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所謂課上得有趣,這就是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潮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笨梢?,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在音樂教學中,通過營造多樣化情境,為學生創(chuàng)造“高潮的、激動的情緒”,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有效提高課堂質量。
所謂教學情境,就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情”主要指的是情感,“境”主要指的是場景。營造“情”“境”交融的課堂氛圍可以引領學生準確而愉快地進入音樂意境、快速捕捉音樂形象、走近音樂角色,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音樂之美,獲得更加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同時讓學生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明確音樂與情境的聯(lián)系,理解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xiàn)作用,保證教學活動的實效性。
營造音樂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音樂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直接用音樂營造情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首先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然后再設計其他方式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學生在學唱蒙古族風格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時,可以直接從聆聽歌曲開始,用音樂自身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歡快熱烈的情緒、生動形象的歌詞能夠立刻把學生帶入草原生活的氛圍,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門見山”的教學方式中,學生能夠迅速、直接地在音樂情境中感知和理解音樂形象,記憶旋律,不僅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營造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
音樂來源于生活,音樂教學的內容豐富多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教學中融入生活中的元素,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fā),積極營造不同的生活化情境,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整合,構建起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想法和動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五年級的《春節(jié)序曲》賞析課,教師可在課前把音樂教室布置成過年的模樣,掛上燈籠、貼上春聯(lián)和窗花,引導學生伴著《春節(jié)序曲》的旋律走進教室,讓他們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到過年時的熱鬧場景;再比如三年級學生學唱《金孔雀輕輕跳》一曲時,教師可以穿著傣族服飾,身背象腳鼓,一邊輕輕地敲擊節(jié)奏,一邊演唱歌曲,同時在大屏幕上根據(jù)歌詞內容呈現(xiàn)出美麗的傣族風情,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傣家山寨景象。這些生活情境不僅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還能夠引導學生將音樂與生活相結合,加深他們對音樂自發(fā)、真實的情感體驗。
營造表演情境,增強學生體驗感
表演是深受小學生喜愛的一種學習方式,營造表演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比如,在四年級學生學會演唱《老鼠和大象》一曲之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結合歌詞內容和音樂情緒,選擇身邊的物品當?shù)谰?,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歌舞表演。當看到同伴背著大大的書包,彎著腰,隨著歌聲邁著沉重的步伐,惟妙惟肖地模仿大象的模樣時,學生們都情不自禁鼓起掌來。還有的小組創(chuàng)編了旁白,將說、唱、演相結合,十分精彩。再比如四年級學生在欣賞《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一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音樂主題的變化創(chuàng)編歌詞或者表演動作,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發(fā)揮。
總之,在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營造多樣化的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音樂育人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