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教學變革圍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新評價“四新”展開,在推動教學變革走向深入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抓手,那就是核心素養(yǎng)下的大單元教學。然而,一線的教育實踐者對于大單元教學尚存不少疑惑——教師該如何看待?教學該如何實施?課程要如何重構?……這些關于“大單元”的迷思亟待梳理、正視。
“新名詞”出生后的“蝴蝶效應”
“大單元教學”這一“新名詞”出現(xiàn)后,不同地區(qū)、學校、教師都有不同的探索,但隨之而來的是教師激增的工作量、盲人摸象般的廣泛嘗試,大家試圖在一團亂麻中找出一個線頭,從而明確大單元教學的備課目標、課堂教學需要串聯(lián)的內容等。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的思考、討論和梳理總結,需要集體的智慧、團隊的支持,不是一兩個人、一兩次教研或者一兩節(jié)課就可以厘清的。自從推行大單元教學后,教師的教研任務越來越重,經(jīng)常要“瞻前顧后”,看看有沒有被落下的單元內容。此外,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深度解讀教材,把教學內容進行再整合,要求教師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對于還沒有搞懂、搞透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和意義的教師來說,強行跟隨大家的節(jié)奏只會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疲憊。
當下,“大單元”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評價教師工作和課堂教學的一項“硬性”指標,教研、評課、賽課、教學大賽等各種評價活動中,教師必須要體現(xiàn)“大單元”的概念和設計,如此才能被視作“示范課”“優(yōu)質課”,如若不然,可能連獲獎的資格都沒有??墒巧铣鲆还?jié)邏輯嚴密、教與學效果俱佳的大單元課談何容易,如果每個單元、每節(jié)課都按照“大單元”的標準來上,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學期教材上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所以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除了上示范課、公開課,很少有能將大單元教學常態(tài)化推進的。(江西贛州 胡老師)
面對新理念,教師是否要跟上節(jié)拍?
我理解的“大單元”其實很簡單。教學,要一點一點地“啃”,相關內容講完后才能總結出一個知識體系,這個知識體系就是大單元。合格的教師一直以來也都是這樣教的,讓學生從零散的碎片知識和獨立知識走向整體的知識架構。大單元概念提出后,教師要把原本后置的思考前置,也就是用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指引教與學,所以每每在備課的時候,都會讓人感到困惑——如果這一課的內容要與其他年級段的課程內容一起上,形成一個整體的架構,那為何不直接在教材中將它們放在一起呢?對于各有千秋的大單元教學模式,不少教師提出疑問——大單元教學和常規(guī)教學有什么不一樣?由教師構建起的“大單元”是否科學合理?知識體系前置的設定是否有些“本末倒置”?就如同蓋房子,必須一塊磚一塊磚地壘,難不成還能一下把房子立到那嗎?
當然,大單元教學也倒逼教師研究課程、研究教材、研究學情,但作為一線教師,本就應該在真實的教學中時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思想?;蛟S對于一些教師而言,大單元教學的理念十分受用,但沒有必要用大單元概念對所有的教師和教學內容“一刀切”。每個教師都應該在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產(chǎn)生自己的教學思考和創(chuàng)意,不然的話,教幾十年書和教一年書一樣,始終是新手,如浮萍,沒根。(河南濮陽 郭老師)
缺少督導和評價,使實踐樣本失去了意義
作為一名學科組長,我對大單元教學是又愛又恨又怕。愛的是新理念的提出給了我更多教育靈感,能夠督促我深入研究教材,理解知識間的聯(lián)系,在構建整體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教學能力,獲得專業(yè)成長;恨的是在推廣和實踐新概念的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各種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要求和活動,無形中加大的工作壓力讓教師有苦難言;怕的是自身能力和教學經(jīng)驗有限,在教研活動中難以肩負起“引領者”的角色。
當下大單元教學改革,除了要從理論上理解,還要在教學中落實,最重要的是要收集這一教學實驗的成果,開展系統(tǒng)的研究,從而讓教育教學改革更好地為育人、育才服務?;谶@種認識,我們開展了廣泛的研究討論,并讓教師在實踐探索中及時反饋、總結問題。然而,我們的實踐研究常常因為缺少有效評價而使課堂樣本失去參考坐標,導致實踐與理論割裂開來。比如,每次集體備課,我都會組織教師討論教學單元該如何延伸,并開發(fā)一些探索性的實驗課,可無論是對于教師、教研組還是教研員,評價大單元教學的成效都是一項嶄新且艱巨的任務,由于缺少全面立體的具體評價標準和指標,評價和指導往往帶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如果沒有科學的評價,就無法衡量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又該如何改進,這對于我們的教學實踐是一個很大的漏洞。(福建漳州 徐老師)
理念頭頭是道,實踐一頭霧水
對于大單元教學,我感覺目前還只是“概念”階段,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方案,就連各級教研員也是一知半解,一線教師執(zhí)行起來更是一塌糊涂,但各種比賽還都在強調,導致教師的教學實踐就像在打“迷蹤拳”。目前大單元教學的概念在語文學科的推行較為廣泛,其實我們早就有了基于學生學習模式變革和對人才思維培養(yǎng)要求的“單元教學”改革,彰顯教學的連續(xù)性、整體性和階段性。為何如今又在單元教學之外提出了大單元教學呢?我覺得是為了呼應學生六大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讓大單元理念賦能學生立體成長,當然這也要求教師要有更高的站位、有過硬的理論能力和教科研能力,能夠真正領悟大單元的內涵。除了對理論的解讀,廣大教師更需要實踐中具體有效、有針對性的指導,可現(xiàn)在的狀況是,“指導者”在理論上頭頭是道,要求教師廣泛推行,可教師既沒有成熟的經(jīng)驗案例可以參考,又沒有方法論的指導,單憑空想實在難以找到實踐方向。(山東濟南 仲老師)
大單元教學一定要全科推進嗎?
從相關文件來理解,接下來的課改會指向“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lián),促進知識結構化”,這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深度變革。在接受新理念的同時,我們也要辯證思考:大單元教學是否適用于每門學科?是否有必要全科推進?比如數(shù)學就是一門思維螺旋上升的學科,有很多東西在初學階段沒法整理成大單元,數(shù)學教學中能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促進知識結構化的途徑有很多,未必只能通過大單元教學實現(xiàn),以“大一統(tǒng)”的方式推進大單元教學,其合理性值得推敲。雖然教師對大單元教學尚存疑慮,但現(xiàn)實中不一定有“反抗”的權利,很多學校提出要“全學科參與、共研大單元教學”,可具體怎么執(zhí)行、大單元教學如何設計、各學科如何理解和實施,學校和教師也缺乏有效策略,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山西太原 梁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