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蘊含著忠誠于共產主義、忠誠于無產階級政黨、忠誠于勞動人民、忠誠于國家等政治忠誠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忠誠內容包括對黨忠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投身人民解放事業(yè)和為工農群眾服務。黨通過強化黨性教育、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行馬克思主義學習宣傳以及領導農村土地革命,不斷培育共產黨員的政治忠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忠誠建設經驗,為新時代加強黨員政治忠誠教育和黨的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馬克思主義;對黨忠誠
中圖分類號: D23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3851 (2024) 06-0336-08
DOI:10.3969/j.issn.1673-3851(s).2024.03.012
收稿日期:2023-11-09" 網絡出版日期:2024-04-01網絡出版日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9ADJ007);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22GXSZ024YB);浙江省高等學校訪問學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2020162)
作者簡介:湯文俊(1980—" ),男,湖北孝感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political loyal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ANG" Wenjun1, QU" Changgen2
(1.General Party Branch of Government Offices, Zhejiang Open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The Marxist political view contains the thought of political loyalty such as loyalty to communism, loyalty to the proletarian party, loyalty to the working people and loyalty to the country.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conceptthought of political loyalty. The political loyal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includes loyalty to the Party, firm belief in Marxism, devotion to the cause of people′s liberation and service to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Party has continuously cultivated the political loyalty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 by strengthening the Party spirit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conducting Marxist study and propaganda, and leading the rural agrarian revolu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building political loyalty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loyalty 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litical loyalty; Marxism; loyalty to the Party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批又一批中國共產黨人保持著對黨、對革命事業(yè)的絕對忠誠,推動形成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思想,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積蓄了強大的政治力量。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提供了批判武器,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喚醒和催生了舊中國工農群眾政治情感并逐步上升為政治忠誠信仰。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及其培育已有大量探究。從道德情感角度而言,政治忠誠作為一種政治美德,是針對某種政治關系或某種政治信仰而言的[1];從理性行為視角來看,政治忠誠是針對特定對象的具有持續(xù)性的“忠誠、服從或維護”這種現象,需要落實在行為上,廣大黨員要加強對黨組織的政治忠誠[2],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觀[3]??傮w而言,學界對政治忠誠和黨員政治忠誠教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忠誠及培育的研究較少。因此,有必要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思想進行探討,并總結這一歷史時期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的實踐轉化經驗,以加深對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信仰建設的規(guī)律性認識,為新時代開展黨員干部政治忠誠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政治觀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系統總結人類社會政治發(fā)展歷史經驗和科學批判以往政治觀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關于人類社會政治發(fā)展的理論觀點[4],這些理論觀點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提供了根本遵循。雖然其中圍繞政治忠誠進行專題分析的內容不多,但很多價值理念都閃爍著政治忠誠思想的智慧光芒。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主要包括忠誠于共產主義、忠誠于無產階級政黨、忠誠于勞動人民、忠誠于國家等內容。
(一)忠誠于共產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描述的共產主義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豆伯a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保?]422他們認為,共產主義運動的根本目的是完全消滅階級和徹底消滅私有制。也就是說,無產者必須聯合起來根除私有制這一共產主義道路上的障礙,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列寧在《國家與革命》提出:“共產主義是從資本主義中產生出來的,它是歷史地從資本主義中發(fā)展出來的,它是資本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社會力量所作用的結果?!保?]255從中可以看出,人類向往并為建立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最終也必然走向這個美好社會。在這一過程中,無產階級肩負的求得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歷史使命,決定了無產階級也必將忠誠于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奮斗目標。
(二)忠誠于無產階級政黨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在與資產階級斗爭過程中無產階級政黨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5]413。列寧在《維·查蘇利奇是怎樣毀掉取消主義的》指出,黨是階級的先進覺悟階層和先鋒隊,這個先鋒隊的力量比它的人數大10倍,100倍,甚至更多[7];并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中強調,以工人為代表的無產階級在革命中,不應該成為政治上軟弱無力的資產階級助手,而是該成為人民革命的領導者[8]。從這些論述中發(fā)現,無產階級政黨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不僅處于領導地位,還是革命運動的組織者和實踐者。無產階級政黨在革命中的領導者地位,是由無產階級運動本身性質決定的,必然會得到無產階級的忠誠擁護。
(三)忠誠于勞動人民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豆伯a黨宣言》中寫道:“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保?]411列寧在《關于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作用和任務的提綱草案》中認為,黨的工作人員應當生活在工人群眾之中,非常熟悉他們的生活,能夠用同志的態(tài)度對待群眾、關心滿足群眾的要求,以此贏得群眾的無限信任[9]。列寧在《莫斯科征收黨員周的總結和我們的任務》中指出,掌握著國家政權的無產階級以身作則,在整整兩年期間給勞動群眾樹立了榜樣,他們對勞動者的利益十分忠誠[10]228-231。實際上,列寧認為,代表勞動者利益和贏得群眾信任的人才會真正忠誠于勞動者解放事業(yè)。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只有忠誠于勞動人民,才能確保革命運動更好地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這是由無產階級運動的價值取向決定的,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說,忠誠于勞動人民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的根本所在。
(四)忠誠于國家
國家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長期關注的重點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保?]421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保?1]列寧稱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一個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6]196,認為“無產階級專政是破壞資產階級民主和建立無產階級民主”[10]256??梢钥闯觯瑹o產階級在革命運動中必須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并通過掌握國家政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因為國家是無產階級初期實現其階級利益的載體,無產階級需要通過忠誠于國家為中介的組織形式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隨著國際工人運動的興起和俄國革命的勝利,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創(chuàng)建及其政治忠誠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思想的主要內容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把政治忠誠作為政治建設的根本要求,繼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的價值理念,其主要內容包括對黨忠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投身人民解放事業(yè)、為工農群眾服務四個方面。
(一)對黨忠誠
“對黨忠誠是黨員入黨宣誓時的政治承諾,也是共產黨人政治初心的鮮明體現。”[12]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中國共產黨綱領》中就規(guī)定,凡是忠于黨和認可黨的綱領政策的人,經黨員介紹可以加入我們黨。黨的二大對黨員的政治立場、黨員和黨組織的服從性等都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13]。黨的一大和二大規(guī)定要忠誠于黨,支持擁護黨的信仰和綱領。這表明,我們黨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入黨的政治要求,核心要求是“對黨忠誠”,其他要求是圍繞對黨忠誠展開并共同構成了黨員政治忠誠話語體系。
1929年,對黨“忠實”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谷諔?zhàn)爭時期,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明確提出,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和全黨服從中央[14]528。1942年,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要求,每個黨員和每項工作,必須以全黨利益為出發(fā)點[15]821。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工作方針》要求要向中央基準看齊和向大會基準看齊[16]297-298。1945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要求廣大黨員,自覺承認黨綱黨章,服從黨的決議,愿意自我犧牲[16]337。從黨的整體意志體現的角度看,這些要求是對黨員組織屬性、組織意識的具體體現,同時還需上升為黨員個體對黨的價值原則的認同和忠誠。
在這一歷史時期,正是依靠忠誠于黨、獻身于黨的革命先輩,在各種艱難險阻和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臨危不懼、英勇斗爭、浴血奮戰(zhàn),我們黨才取得了人民解放事業(yè)的偉大勝利。從黨員個體對組織的歸屬角度看,千千萬萬黨員因為相信黨組織、依靠黨組織和服從黨組織,在革命運動的斗爭實踐中自然提升了政治忠誠度。
(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
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的發(fā)展壯大,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的廣泛發(fā)展也成為可能[17],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自然就成了黨的一項重要革命任務。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視政治信仰教育,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18]。黨成立初期特別是大革命失敗后,黨內投機分子問題嚴重危害黨的存續(xù)和發(fā)展,為此,黨員是否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僅事關黨的純潔性,還直接關乎黨的生死存亡。1925年黨的四大提出要集中力量辦宣傳刊物和建立宣講討論機構,闡釋馬克思列寧主義。1929年古田會議強調要加強共產黨員思想教育,增強黨員的共產主義信仰。
1937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中指出:“共產黨人決不能拋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中國共產黨最高的綱領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9]259劉少奇在黨的七大會議上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要求,學習和宣傳毛澤東思想,用毛澤東思想來武裝我們的黨員[20]319-320。1948年,中共中央華北局要求黨員和干部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知識武裝自己。這些論述表明,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是黨員群眾干部應對革命形勢發(fā)展變化的迫切要求。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通過系統學習、宣傳、總結和豐富馬克思主義,賦予了更多社會先覺者、革命者精神和信仰的力量,推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
(三)投身人民解放事業(yè)
“為人類求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理想,“不斷革命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真理光芒指引著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將“奪權性革命”和“改革性革命”進行到底[21]。大革命時期,毛澤東1925年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首次論述了“革命斗爭”,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首要問題[19]3。1927年“八七會議”提出要非常注意軍事,強調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22]2。1928年,毛澤東寫下“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在革命危急關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成為當時急需闡釋和破解的關鍵問題。
1937年,毛澤東為陜北公學題詞,要求今后多注意培養(yǎng)具備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的人[14]361。1939年,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指出,把武裝斗爭與統一戰(zhàn)線、黨的建設稱為黨戰(zhàn)勝敵人的三大法寶[14]606。1940年,毛澤東在《吳玉章壽辰祝詞》中強調,我們特別要學習他對于革命的堅持性[23]262??谷諔?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頑強的抗戰(zhàn)意志和實施積極的抗戰(zhàn)政策,是對廣大群眾最有力的動員和鼓舞。
1945年,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中指出,越是困難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24]1161。1946年,毛澤東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講,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強調這些反動派總有一天要失敗,堅信我們總有一天要勝利[24]1195。1947年,毛澤東指出:“一切過高地估計敵人力量和過低地估計人民力量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保?4]12241948年,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中號召,堅決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團結起來將革命進行到底[24]1375。這些表明,針對國民黨“假和平”、美國的不甘心和部分同志的不堅定,進行長期和徹底革命斗爭是唯一選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不會自動放棄壟斷利益,也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這決定了必須通過徹底革命來解放人民大眾和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政權。
(四)為工農群眾服務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和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代表中國工農群眾的利益[25]。1923年,黨的三大提出要把黨建設成一個群眾政黨。1934年,毛澤東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認為這是任何力量打不破的銅墻鐵壁[19]130。1934年,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指出:“集中經濟力量供應戰(zhàn)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保?9]139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作為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建立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從建黨開始就秉持著《共產黨宣言》中“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5]413的理念。
1937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中指出,共產黨員應該做到最能依靠群眾的多數和得到群眾的擁護[19]263。1939年,毛澤東在《關于〈孔子的哲學思想〉一文給張聞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為人民服務”[23]163。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了文藝應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23]428-429。1945年,黨的七大提出,共產黨人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15]1094,強調“黨要使人民勝利,就要當工具、自覺地當工具”[16]373-374。1945年10月,毛澤東在《關于重慶談判》一文中提出共產黨人好比種子和人民好比土地的主張[24]1162。1947 年,劉少奇在全國土地會議上指出,土地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強調解決力量對比關系,就要依靠老百姓實行土地改革[20]36。正是因為,黨領導的革命運動是為了工農群眾,才贏得了工農群眾的支持,也吸納了廣大工農群眾到革命隊伍中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把工農群眾團結起來發(fā)展革命戰(zhàn)爭,把領導和組織中國革命同改良和解決工農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結合起來,讓工農群眾真正感知到黨除了代表人民大眾的利益外沒有其他特殊利益,使他們更加認可和接受黨的革命號召和革命任務。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的實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強化黨性教育、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馬克思主義教育、組織實施土地革命等措施,把政治忠誠培育融入革命教育和運動中,進一步凝聚了黨內思想共識,發(fā)展壯大了黨的組織,磨礪淬煉了革命隊伍,并不斷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確保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推動形成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強大歷史合力,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一)強化黨性教育
開展黨性教育,把全黨思想統一起來,是中國共產黨提高黨員干部政治忠誠意識的重要舉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我們的革命同志來源不一、對革命問題認識不盡相同,加之革命形勢的變化,教條主義等時常會抬頭甚至有時還比較嚴重。在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堅持在統一戰(zhàn)線中獨立自主保證自身利益,堅決抵制王明的“教條主義”錯誤思想。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批準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26]。1942至1945年,中共中央開展了全黨整風運動。事實證明,經過延安整風后,黨內的思想統一和共產黨人團結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1947年12月,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要求,解決黨內不純的問題,“使黨能夠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完全站在一個方向”[24]1253。1947年10月至1949年3月,黨開展了“三查三整頓”整黨運動。經過整黨運動,黨內基本克服了非無產階級思想及官僚主義作風,有力促進了土改的順利開展,激發(fā)了廣大農民積極支援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熱情[27]。整黨整風運動是黨性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歸根到底是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消除黨內錯誤思想,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在事關黨的前途命運的重大路線上保持高度團結統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開展黨性教育,及時糾正黨內錯誤思想,引導黨員干部加強黨性鍛煉和提高黨性修養(yǎng),錘煉了黨員干部政治忠誠品質,改進了黨風、學風、文風,提升了黨的組織力和戰(zhàn)斗力。
(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基層黨組織是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是我黨開展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基本單元。建黨初期,黨對基層組織設置沒有明確的定位和設置,直到黨的四大對支部建設才有了明確規(guī)定。1925年黨的四大通過了《對于組織問題之議決案》,首次將支部明確為黨的基本組織,指出組織問題為關系到黨生存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問題。1926年7月,中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提出“一切工作歸支部”,指出支部并不是分部,而是黨在各工廠礦山學校及某區(qū)域的核心[28]132。1927年6月,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黨章修正決案,第一次在黨章中把支部單列一章[28]201。1929年12月,古田會議進一步確定“支部建在連上”原則,規(guī)定“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22]97。
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后,隨著黨的基層組織力量日益擴大,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任務變得愈加緊迫和重要。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要求有計劃地發(fā)展黨員和建立支部,使黨成為全國性的黨[29]。這次會議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了具體部署。1939年,毛澤東在《對山東軍事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支部尤其應當成為連隊的堅強堡壘”[30]。解放戰(zhàn)爭后期,黨從積極防御進入戰(zhàn)略反攻,黨的基層組織開始公開承擔革命任務。1948年,中共中央發(fā)出《老區(qū)半老區(qū)的土地改革與整黨工作》要求支部一般應對外公開,黨的支部工作從此由秘密活動進入公開活動時期[31]。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后,在新解放的大中城市里公開建黨[24]1429,進一步壯大基層組織力量,提高了黨的政治影響力和凝聚力。由上可見,我們黨對基層組織建設經歷了一個認識、探索、發(fā)展和比較成熟的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對黨員和群眾進行廣泛政治動員,以黨的基層組織力量增強帶動黨的革命力量壯大。
從政治忠誠契約精神的屬性功能作用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將黨組織覆蓋到革命運動各個環(huán)節(jié)和革命部隊的各個單元,黨的政治斗爭主張自上而下地得到了準確貫徹和快速落實,黨員干部自下而上地深化了革命意志的堅定性和革命行動的統一性,這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與黨員干部個體之間良性互動的結果。
(三)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通過集中性學習教育、標語口號和出版刊物以及文藝作品活動等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黨的政策主張,對內強化政治忠誠教育,對外擴大黨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工農群眾的革命覺悟。
進行集中性學習教育,是黨開展政治忠誠教育的有效途徑。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初期,主要借助工人補習學校、農民運動講習所等機構宣傳馬克思主義。在中央蘇區(qū),黨創(chuàng)辦了蘇維埃大學、紅軍大學等學校;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黨在延安創(chuàng)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干部學校,為黨員干部傳授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軍大學等學校除了承擔軍事訓練以外,一個重要職能就是開展政治學習教育,組織黨員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標語口號是用“大眾化的語言”傳播馬克思主義最為直接的方式。比如,紅軍標語“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標語“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解放戰(zhàn)爭時期標語“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等,這些標語口號“既闡釋革命的基本理論,指導革命實踐,又時刻教育和宣傳黨外群眾”[32],黨創(chuàng)辦《紅色中華》《共產黨人》《新華日報》等出版刊物,激發(fā)各界群眾革命熱情。同時,我們黨還編譯出版了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推出了各類紅色文藝作品和活動。1932年春成立的紅軍學校八一劇團,是“中央蘇區(qū)建立的第一個專業(yè)劇團”[33]。此后,群眾性文藝活動的開展對工農兵的政治教育、革命動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文學藝術都是為工農兵而創(chuàng)作,為工農兵所利用的?!保?5]863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此后,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優(yōu)秀文藝作品,比如《白毛女》《東方紅》等等,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廣泛宣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不僅讓人民大眾認識和接納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而且從政治忠誠的理性行為上,引導廣大軍民擁護黨的領導并走上無產階級斗爭的革命道路。
(四)組織實施土地革命
喚起廣大農民的革命意識,引導他們投身黨領導下的民主革命,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幫助貧苦農民獲得土地。建黨初期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黨的農村政策主要是減租減息和限制田租。1923年,黨的三大明確將沒收的土地無償分給農民。1927年,黨的五大通過《土地問題決議案》提出將耕地無條件交給耕種的農民。這一時期的土地政策思想從模糊的“土地公有”發(fā)展到具體的“耕地農有”[34]。1929年頒布的《興國土地法》確認了保證農民土地所有權的“耕地農有”政策主張[35]。分得土地的貧苦農民生活得到保證,為保衛(wèi)勝利果實,農民加入紅軍參加革命的積極性迅速提高,擁護黨的革命的思想也更加自覺。1937年5月,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提出“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抗日民主政權在農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1942年1月,隨著中央發(fā)出《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減租減息運動進入深入推進階段[15]1075-1076。1946年5月,中央調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制定的土地政策后,農民再次獲得從封建地主那里沒收的土地,之后《中國土地法大綱》提出實行“耕者有其田”[24]1215。在這一歷史時期,黨依靠農民、發(fā)動農民逐步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據此可以發(fā)現,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不同階段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以及“雙減雙交”和實行“耕者有其田”等不同類別的土地制度政策。這一時期,黨將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土地問題作為革命運動的中心問題,并通過農村土地革命運動,將黨的政治價值理念轉化為廣大農民的政治信仰理念。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的經驗啟示
政治忠誠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壯大獲得的重要經驗,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武裝斗爭、奪取政權過程中最鮮明的政治品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政治忠誠培育,不僅是確立和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現實需要,更構建了凝聚工農群眾應對民族憂患和社會危機的政治信仰基礎,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思考和研究這一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對于今天深刻領悟“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突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實踐看,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一直沒有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直到1935年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在遵義會議上得到確認。長征后,黨成功處理了張國燾的反黨分裂活動,批判了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路線,1945年黨的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中國革命實踐證明,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一旦削弱,革命群眾對黨的忠誠度就會下降,革命運動就會遭遇挫折失敗甚至瀕臨覆滅。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必須把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最根本的政治任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這不僅是黨的最高政治原則和根本政治規(guī)矩,更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政治忠誠的集中體現。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從黨員個體角度,黨員干部需要從政治信仰上跟隨領導核心和從實際行動踐行對黨絕對忠誠;從組織整體角度,需要建立相對完整的制度機制作為保障基礎,確保全黨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支撐中國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就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這一理論成果的形成,為全國解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這個歷史時期,黨始終注重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轉化,對廣大黨員和軍民進行革命情感的激發(fā)與革命斗志的鼓勵[36]??梢哉f,這推動中國人民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轉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保?7]1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38]。為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和教育黨員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和內容實踐,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需基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層黨組織是黨領導中國革命運動的工作單元和基本細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層黨組織主要承擔了組織動員革命力量和擴大革命隊伍的任務,提升了黨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響,推動黨從僅有五十多名黨員的小黨成長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黨領導的革命勝利之所以取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層黨組織在黨員忠誠培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必須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37]60,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戰(zhàn)斗堡壘,以基層黨建引領和促進基層治理。一方面要把基層各類組織和人群納入我們黨的工作范疇,團結動員更多的人民群眾凝聚在黨的周圍,集中最廣泛的民意民智,提升黨的政策主張與人民群眾意愿行動的耦合性,擴大和夯實黨的群眾基礎。同時另一方面,整合協調不同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利益,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維護基層社會穩(wěn)定,把基層黨組織覆蓋廣泛的組織優(yōu)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功效。
(四)聚力“增進民生福祉”
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并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就在于能夠廣泛動員和武裝工農群眾,破解事關勞苦大眾的吃飯穿衣等生計問題。黨將土地革命運動與群眾工作實踐相結合,解決了農民的命根子“土地”問題,黨在廣大農民中影響力和號召力與日俱增,獲得新生的工農群眾對黨也有了“政治信仰”。正是由于黨真正“關心群眾的痛癢,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19]138,才會贏得工農群眾踴躍投奔紅軍、男女老少抗日齊上陣和老百姓推著小車支援前方的人民戰(zhàn)爭。
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強大根基源于為民造福。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必須引導黨員干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提升忠誠為民的實踐自覺,保障和改善民生取信于民。具體來說,就是確立和保障公民的社會權利,從衣食住行等老百姓身邊事著手,解決好托育、養(yǎng)老、上學、就業(yè)、醫(yī)療、住房等民生實事,為社會大眾提供充足的公共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始終將民生福祉作為國家合法性的重要基礎[39]。同時,還要完善民生保障的制度設計,為鞏固黨的執(zhí)政根基提供制度保障。
五、結" 語
從政治忠誠培育脈絡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忠誠思想在中國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和發(fā)展,是我們黨在革命實踐中開展政治忠誠建設的經驗總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斗爭中忠于黨、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革命和忠于人民大眾的鮮明特色。整個培育過程可以歸結為黨組織與黨員個體之間彼此信守又相互作用的過程,黨員個體將政治忠誠作為革命運動目標,黨組織則堅定維護工農群眾利益,不斷擴大政治忠誠受眾面。這些是本文對我黨政治忠誠思想發(fā)展的認識,能夠為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chuàng)新提供有益參考。誠然,本文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忠誠培育及經驗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這一時期我們黨政治忠誠思想的主要內容、實踐路徑和經驗啟示,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黨員個體政治忠誠培育的論述還不夠,這是今后需要加以深化的研究方向,以便深入挖掘我們黨政治忠誠培育的更多經驗,推動新時代黨員干部政治忠誠教育。
參考文獻:
[1]左高山,涂亦嘉.政治忠誠的核心問題[J].倫理學研究,2018(5):117-123.
[2]王國勤.政治忠誠的話語建構[J].倫理學研究,2023(3):119-127.
[3]徐霞,邵銀波.中國傳統政治忠誠觀的歷史嬗變及其當代啟示[J].浙江學刊,2015(4):78-86.
[4]肖光文.《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及其當代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1):14-18.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2.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0:372.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537.
[12]王越芬,肖瑤.論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忠誠[J].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35(3):76-81.
[13]柴寶勇,齊雨萱,陳若凡.黨的紀律建設的歷史演進、基本經驗和實踐路徑:基于《中國共產黨章程》的歷次修訂[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3,8(7):59-69.
[1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黃明理,陳悅.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43(2):93-98.
[18]張士海,張國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政治信仰建設的重大成就與基本經驗[J].理論學刊, 2022(5):32-39.
[19]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1]覃優(yōu)軍,曹銀忠.毛澤東關于“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及其時代價值[J].毛澤東思想研究, 2022,39(6):55-65.
[2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軍事文集:第1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2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丁輝俠.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印記的來源、生成軌跡與強化路徑[J].學習論壇,2023(3):52-63.
[26]康宇宇.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信仰建設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9:39-41.
[27]寇曉東,祝彥.中國共產黨整黨整風運動的歷史經驗[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9(7):94-96.
[28]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二冊[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29]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上冊[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286.
[3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501.
[31]童科,蘭劍.“打造基層戰(zhàn)斗堡壘”:中國共產黨支部建設歷程概述[J].上海黨史與黨建,2020(1):33-40.
[32]厲有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標語口號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角色分析[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1(5):26-28.
[33]何立波.中央蘇區(qū)的紅色戲劇運動[J].黨史縱覽,2017(5):38-42.
[34]張祥,龔萍.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土地政策探索與實踐[J].農業(yè)展望,2022,18(10):12-19.
[35]姚樹,榮李菲.百年視野下的土地制度與中國式現代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45(5):149-156.
[36]劉燕.中國共產黨政治信仰建設研究:1921—1949[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181-183.
[37]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8]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16.
[39]韓克慶.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政策的發(fā)展取向[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6(5):86-91.
(責任編輯:陳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