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云
師者一角
十五年前的一個晚春,乍暖還寒的天氣,教室窗邊萌發(fā)的葡萄新芽春意盎然,在暖陽中輕輕舞動。
那時的我如這盎然春色,臉上寫滿了歡欣與喜悅。我在學校組織的作文大賽中獲得了特等獎,同學的艷羨、父母的夸贊,讓我異常驕傲與滿足。于是我繼續(xù)貫徹之前的寫作方法——摘抄美文美篇、背誦好句好段,尤其鐘愛那些零散的唯美句子。
可是,接下來的月考,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我的語文只考了85分,而我自以為信心滿滿的作文,卻只得了39分(滿分50)。傷感無措的我,無意間看到了不知何時長出“觸角”的葡萄藤,這些新長出來的“觸手”,沒有一只伸向藤架,而是對著藍天伸展著??梢灶A想到,這些觸角在兩天內就會因錯誤的生長方向而萎靡下來。
我紅著眼拿出試卷,把這次作文與班上其他同學的高分作文對比著研讀了幾遍,開始對我一直以來的寫作風格進行反思。我過往太偏愛那些清新唯美的文字了,故而平時積累的詞句都是美則美矣,卻缺乏哲思;再加上追求金句的閱讀習慣,致使我的碎片化閱讀太多。雖然我沒有荒廢讀書,可看待問題的角度卻太過膚淺,文章內容過于單薄,無法經(jīng)受推敲,空有一副漂亮的外殼而缺乏真正打動人心的思想。
經(jīng)過長時間的追根溯源,我終于找到了自己在寫作上的問題。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碎片化的積累絕不是學習語文的長遠之計,語文學習中,語言只是外殼,思想與內容才是內核。與其沉迷于只言片語的積累,倒不如多讀讀全篇,這樣才能悟出作者的真心巧思。于是,我開始改變自己的積累方法,不再貪戀于精美的詞句,而是開始對文字背后的哲思與情誼進行深入的發(fā)掘。
春去夏至,恍然間,我看到窗外的葡萄藤不知何時朝著正確的花架方向伸出了自己的觸須,可以想見,葡萄藤定會在未來的日子里枝繁葉茂。
我開始讀魯迅的作品。魯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讓我發(fā)現(xiàn)如今的許多事情都涵蓋在他的思想內核里,那穿透人心的文字似乎從未遠離。我走向沈復,《浮生六記》讓我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他教會我寫作就是要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寫出那處變不驚的內心。叔本華更是冷靜客觀地把人性一層層地剖析給我看,“意欲是教不會的”,他關于“本性”和“理性”的哲思,影響了我的寫作。
由于閱讀了許多精神力強大的文字,我的內心更加豐盈。行文前,我一定會先想好并寫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每一個段落的文字、每一個句子的表達,都務求與中心有關,而不是追求語言上的精致。自此,我的作文成績穩(wěn)步上升,名次也有了明顯提高。
現(xiàn)如今,教室窗外又有一片葡萄藤,藤上依然有枯敗的觸手,但那些抓住正確方向努力生長的觸手,讓葡萄藤充滿了盎然的生機。
那些只知贊美自己卻不知反思的人,聽眾永遠只會有自己一個。
愿你我都能于反思中找到進步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