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三重向度

      2024-01-03 05:17:50
      關鍵詞:形塑虛擬空間數字

      汪 斌

      1.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8;2.四川師范大學黨委組織部 四川成都 610068

      時間和空間是一切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任何一門學科都建立在空間之上,不僅需要空間思維指引自身發(fā)展,更需要構建特定的空間模式暗含自己獨特的闡釋框架。從學術發(fā)展史看,豐富多彩的空間由于空間感的缺失,曾長期被時間矢量消解而處于隱匿和缺位狀態(tài),其所蘊含的社會性與生命力也長期被遮蔽。直至20 世紀中后期,西方社會科學界興起了一股強烈的“空間轉向”浪潮,學者們以嶄新的認知視角和概念范式描繪著多維、動態(tài)、可塑的空間圖景,空間問題及其研究才逐漸成為顯學。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特殊的實踐活動,始終在一定的空間維度中發(fā)生和運演。伴隨社會空間結構的巨大變遷,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場景也在快速轉換,勢必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關注空間規(guī)劃與構建問題??梢哉f,空間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場”形態(tài),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在場”要件。回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近40 年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構成、網絡空間治理、話語空間塑造等方面的解讀與研究已取得積極進展,對于整合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理論體系,開拓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構理論視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數字時代,數字技術正從技術領域全面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數字文明日益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人類社會現(xiàn)代轉型進程中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變遷與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場景塑造緊密相連。作為現(xiàn)代性的技術表達,數字技術稟賦的數字化和連接性優(yōu)勢,深刻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諸要素的空間配置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發(fā)展朝向生命的體驗和人的解放敞開與延伸,激發(fā)了學者新的研究旨趣。盧嵐[1]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問題的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進行了合理性論證,并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的現(xiàn)實路向。董興彬等[2]聚焦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這一特殊領域,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特征和空間功能進行了闡釋。徐業(yè)坤等[3]立足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境遇,從多個維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系統(tǒng)整合路徑進行了探索。然而,囿于傳統(tǒng)空間觀念束縛,與目前學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卻并未得到及時而充分考量。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數字化重塑何以可能?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景觀如何實現(xiàn)?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風險怎么規(guī)避?這些基礎性議題,仍處在晦暗不明的狀態(tài),迫切需要從理論層面加以縷析。據此,文章試圖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方法論為指導,借助空間社會學理論成果,對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問題進行多維度探索,為推進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效配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創(chuàng)造有利空間條件。

      一、歷史性向度: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出場邏輯

      關注歷史性向度,就是從概念上準確把握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內涵的生成,深刻揭示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在機理。在數字技術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空間與擬態(tài)空間一體化共在,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在互嵌和價值關聯(lián),主要表現(xiàn)在一種賦能增權關系上,這為重塑升級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提供了適切性、可行性確證。基于歷史性向度,從發(fā)生學視角探測數字技術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應然之景,不僅是激發(fā)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功能的基本前提,更彰顯著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深層邏輯。

      (一)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涵闡析

      空間意味著環(huán)境與條件,生成著關系與精神。以列斐伏爾為代表的社會空間理論認為,空間并不是僵死、空洞和靜止的“容器”,而是一種生產的空間,即生產著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作為具體的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總是在一定的空間中運行,又在空間實踐中創(chuàng)生出自身獨特的新空間??臻g性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存在的當然確證,表征著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在特征。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空間布局調整推動著空間關系發(fā)生深刻變革,數字技術迭代升級催生虛擬流動空間應運而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大思政”工作格局整體構建等政策發(fā)展都更加凸顯空間功能。顯而易見,空間因素已成為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效能的關鍵變量。因此,全面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內涵,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特征,不僅理所當然,更是現(xiàn)實所需,有助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復雜性、系統(tǒng)性、全面性。

      概念是學術研究的核心和出發(fā)點,概念不清則基于這些概念的研究就會陷入混亂?,F(xiàn)實生活中,人們依據感覺經驗習慣于把空間當作背景或載體來理解,常把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視為抽象的“理念空間”,或簡單看成純粹的“物質空間”,這兩種理解具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均遺忘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本質的教育價值與敘事意蘊。一定程度上,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時代感和吸引力,這與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概念認識不到位不無關系。綜觀學界的討論,不少學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概念進行了探討。有的學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發(fā)生的場域”[4]。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是指與在人的思想形成、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與之交互作用的一切因素的總和。”[5]還有學者從物理存在空間、日常生活空間、歷史文化空間和心理精神空間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敘事[6]。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運行寄所與活動場域。根據馬克思空間思想和社會學空間分類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體現(xiàn)為物質、關系與思想三個層次綜合而成的結構體。數字時代,在現(xiàn)代科技賦能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呈現(xiàn)出數字化和智慧化新趨向,具體分化為四個類別,即具體實在的物理存在空間、高保真的虛擬流動空間、聯(lián)結各類對象的社會關系空間及關注思想價值的精神生活空間。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而言,正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特性也是一個基本理論問題。數字技術影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具有鮮明特征,包括政治性、社會性、流變性、虛擬性、構建性。首先,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本質屬性?!翱臻g是政治性的、意識形態(tài)性的?!盵7]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政治屬性,根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所內在規(guī)定,是區(qū)別于一般空間的關鍵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反映了統(tǒng)治階級的價值觀念和政治訴求,承載著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它是一種完全充斥著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7]。其次,社會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一般屬性。一切空間都是社會性的空間,空間中彌漫著各種社會關系。數字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進步的重要標識,深深打著人的實踐活動烙印,正在以不可想象的方式構筑社會神經網絡系統(tǒng)。數字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生產,本身就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再次,流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重要屬性。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空間的固化形態(tài),空間邊界逐漸模糊,空間主客體不斷轉換,話語傳播實時發(fā)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樣貌呈現(xiàn)與時俱進態(tài)勢。然后,虛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時代屬性。數字技術“云在”機制的發(fā)展,型構出了“虛擬空間”,現(xiàn)實教育空間得以實現(xiàn)虛擬化的模擬,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的雙重維度,更加契合時代和人的發(fā)展需求。最后,建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生成屬性。從內在邏輯看,人對空間的創(chuàng)造與空間對人的建構是辯證統(tǒng)一的。人類發(fā)明了數字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拓展起到了極強的賦能作用,促成空間的構造以及人的體驗發(fā)生質變。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又以充滿教育意蘊的環(huán)境極大地影響建構現(xiàn)實的人的精神世界,不斷增強其社會信念和國家認同,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二)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在機理

      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在機理,是從本體論回答能否實現(xiàn)的問題。隨著數字技術幾何式發(fā)展,引發(fā)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轉向,衍生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新樣態(tài)。數字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塑造提供了新動能,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期許。揭示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在機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主動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技術革新與社會發(fā)展的時代產物。從技術層面看,十八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共經歷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極大地加速了人類文明的演化進程。不知不覺之間,以數字技術體系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各行業(yè)各領域發(fā)生了深刻的數字化變革,推動社會發(fā)展范式實現(xiàn)新躍進。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數字技術的加快發(fā)展同樣引致其場域、思維、方法等發(fā)生變革。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共融共進符合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大勢所趨。從政策層面看,國家的宏觀布局為數字技術驅動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實踐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數字思政”工作,反復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8]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9]國務院先后印發(fā)《促進大數據發(fā)展行動綱要》《“十四五”數字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等文件,為構建數字中國提供了有力支撐。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 年工作要點提出,要提升大數據賦能平臺,探索建立高?!八颊笖怠盵10]。這意味著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順應了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治理領域必然發(fā)揮重要作用。從學科層面看,數字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學科發(fā)展困境。到底是墨守成規(guī)還是堅持與時俱進?這是擺在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必答題。數字技術暢通了育人資源的循環(huán)路徑,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態(tài),促成思政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融合。實踐充分證明,基于“數據+算力+算法”的強大功能,數字技術深度嵌入立德樹人全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數字技術迭代升級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重塑提供了新動能。長期以來,人們對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理解存在誤區(qū),常以二分性思維審視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關系,更多地把數字技術視為一種簡單設備加以應用,看上去更像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拼湊嫁接”,難以真正實現(xiàn)空間的育人效能。在空間轉向理念影響下,數字技術不斷迭代升級,推動著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形態(tài)轉型和要素增加。一方面,數字技術彰顯了主客體交互的自主性和平等化。“數字技術泛在”倒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順勢而為,以批判性思維審視數字技術的利與弊,熟練掌握數字工具的基本運行機理,著力提升數字素養(yǎng),全方位發(fā)揮數字育人的主動性和主導性;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形成的“閉環(huán)結構”,重構了主客體的交互邏輯與價值規(guī)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兩者之間二元對立,為人的發(fā)展空間拓展提供了精神動力與方向指引。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正以強大的技術手段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場景。大數據與云計算的緊密結合,成功搭建起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聯(lián)動共享橋梁,大體量、強算力的思政教學資源庫已初具規(guī)模,不關閉的線上思政課成為現(xiàn)實,“行走的思政”“全天候思政”成為可能;VR、AR、MR 技術深度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創(chuàng)生出“與現(xiàn)實無二”的虛擬場景,有效彌合了教育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差異,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能跨越時空獲得接近真實的“沉浸體驗”,“實現(xiàn)思想創(chuàng)構、情感宣達、行為指向的同步與擬真”[11];借助大數據分析法進行“用戶畫像”,可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動態(tài)和行為方式,充分關照“人”的生存狀態(tài),做到精準分析、對癥下藥,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個體的“精神莊園”;融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信息媒介之間區(qū)隔,有效整合了各類媒體資源優(yōu)勢,促進了媒體傳播的集約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生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從單一維度的平面敘事轉變成多元豐富的立體敘事,思想政治教育穿透力顯著提升。

      最后,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化轉型新方向。隨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深入推進,要求作為上層建筑運行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步進行現(xiàn)代化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fā)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盵12]如今,數字技術以強大的數據流、技術流、信息流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朝著更高級別形態(tài)創(chuàng)變,營造了高效智能科學的育人生態(tài)系統(tǒng),不斷夯實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撐?!翱茖W構建網絡空間意識形態(tài)治理體系,主動對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牢牢把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導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盵13]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不是技術與空間的簡單疊加,而是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賦權增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路向不能僅集中于“田野空間”“課堂空間”“現(xiàn)實空間”的割離狀態(tài),而應朝著多維空間的包容性方向發(fā)展,構建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空間思維,契合人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根本指向。數字技術構建了網絡空間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網絡空間治理勢必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數字技術在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現(xiàn)實風險。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假借建構新型虛擬文明的幌子,在元宇宙中暗滋潛長,挑戰(zhàn)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成為我國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主要的內生性風險。”[14]為此,要充分認識網絡技術的迭代更替規(guī)律,優(yōu)化網絡思政治理體系,打造綠色健康的網絡思政空間,助力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因此,經由“數字—社會”之間的關系互構,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地位重獲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數字化轉型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現(xiàn)實性向度: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序構景觀

      現(xiàn)實性向度,主要著眼于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序構景觀,即數字技術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分化樣態(tài)。數字命題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自然也被影響或形塑。在數字技術作用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結構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現(xiàn)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交織融合愈加頻繁,其中既涉及“物”的維度,也關涉“人”的層面。具體來說,可分化為物理存在空間、網絡虛擬空間、社會關系空間、精神生活空間等四種形態(tài)。

      (一)以數字硬件設施為平臺,打造智能可感的物理存在空間

      數字社會進入快速發(fā)展軌道,以數字硬件為核心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逐漸形成并日益完善,打牢了數字中國建設的基礎底座,擘畫了全新的數字生活圖景。與此同時,一系列適用于人類生產生活的數字硬件設施也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趨向智能化、網絡化。充分認識并發(fā)揮數字硬件設施的平臺作用,有助于塑造智能可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

      數字硬件設施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硬件設施拓展物理存在空間場域。近年來,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區(qū)塊鏈等新一代數字技術發(fā)展,為創(chuàng)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提供了強有力技術支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不再停留于四面圍墻的空間實體層面,而朝向更加廣闊、動態(tài)、個性的未來教室發(fā)展。二是智慧教育平臺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趨向開放化。智慧教育平臺的建立,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海量優(yōu)質的思政課資源,形成了便捷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場景,智能科技與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在深度融合中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處處能學、人人可學已不再是假設,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符合數字時代的開放性特征。三是數字感知技術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的真實感。數字感知技術的深度嵌入,能對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的色彩、溫度、燈光、濕度、聲音等環(huán)境要素進行智能化改造,空間感更符合人類生命體征需要,有效增強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主體驗感與參與度,創(chuàng)造了更加真實可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耙磺懈鶕头嫌诳陀^事實的思想是正確的思想,一切根據于正確的思想的做或行動是正確的行動?!盵15]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數字硬件設施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塑造的賦能價值,善于抓住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機遇期,靈活運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設更加智能、更具體驗感、更符合人體感官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存在空間。

      (二)以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支撐,建構立體具身的網絡虛擬空間

      虛擬現(xiàn)實技術是包括了模擬環(huán)境、感知、自然技能和傳感設備等方面的現(xiàn)代技術[16]。數字時代,人類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網絡虛擬空間。與切實可感的物理存在空間相比,網絡虛擬空間與其既有聯(lián)系又有本質的區(qū)別。一方面,網絡虛擬空間不能離開物理空間而存在,網絡虛擬空間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之上,與物理空間相互依存、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同社會生產力水平息息相關;網絡虛擬空間拓寬了物理存在空間的視野,使人們的交往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物質世界,“是人們結成社會關系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人類認識客觀對象的一次飛躍”[17]。另一方面,網絡虛擬空間具備不同于物理存在空間的特性,包括多感知性、存在感、自主性。多感知性指人的感覺器官可在虛擬空間中實現(xiàn)多維感觸,視覺、聽覺等能獲得更豐富、更真切的感受。存在感即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感受到更強的真實性與交互性,具有更好的操作感和體驗感。自主性是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能夠更為清晰地體會到自身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能沖淡物質空間和網絡虛擬空間的邊界感和割裂感。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進,虛擬現(xiàn)實技術已進入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在數字技術的聚合加持下,現(xiàn)實世界被映射到網絡空間,構建起了一個接近于現(xiàn)實世界而又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全息數字世界。虛擬現(xiàn)實技術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封閉的時空狀態(tài)被徹底打破,教育主體“身”與“心”獲得沉浸式情感體驗,大幅降低了“單向度”說教的負面效應?;诖?,虛擬現(xiàn)實技術能夠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fā)揮橋梁作用,支撐網絡虛擬空間的科學建構。第一,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人類的交往空間趨向立體化。與過去單一、平面的社會交往方式相比,虛擬空間環(huán)境中人的交往范圍和自由度大大提升,交往行為更具開放性,意味著虛擬現(xiàn)實技術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圍,使更多受教育者受益。第二,運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網絡虛擬空間趨向具體化,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虛擬現(xiàn)實技術降低了現(xiàn)實時空條件對人的交往與認識活動的限制程度,增強了人們認識規(guī)律、把握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的創(chuàng)造力。虛擬現(xiàn)實技術逼真再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和內容,教育對象在“身臨其境”中提升道德品質和政治素質。網絡虛擬空間中,交往主體可以在遵守道德和法律前提下,參與多樣的網絡民主生活,充分行使公民權利,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由理論走向實踐,賦予全過程人民民主新的時代內涵。

      (三)以數字算法技術為中介,塑造平等交互的社會關系空間

      在計算機領域,算法是對為實現(xiàn)某種特定結果的代碼函數公式運行過程和結果的高度抽象表述[18]。隨著算法技術應用的逐步深化,算法技術早已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在構建龐雜的關系網絡過程中,表現(xiàn)出非強制性、全時性、自動性、平等性、針對性、交互性等特征。一是非強制性。首先,算法技術能夠在用戶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完成推送與收集信息、描繪受眾群像、反饋并解決問題。其次,算法技術根據用戶瀏覽偏好,精準推送信息,無形中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二是全時性與自動性。相較于人力信息處理,數字算法技術具有全天候、全自動運行能力。在保證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前提下,算法技術將成為推動多領域研究的高效中介。三是平等性。數字算法技術的表層運行邏輯,是通過數據分析用戶偏好推送相應信息。處理的是信息與人的關系,而不涉及主觀的價值評判,實現(xiàn)了對于各類信息價值的總體評估和有效適配,使得用戶所接收的推送不再有絕對的高低之分。四是針對性。數字算法在推送信息時,依據用戶的總體狀況,對用戶網絡行為進行分析、概括和預測,形成用戶偏好權重個人數據庫,對用戶進行畫像,依托海量數據信息聚合和標簽化的分類處理,智能化匹配生成用戶個性化信息推薦[19]。五是交互性。數字算法技術匯總了用戶數據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具有標簽化的分類信息推送。這樣一來,在數字時代萬物互聯(lián)的背景下,網絡中具有相同偏好、相近性格、相似習慣的用戶將組成不同的關系網絡,這些關系網絡之間也必然具有極強的交互關系,多個關系網絡平面又會構建起一個復雜龐大、交互性更強的社會關系空間,實現(xiàn)了以點成線、以線成面、以面成體的立體架構機制。

      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以生產 關系為基礎的相互關系的總稱?!盵20]包含了種種社會關系的空間,即為社會關系空間。數字時代,人類社會實踐活動與數字算法技術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擴大和深入。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數字算法技術能夠塑造一個平等交互的社會關系空間。具體來說,算法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算法推薦技術以精準的數據建模,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性。數字算法技術構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關系。數字算法技術能夠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向受教育者傳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價值觀,而不再是教育者主導、受教育者被動接受。算法技術憑借智能運算與推送的功能,有效消除了信息受眾之間因價值觀念不同而形成的爭端與鄙視鏈,使得宣傳工作更加客觀,有效適配信息價值與信息接收群體,有利于營造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和諧氛圍。第二,算法技術以其多種信息推薦類型,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互性。算法推薦類型主要有:基于內容的推薦、協(xié)同過濾推薦、關聯(lián)規(guī)則推薦、組合推薦。多種推薦類型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關聯(lián),實現(xiàn)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高效而大范圍的傳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回應力、解釋力、批判力和影響力。

      (四)以數字技術理性為依托,形成自由全面的精神生活空間

      尼古拉·尼葛洛龐帝認為:“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在今天的數字化環(huán)境中,新的一代正脫穎而出,完全擺脫了許多傳統(tǒng)的偏見?!盵21]數字技術的使用推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同時它猶如一柄達摩克里斯之劍,而懸掛這柄利劍的繩索,就是人們心中的理性與道德。技術理性是指人們從技術的角度出發(fā),采取理性、合理的態(tài)度與行動來處理實際問題,使得數字技術在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前提條件下發(fā)揮作用。探討數字技術理性,不僅需要考慮技術本身的發(fā)展,還需考量數字技術與設計者和使用者的關系,構想數字技術使用的影響,并制定數字技術理性的準則。這些準則包括以人為本和安全性兩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中提到:“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盵22]在數字技術之樹蓬勃生長的今天,我們也應將關注點聚焦在人本身,以先進技術造福人類,突出人的主體性和主導地位,防止數字技術對人的異化。二是安全性。由于數字技術體系掌握著所有用戶的信息,安全性就成為了數字技術理性的現(xiàn)實需要。必須確保數字技術本身的安全性和確保數字技術使用的安全性。維護數字技術理性,應當劃定技術使用紅線,制定相關法律,避免數字技術的不正當利用或濫用。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數字技術理性不僅有助于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存在空間,對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生活空間也產生著深刻影響。數字技術理性為構建精神生活世界提供了外在保障,制定了內在準則,提高了人的發(fā)展自由程度。數字技術在現(xiàn)實世界中豐富物質基礎、改善物質條件已是不爭事實。但確保人們能夠運用現(xiàn)有的物質生產力水平發(fā)展自身,需要數字技術理性作為前提,以成文規(guī)則保障精神生活世界的平穩(wěn)運行。一方面,數字技術理性有利于保證數字技術是為人創(chuàng)造更好生活,而不是向人類索取,甚至剝奪人們原有的物質與精神發(fā)展條件。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理性有利于保障數字技術創(chuàng)造的成果是人類共享的,而不是由少數人攫取、控制甚至壟斷的。以道德、理性作為規(guī)范數字技術使用的出發(fā)點和原則,從內在規(guī)定數字技術的使用要求,將其置于理性的規(guī)矩空間中,確保數字技術使用目的正當性。通過理性,反哺規(guī)則使用者精神生活空間,形成“人優(yōu)化規(guī)則—規(guī)則使人自省”的雙向成長機制。數字技術的理性發(fā)展,預示著人的精神生活空間全面發(fā)展的趨勢??茖W技術發(fā)展使人類更加準確掌握自然規(guī)律,而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既是物質存在物又是自由存在物。數字技術理性將在未來成為人的精神空間中的重要內容,對于預示人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構建一個全面而自由的精神生活空間,具有指向性和前瞻性的意義。

      三、發(fā)展性向度: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理性審思

      發(fā)展性向度,主要面向未來場域,注重對數字技術的敏銳感知和風險挑戰(zhàn)的秩序規(guī)范。數字技術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面對數字技術可能引發(fā)的風險與挑戰(zhàn),需要用哲學思維加以理性審思和超前規(guī)避。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數字化塑造亟待妥善處理好利與弊、術與道、虛與實、情與理的關系,以求走出數字技術認知與應用誤區(qū),進而積極探尋有效化解之策,回答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這一根本問題。

      (一)正確認識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利與弊

      在辯證唯物主義視域下,數字技術猶如一把“雙刃劍”。正如美國教育家尼爾·波斯曼(Neil Postman)指出的,“每一種技術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盵23]數字技術憑借人機交互、深度學習、超強算法、生物智能等自我規(guī)劃和控制功能,引發(fā)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要素結構變革及其內在關系的系統(tǒng)重構,沖破了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場域邊界約束,呈現(xiàn)出全息、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新模式。然而,數字技術自身也潛藏著系列風險,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主體性消解、價值性偏離、情感性威脅和自我性失衡等現(xiàn)實困境。事實上,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本身是中性的,不存在好壞之分,這就涉及人們如何正確認識它的利弊問題。數字技術風險的產生,既有人的因素,又有技術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是人的因素。因此,規(guī)避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風險,既要從人的方面著力,也要從技術的層面發(fā)力。從人的方面著力,應強化思想認識,看清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利弊。要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主動擁抱接納數字技術,充分認知數字技術邏輯規(guī)律,增強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主動性,避免對數字技術視而不見或本能抵制。要強化辯證思維,秉持技術中立思考,善于運用自身專業(yè)知識批判地看待數字技術的本質,把握好數字技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尺度,警惕風險隱患,有效趨利避害。從技術的角度發(fā)力,應更加注重數字技術規(guī)范。要充分發(fā)揮道德想象力和技術開發(fā)力,模擬試驗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過程中可能會產生的負面效應,超前規(guī)避數字黑箱帶來的弊端。多方力量協(xié)同攻關核心技術,升級數字應用系統(tǒng),改造數字硬件設備,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數字化塑造的適配性。梳理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痛點、堵點和風險點,修改補充和制定完善數字技術運行監(jiān)督管理機制,把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確保數字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塑造中始終發(fā)揮正向效應。

      (二)科學把握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術與道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傳導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不僅僅呈現(xiàn)為客觀環(huán)境的容器,還孕育著主客體成分的關系,是集主體、客體、環(huán)體于一體的場域與意義的綜合體,其根本特征是以人為本的屬人性。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關系該如何勘定?一言蔽之,數字技術僅是工具和手段,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落腳點仍聚焦在“人”,即“教與學”“師與生”關系上。數字技術的進步革新屬于“技”的層面,而數字技術關照人的本性則屬于“道”的層面?!靶g”與“道”相通,“術”是“道”的支撐,“道”是“術”的“終極關懷”。當前,人們運用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多關注在“術”的層面,而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卻是在“道”的層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縷析數字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形塑之間的關系,警惕陷入顛倒主次的技術化傾向泥潭。換言之,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不能本末倒置。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應被擺放在核心位置。數字技術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為實現(xiàn)其目的進行服務。但是,數字技術是“賦能”而不是“萬能”,數字技術解決不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一切弊病,故不能將其功效無限放大。那些整天挖空心思圍著技術創(chuàng)新打轉,一味“炫技”“圈粉”“刷流量”,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內容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入技術形式主義陷阱之中。育人為道,技術為器。在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定“育人為主,技術為輔”的價值取向,既注重形式創(chuàng)新,更強調“內容為王”,謹防數字技術喧賓奪主。始終堅守“育人之正道”,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同時,又要善用“育人之器物”,努力尋找消解數字技術異化之路,由“術”入“道”、以“道”馭“術”,實現(xiàn)“道”“術”完美結合,確保思想政治教育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三)妥善處理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虛與實

      電腦、手機終端以及功能各樣的數字應用系統(tǒng)搭建起了一個全新的在線“世界”,即虛擬空間。虛擬空間本質上屬于人造電子空間,是現(xiàn)實空間的“副本”,是空間本體的虛擬化形式。虛擬空間帶來的跨越時空的沉浸感和強烈的具身性,使用戶能體驗到接近現(xiàn)實甚至超越現(xiàn)實的美妙感覺,進一步升華人的心理感受和認知,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網絡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之間是有距離的,虛擬無法替代現(xiàn)實。若思想政治教育者過度利用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和過度依賴數字技術開展教學,作為“數字原住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過度沉迷于虛擬仿真的感官刺激情景中,那么虛擬技術的狂歡可能會遮蔽現(xiàn)實,造成虛實不分或“迷失錯亂”。同時,網絡空間使受教育者獲取信息、發(fā)表言論等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虛擬自由,現(xiàn)實教育空間受到虛擬教育空間擠壓,“數字人”身份不斷強化,“社會人”身份逐漸模糊,勢必會使其陷入自我意識失序和自我價值迷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把準虛擬空間的特點與規(guī)律,注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虛實空間的發(fā)展,開辟“虛實融合”的新賽道。在利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設虛擬空間時,要貼近思想政治教育實際,著力解決現(xiàn)實問題,避免“脫實向虛”,促進虛擬空間“缺場”與現(xiàn)實空間“在場”的相互融通、無縫銜接。應大力發(fā)展壯大“意見領袖”隊伍,更好地發(fā)揮其在網絡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的“引流”作用,在復雜的網絡虛擬空間中“激濁揚清”,切實筑牢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與主導權。近年來,受到西方國家數字霸權主義侵蝕,網絡暴力、網絡病毒、虛假信息等充斥虛擬空間,造成行為失范與信任危機。需進一步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法治、網絡文化建設,打造虛實空間和諧共生環(huán)境。

      (四)深度關切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情與理

      數字技術是人的對象化的“物”,始于“人”而又歸于“人”,人的需求和發(fā)展貫穿于數字技術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始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兼具情理的特殊工程,需要走進人的內心,把情做足,把理說透?!扒椤迸c“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屬于不同的范疇,具有不同的特性?!扒椤笔侨藗儗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主要指向情感、精神、氣質;“理”指客觀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偏向道理、理論、理性?!扒椤迸c“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統(tǒng)一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方法論體系。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并不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空間進行全盤否定和全面摒棄,而應秉持“揚棄”精神,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傳統(tǒng)空間改造升級基礎上推陳出新,實現(xiàn)繼承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旦脫離‘人情味’的環(huán)境,付諸于冷冰的技術范疇,那么‘育人’的效果將大打折扣?!盵24]反觀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過程,數字技術在大多時候都充當著“工具角色”。單一冰冷的工具理性僭越著人的價值理性,“社會善”反被“技術善”所牽制,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和情感性退化,教育主客體關系不可避免地走向冷漠和疏離。就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塑造而言,數字技術開發(fā)運用需要更加關注個體的精神世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規(guī)避技術邏輯下人的關系異化的可能。要發(fā)揮數字技術優(yōu)勢,通過“道德物化”開展空間設計,以“潤物無聲”方式宣傳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數字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結論

      思想政治政教育空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運行寄所與活動場域。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兼具政治性、社會性、流變性、虛擬性、構建性等基本屬性。利用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契合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期許,也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基本方向為:一是以數字硬件設施為平臺,打造智能可感的物理存在空間;二是以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支撐,建構立體具身的網絡虛擬空間;三是以數字算法技術為中介,塑造平等交互的社會關系空間;四是以數字技術理性為依托,形成自由全面的精神生活空間。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同樣會引發(fā)一定風險,需要用哲學思維加以審視:一是要正確認識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利與弊;二是科學把握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術與道;三是要妥善處理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虛與實;四是要深度關切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情與理,確保思想政治教育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目前,數字技術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議題,還未引起學界的全面關注,有待更多學者們進一步展開研究。

      猜你喜歡
      形塑虛擬空間數字
      媒體形塑時代的對外傳播研究
      圖像內外:清代王云《休園圖》的家族形塑傾向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19:52
      虛擬空間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分析
      基于虛擬化的相向行駛車輛間通信機制的研究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蘇軾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答數字
      “黑壓壓的恐怖感”:《呼嘯山莊》中復仇者的形塑與愛情悲劇的書寫
      數字看G20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淺談室內設計中虛擬空間的表現(xiàn)
      雪蓮(2015年8期)2015-11-28 19:34:33
      成雙成對
      修水县| 彰武县| 侯马市| 南宁市| 平陆县| 濮阳县| 贡嘎县| 龙井市| 黔西县| 旅游| 澳门| 浦江县| 香港| 磐石市| 广昌县| 兴城市| 宿州市| 德州市| 灵川县| 呈贡县| 平武县| 荣昌县| 什邡市| 怀集县| 武宣县| 淮滨县| 新化县| 岳西县| 寿宁县| 顺平县| 永年县| 军事| 南部县| 固镇县| 卢龙县| 余姚市| 中宁县| 秭归县| 扶余县| 阿坝县| 衡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