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翹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100007,北京)
關(guān)于歷史上的長生殿,《辭海》的解釋是這樣的:
唐華清宮殿名。《唐會要·華清宮》:“天寶元年十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神?!盵1]
天寶元年即742年,很明顯,此解簡約,且僅及其一不及其二。相比之下,《辭源》同時列“長生院”和“長生殿”兩條,解釋更全面、更詳細(xì):
唐時帝王之寢殿。又名長生殿?!杜f唐書》一三七《陳夷行傳》:“陳夷行字周道,……(大和)八年,兼充皇太子侍讀,詔五日一度入長生院侍太子講經(jīng)?!薄顿Y治通鑒》二〇七長安四年:“太后寢疾,居長生院?!痹∽?“長生院,即長生殿。明年五王誅二張(易之、昌宗),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同此處也?!?/p>
唐代殿名。唐白居易《長慶集》十二《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薄顿Y治通鑒》二〇七長安四年“太后寢疾,居長生院”元胡三省注:“蓋唐寢殿皆謂之長生殿。此武后寢疾之長生殿,洛陽宮寢殿也。肅宗大漸,越王係授甲長生殿,長安大明宮之寢殿也?!毙陂L生殿于天寶元年造,在華清宮,名為集靈臺,以祀神。見《唐會要》三十《華清宮》。[2]
《辭源》的主要依據(jù)應(yīng)是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其卷一《西京·宮城》提到長生院,[3]《西京·大明宮》則提到長生殿,[4]卷五《東京·宮城》“集仙殿”注也提到長生殿。[5]徐松注文與《辭?!返慕忉尳啤?/p>
清程鴻詔繼《唐兩京城坊考》刊后又作《唐兩京城坊考校補記》一卷(附1985年中華書局本后),其中引清代著名考據(jù)家閻若璩對長生殿的結(jié)論曰:“閻氏若璩云:大明宮寢殿也……又云:唐寢殿皆曰長生?!盵6]這明顯是對胡三省觀點的確認(rèn)。程鴻詔還引述了南宋學(xué)者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jì)聞》中關(guān)于長生殿的論述:“武后在洛陽,不歸長安,張柬之等舉兵至后所寢長生殿,又遷后于上陽宮,皆在洛陽。程泰之《雍錄》誤為長安宮殿,長安別自有長生殿?!盵7]
近年,李健超先生又通過數(shù)十年努力,匯集了大量現(xiàn)代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將《唐兩京城坊考》增訂為一部巨著《最新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他所增訂的內(nèi)容僅有一處涉及到長生殿,曰:“大明宮與華清宮和洛陽宮城內(nèi)均有長生殿,見《唐會要》卷三十《華清宮》條及《資治通鑒》第二百七中宗神龍元年條、《新唐書·桓彥范傳》等?!盵8]雖無新意,卻是對胡三省、閻若璩、徐松、程鴻詔等人觀點的再肯定。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判斷:
第一,胡三省基本否定了《唐會要》的說法,認(rèn)為長生殿的功用不是“祀神”,而是唐代帝王寢宮的統(tǒng)稱。對此,后世的多數(shù)學(xué)者表示贊同。
第二,唐代知名長生殿有三處,按照居住主人的時間順序:一在洛陽宮,即所謂武后寢疾處;二在驪山華清宮,即明皇行宮;三在長安大明宮,即所謂肅宗大漸處。但若論知名度,明皇行宮為最高。
的確,中國道教的來源之一便是崇敬神靈、祭祀神靈。長生殿既然不是祀神的場所,而是寢宮,那么它是否就與道教無關(guān)了呢?不是。僅從“長生”二字便可見其與道教的深刻淵源。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中國民間就流傳著神仙傳說,同時也流傳著方術(shù),由此道教才逐漸發(fā)展出了各種修煉手段,并形成了明確的修煉目的——成仙。正如《魏書·釋老志》所說:“其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積行樹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長生世上。”[9]也就是說,神仙的最大特點是長生不死。這就是長生殿命名的依據(jù),是從道教教義出發(fā)的深思熟慮,也是出于吉祥目的的愿望表達。
那么,長生殿的命名為什么會出現(xiàn)于唐代?的確,秦皇漢武都曾癡迷于長生不老,到了唐宗宋祖也不例外。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時代政治背景。
早在隋末的動亂之秋,李淵起兵即得到道教徒的鼎力協(xié)助。在李世民登基之前,也曾得到道教人士的輿論支持。其中最為突出的一位道士,即傳說活到126歲的王遠(yuǎn)知(?—635)。他不僅在高祖龍潛之時“嘗密傳符命”,而且在武德年間(618—629),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勢力之后,曾預(yù)言李世民將成為“太平天子”。[10]像這樣的道教徒遠(yuǎn)不止一個兩個,有的不僅為李氏家族造輿論,而且出人出力,為李氏家族打江山坐江山做出了貢獻??傊?“老子受命之符”在隋末唐初被大力渲染,“唐宗室自稱是老子的后裔,尊老子為‘圣祖’,一場崇奉老子的活動在全國逐漸展開了”。[11]接著,“唐初執(zhí)行的是崇道抑佛的政策。武德八年(625),唐高祖規(guī)定國家重要典禮,公開活動的場面,其排列、站位次序,三教的序位為道教在先,儒教為次,釋教為末”。[12]
太宗過世,到高宗、武后這一代,依然是很尊崇道教的。高宗親自到亳州拜謁太上老君廟,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后則提出建議,讓皇族、百官和舉子學(xué)習(xí)《老子》,于是高宗正式敕命推行,研習(xí)《老子》在全國成一時風(fēng)尚。高宗過世,武后獨攬大權(quán),為了當(dāng)皇帝,要改李家王朝為武家天下,她又放棄道教,取消學(xué)習(xí)《老子》的敕命,也取消了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封號,并煞費苦心地利用佛教(詳見后文),通過抬高佛教來抬高自己。武后過世,中宗恢復(fù)老子的至尊地位,恢復(fù)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封號,下令貢生舉子研習(xí)《老子》,但采取佛道并重的政策。睿宗也是如此。玄宗即位以后,情況再次發(fā)生變化。由于他親身經(jīng)歷過武則天利用佛教篡權(quán)弄政的過程,出于對李氏宗室的維護,亟需鞏固李唐王朝的家天下,所以他一反中睿二宗佛道并重的政策,重新排三教座次,將老子列于孔子和釋迦牟尼之上,道教在儒教和釋教之前,并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抑佛的實際措施:開元二年(714)詔令全國沙汰僧尼,開元十九年(731)下達《不許私度僧尼及住蘭若敕》,還先后下達了《斷書經(jīng)及鑄佛敕》《禁士女施錢佛寺詔》《分散化度寺無盡藏財物詔》《誡勵僧尼敕》《僧尼拜父母敕》等。[13]
更值得注意的是,玄宗本來并不相信道士們的方術(shù),但在開元后期至天寶年間,他不僅相信道教的長生術(shù),還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在宮中設(shè)置壽星壇,祭拜老人星,祈求長生。另一方面,他還派人到嵩山等地?zé)捴崎L生丹藥。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就有一批佞臣和道士等謊稱親見老子顯靈,老子傳信給他說“天下太平,圣壽無疆”。每當(dāng)聽到這種祥瑞,玄宗都非常受用。例如,《資治通鑒》就曾記載說:太白山人王玄翼曾經(jīng)上言,說他見到了玄元皇帝,玄元皇帝說在某某仙洞有“妙寶真符”,玄宗便立即派刑部尚書張均等前去求取。書中并評論道:“時上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李林甫等皆請舍宅為觀,以祝圣壽,上悅。”[14]《舊唐書·禮儀志》也有評論:“玄宗御極多年,尚長生輕舉之術(shù)。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興,焚香頂禮。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煉醮祭,相繼于路,投龍奠玉,造精舍,采藥餌,真訣仙蹤,滋于歲月?!盵15]
總之,玄宗為了長生,荒唐耗費,在所不惜。而這正是后世《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產(chǎn)生的重要背景。
接著上文玄宗崇道抑佛、醉迷長生的背景,這里先談華清宮的長生殿。由于這是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說“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發(fā)生地,因而與文學(xué)和道教的因緣最為緊密,也最為著名。
唐明皇和楊玉環(huán)的戀情悲劇在唐代即引起震撼,引發(fā)出很多慷慨詩文。而眾多作品中,白居易的《長恨歌》影響最為廣遠(yuǎn),不僅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的中國文學(xué),還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古代文學(xué)。[16-17]
通常以為,白居易的敘事抒情長詩《長恨歌》創(chuàng)作于806年,實則應(yīng)該在807年。因為唐人陳鴻的《長恨歌傳》既演繹了明皇和楊妃的凄楚故事又同時道出了白居易《長恨歌》的創(chuàng)作原委,其中說道“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樂天自校書郎尉于盩厔”,作《長恨歌》。[18]盩厔即今之陜西周至,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當(dāng)為陽歷807年初。
關(guān)于陳鴻的《長恨歌傳》,魯迅先生曾指出:“陳鴻為文,則辭意慷慨,長于吊古,追懷往事,如不勝情。……在長安時,嘗與白居易為友,為《長恨歌》作傳(見《廣記》四百八十六)?!瓧铄适?唐人本所樂道,然鮮有條貫秩然如此《傳》者,又得白居易作歌,故特為世間所知,清洪昇撰《長生殿》傳奇,即本此《傳》及《歌》意也。”[19]
《長恨歌》和《長恨歌傳》誘發(fā)出不少詩文,唐人小說有《楊通幽》和《金釵玉龜》,宋人作品有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董逌《廣川畫跋》卷一《書馬嵬圖》引《青城山錄》記楊妃故事,以及傳為元人伊世珍輯的《瑯?gòu)钟洝芬龡铄适碌?。[20]
關(guān)于《長恨歌》和《長恨歌傳》,陳寅恪先生有詳考也有評價。他說:
若以唐代文人作品之時代,一考此種故事之長成,在白《歌》陳《傳》之前,故事大抵尚局限于人世,而不及于靈界,其暢述人天生死形魂離合之關(guān)系,似以《長恨歌》及《傳》為創(chuàng)始。此故事既不限現(xiàn)實之人世,遂更延長而優(yōu)美。然則增加太真死后一段故事之作者,即是白、陳諸人,洵為富于天才之文士矣。[21]
從藝術(shù)上講,《長恨歌》和《長恨歌傳》的開創(chuàng)意義在于其想象力的突破性發(fā)揮,但是,這想象力的發(fā)揮是以宗教為背景、為基礎(chǔ)、為關(guān)鍵點的。如陳寅恪先生所說,這是一種超現(xiàn)實的“延長”,不僅延長了故事的生命,也延長了主人公和讀者的別愁離恨。
在《長恨歌傳》中,玄宗思念貴妃,“三載一意,其念不衰。求之夢魂,杳不能得。適有道士自蜀來知上心念楊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術(shù)。玄宗大喜,命致其神”。[22]正是因為現(xiàn)實中的玄宗崇信道教,所以小說中的玄宗也信服道士的方術(shù)。這正是故事藝術(shù)真實的背景和基礎(chǔ),也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關(guān)鍵點。
而《長恨歌》中則寫道:“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23]陳寅恪先生認(rèn)為:“中有一人字太真”之說來自《楊太真外傳》上:“(開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辛溫泉宮,使高力士取楊氏女于壽邸,度為女道士,號太真,住內(nèi)太真宮?!盵24]他據(jù)《唐會要》卷十九、《舊唐書》卷七和《新唐書》卷五考證,開元年間,皇城外有太真觀,內(nèi)有太真宮,“真字在道家與仙字同義也。”[25]也就是說,現(xiàn)實生活中,楊貴妃也是道士出身,號稱太真,是有道教背景的。因而在《長恨歌傳》和《長恨歌》中成為蓬壺仙子也有其堅實基礎(chǔ)。
再看《長恨歌》的作者白居易,也具有道教背景。正如劉林魁先生所說:“道教信仰是白居易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元和后期,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期間,親自于廬山建爐燒煉丹藥。宋人姚寬的《西溪叢語》、清人趙翼的《甌北詩話》,對此有過詳細(xì)考證。然而,白居易一生的道教信仰,并非直線發(fā)展。元和前期,白居易對道教多次揭露、批評;江州司馬期間的煉丹以失敗告終時,白居易也多有沮喪和懷疑?!盵26]前文提到,白居易作《長恨歌》在元和元年(807)十二月,這應(yīng)是白居易對道教有所“揭露、批評”的時期。但詩中似乎并未流露出抨擊和譏諷意味,這應(yīng)是出自《長恨歌》敘事真實性的需要。而在同時期另外的詩歌中,就體現(xiàn)出了批判精神。例如,他在盩厔縣尉任上寫有一首五言詩《夢仙》,其最后幾句這樣寫道:
神仙信有之,俗力非可營。茍無金骨相,不列丹臺名。徒傳辟谷法,虛受燒丹經(jīng)。只自取勤苦,百年終不成。悲哉夢仙人,一夢誤一生![27]
他認(rèn)為神仙為實有,但一般人不可強求,那些夢想成仙的人,最終不僅是徒勞無功,而且還毀掉了自己的一生。大約兩年后,他寫了另一首詩《海漫漫》,全錄于下:
海漫漫,直下無底旁無邊;云濤煙浪最深處,人傳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藥,服之羽化為天仙。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采藥去。蓬萊今古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海漫漫,風(fēng)浩浩,眼穿不見蓬萊島。不見蓬萊不敢歸,童男丱女舟中老。徐福文成多誑誕,上元太一虛祈禱。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悲風(fēng)吹蔓草。何況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藥, 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28]
關(guān)于此詩的解讀,如劉林魁先生所說:“詩作詠嘆秦皇漢武欲求仙長生最終難免墳頭蔓草這一題材。詩中對道教有三個角度的批判。其一,道教仙人之說無法印證,虛幻不實。海中仙山蓬萊島,雖然今古聞名,但‘煙水茫茫無覓處’,始終未曾有人尋得;其二,道士誑誕,其言無實,上元節(jié)祈禱神仙太一,常求而無應(yīng),勞而無功,歸于虛無;其三,老子與道教沒有關(guān)聯(lián),《道德經(jīng)》中并無服藥求仙之說。三層批判可總結(jié)為:仙山仙境虛無、求仙祈禱無效、成仙理論無依據(jù)?!盵29]也就是說,從這首《海漫漫》可知,他在《長恨歌》中所描繪的蓬萊仙山不過是文學(xué)想象,他自然也不相信楊貴妃真的居住在那里。結(jié)合《海漫漫》,我們得知,他說“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也可以理解為否定蓬萊仙山的存在。
《長恨歌》和《長恨歌傳》對中國戲曲的影響很大,而且其影響是波波相繼,綿綿不絕。其顯而易見的影響有二:一為元代白樸的雜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簡稱《梧桐雨》),是其四百余年后的舞臺復(fù)活與浪漫延伸;二為清初洪昇的《長生殿》(1688),是其880余年后脫胎換骨的新界碑。
先說《梧桐雨》。作者白樸,字仁甫,又字太素,號蘭谷先生,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生于金代,幼年就遭遇亡國之變。曾作雜劇16種,今僅存3種,《梧桐雨》是其代表作。雜劇之所以取名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因為白居易《長恨歌》中有句曰:“春風(fēng)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盵30]
聶石樵先生則評論道:“《梧桐雨》是白樸依據(jù)白居易《長恨歌》再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是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但是在題材的處理上與《長恨歌》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是刪除了道士訪仙一節(jié),而以楊貴妃死后唐明皇陷入深邃的沉思為終結(jié)?!盵31]
的確,白樸為自己的雜劇命名《梧桐雨》是突出了一種凄涼的氛圍。其第四折中的一些唱詞反映了該雜劇與《長恨歌》的關(guān)系。例如,明皇唱道:“妃子呵,常記得千秋節(jié),華清宮宴樂;七夕會,長生殿乞巧:誓愿學(xué)連理枝比翼鳥;誰想你乘彩鳳,返丹霄,命夭。”[32]又唱道:“長生殿那一宵,轉(zhuǎn)回廊,說誓約,不合對梧桐并肩靠。”[33]這些都能透露出雜劇與白詩的關(guān)系,也突出了華清宮長生殿的悲切空間感。但由于刪掉了道士見太真一節(jié)而代之以楊妃在長生殿排宴邀明皇駕臨的短夢,削弱了其感人的力度。
這里要重點說說《長生殿》。作者為清代初期人洪昇(1645—1704),他字昉思,號稗畦、稗村等,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八錾谝粋€富裕的士大夫家庭,早歲拜文壇名宿毛先舒、陸繁弨為師,接受了良好的文學(xué)熏陶?!闀N游京師時,受業(yè)于名詩人王士禎,得詩法于施閏章,又結(jié)交詩友朱彝尊、查慎行、趙執(zhí)信、毛奇齡、吳人等,所作詩歌高超閑淡,不落俗境。從二十歲起至四十五歲止,洪昇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學(xué)生,沒有擔(dān)任過一官半職。1689年因為在佟皇后喪期內(nèi)觀演《長生殿》而得罪,被革去監(jiān)生……1704年,他在浙江吳興潯溪酒醉后不幸失足落水而死?!盵34]
洪昇一生創(chuàng)作傳奇和雜劇九種(一說十余種)。今僅存二種,一為傳奇《長生殿》,二為雜劇《四嬋娟》。此外尚有詩集多種。
《長生殿》傳奇共二卷,五十出,是一部大戲。作者在《自序》和《例言》中說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宗旨。他在《自序》中說:“余覽白樂天《長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劇,輒作數(shù)日惡。南曲《驚鴻》一記,未免涉穢。從來傳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場;而近乃子虛烏有,動寫情詞贈答,數(shù)見不鮮,兼乖典則。因斷章取義,借天寶遺事,綴成此劇。凡史家穢語,概削不書,非曰匿瑕,亦要諸詩人忠厚之旨云爾?!标P(guān)于此劇的取材,寫道:“予撰此劇,止按白居易《長恨歌》、陳鴻《長恨歌傳》為之。而中間點染處,多采《天寶遺事》《楊妃全傳》?!盵35]關(guān)于劇本的命名,他在《例言》中寫道:“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游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盒情緣,以《長生殿》題名,諸同人頗賞之?!盵36]也就是說,《長生殿》傳奇是由白居易《長恨歌》衍生出來的。但長生殿只是故事的發(fā)生地之一,作者洪昇特地將它提取出來用作全劇的標(biāo)題,如他所說,是為了突出“情緣”二字。正因為有他的這部創(chuàng)作,長生殿就不再僅僅是一個宮殿的名字,而是變成了情緣的象征;變成了纏綿悱惻、海誓山盟的符號;變成了幽冥相通、亦真亦幻的化境。明皇與楊妃的故事波瀾迭起,迤邐千余年,真可謂“此恨綿綿無絕期”了。
聶石樵先生曾指出:“《長生殿》是洪昇綜合了歷代所有關(guān)于唐天寶時期的史、傳、傳奇、小說的材料撰寫而成的。其中主要的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長恨傳》、樂史《楊太真外傳》,白樸《梧桐雨》和王伯成《李太白貶夜郎》雜劇,屠隆《纟采毫記》和吳世美《驚鴻記》傳奇等。在撰寫過程中,曾三易其稿?!盵37]可知,成書于《長恨歌》之后880余年,這中間所發(fā)生的各種歷史事件和出現(xiàn)的文學(xué)作品,都在洪昇的關(guān)注視野之內(nèi)。因此,洪昇在構(gòu)建這部大戲的時候,有了很多可取的素材,也有了更大的發(fā)揮空間。
于是,《長生殿》中便增加了許多情節(jié)和眾多人物,不僅具備了史詩般的宏大敘事結(jié)構(gòu),而且還具有揭露黑暗和批判腐敗的進步性特征。例如,增加了一些宮廷生活的奢靡場景,因而也就增加了諸如高力士、李龜年、雷海青、鄭觀音、謝阿蠻、李謩等人物,而且也增加了永新、念奴等宮女。至于楊妃的親屬,如楊國忠以及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等,也在不同場合出現(xiàn)。尤其令人震撼的是,在第十五出《進果》中,表現(xiàn)了嶺南驛使快馬給楊貴妃送新鮮荔枝的細(xì)節(jié):使者依仗自己的特殊使命,不僅蠻橫驅(qū)馬踐踏農(nóng)田,還將盲人少年踐踏致死,居然毫無憐憫之心,下層百姓敢怒不敢言。
為了表現(xiàn)安祿山兵變和玄宗避難蜀地,作者除增加了叛臣安祿山一角外,還增加了哥舒翰、郭子儀、陳元(玄)禮等將帥,并特設(shè)《刺逆》一出(第三十四出),刻畫了閹人李豬兒飛檐走壁,翻宮墻入偏殿刺殺安祿山的逼真場景,以增讀者快意。
在道教方面,洪昇采用《太平廣記》卷二十《楊通幽》(出杜光庭《仙傳拾遺》)的說法,將“臨邛道士”直接說成是楊通幽。而且還設(shè)置了一些神仙,如馬嵬坡的土地、酆都城的判官、天孫織女、月主嫦娥等。
然而,《長生殿》傳奇的最大變革是增加了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尾:明皇死后靈魂飛升,到月宮同玉妃相聚,又升入天宮,這就是第五十出《重圓》所交代的結(jié)果。這個結(jié)局可以說是俗套,但由于中國古往今來的大多數(shù)讀者和觀眾的審美意識里,大團圓結(jié)局始終是一種完美、善良的追求,哪怕它并不真實。所以,這種大圓圓結(jié)局也可以說是一種必要的情感補償。
作者洪昇十分清楚,雖則是大戲《長生殿》,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應(yīng)在長生殿,但那只是定情之所,而非真正的長生之地。也就是說,長生的神話早已破滅。為了實現(xiàn)大團圓,需要增加點什么,可以信手拈來的就是佛教素材。于是,《長生殿》里施展了佛道兼容的手段。這手段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三點。
第一,用佛教的超度(來生)來詮釋道教的長生。例如,第二十五出《埋玉》中說,馬嵬坡有座佛堂,楊貴妃臨死前要去拜佛,發(fā)愿“望我佛度脫咱”,高力士也說“愿娘娘好處生天”。[38]這就是說,死亡不可避免,長生已成泡影,只好寄希望于來生,視來生為今生的延長。但此說并非洪昇自創(chuàng),而是采自宋人樂史的《楊太真外傳》(魯迅《唐宋傳奇集》收),其文與《長生殿》傳奇稍異:
逡巡,上入行宮。撫妃子出于廳門,至馬道北墻口而別之,使力士賜死。妃泣涕嗚咽,語不勝情,乃曰:“愿大家好住。妾誠負(fù)國恩,死無恨矣。乞容禮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绷κ克炜O于佛堂前之梨樹下。[39]
這里說的是明皇祝愿妃子找個好地方托生,高力士奉命動手勒死貴妃,倒是洪昇將高力士刻畫得有人情味了。
第二,用佛教的輪回轉(zhuǎn)生說詮釋生命的重復(fù)。重復(fù)也是一種延續(xù)。《長生殿》中一直稱楊玉環(huán)為蓬萊仙子,到最后才宣布李隆基為孔升真人。其第五十出,仙女宣讀玉帝玉旨:
玉帝敕諭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huán):“咨爾二人,本系元始孔升真人、蓬萊仙子。因小譴,暫住人間。今謫限已滿,準(zhǔn)天孫所奏,鑒爾情深,命居忉利天宮,永為夫婦。如敕奉行?!盵40]
說明皇是孔升真人轉(zhuǎn)世,楊貴妃是蓬萊仙子轉(zhuǎn)世,這種輪回轉(zhuǎn)世說來自印度,來自佛教,具體論述可參見拙著,[41]此不贅述。
這里要說的是,洪昇所說的孔升真人轉(zhuǎn)世,也不是他的發(fā)明,而是借用了前人的說法。在清人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第一百回,講述了道人楊通幽為明皇尋找楊貴妃魂魄的故事。故事中,仙人張果向楊通幽介紹了明皇與貴妃的前因后果:
元始孔升真人在太極宮聽講時與蕊珠仙女相視而笑,犯下戒律,謫墮塵凡,罰作女身為帝王嬪妃,即隋煬帝的寵妃朱貴兒。貴兒再世,便是大唐開元天子李隆基了。煬帝前生,乃終南山一個怪鼠,因竊食了九華宮皇甫真君的丹藥,被真君縛于石室中一千三百年;他在石室潛心靜修,立志欲作人身,享人間富貴。那孔升真人偶過九華宮,知怪鼠被縛多年,憐他潛修已久,力勸皇甫真君,暫放他往生人世,享些富貴,酬其夙志,亦可鼓勵來生悔過修行之念。有此一勸,結(jié)下宿緣。此時適當(dāng)隋運將終,獨孤后妒悍,上帝不悅,皇甫真人因奏請將怪鼠托生為煬帝,以應(yīng)劫運。恰好孔升真人亦得罪降謫為朱貴兒,遂以宿緣而得相聚,不意又與煬帝結(jié)下再世姻緣,因又轉(zhuǎn)生為唐天子,未能即復(fù)仙班。煬帝的后身即楊妃是也。煬帝既為帝王,怪性復(fù)發(fā),驕淫暴虐;況有殺逆大罪,上帝震怒,只判與十三年皇位,酬其一千三百年靜修之志;不許善終,敕以白練系頸而死,罰轉(zhuǎn)女身,仍姓楊氏,與朱貴兒后身完結(jié)孽緣,仍以白練系死,然后還去陰司,候結(jié)那殺逆淫暴的罪案。當(dāng)他為妃時,又恃寵造孽,罪上加罪。[42]
我們從《隋唐演義》褚人獲的《序》中得知,這個孔升真人轉(zhuǎn)世的說法也不是他發(fā)明的,他說:“昔籜庵袁先生曾示予所藏《逸史》,載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huán)再世因緣事,殊新異可喜。因與商酌,編入本傳,以為一部之始終?!盵43]他說的籜庵袁先生,即明末清初的小說家袁韞玉。譚正璧先生曾提到袁韞玉《隋史遺文》、林翰《隋唐兩朝志傳》等書,說:“清褚人獲重編《隋唐演義》,于此諸書都多所取資,可謂集諸書之大成者?!盵44]可知袁韞玉熟悉隋唐小說,他所藏的《逸史》即唐人盧肇的《逸史》。但袁韞玉所藏《逸史》已佚,現(xiàn)存的佚文中并無孔升真人轉(zhuǎn)世的文字。
第三,用佛教的忉利天境界詮釋生命的歸宿。明皇和貴妃在月宮相會,奉玉帝玉旨,他們二人“笑騎雙飛鳳,瀟灑到天宮”。這個天宮就是忉利天宮,佛教又稱三十三天,梵文trayastrmsa。總之,洪昇在《長生殿》自序中強調(diào)了全劇結(jié)局的虛幻縹緲:“要之,廣寒聽曲之時,即游仙上升之日。雙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緣總歸虛幻,清夜聞鐘,夫亦可以蘧然夢覺矣?!盵45]其實,生忉利天只是想象,“情緣總歸虛幻”才是其本意。
人們熟知長生殿的文學(xué)因緣,卻很少有人知道它與密教的因緣。
這里首先要說說武后與佛教的關(guān)系。據(jù)《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武則天稱制以后,自我神化,改東都洛陽為“神都”,自稱“圣母神皇”;利用沙門偽撰《大云經(jīng)》,令諸州各置大云寺,總度僧千人;于載初二年(690)九月九日“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天授二年(691)“夏四月,令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46]
其中,關(guān)于“神皇”和《大云經(jīng)》等案,湯用彤先生有詳考,曰:“中宗繼位,武后乃亟謀篡位,遂大造符瑞圖讖,以期移天下之觀聽。垂拱四年(688)四月(或五月),武承嗣偽造瑞石,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钣褐萏仆┍矸Q獲之于洛水?;侍蟠髳?號其石為寶圖。六月又得瑞石于汜水,是曰‘廣武銘’。文略曰:‘……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饛目諄?摩頂為授記。光宅四天下,八表一時至?!松w暗示女子武媚當(dāng)為天子,而摩頂授記,則實暗指《大云經(jīng)》讖之事。”“現(xiàn)英國倫敦博物館藏敦煌寫本有武后登極讖疏者,中疏《大云經(jīng)》,按《東域錄》有《大云經(jīng)神皇授記義疏》一卷,想即此也?!盵47]
武后革命之后,便頻頻改元、大赦、大酺、加尊號等。其所加尊號,均與佛教有關(guān)。
由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印象:第一,武則天是把洛陽當(dāng)做自己的政治發(fā)祥地,故號為“神都”,革唐命的同時似乎也顛倒了兩都的主次;第二,她奪位過程中得到佛教信徒的有力支持,使自己成了佛教神明彌勒的化身,所以她大力弘揚佛法,將唐初既定的佛道次序顛倒了過來;第三,她大力支持佛經(jīng)翻譯,翻經(jīng)院所在的洛陽“佛授記寺”的命名當(dāng)來自汜水瑞石“廣武銘”。
武后所居之長生殿,多在洛陽宮。據(jù)《佛祖統(tǒng)紀(jì)校注》卷三十:
圣歷二年(699)十月,詔講于佛授記寺講堂,京師地皆震動。即日召對長生殿。師乃指殿隅金師子,謂《大經(jīng)》理深事廣,文博義幽。非入理圣人無以達其奧,是以立見邊之喻,曉無涯之法。金況法界體,師子喻法界用。其中立為五教:一愚法聲聞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乘圓教。則天豁然領(lǐng)解,乃著其說為《金師子章》。[48]
這段文字說的是法藏法師的事跡。其中的長生殿,即洛陽宮長生殿,因為佛授記寺在洛陽。據(jù)《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外郭城》條,徐松注曰:“薛懷義于建春門內(nèi)敬愛寺別造殿宇,改名佛授記寺。”[49]
法藏在佛授記寺講經(jīng),當(dāng)日被召進長生殿,所以此長生殿不可能在長安大明宮。
法藏在長生殿受召對事,亦見于《佛祖統(tǒng)紀(jì)校注》卷四十、《釋氏稽古略》卷三等。尤其是《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明確寫道法藏在“東都佛授記寺講新《華嚴(yán)經(jīng)》”。[50]
武后執(zhí)政晚期,欲斂天下僧尼之錢建大像,拒不聽從大臣們勸諫,而張廷珪依佛言相諫著效。據(jù)《舊唐書·張廷珪傳》:
長安中,累遷監(jiān)察御史。則天稅天下僧尼出錢,欲于白司馬坂營建大像。廷珪上疏諫……則天從其言,即停所作,仍于長生殿召見,深賞慰之。[51]
此事因與佛教相關(guān),故佛教文獻中也多有記載,如《(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匯考》卷二、《佛祖歷代通載》卷十二等。
“長安”為武后最后的年號,此事發(fā)生于則天晚年。據(jù)《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jì)》,她于大足元年(701)“冬十月,幸京師,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安。”長安三年(703)“冬十月丙寅,駕還神都。乙酉,至自京師。”[52]也就是說,她接見張廷珪的長生殿在長安大明宮。值得注意的是,武則天大隊人馬從長安回洛陽,全程約370公里,從丙寅到乙酉整整20天,平均每天行進約18.5公里。
唐代京師長安城大明宮中有長生殿。據(jù)《舊唐書·肅宗本紀(jì)》:肅宗為玄宗第三子?!白灾俅翰辉?聞上皇登遐,不勝哀悸,因茲大漸。乙丑,詔皇太子監(jiān)國?!∶?宣遺詔。是日,上崩于長生殿,年五十二。”[53]即是說,肅宗大漸和崩逝都在大明宮的長生殿,說明那里是他的寢殿。
《舊唐書·越王係傳》記載,長生殿里曾發(fā)生驚險一幕。原來,越王係,本名儋,肅宗第二子,于乾元二年(759)七月,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與李光弼討伐史思明,但他并未親征。乾元三年四月又被改封越王。寶應(yīng)元年(762)四月,肅宗寢疾彌留之際,皇太子監(jiān)國。此時,張皇后因與中官李輔國有隙,便想趁機除掉李輔國。她先找來太子,勸他出手,說李輔國和內(nèi)侍程元振二人“將圖謀不軌,若不誅之,禍在頃刻?!钡佑X得此二人是父皇陛下重用的內(nèi)臣,在陛下病危時出手會驚擾陛下,未同意。張皇后覺得太子心軟,不能共謀大事,便找來了越王係。越王係與張皇后一拍即合。于是,張皇后便“令內(nèi)謁者監(jiān)段恒俊與越王謀,召中官有武勇者二百餘人,授甲于長生殿。是月乙丑,皇后矯詔召太子,程元振伺知之,告輔國”。[54]事情至此,已經(jīng)有點像宮廷政變了。很難揣摩“皇后矯詔召太子”的用意。幸虧程元振和李輔國有所準(zhǔn)備,阻止太子入內(nèi),并將越王係、段恒俊等百余人逮捕,將張皇后禁于別殿。當(dāng)天,李輔國便將皇后和越王係害死。
關(guān)于這一事件,有多種文獻記錄,細(xì)節(jié)或有參差,內(nèi)容大致相同。如《資治通鑒》卷二二二記當(dāng)天夜里事曰:“是夜,輔國、元振勒兵三殿,收捕越王係、段恒俊及知內(nèi)侍省事朱光輝等百余人,系之。以太子之命遣后于別殿。時上在長生殿,使者逼后下殿,并左右數(shù)十人幽于后宮,宦官、宮人皆驚駭逃散。丁卯,上崩。輔國等殺后并係及兗王僩?!盵55]
總之,這是一段迷案,真相若何,今人已無從揭示。我們知道的是,肅宗駕崩之后,大明宮的長生殿便不再用作寢殿,而是用作皇家的內(nèi)道場,即轉(zhuǎn)為皇帝灌頂、祈福的密教道場了。
據(jù)《大宋僧史略》卷二:
代宗初喜祠祀,未重釋氏。而宰臣元載、杜鴻漸、王縉,皆歸向佛僧(王縉造寶應(yīng)寺)。代宗嘗問福業(yè)報應(yīng)事,元載因而啟奏,由是信之過甚。常令僧百余人于宮中,陳佛像、經(jīng),教念誦,謂之“內(nèi)道場”,供養(yǎng)甚貴,出入乘廄馬,度支具廩給。[56]
代宗朝最早出入長生殿內(nèi)道場的是密宗大德不空三藏(即不空金剛)。他被稱為“長生殿內(nèi)道場三朝傳法灌頂三藏和上”,又稱“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作為玄、肅、代三朝國師,又是中國佛教密宗的二祖(實際創(chuàng)始人)。代宗時的長生殿內(nèi)道場有一批常住僧人,專門負(fù)責(zé)日常念經(jīng),被稱為“長生殿道場念誦沙門”,有覺超、元皎、惠海等知名大德,均為不空三藏的弟子。
不空三藏的弟子惠果也受到代宗賞識。據(jù)無名氏的《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大歷六年(771),代宗皇帝曾請惠果到長生殿問話?;实塾^看了惠果演示的成就,大喜。大歷九年(774),不空三藏圓寂,惠果更受到代宗的尊崇。大歷十年(775),皇帝特地在青龍寺側(cè)賜東塔院一所,準(zhǔn)予設(shè)置毗盧遮那灌頂?shù)缊?。大歷十一年(776),代宗病,經(jīng)惠果加持,皇帝應(yīng)時痊愈。不久,華陽公主病,經(jīng)惠果加持,三日得愈;后又病,又加持,立愈?;实鄞髳?賜絹一百匹,衣一對。大歷十三年(778),代宗請惠果坐國師位。也就是說,此時的惠果成了長生殿內(nèi)道場灌頂大阿阇梨,主導(dǎo)內(nèi)道場大曼荼羅灌頂儀式。代宗去世后,惠果在德宗朝依然受到尊崇。據(jù)《大唐青龍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狀》:“貞元六年四月□曰,奉勅令,僧惠果入內(nèi),于長生殿為國持念。在內(nèi)七十余日,放歸。每人賜絹三十匹,茶二十串。”[57]貞元為德宗年號,其六年為公元790年。這說明德宗朝長生殿仍為密教道場,惠果仍為灌頂國師。
大明宮長生殿作為內(nèi)道場,一直持續(xù)到文宗時代。據(jù)《佛祖統(tǒng)紀(jì)校注》卷四十三:
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翰林學(xué)士李訓(xùn)請罷長生殿內(nèi)道場,沙汰僧尼偽濫者。是日,除大內(nèi)靈像。夜大風(fēng),含元殿四鴟吻皆震墜,拔殿前樹者三,壞金吾仗館舍內(nèi)外標(biāo)觀、城門數(shù)十所,光化門、西城俱壞,士民震恐。帝以訓(xùn)所請忤天意,亟下勅停前沙汰,復(fù)立大內(nèi)儀像,風(fēng)始息。[58]
很明顯,中宗罷長生殿內(nèi)道場、沙汰僧尼是會昌法難的先聲。到武宗時,法難成真,長生殿內(nèi)道場自然被關(guān)閉,厥后便不復(fù)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