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曉慧
(河南醫(yī)學高等??茖W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鄭州 45119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講話指明了思政課改革的方向,對提升思政課獲得感這一目標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為落實會議精神, 各高校積極采取措施對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改革,以期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切實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獲得感”一詞自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之后,迅速成為國內各行業(yè)用于表達或測量“給予”性質的主動行為,以及用于表達對行為影響對象之間收益關系的一個術語。由此,提升“獲得感”這一要求也很快被用于思政課教學中。與此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中強調學生學習效果“獲得感”的相關研究也在學術界展開。
石文卓[1]認為,思政課獲得感是指思政課在滿足學生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堅定信仰等方面需要后而產生的積極向上的心理體驗。洪曉楠等[2]認為,思政課獲得感表現(xiàn)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喜悅、滿足、榮譽、尊嚴、自豪等感受,使學生在知識增長、能力提升的同時,內心得到滋潤、涵養(yǎng),境界得到提高、升華。秦在東等[3]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感”為著力點開展高校思政課,從課堂的設計到教學的展開都應圍繞學生的合理需求,形成教學互動提升模式。高錫文[4]則從教師對提升學生獲得感發(fā)揮作用的角度,強調教師是激發(fā)學生主體性的關鍵因素,倡導高校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等。這些成果為高校思政課的獲得感研究提供了更加寬闊的視野,并開始構建思政課獲得感的基本理論、研究術語的范圍和體系,具備一定實際價值。但是目前學術界對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的研究,多數(shù)還停留在根據(jù)術語的界定及用邏輯推演建構獲得感的邊界或邏輯體系上,而很少以獲得感是接受教育的對象——大學生的收益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因此,針對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仍然任重道遠。
一般說來,任何社會問題都可以還原為經(jīng)濟學問題。如果從思考大學生的“需求”出發(fā)來分析這個問題,似乎會簡單一些。從經(jīng)濟學理論上看,只要有需求,為之提供供給,就可達成交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實上就是作為供給方的教師、高校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意圖對大學生這一需求方的供給問題。如果所給予的供給不符合大學生的實際需求,這樣的交易是很難實現(xiàn)的,或者這樣達成的供需一致性實際是假象。在現(xiàn)實中,無法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期望的教學效果,或無法滿足學生在自身成長發(fā)展中的需求,就是這一問題的真實反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增強“獲得感”的教育思想,實際就是從大學生的需求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到所供給的內容能夠使需求方的大學生獲得收益。因此,獲得感問題的核心是學生的獲得感,是在黨和國家精神已經(jīng)構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教師也準備好進課堂之后的深層次問題,即黨和國家的治國思想、理念進入學生頭腦,并為學生認可,且內化為其行為的整個過程。
對于思政課教師來說,當深刻認識到了“獲得感”的涵義,就更加感受到教學工作的難度,同時也感受到身上責任重大。因為“獲得感”是思政課教學效果的精髓,要提高“獲得感”并非易事。如何讓思政課在高校中真正發(fā)揮立德樹人和鑄魂育人的作用,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堂中不僅收獲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啟迪,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而且深刻認識到這一代青年人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立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可靠接班人,就必須深入了解青年學生的學習特點,了解其成長過程中的真正需求,堅持以滿足大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為目標,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使學生在思政課堂中真正得到啟發(fā)有所受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實實在在提升獲得感。
3.1 優(yōu)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
3.1.1 加強教材建設 學生對一門課程的了解首先是從教材開始的。編纂出一套科學嚴謹,同時適合青年學生閱讀的教材是思政課改革的切入點。因此,首先要從教材著手,在教材編寫上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指導思想;改變思政課教材枯燥呆板的形象,盡量把邏輯嚴謹?shù)目茖W理論與身邊聯(lián)系緊密的現(xiàn)實相結合,用活潑生動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同時增加思政課之間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性,內容上盡量減少重復,增強思政課教材的邏輯性科學性,使其更加精煉;另外教材語言上要適應當代大學生接受特點,具有時代感和吸引力。
3.1.2 教師要有透徹的理論講解 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5]。”所有的科學理論,如果只是純粹地去講一個普遍現(xiàn)實和結果,那必然不能深入人心,更何談讓人接受?在講授理論或一種思想時,只有把科學理論或者某種思想的產生、發(fā)展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具體體現(xiàn)的邏輯關系講明白,學生才能理解和接受。當代大學生大多關心時政,有思想有主見,擁有獨立思考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倘若課堂上沒有認同感、獲得感,或者根本聽不懂也提不出問題,說明沒有達到入腦入心的教學效果。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和嚴謹邏輯性,若要讓學生真正信服,教師自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有能力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講透徹講清楚,而只有學生真正學懂弄通了,才會發(fā)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自然也就提升了獲得感。
3.1.3 教師要有答疑解惑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6]”。若要能夠為學生“釋疑解惑”,教師自身要有“釋疑解惑”的能力。這種能力從何而來?就是從平時的積累和學習中來。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本學科扎實的專業(yè)基礎,還需不斷積累與之相關的經(jīng)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甚至地理、軍事知識等。這樣是為了在分析某個問題的時候,能夠具備綜合全面看待問題的視角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正確引導。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結合國內外形勢,著眼于當前時事政治和熱點問題,幫助學生做出正確分析和判斷。對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要及時給予正確引導,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提升獲得感。
3.2 改進思政課教學方法
3.2.1 遵循“三個規(guī)律” 對于任何一門科目來說,科學的教學方法都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也是有規(guī)律可遵循的,教師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7]”。只有遵循思政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堅持實事求是工作態(tài)度,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出發(fā),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把工作的成效發(fā)揮出來。要將這一規(guī)律作為日常工作的習慣性參照,積極探索體現(xiàn)這些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并嘗試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在不斷嘗試中摸索前進。如果在平時的思政教育中發(fā)現(xiàn)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或者收效甚微,那么可能是因為沒有遵循這些科學規(guī)律。
3.2.2 提高思政課的互動性和親和力 由于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課堂教學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課堂形式單一。青年大學生獲取知識,不應只是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更應發(fā)揮其主動性,主動參與思考和學習。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啟發(fā)式教育方法,積極與學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近年來,很多優(yōu)秀教師不斷接受自我革新和挑戰(zhàn),在教學風格上做了大膽嘗試,有的在課堂上與學生深入探討問題;有的則采取“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這些改變都深受學生歡迎,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由于思政課教材本身具有極強的理論性邏輯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經(jīng)常會陷入嚴肅而又“一本正經(jīng)”的講課模式,這樣就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親和力。在溝通中若沒有親切感和親和力,勢必會降低學生聽課效果,難以保證抬頭率和點頭率。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他們的前知識、學習特點以及接受能力,在講課過程中結合身邊實際事例循循善誘。同時,在教學語言上一定要避免呆板生硬。筆者在對全國二十多所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普遍喜歡風趣幽默的教師,主要因為這些教師的教學語言活潑生動接地氣,從言語上更容易拉近師生關系,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
3.2.3 推動新媒體技術的運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新媒體被廣泛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中。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思政課堂花樣翻新,相比傳統(tǒng)板書的教學形式,新媒體技術可以帶來更加直觀、形象、身臨其境的教學體驗,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思政課教學效果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雖然在實際操作中新媒體的運用也存在一些弊端,但要看到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是時代發(fā)展的趨勢,若能將新媒體技術和傳統(tǒng)教育優(yōu)勢相結合,必能為思政課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應積極推廣和完善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促進思政課與新媒體技術的有機融合,讓其在提高學生獲得感這一目標上發(fā)揮出積極作用。
3.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3.3.1 建設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思政課教師不同于其他知識類學科教師,思政課教師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傳授者,更重要的使命是鑄魂育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不但要成為學生們的良師益友,更應該成為其人生導師。正因為這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神圣使命,相應地對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較高。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應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真正成為學生尊重、崇拜和學習的榜樣,因此提升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勢在必行。
3.3.2 增強思政課教師的使命感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關鍵在教師。我們經(jīng)常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能否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思政課教師是否真正認識到這一職業(yè)的“使命感”。思政課教師肩負著黨和國家寄予的神圣使命和民族擔當,要想培養(yǎng)好國家和民族事業(yè)的接班人,切實把立德樹人工作做好,就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用心做教育,用滿腔熱情感染學生、贏得學生。因此本人一直認為,真正優(yōu)秀的思政課教師必然是有情懷的,而用情懷做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實現(xiàn)思政課教育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