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談及秋天,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古文古詩中感傷悲秋的凄楚情調(diào)。然而,秋天本應是秋忙收獲的喜悅之季,何故秋天反而成了“悲”的代名詞?何故從古至今“喜”秋者甚少,而“悲”秋者卻大有人在,甚至“悲秋”成為人們在秋季的一種主流情緒?人的情緒與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息息相關(guān),因此,要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需立足“天人合一”的觀念,從與二十四節(jié)氣有關(guān)秋季的古詩詞、農(nóng)諺中找尋相關(guān)線索,探究喜秋與悲秋之情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與邏輯。
【關(guān)鍵詞】“悲”秋;“喜”秋;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47-007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7.022
一、秋天之“悲”
導致古人“悲秋”的意象是豐富多樣的,如落葉、秋風、明月等;由秋季獨特的意象引發(fā)的詩人情感也是悲而有所不同的,有悲年老無力者,亦有悲游子離鄉(xiāng)者和貧苦衣薄者等。這里僅就三種比較普遍的“悲秋”表現(xiàn)作簡要闡釋。
(一)感嘆時光易逝
與盛夏百花齊放展現(xiàn)出的生機活力不同,從立秋開始,這種蓬勃生機就開始走下坡路,到寒露、霜降時,山河景觀從滿目蔥綠就變成了漫山金黃,煙雨朦朧的縹緲之感也已不再,時光匆匆,一去不返。
《詩·衛(wèi)風·氓》中有兩句即描寫了桑樹在不同季節(jié)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春夏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一切都還是生意飽滿、生機盎然的景象;轉(zhuǎn)而到了秋季,霜降前后,“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變得枯黃,日漸凋零。隨著時光流逝,詩中女子的心態(tài)也發(fā)生了變化:對于春夏季來說,正是女子容易春心萌動之時,詩中的女主人公則陷入“與士耽”的狀態(tài);到了秋天,桑葉凋落,女子的春心也似乎冷靜了下來,看出了丈夫的本來面目,卻無法回頭,只能“躬自悼矣”,獨自傷悲。除此之外,如明代薛蕙“茲年忽將逝,我心愴以哀” ①等詩句也表達了對時光匆匆逝去的感慨與悲傷。
(二)感嘆人老多病
秋季的氣候特征一般會引起人的兩種身心變化:其一,秋季天氣多變,冷熱交替,易致人風寒,人生起病來難免愁思較多;其二,詩人們在看到葉落枯黃的同時,見景生情,由樹葉的凋零聯(lián)想到同樣是生命的自己也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凋零。武元衡“行年過始衰,秋至獨先悲” ②表現(xiàn)了詩人在秋日里感到自己年老、力量開始衰弱的無奈與悲哀。無獨有偶,孟郊“秋至老更貧,破屋無門扉” ③亦是如此,行至老年,不光人老無力,詩人也飽受貧窮之苦,雙重苦澀與悲涼之下,襯得悲秋之情愈發(fā)濃郁。
時光無情催人老。詩人曾經(jīng)也是意氣風發(fā),誓要為國建功立業(yè),如今卻在時光的消磨中逐漸老去,甚至飽經(jīng)病痛折磨,曾經(jīng)的豪情壯志如今變成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望而卻步,就像樹上的綠葉也耐不住時間的流轉(zhuǎn),無奈枯黃與凋零。杜甫《登高》是一首經(jīng)典的悲秋之詩,整首詩字里行間都透著詩人自己的悲戚與無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④更是表達了對生命老去的感慨?!睹┪轂榍镲L所破歌》 ⑤首句“八月秋高風怒號”時間正處于秋分時節(jié),風也沒了暑氣,日趨寒涼。詩人居住的簡陋茅屋受盡秋風的無情侵襲,自己更是因年老無力而飽受孩童欺負,卻無能為力,只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作為讀詩者的我們尚且能讀出詩人滿腔的凄楚,更何況詩人當時面對那樣一番場景,內(nèi)心又當是怎樣一種悲切。
(三)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象物候的變化也會引起人心態(tài)的變化??托兴l(xiāng)的游子在秋分時節(jié)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的詩詞相當之多,比較典型的有:江淹在望月之時寫下的“秋至帝子降,客人傷嬋娟” ⑥;顏延之面對落日亦發(fā)出“慘凄歲方晏,日落游子顏” ⑦的感慨;鮑溶“秋至漢水高,南音何時聞” ⑧表達對鄉(xiāng)音的懷念;馬治“秋至衣裳薄,思歸未有涯” ⑨也表達了秋季天氣轉(zhuǎn)涼,自己對家鄉(xiāng)無盡的思念。春夏的勃勃生氣使人豪情萬丈,入秋后天氣轉(zhuǎn)涼,滿腔熱情這時也漸漸冷靜下來。尤以秋分前后的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為代表,對于仕途不順的詩人而言,自己長久以來的努力并未得到認可,或者沒能得到應有的收獲,當年離家追求壯志的游子或者駐守邊陲的將士望著中秋佳節(jié)如玉盤的圓月,而自己卻在這本該團圓之日不得團圓,由此產(chǎn)生的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格外強烈。
二、秋天之“喜”
相較于秋天之“悲”與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的特征,秋天之“喜”則更為直觀一些,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秋爽
從夏入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夏季悶熱的氣候逐漸轉(zhuǎn)涼、雨水也逐漸減少。秋分雷始收聲、水始涸,雷雨天氣減少;寒露也有諺語“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因而比起夏季的潮濕悶熱,秋季從秋分開始逐漸變得干爽清涼,二這種涼尚未進入到冬季“寒冷”的程度,偶有寒涼天氣卻并非常態(tài),正所謂是“秋高氣爽”。因此,從身體的自然感受來說,秋應該是令人歡喜的。
劉禹錫《秋詞》是“喜秋”非常經(jīng)典的詩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⑩自古以來人們大多悲秋,“我”卻認為秋天甚至好過了春天。雨季過去,秋高氣爽,天氣晴朗,一鶴凌云,如此開闊的意境與胸襟是詩人對以涼爽為特征的“秋”極高的贊美?!霸娗榈奖滔觥备菍⒆髡呙鎸@樣一番秋爽美景,作詩的心情也格外美好的畫面生動展現(xiàn)出來。類似的還有陶拱的“秋至云容斂,天中日景清” ?、孫作“月皎空山靜,天清一雁聞” ?等詩句,均表現(xiàn)了秋季清、靜、涼的特點。
(二)秋收
如果說秋涼更多是一種自然帶給人的感受,那么秋收則與人的活動聯(lián)系更密切一些。一說“秋者,百谷成熟之期”,又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jīng)也。” ?農(nóng)家辛苦播種下的糧食,經(jīng)過春夏兩季的悉心照料,終于在秋季得以長成、收獲,并貯藏起來以備過冬。與此相關(guān)的有楊士奇《畫鶉(其一)》 ?。前兩句“秋至禾黍熟,霜含枸杞紅”表達秋分之時禾黍、枸杞等農(nóng)作物的成熟;后兩句“鶉衣自有適,瀟灑立西風”則抒發(fā)了作者安貧樂道的閑適與瀟灑,縱使衣裳單薄破爛,“我”仍胸懷堅毅,一如田里的莊稼不畏秋風瑟瑟。
對農(nóng)家來說,秋季是一年里最是繁忙之季,有諺語言:“夏忙半個月,秋忙四十天”。秋季越忙碌,對農(nóng)家來說越是一件喜事,因為忙碌說明了這一年沒有大災大難,收成良好。對秋忙的描寫,除了詩詞,還少不了諺語的貢獻。例如“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麥”等表現(xiàn)了不同節(jié)氣農(nóng)家應該做的不同的事;“秋分不收蔥,霜降必定空”“寒露早,立冬遲,霜降收薯正當時”等體現(xiàn)了秋收的緊迫之感,也體現(xiàn)了農(nóng)家對時間的珍惜。
有一些諺語能夠在全國統(tǒng)一,比如“秋分種高山,寒露種平川,迎霜種的夾河灘”;但農(nóng)諺通常會因地區(qū)氣候、習俗、語言習慣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體現(xiàn)著地區(qū)特色,比如山東地區(qū)有“霜降一到,天氣漸冷。抓緊收割,地瓜花生”等諺語,到了南方的一些地區(qū),同樣是霜降時節(jié),湖南地區(qū)則成了“十月寒露霜降到,收割晚稻又挖薯”。這些農(nóng)諺朗朗上口,簡明精練的語言使得農(nóng)家千百年來的智慧結(jié)晶得以流傳下來,這也正是人類試圖了解自然、掌握自然規(guī)律、進而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也體現(xiàn)著人們積極向上的生活心態(tài)和勤奮樸實的生活作風。
(三)賞秋
寒露時節(jié),菊有黃花。“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百花于春夏季齊放,唯菊獨盛于秋天,給秋季百花凋零的凄涼蕭瑟的景象增添了一抹別開生面的生氣,同時賞菊也在秋忙之際給農(nóng)家?guī)砹颂竦c閑適的放松。
我們每每提到“菊”都能夠想到陶淵明與菊之間的不解之緣。以陶淵明為開端,后世的詩人們也開始以“賞菊”作為表達自己在秋季怡然自得的重要意象之一。如宋代釋正覺《題奉化西峰圓覺禪院》 ?中以“籬花似趁重陽黃”表現(xiàn)菊之意象,最后一句“游魚沙鳥靜相忘”表現(xiàn)大自然的平靜的氛圍,同時表達詩人自己內(nèi)心的悠然自適。又如南宋朱豈《采菊亭》 ?“耿耿園中菊,煌煌發(fā)幽姿”與“佳處要領(lǐng)略,忘言心自怡”等句也是表達了一種怡然輕快的賞菊意境。南宋管鑒《水調(diào)歌頭·夷陵九日》 ?在與友人出游時,賞盡美景與秋菊,“坐間菊,青作袂,玉為肌”一句生動地將一幅飄逸、恬淡、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畫面展現(xiàn)于人前。
秋季美景數(shù)不勝數(shù),除賞菊外,欣賞明月、登臨望遠也是古人秋季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常在中秋佳節(jié)望月思鄉(xiāng),然而,皎皎圓月不光寄托著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也暗藏著對團圓圓滿的追求和期望,故而這種思念也不是悲傷和絕望的,而是充滿了詩人的美好盼望。盡管說起登高便能想起杜甫《登高》中無盡的悲愴與凄涼,但也有不少登高之詩表達的是一種灑脫與不拘。毛澤東作《沁園春·長沙》,時值深秋,立于橘子洲頭,望著眼前破碎卻斑斕的山河,亦有“萬類霜天競自由” ?的灑脫與豪情。明代殷奎《永壽縣期孟明府未還》 ?“平泉倦登陟,葆峰謾徜徉”兩句中的“倦”“謾”二字表現(xiàn)出登臨時的漫不經(jīng)心與隨心徜徉;尾聯(lián)“故人期未至,岸幘上高岡”,盡管故人未能如期而至,但“我”并不將之放在心上,這也并不會影響“我”登臨的心情?!鞍稁尽北疽馔破痤^巾,露出前額,形容態(tài)度灑脫或衣著簡率不拘,簡單一詞將登臨時的瀟灑表現(xiàn)了出來。
三、“悲”秋與“喜”秋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一)“天人合一”——以喜為內(nèi)在本質(zhì)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如老子“無為而治”,荀子“天行有?!钡扔^點。天人合一,即天與人緊密相關(guān),不可分割,強調(diào)了自然與人為之間的相通和統(tǒng)一。自然能夠影響人的生活和作息,而人則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生活,農(nóng)諺的誕生即是如此;同時人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又能夠?qū)ψ匀划a(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而,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人踐行“天人合一”觀念,順應自然而動的生動例證。
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悲”秋大多悲的是“人”,或他人、或詩人自己的經(jīng)歷與遭遇;而“喜”秋則喜的是自然帶給人的愉悅感。換句話說,秋天本身應當帶給人的是一種歡愉與松快,只不過人們在感受秋天時不可避免地會與自身的經(jīng)歷和性格結(jié)合起來,便容易產(chǎn)生“悲秋”的情緒。因此,人們對秋天的感受以“喜”為內(nèi)在本質(zhì),喜先于悲而產(chǎn)生。
古代詩作中,田園詩最能反映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陶淵明之詩,特別是其辭官歸隱后的田園詩作更是將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表現(xiàn)得相當充分。其詩不事雕琢,自然純樸地表現(xiàn)著自然風光之恬淡靜穆,正如元好問對其的點評:“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我們讀陶淵明之詩,更多的是享受其所塑造的自然意境之美,而很少去在意其悲傷的一面,正是因為陶詩將自然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詩可以怨”——以悲為外在表現(xiàn)
錢鐘書《七綴集》中有言:“詩可以怨?!边@里的“怨”特指詩可以用以表達消極的愁苦和憤懣情緒。錢鐘書先生指出,“窮苦之言”的好詩在數(shù)量上確比“歡愉之詞”的好詩來得多。與此類似,自古以來,人們悲秋的好詩也比喜秋的好詩來得多。是因為人們普遍因生活潦倒窮困而無法“喜”,還是另有原因?
首先,從人的思想和心態(tài)來看,儒家強調(diào)的“克己復禮”等一系列觀點都強調(diào)著個體的克制和收束,這就使得中國人習慣于將情緒凝聚于心而很少發(fā)散出來。再加上“樂(喜)的特征是發(fā)散和輕揚,而憂(悲)的特征是凝聚和滯重” ?,對秋天的喜悅之情往往轉(zhuǎn)瞬即逝,而那些悲苦之情則容易積聚在心、難以消散。本該是令人感到喜悅的秋季,卻在悲苦的積累之下成了感傷悲愁的代名詞;而感傷悲秋的詩詞也成了人們排解心中憂愁的重要方式。此外,正是因為對于自然感受來說,秋天本該是個令人歡喜的收獲之季;但又由于人在生活中面對諸般苦難時的無力感,兩相對比之下,更襯得“悲”的情緒越發(fā)強烈。
其次,從作詩的動機來看,悲的情緒更容易引起人們作詩的沖動。在人性觀上,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強調(diào)“人性本惡”?;谇罢?,人性里存在著對他人不幸遭遇感同身受的同情心,人往往會對他人的不幸感到悲傷與不平,仿佛事情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正是由于這種同情心的存在,促生了詩人因苦痛而悲傷從而作“悲秋”之詩的動機?;诤笳?,人性里存在著對他人歡愉幸事的嫉妒心,因而人通常不會過多關(guān)注他人的喜樂,也較少因他人的喜樂而感到歡喜。
總之,“喜”通常是一種內(nèi)在的、隱藏起來的感受,“悲”則是一種外顯的,極易影響人情緒的感受。由于兩者自身特性和中國人的思想傳統(tǒng),“悲”的情緒更容易占據(jù)人情緒的主要地位;但此時“喜”并沒有消失,而是成為人心中比較難被察覺到的細微的感受,否則從古至今的人們也不會在秋收時感受到忙碌帶來的歡喜,更不會在秋季登高、賞菊時感到輕松和閑適。
(三)生命關(guān)懷——悲與喜的相互轉(zhuǎn)化
悲與喜之間可以通過人的情緒感受和生活經(jīng)歷不斷互相轉(zhuǎn)化。《氓》看似是女子陷入了“與士耽”的婚后不幸的悲劇當中,但這種悲劇是外顯的。桑落代表女子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與秋天葉落間的對應卻不代表悲??;它恰恰使得女子看清丈夫的本來面目,想到婚前甜蜜與婚后種種的強烈對比,她并沒有選擇忍耐或挽留,而是做出了“亦已焉哉”的決定,選擇擺脫丈夫的身心雙重壓迫與束縛。幡然醒悟,是幸事,是喜事。女子婚姻悲劇的本質(zhì)是其自我意識覺醒的喜劇。
葉落枯黃,時光易逝,樹葉凋零代表著生命的暫時枯萎,卻也蘊藏著新生。前一年的葉子不落,來年的新葉就無法長出?沒有舊葉的犧牲,也就無法看到來年開春嶄新的繁榮景象?姚合“秋至莫言長矻立,春來自有薜蘿交” ?即表達了這種思想:秋分時節(jié),堅硬的石頭突兀佇立,但不必擔心,到了春天就會有薜荔和女蘿等植物攀于其上,到那時就又是一副生機勃勃之景了。
自然尚且生生不息,人同樣也是如此。每個人也總要走向“凋零”、走向老年、直面死亡。對個人來說,生命轉(zhuǎn)瞬即逝,這是一場人生的悲??;但對于整個國家來說,為國奮斗的文人志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斷有新生的年輕力量活躍在國家的重要位置,卻是國家之喜。杜甫在悲嘆年老的同時,也發(fā)出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的震撼之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后一段,也正是杜甫對后來之輩的殷切關(guān)心以及對后世的文人志士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代替年老的自己完成理想的表現(xiàn)。白居易《歲晚》 ?一詩充斥著在秋天對生命的哲思:“冉冉歲將宴,物皆復本源”,樹葉凋零也好、人之衰敗也罷,都不是一件哀事,這只是讓一切回到事物最初狀態(tài)罷了,生老病死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這才是自然的規(guī)律;“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悲喜都是人生于世的自然情緒,無須刻意去舍悲求喜。
對于思鄉(xiāng)與歸隱,一方面,這表現(xiàn)著人們在盡忠報國與報國無門之間的矛盾和悲劇;另一方面,歸隱代表著人生的另一種道路選擇,而這種選擇并不能稱作一種悲劇。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通常認為“歸隱”是一種無奈的逃避,然而人生并不只有科考做官一條道路,孔子也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遠離亂世紛擾、安居一方也是文人們展示自己名節(jié)和氣節(jié)的一種選擇。
陶淵明歸隱田園,作《歸園田居》,我們能夠從“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中感受田園生活的平靜與安詳;從“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中體會田間勞作的忙碌艱辛,詩人樂此不疲。此外,陶淵明在隱居生活中,與“菊”更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一別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悲秋之傳統(tǒng),反而悠然自在地欣賞菊花、享受自然。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等詩人作為田園詩的代表詩人,他們的詩也表現(xiàn)出與陶詩類似的超脫與閑適。與在官場上苦苦掙扎相比,這些歸隱田園的詩人獲得了身心的解脫,在自然的擁抱中悠然自得,隱居的背后,是詩人們對“天人合一”觀念的貫徹,實現(xiàn)著人的另外一種價值追求。
四、結(jié)語
秋風颯爽,古往今來,人們在面對秋時有悲有喜,不論是悲秋時對葉落的感傷、對年老無力的慨嘆、對懷才不遇的憤懣,還是喜秋時對禾粟成熟的歡喜與對獨盛于秋季的菊花的喜愛與欣賞,都表現(xiàn)出對自然生命深切的體悟和關(guān)懷。
當我們立足人去觀自然,因為人有喜怒哀樂等各種積極或消極的情緒,這就使得同樣的景象下,不同人有不同的情感。當我們立足于自然去反觀人本身,就能夠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guān)系,即所謂的“天人合一”,天行有常,人亦如是。自然本身無關(guān)美丑喜悲,然而人們對規(guī)律的不懈探求使得人們對自然天然地有一種好感,在情感無涉的情況下,自然帶給人的感受總以積極的一面為主。自然尚且榮枯輪回,人又何必追求長久之盛;自然生生不息,人亦代代相傳。
“生命”一詞之所以給人以厚重之感,是因為其過程充滿著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諸多不確定性。面對即將到來的寒冬,包括人在內(nèi)的任何一個生命都不曾放棄,冬眠也好、儲糧也好,都表現(xiàn)著生命對凄苦的積極應對和對困難的勇敢挑戰(zhàn),也暗含著對來年春暖花開的殷切盼望。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不在于追求快樂,而在于享受當下,享受人生的每一件事帶給人的喜怒悲歡。生命之中的喜也好、悲也罷,皆因其繽紛的色彩而絢爛,這也是生命的美之所在。
注釋:
①(明)薛蕙:《效阮公詠懷(其二十一)》,《考功集》卷二,第5頁。
②(唐)武元衡:《秋日對酒》,《全唐詩》卷三百十六,第3頁。
③(唐)孟郊:《秋懷(其四)》,《全唐詩》卷三百七十五, 第1頁。
④(唐)杜甫:《登高》,《杜詩詳注》卷二十,第30頁。
⑤(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詩詳注》卷十,第27-28頁。
⑥(南梁)江淹:《秋至懷歸詩》,《詩紀》卷八十五,第4頁。
⑦(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行(其八)》,《文選》卷二十一,第14頁。
⑧(唐)鮑溶:《懷遠人》,《全唐詩》卷四百八十五,第5頁。
⑨(明)馬治:《絕句五首(其一)》,《荊南倡和詩集》,第38頁。
⑩(唐)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第3頁。
?(唐)陶拱:《秋日懸清光》,《全唐詩》卷七百七十九, 第3頁。
?(明)孫作:《客中秋夜》,《滄螺集》卷一,第6頁。
?(漢)司馬遷著,黃建華譯注:《史記》(精裝典藏本),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73頁。
?(明)楊士奇:《畫鶉(其一)》,《東里詩集》卷三,第7頁。
?(宋)釋正覺:《題奉化西峰圓覺禪院》,《延祐四明志》卷十七,第37-38頁。
?(南宋)朱豈:《采菊亭》,《宋詩紀事》卷六十,第22頁。
?(南宋)管鑒:《水調(diào)歌頭 其六·夷陵九日》,《全宋詞第三冊》。
?李人杰、閔靚、張愛軍等:《閱讀與欣賞》(第2版),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1頁。
?(明)殷奎:《永壽縣期孟明府未還》,《強齋集》卷八,第25頁。
?(元)元好問:《論詩三十首(其四)》,《遺山集》卷十一,第4頁。
?錢鍾書:《詩可以怨》,《文學評論》1981年第1期,第16-21頁。
?(唐)姚合:《天竺寺殿前立石》,《全唐詩》卷四百九十九,第7頁。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詩詳注》卷十,第28頁。
?(唐)白居易:《歲晚》,《全唐詩》卷四百三十四,第13頁。
?金良年撰:《國學經(jīng)典譯注叢書 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9頁。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集》卷二,第3-4頁。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五)》,《陶淵明集》卷二,第5頁。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集》卷二,第4頁。
?(晉)陶淵明:《飲酒(其五)》,《陶淵明集》卷三,第11頁。
作者簡介:
趙書晗,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大同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