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萍
摘? 要:《歸去來兮辭并序》是陶淵明的人生宣言,由此可以探究陶淵明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他在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guān)系時選擇適性,是為第一重境界;他在處理自己與時代的關(guān)系時選擇出世,是為第二重境界,他在處理自己與天命的關(guān)系時選擇安命,是為第三重境界。陶淵明的三重人生境界揭示了他成為一位身體力行的隱士的心路歷程,并對其創(chuàng)作風格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人生境界
陶淵明出身官宦之家,早年曾受儒家教育,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的志向,20歲開始游宦生涯,以謀生路。從29歲到41歲的12年間,他多次出仕又多次歸隱。公元405年,他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即辭官回家,從此再未做官??梢哉f,《歸去來兮辭并序》是他辭別官場的宣言,標志著他的人生轉(zhuǎn)折點,他從此專注于田園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
解讀此文,眾多學者將關(guān)注點放在陶淵明隱與仕、悲與歡、儒與道的矛盾上。在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歸去來兮辭并序》的教學中,我們重點探求他沖出這些矛盾與掙扎的原始動力,探究他為何成為木心口中的“中國文學的塔外人”。從身到心,外化為文,陶淵明具備了不同于其他文人的隱士特性。從《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看陶淵明內(nèi)心世界呈現(xiàn)出的三重人生境界,可知其作出人生重大選擇的根本原因。
一、第一重境界:適性
如果說中國古代文人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呈現(xiàn)出一定共性,那么文人們不同的氣質(zhì)與個性則使他們風貌、創(chuàng)作風格千差萬別。張狂不羈的李白詩風豪邁飄逸,憂國憂民的杜甫詩風沉郁頓挫,愛好禪境的王維詩風淡遠恬靜……這表明個性是文人形成不同寫作風格的重大因素。陶淵明雖然自幼研習儒家經(jīng)典,也曾有高遠的志向,但他天性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他直接道出“眷然有‘歸歟之情”的原因就是“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我們能找到他順應天性后的內(nèi)心轉(zhuǎn)變:“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流露出他即將返回田園的輕松,“眄庭柯”“倚南窗”“園日涉”“策扶老以流憩”洋溢著回歸田園后日常生活的歡愉。陶淵明的“自然與田園”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還是一個與官場形成對立的“心理空間”,更是寄予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審美空間”。如果說官場生活讓他產(chǎn)生了“心為形役”的感覺,那么回歸自然則讓他擺脫了官場煩瑣的事務和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享受到了稚子繞膝的天倫之樂,與親人話家常、與鄰人言農(nóng)事的輕松自在,以及“樂琴書”“命巾車”“棹孤舟”“尋壑”“經(jīng)丘”的生命自由。他不僅從自然中感受到景色的優(yōu)美,更用合乎自然不加雕飾的方式把這種風景和生活描述出來,如“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體現(xiàn)出靜穆淡遠、樸素自然的美感。
遠離官場,回歸自然與田園,是他愛好自然與自由的天性使然。41歲的他終于能夠勇敢地面對自己并順應天性,連生計都可以置之度外,這使他成為真正的隱士,既不是為當神仙而修道的隱士,也不是用身處江海巖穴以求得日后的仕進,“身在林泉,心在魏闕”的隱士,更不是用枯槁憔悴的方式來對抗無道社會的隱士。從《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隱很純粹,基于對田園和自由的熱愛,是順應天性的選擇。
二、第二重境界:出世
陶淵明年少時受儒家思想影響,《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也寫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在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他有過“猛志逸四?!钡闹鞠?,即便世風不古,他也該走向“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然而他最終與官場決裂,即便朝廷多次征召,他也不為所動。如果說適性是陶淵明辭別官場最直接的原因,那么社會與時代則是一個漫長的、潛在的促使他經(jīng)歷從入世到出世這一價值觀念轉(zhuǎn)變的重要因素。
蕭統(tǒng)認為陶淵明“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陶淵明傳》),這是他出世的原因之一。此外,陶淵明身處東晉末年,朝廷層面,先有桓溫、桓玄挾天子以號令天下,東晉皇室名存實亡,后有劉裕改朝換代,東晉滅亡;民間層面,社會因政權(quán)更迭頻繁而戰(zhàn)爭頻仍,時局動蕩,民不聊生。在這樣一個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證的大動亂時代,陶淵明斷斷續(xù)續(xù)做了十幾年的小官,認識到了官場的污濁不堪,認識到了個人力量的渺小。現(xiàn)實擊碎了他的理想,他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坦言“覺今是而昨非”,在《飲酒·其十九》中也直言“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年輕時兼濟蒼生的理想,在覺悟后的自己看來是“誤入塵網(wǎng)中”。
他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感嘆:“如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面對與內(nèi)心相違的世道,他不像一些政治家與世俯仰,與時周旋,也不像孔子教授弟子“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般地韜光養(yǎng)晦,而是走到了年輕時理想的對立面,通過出世,構(gòu)建一個“桃花源”直抵自己的理想世界。而我們還能夠在《歸去來兮辭并序》中讀到淡遠之外的一點“孤獨”之感,欣喜之外的一點“隱憂”之意,或許是因為他是一個出世但又不絕世的隱士吧。
三、第三重境界:安命
隨著對社會與時代的失望,濟世理想的破滅,他在天性的指引下,走向了出世的隱者之路,即便過著清貧的生活,承受著親自勞作的辛苦,他也甘之如飴。這與他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安命”密不可分。
“安命”的第一層含義是安于短暫的生命,這源于他對生命本真的體悟?!稓w去來兮辭并序》中記錄了他觀察自然、感受自然得到的領(lǐng)悟?!吧迫f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彼麖淖匀恢形虻萌f物都按照自然規(guī)律生長,而人的一生也遵循著生命的規(guī)律,他對短暫的生命釋然,覺得應該讓有限的人生順遂自己的心意,“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安命的背后是順應命運,既不過度悲傷也不激烈反抗,而是坦然接受,用一種淡然平和的態(tài)度與之達成和解。
“安命”的第二層含義是安于清貧的生活,這源于他對“道”的追求。陶淵明在對過去的仕宦生活做了充分的否定后,熱情洋溢地抒發(fā)歸園田居后的樂趣,并在這種對照中肯定了當下的生活?!稓w去來兮辭并序》中“富貴非吾愿”,明確地表明了其心志與追求,這在他的另一組詩篇《詠貧士》中更為明顯。
詠貧士·其一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
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馀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
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
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
詠貧士·其五
袁安困積雪,邈然不可干。
阮公見錢入,即日棄其官。
芻槁有常溫,采莒足朝餐。
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
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
至德冠邦閭,清節(jié)映西關(guān)。
在這組詩中,陶淵明以古代貧士自況,表明自己并不懼怕寒與饑?!爸羝埐淮?,已矣何所悲”,他慨嘆古之貧士亡逝、悲嘆失去安貧樂道的知音,這表明他不以物質(zhì)的窮困為恥,反而向往貧士的境界?!暗绖贌o戚顏”道出了陶淵明安貧的根本原因——他身處窮困而泰然自得,都是因為“道勝”。陶淵明的“道”是忠于自我的安命,他看清自己的質(zhì)性,與官場決裂,將自己托付于山水田園。他安貧樂道,這里的“天命”并不是指冥冥之中無法掌控的命運,而是指了解自己、認清自己后主動選擇的一種命運——回歸生命的本真和選擇寧靜淡遠的生活。這種堅定的人生選擇就是他的“道”,他因此戰(zhàn)勝了物質(zhì)清貧帶來的饑寒,能夠坦然面對世俗人眼中的“困窘”。他以一己之力構(gòu)建的精神高塔,撫慰了后世多少理想破滅、生活清貧的文人的心。他獨立的精神與人格,安命的人生境界,指引了后世文人對高尚節(jié)操的追求。
《歸去來兮辭并序》既是陶淵明的人生宣言,也是他人生三重境界的體現(xiàn)。適性、出世、安命,是他思考自己與自己、自己與時代、自己與天命的關(guān)系后,確立的人生選擇。由此,他結(jié)束了出仕與歸隱的掙扎,擺脫了塵網(wǎng)的束縛,成為中國歷史上身體力行的隱士,留下了一個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他的詩文古樸自然、淡遠靜穆,就像是從遠古流淌而來的清泉,蕩滌著塵世之人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