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劍
在孟買貧民窟尋訪時,我突然聽到有人在放音樂。循著聲音走過去,只見幾名年輕人正在跟著音樂手舞足蹈,雖不專業(yè),卻動感十足。之后,我還誤打誤撞參加了一場當?shù)厝说幕槎Y?;檠缟?,賓客們忽然跟著音樂扭動起來,當時那個氛圍讓人感覺要是不跟著舞上幾段就好像失了禮數(shù),逼得不會跳舞的我都尬舞起來。
與國內廣場舞大媽們每天定時定點跳舞不同,印度人似乎會在不經意間忽然舞動起來——就像寶萊塢電影那樣。音樂是打開印度人跳舞的開關,會瞬間激活他們的藝術細胞。
印度人如此熱愛歌舞,與當?shù)氐膫鹘y(tǒng)宗教息息相關。印度教是該國影響力最大的宗教,印度教中重要的神濕婆算得上是印度舞蹈的始祖,也被印度人尊稱為“舞神”。據(jù)說,濕婆會跳108種舞蹈,分為女性式的柔軟舞和男性式的剛健舞。
濕婆歡樂時跳舞,悲哀時也跳舞,它的舞蹈既代表滅亡也象征重生。對于印度教徒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不會跳舞,估計都不好意思去神廟里拜見濕婆。正是有了這樣的氛圍,印度教徒開始通過舞蹈,用表情、手勢、身體傳達對宗教的理解,并以此表達對神的敬意。這種宗教習俗漸漸發(fā)展到世俗生活中,人們開始通過舞蹈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印度撞見幾次大家忽然翩翩起舞的場面,我忽然聯(lián)想到了寶萊塢電影——無數(shù)國人都戲謔其為“一言不合就開跳”。無論什么題材的電影,喜劇、懸疑、兇殺、槍戰(zhàn)……唱歌跳舞都是標配。哪怕和劇情毫不搭調,導演也會硬插進來一段,讓人猝不及防。
印度電影為什么這么愛跳舞呢?除了印度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就愛跳舞外,還有更多原因。
首先,印度作為人口第一大國,文盲率同樣可觀,有統(tǒng)計說,印度女性文盲率超過30%,男性為20%。如此龐大的文盲人口,觀影的門檻就成了問題,但凡情節(jié)稍微復雜些,很多人就會在理解上遇到挑戰(zhàn)。
印度還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聽懂電影中的對白。所以一部電影要想在印度賺錢,就必須把文化水平不高,且說不同語言的觀眾同時吸引進電影院。
歌舞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因為歌舞可以打通文化和語言的隔閡,這就好比很多人不懂英語和美國文化,但還是很喜歡邁克爾·杰克遜。就這樣,印度各族觀眾在電影熱鬧歡快的歌舞氛圍中,完成了一次集體的視聽享受。開心就行,至于電影講的是什么,根本不會有人在乎。
除了電影制作方的市場策略考量,印度老百姓也認為歌舞片的性價比更高。印度人普遍收入一般,我問當?shù)厝耍麄円粋€月的工資大概只有人民幣五六百元,而一張電影票的價格,特別是檔次低一些的電影院,只有人民幣七八元??梢哉f,看電影是最便宜的娛樂活動之一。
觀眾為了賺回票價,通常會用兩個標準來評判一部電影的好壞:電影的時間是否夠長;歌舞多不多。
我發(fā)現(xiàn)印度電影很少有一個多小時的,基本上都是兩個小時起步,三個多小時也很正常。對于電影制作公司來說,長影片意味著更多成本,為了節(jié)流,最討巧也最偷工減料的辦法就是增加更多的歌舞情節(jié)。歌舞節(jié)省了制作方成本,還讓觀眾感到滿意,可謂皆大歡喜。
最后,還有一種說法來解釋為什么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不過我覺得可能不太靠譜,那就是歌舞片段是為了讓觀眾有時間可以上廁所。不過以我在印度電影院的經歷來看,越是有歌舞情節(jié),觀眾們看得越是起勁,甚至直接從座位上站起來跟著一起跳,反倒是冗長的情節(jié)成了“尿點”。
作為曾經的英屬殖民地,印度早期的電影深受西方歌舞片影響。善于學習的印度人,拍攝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就是一部歌舞片,而且一經推出就大獲成功。隨后的影片中,凡是有歌舞的,票房只高不低。漸漸地,這種歌舞形式也就成為了印度影片的基本模式。
如今印度歌舞已經成為了印度電影的代名詞,甚至成為了印度的文化符號。僅憑這一點,人們就不得不佩服電影的神奇。
(羅承志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