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子
臨近年關,城市地鐵也在沖里程KPI(關鍵績效指標)。
12月1日,武漢地鐵5號線調(diào)整工程開通試運營,與5號線貫通運行。線路向南新增兩站,改善周邊約20萬人的出行。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除武漢外,成都、廣州、北京、深圳、重慶等城市也官宣了地鐵新消息,多條線路計劃在年底開通運營。如此一來,城市地鐵運營里程排名也將重新洗牌。
從交通運輸部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看,截至2022年底,北京運營里程達797.3公里,位列第二,僅次于上海的825公里。不過,隨著2023年北京17號線北段、16號線剩余段共30余公里路線開通,北京軌交里程將超越上海,重返榜首。
競爭最激烈的是第三、四名,近三年來,廣、深、漢、蓉四城輪番上位。2020年底,成都同時開通5條地鐵線,新增200多公里,總里程躍升至全國第三名。轉年,廣州18號線開通,回升到第三名,而深圳跌至第六名。到2022年,深圳以0.8公里的優(yōu)勢領先成都,排名第四,成都、杭州、武漢緊隨其后,均躋身“500公里俱樂部”。
國內(nèi)城市地鐵建設始于1965年,但超90%的城市地鐵是近十年集中開通的。從2012年到2022年,全國新增38個開通地鐵的城市。相比里程競賽,更引發(fā)關注的是“里程排名與客運強度排名倒掛”現(xiàn)象。
據(jù)交通運輸部統(tǒng)計,2023年10月,全國城市軌交日均客運強度為每公里0.869萬人次。僅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西安、長沙、南昌、哈爾濱、蘭州等10城的客運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不到開通城軌(包括地鐵、輕軌等)城市數(shù)量的1/5。在軌交里程前十榜中,杭州、武漢、重慶等城市的客運強度處于相對低位。
客流跟不上地鐵擴建速度,城市為何仍在爭相申報地鐵新建線路?
軌道交通專家沈景炎有一個理論:一座城市的第一條地鐵建成后,大約能分擔整個城市5%左右的運力;形成線網(wǎng)規(guī)劃后,運力將達到50%左右,極大降低城市交通壓力。
從交通運輸角度考察,“城市公共交通分擔率”更能凸顯地鐵的實際功用。據(jù)城軌協(xié)會統(tǒng)計,2022年,國內(nèi)城市軌交客運量占公共交通客運總量分擔比率達45.82%,比上年提升2.45個百分點。其中,上海分擔率最高,達到70%,深圳、廣州、杭州超過60%。
但若放眼全球,東京地鐵分擔了90%以上的公交出行,紐約地鐵的公交分擔率在85%左右。擴建之余,國內(nèi)各中心城市在提高軌道交通的分擔率這一課題上,顯然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45/2023 總第1119期
短劇就是長劇比較極端的元素的濃縮版本。說實話現(xiàn)在的長劇越來越長,長出來的都靠套路,小說東拼西湊,劇本東拼西湊,音樂東拼西湊……既然長劇如此無聊,那么就讓無聊再濃縮一些吧。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武漢的地鐵和商業(yè)結合得很好,店鋪租金應該是一大營收。(@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