所關注的“現代性”問題。當人們意識到現代文明的發(fā)展同時帶來一系列問題時,人們開始反思?!艾F代性”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包含著相互關聯(lián)的多重維度”。20世紀的諸多批判思想家,如韋伯、霍克海默、阿多諾、哈貝馬斯、利奧塔、???、德里達、鮑德里亞、吉登斯等人從啟蒙理性、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意識形態(tài)、大眾文化等維度思考“現代性”問題[4],凸顯“現代性”擴張所帶來的影響。??窃诂F代化進程中以自身堅定意志退守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人,從某種程度而言,規(guī)避了上述思想家所論及的“現代性”問題,也因此為一些困囿于現代生活的人所羨慕。從這個角度而言,??v然是葛川江上的最后一個漁佬兒,但能夠和??a生精神共鳴的人有千千萬萬。那些掙扎于物質需求與精神滿足的人們在現代文明社會如何收獲一種真正的平衡,正是小說提出的問題。
四、結語
《最后一個漁佬兒》以“最后一個”為線索,勾連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歷史背景和??鳛椤白詈笠粋€”的歷史命運及文化心理,講述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人們在社會變遷下所遭遇的訴求與現實情況之間的沖突,對當代人仍具有重要啟迪意義,通常被認為是尋根文學思潮的重要作品。“尋根”的顯在意義是一種探求,而“根”不僅是既存的先在之物,同時是催生事物與行動的發(fā)端。在小說中,作者以“最后一個”為線索聯(lián)結過去、反映當下、展望未來,不僅凸顯作者李杭育作為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巧妙構思,也體現出一名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所能給讀者帶來的思考與啟迪。
參考文獻
[1]? ? 李杭育.最后一個漁佬兒[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2]? ?黃書泉.他造就了自己——與李杭育一席談[J].當代文壇,1986(2).
[3]? ?李杭育,李慶西.社會責任感: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道德力量——我們寫《白櫟樹沙沙響》的一些想法[J].鐘山,1981(2).
[4]? ?衣俊卿.現代性的維度及其當代命運[J].中國社會科學,2004(4).
(責任編輯 李亞云)
作者簡介:張淑桃,貴州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影視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