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捷,王 海,朱文淼,賴麗雅
(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 廣東 梅州 514071)
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指發(fā)生在結腸或直腸的癌癥,該病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且男性較女性更為高發(fā)[1]。結直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多認為是環(huán)境、飲食習慣、遺傳等多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發(fā)生結直腸癌后早期通常無明顯癥狀,一旦進展至晚期,會很大程度降低患者預后效果,導致生存時間明顯縮短,因此需及時進行準確的診斷和評估,予以針對性治療[2]。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的預后情況與病理類型密切相關,通過影像學表現(xiàn)明確診斷腫瘤病理類型,有助于預后的評估和治療方案的選擇[3]。多層螺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目前診斷結直腸癌的常用檢查方法之一,相較于普通CT,多層螺旋CT具有可容積掃描、多維重建、掃描速度快等優(yōu)勢,在結直腸癌診斷中發(fā)揮了重要價值[4]。不過結直腸癌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表現(xiàn)與病理類型的關系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6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觀察,以為臨床診治結直腸癌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6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1例,女性35例,年齡范圍27~79歲,平均年齡(57.43±9.36)歲;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19~28 kg/m2,平均(22.51±2.47)kg/m2。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5]中的標準,經(jīng)病理學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②入組前未接受放化療等治療;③血液系統(tǒng)、免疫功能正常;④認知、溝通能力正常、配合度佳;⑤有完整的病歷資料;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重大器官功能不全;②合并意識障礙、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患;③合并精神疾?。虎苋焉锲?、哺乳期婦女;⑤合并嚴重急癥需接受搶救;⑥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⑦既往腸道手術史;⑧中途退出。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層螺旋CT(佳能Aquilion ONE TSX-301C 320排CT)檢查,并在術后進行病理檢查。多層螺旋CT檢查前對患者進行腸道清潔,檢查前2 d予以半流質飲食,檢查前1 d予以流質飲食,檢查前1 d晚上予以甘露醇250 mL口服。檢查當天灌腸清潔,檢查時取仰臥位,設置好參數(shù)(管電流、管電壓、掃描層厚、層間距、螺距依次為100 mA、120 kV、0.5 mm、0.5 mm、0.8)后沿掃描范圍(膈頂直至恥骨聯(lián)合下緣水平)掃查。完成平掃之后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將碘海醇(通用電氣藥業(yè)<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97)60~80 mL經(jīng)肘靜脈注入,流率2.5~3.0 mL/s,行動態(tài)增強掃描,動靜脈期掃描時間分別為20~30 s、60~70 s,完成后行圖像后處理。選擇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技術進行圖像后處理。由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專業(yè)醫(yī)師獨立閱片,在出現(xiàn)分歧時由一名上級醫(yī)師參與共同閱片。
觀察結直腸癌患者的周圍脂肪密度增高、血管增粗、平掃CT值、增強CT值、腫瘤強化等CT征象,評估其病理類型,并分析不同病理類型結直腸癌的多層螺旋CT影像學表現(xiàn)。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高分化腺癌無周圍脂肪密度增高、無血管增粗的構成比高于低分化腺癌與黏液腺癌;中高分化腺癌平掃CT值與增強CT值大于低分化腺癌與黏液腺癌;中高分化腺癌腫瘤強化均勻的構成比高于低分化腺癌與黏液腺癌,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種病理類型的結直腸癌發(fā)生淋巴結轉移、遠處臟器轉移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病理類型的CT征象對比
結直腸癌又稱為大腸癌,是指大腸上皮來源的癌癥,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中以直腸癌最常見,其次為結腸癌,在病理類型上又以腺癌多見,鱗癌極少。結直腸癌作為全球范圍內第三大最常見惡性腫瘤,是導致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針對結直腸癌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6]。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癥狀,患者有時可能出現(xiàn)腹瀉、便秘等非特異性表現(xiàn),容易被忽視,導致許多患者發(fā)現(xiàn)后病情已進展至晚期階段,預后效果顯著降低[7]。目前認為,對結直腸癌進行準確診斷及評估,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jù),是改善結直腸癌患者預后效果的關鍵。
目前臨床診斷結直腸癌的方式較多,其中CT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在結直腸癌診斷中發(fā)揮了一定價值,不過普通的CT對直腸壁層次的顯示效果不佳,且對于腸壁內腫瘤的發(fā)展情況難以有效顯示處理,較難區(qū)分其有無突破黏膜下層,對于固有肌層的侵襲情況、淋巴結轉移情況也無法有效明確[8]。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設備的不斷更新,多層螺旋CT的應用使結直腸癌的診斷得到新的進展,多層螺旋CT具有可容積掃描、多維度重建、掃描速度快等優(yōu)勢,其能將患者腫瘤形態(tài)、位置、病變范圍、轉移情況清晰顯示出來,并能顯示微小病灶[9-10]。多層螺旋CT圖像處理質量較高,其還具有較高的時間、空間分辨率,通過增強掃描、容積掃描,能提高病灶顯示效果,將病灶生長特征、侵犯情況更清晰地顯示出來[11-12]。
結直腸癌病理類型常見腺癌、黏液腺癌,腺癌有低、中、高三種分化程度之分,低分化腺癌以實體型癌巢為主要組成部分,中分化腺癌是由腺體、實體型癌巢混合而成,高分化腺癌的癌巢則由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的腺體構成,癌組織可對黏膜下層、肌層廣泛浸潤[13-14]。低分化癌往往預后較差,高分化癌較低分化腺癌及黏膜腺癌的淋巴結轉移風險更低,預后相對更好,黏膜腺癌的淋巴結轉移風險較高,同時也有較高的腹膜散播轉移風險,遠期生存率低下[15-16]。本研究對結直腸癌進行多層螺旋CT檢查發(fā)現(xiàn),低分化腺癌與黏液腺癌、中高分化腺癌的周圍脂肪密度增高、血管增粗、平掃CT值、增強CT值、腫瘤強化等CT征象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在平掃和增強CT值上,黏液腺癌患者較中高分化腺癌患者更低,增強掃描多表現(xiàn)出不均勻強化征象,可能是因為黏液腺癌的癌巢有50%以上含黏液,在印戒細胞癌中也大量存在,故在CT值上與實體型癌巢相比更低,增強掃描時,也往往表現(xiàn)出強化不明顯的征象[17-18]。本次研究可見許多黏液腺癌患者存在周圍脂肪密度增高、部分血管增粗的CT征象。低分化腺癌的平掃密度也較低,增強后呈現(xiàn)出強化不均勻的表現(xiàn),而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掃密度較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均更高,大部分病灶密度較為均勻,增強后明顯強化。在病理上,相較于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更多表現(xiàn)為實體型癌巢,但在CT表現(xiàn)上看,低分化腺癌較中高分化腺癌平掃、增強CT值均更低,其原因可能是低分化腺癌壞死現(xiàn)象更多。由此可見,在增強掃描后,增強CT值高的結直腸癌往往有更大可能是中高分化腺癌。不過在周圍脂肪密度增高、血管增粗、腫瘤不均勻強化上,低分化腺癌的概率較高中分化腺癌明顯更高,從淋巴結轉移情況上看,中高分化腺癌較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更高,也印證了低分化腺癌的惡性程度高和預后不良的特點[19-20]。
綜上所述,結直腸癌采用多層螺旋CT檢查的可靠性高,也有助于判斷不同的病理類型,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