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環(huán)
母題是一個具有強力概括性和整合性特征的學科概念,它是挖掘教學資源、展開教學設計工作的核心與靈魂。在寫作教學中,以母題為綱能夠推動不同教學資源的整合,能將真實情境、真實學情、教材內容和課程目標等融合為一體。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母題思維,為學生提供更為專業(yè)和系統(tǒng)的指導,讓學生精準地解決“為什么寫”“寫什么”等不同的問題,從而創(chuàng)作出思想、情感皆有深度的作文。
母題的來源,最早可追溯到神話學領域,一些學者將其定義為“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后來在學術交融的背景下,母題被引入到了文學領域,常常被用來指代“有關于人、人生、社會的問題”等。具體來說,文學領域中的母題,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愛”“生命”“希望”“磨難”“自然”等,這些母題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和靈魂。
在母題概念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了母題思維。所謂母題思維,通俗地講就是在寫作過程中,始終圍繞母題展開,以母題作為審題立意、搜集素材和撰寫提綱的主要依據(jù),這樣的思維模式稱之為母題思維。將母題思維引用到高中寫作教學中,既能整合學生的寫作素材和寫作經(jīng)驗,還能使創(chuàng)作出的文本更具深意,繼而提升作文的整體質量。
經(jīng)過客觀的審視和深度的解讀,教師能夠理解母題及母題思維的概念,以此為基礎,將母題思維應用到作文教學中,為高中生的審題立意、素材搜集等活動提供豐富的靈感與支架,讓他們能夠有方向地閱讀和寫作。具體來說,基于母題思維的寫作教學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
基于母題思維的寫作教學,最關鍵的一步便是審題立意。審題和立意的方向若發(fā)生錯誤,后續(xù)的素材搜集、創(chuàng)意表達等活動,也就相應地失去意義。所以,教師應將母題思維融入到審題立意的環(huán)節(jié)中,引發(fā)學生的種屬聯(lián)想,讓他們能夠由一個事物的性質聯(lián)想到與之具有相似性特征的事物。換言之,在審題立意過程中,當學生能在材料和題目中提取出核心話題時,應迅速地聯(lián)想到話題的母題,這就是母題思維在審題立意環(huán)節(jié)中的真實表現(xiàn)。在確立母題后,學生的立意方向便會更加明確。因而,在審題立意環(huán)節(jié)中,要遵循“尋找核心話題——聯(lián)想母題——確定立意”的流程,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提煉立意的方法。以2021 年全國乙卷為例,作文材料中引用了漢代楊雄的名言,以“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fā),發(fā)必中矣”這一名句為載體,闡明了“只要不斷加強修養(yǎng),并付諸于實踐,便能實現(xiàn)理想”的道理。在這則作文材料的審題立意指導中,教師要秉承著“三步走”的原則,引領學生精準地提煉出立意。
第一步,尋找核心話題。由材料的主要內容看,材料始終圍繞“理想”話題,無論是列舉楊雄的例子,還是闡述古人的說法,都說明了“理想”的重要性。經(jīng)過細致分析和辯證解析后,學生可將本段材料的核心話題,定位于“理想”,后續(xù)的審題立意活動,都要以“理想”為核心。
第二步,確定作文母題。在確定“理想”話題后,要尋找與之相契合的母題。從“只有不斷加強”“再”“就能”這些關鍵詞中可以看出,實現(xiàn)理想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人不斷努力和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人成長的歷程,所以可將母題確定為“成長”。而主體是誰呢?自然是人、是每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個體。在此基礎上,另一個母題也可確定,即“自我”。由此可以推理出作文的核心母題,即“自我的成長歷程”。
第三步,提取寫作立意。經(jīng)過前兩個步驟的探索,學生既明確了作文材料中的核心話題,也確定了作文的母題。基于此,學生即可將作文的材料與現(xiàn)實生活關聯(lián)起來,從自我成長歷程的角度出發(fā),闡釋理想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圍繞理想的概念、理想的價值及理想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等進行寫作。
按照“三步走”的原則,教師要將母題思維貫穿于審題立意的全過程,指導學生提取母題、應用母題。從實踐的結果看,相比于傳統(tǒng)的審題立意教學,此種方式更契合高中生的思維成長規(guī)律,也能讓他們提煉出更為精準的立意。
在母題思維的引領下,學生不僅可以提煉出更為精準和有概括意義的立意,還能儲備更為豐富的素材。所以,為了發(fā)揮出母題思維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將母題思維貫穿于搜尋素材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建構起龐大的素材儲備庫,以便他們能夠在考場上調取不同類型的素材,豐富他們的作文內容。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人文、科學、審美等不同母題的課文,且以單元化的形式將這些課文融入到同一個單元之中。在搜尋素材時,教師要將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作為重要的素材來源,帶領學生重整和歸納教材中的課文資源,讓他們在閱讀和賞析的過程中,積累與母題有關的寫作經(jīng)驗,其中包含語言材料、典故材料、寫作手法、結構安排等。以“孤獨的人生”母題為例,教師可將研究和教學的要點,定位于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引領學生閱讀本單元的外國名著,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圣地亞哥老人、布恩迪亞家族等人物的身上,感受人生的孤獨常態(tài),分析他們是如何應對人生中的孤獨的。當學生真正理解名著的內涵,便能體會到名著蘊含的“孤獨與人生”之間的關系,初步了解闡釋“孤獨的人生”這一母題的具體方法。
此外,在母題的映射下,學生能積累語言材料,學習優(yōu)質范文中的表達方法。當學生的儲備量達到一定程度時,他們即可靈活地詮釋母題,能夠優(yōu)化作文的內容。
基于母題思維的引領和影響,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精準立意、搜尋素材,還應讓他們圍繞母題,展開創(chuàng)意化的表達,以趣味化、形象化的表達方式,重點闡釋母題。
例如,以“自我”為母題的作文,需要闡釋自我斗爭、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提升的過程,而如何才能將如此抽象化的概念解釋明白,則是學生在文本創(chuàng)作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為此,在母題思維之下,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創(chuàng)意化的表達,以名人事例、名人名言、趣味故事、真實案例等作為素材,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人與自身的斗爭過程,這樣的作文才能實現(xiàn)抽象與具象相互交融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有所提升。
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基于母題思維,開展審題立意、搜尋素材、創(chuàng)意表達等一系列的作文指導活動,幫助學生確定寫作的方向,讓他們將提前儲備的故事、思想和情感等素材,充分調動出來,從而在短時間內完成作文的立意、架構任務,創(chuàng)作出精彩的文章。在母題思維的滲透和影響下,學生逐漸形成母題意識,在考場作文或者日常寫作訓練中,能創(chuàng)造性地重整母題體系、增添新的元素和內容,自然能夠比較順暢地寫作出高質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