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雜文教學策略

      2024-01-07 15:17:02王梓睿
      基礎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摘 要】魯迅雜文具有獨特的文本價值與藝術魅力,在教學時宜采用特定的教學策略。運用朗讀法,可品味雜文用詞的精練奇崛,體會雜文句法的迂回靈動,感受雜文語意的含蓄曲折。運用互文法,可將文本置于20世紀中國艱難轉型的歷史語境和精神場域,挖掘魯迅思想的異質性,理解魯迅的立人思想與拿來主義精神;與小說文本結合,在文本的互涉對照中體認魯迅雜文的深刻意蘊。運用對話法,可感受魯迅“人間至愛者”的形象,思考魯迅精神的當代意義。

      【關鍵詞】魯迅雜文 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8-57-04

      王梓睿 /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從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研究(北京 100875)

      雜文是魯迅作品中較具代表性的文體。郜元寶認為:“魯迅的名字主要和雜文聯(lián)系在一起,他在中國文學乃至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初以小說奠定,實際貢獻卻應首推雜文,小說次之?!保?]魯迅的雜文創(chuàng)作發(fā)軔于新文化運動的“文學革命”和“思想革命”,作為其社會批評和文化批評的“投槍”和“匕首”,這些雜文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和民族心理,為思想啟蒙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空間。

      溫儒敏指出:“魯迅的雜文是對現(xiàn)實發(fā)言的‘文化批評、文明批評。雜文不是議論文,也與小說、散文不一樣,是有感而發(fā)的個性化文體?!保?]高中語文教材共選入三篇魯迅雜文,分別為《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在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單純地把它們當作議論文或是散文來教,這樣的教學策略忽略了魯迅雜文作為現(xiàn)代文學中一種獨立文體的文本價值,難免遮蔽了魯迅雜文的藝術魅力和思想容量。

      一、魯迅雜文的特點

      魯迅雜文還被稱為“雜感”“短評”或“隨筆”,直至1933年瞿秋白編選《魯迅雜感選集》才為雜文正名,并在序言中稱贊魯迅的雜文為“社會論文”與“戰(zhàn)斗的‘阜利通”[3]。自此,魯迅雜文成為一種開闊而獨立的文體走入大眾視野。學界對魯迅雜文的文體研究已經相對完備,因此本文不再對魯迅雜文作發(fā)生學意義上的追溯,僅對其特點作簡要的概括。

      魯迅雜文之“雜”,一是在于其內容駁雜、文類繁多。以《南腔北調集》為例,其中收錄論文、短評、序跋、書信等各式文章,體式、題材、風格混合多樣,無所不包。二是在于情感之復雜激蕩。魯迅雜文是主體對外部世界種種壓力、創(chuàng)傷和刺激的一種內在性轉化。在雜文中,魯迅無偽飾、無功利地表達自我、剖析自我,進而“把外界粗暴丑惡的直接的‘雜轉化為意識結構里的有條理、有意味的雜”[4]。

      既然魯迅主動將這些看似龐雜的文章歸為一類文體,就證明這類文章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與共同性。具體來說:第一,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自覺介入。正所謂“論時事”“砭痼弊”,魯迅借雜文實現(xiàn)與生存處境的深切互動,直面現(xiàn)實與人生,“對于中國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5]。第二,魯迅從不作抽象的議論或是空泛的感慨,往往將議論抒情寓于形象、深刻、多變的語言藝術中。無論是語調斬截、冷峭犀利的辯難諷刺,還是理性深邃、意緒舒緩的隨筆雜談,抑或是情意綿長的懷念追憶、委婉迂回的曲筆隱喻、真實誠懇的自我剖白,這些語言無不寄托著魯迅心事浩茫的悲憫和憂憤深廣的情懷。

      二、魯迅雜文的教學策略

      (一)運用朗讀法咀嚼語言

      錢理群認為:“通過朗讀捕捉感覺,產生感悟,這是進入魯迅世界的最好的辦法。”[6]當代文學史中,向來不乏在語言上造詣頗深的文學大師。如郭沫若之激蕩高亢,沈從文之細膩雋秀,老舍之詼諧辛辣,但卻無法一以涵括魯迅語言的風格特色。郁達夫盛贊魯迅的雜文“提供了前不見古人,而后人又絕不能追隨的風格”[7]。魯迅雜文語言呈現(xiàn)著熱烈而又冷峻、犀利而又婉曲、洗練而又深摯、半古半新、中西雜陳的特色,這些看似矛盾的風格統(tǒng)一在魯迅的筆下,使得魯迅雜文具備宜于朗讀的先天特質。通過朗讀,讀者可以感受魯迅雜文語言的獨特風格,體會其情感的沖蕩與低回,在收放跌宕之中步入魯迅雜文的深谷,感受他的精神世界。

      首先,在朗讀中品味魯迅雜文用詞的精練奇崛。魯迅雜文廣納了文言、口語、方言和外文詞等因素,他在行文中常常隨手拈攝這些詞匯,甚至有時有意濃縮重造,自鑄新詞。魯迅主張汲取文言中的精髓以彌補白話的窮乏欠缺,他常能賦予那些“將死”的文字新生,化腐朽為神奇。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以“罷”“嗚呼”“呵”“而已”等虛詞抒發(fā)感情,又以“深味”“出離”“流駛”“微漠”“殞身不恤”等古語感染情緒,形成一種頓挫之感。此外,魯迅在遣詞用字方面匠心獨運、自出機杼。他注重煉字煉詞,用詞峭拔奇警,常常以一字點睛,將文章的情感和力量都埋伏在他的詞語之中。在《為了忘卻的記念》的原稿中,“慣于長夜過春時”一詩的頷聯(lián)本為“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邊覓小詩”,定稿時魯迅將“眼”改為“忍”,“邊”改為“叢”。僅易二字,作者的義憤、悲慨之情便加深一層。在《拿來主義》中“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一句,魯迅用一個“蹩”字便刻畫出了文化投降主義者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丑態(tài)和奴顏。

      其次,在朗讀中體會魯迅雜文句法的迂回靈動。魯迅雜文詞鋒之銳利,似異峰突起,但句法又將這些兀立的奇峰加以連綴,將文意斂藏于語言的深層,使文章達到起伏錯落、收放自如、開闔有度的境界。魯迅行文好用虛詞,語多轉折。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的一段:“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xiàn)在,卻只能如此而已。”正是這些虛詞的運用,使文意每推進一層便收促、曲轉、跌宕一次。這映照了作者精神之苦悶與思想之駁雜,同時也給讀者帶來吞吐抑揚之感,引導讀者在語轉意連之中層層剝出包孕于語言外殼內的思想與情感。

      此外,魯迅雜文在句法上還雜糅了歐化語法與古文傳統(tǒng),句式長短相間,富于變化。例如《記念劉和珍君》中“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zhí)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這一長句,作者不恤筆墨、苦心經營,以劉、楊二君犧牲始末作為長定語,涵蓋了遇害的時間、地點和元兇等要素。作者對“那一天”的描述越是客觀詳盡,便越能表達出內心的悲抑、傷痛與憤慨。長句負荷的內容更為深廣,朗讀起來也讓人覺得氣力難接,自然而然地營造了凝重的氛圍。魯迅不僅擅長運用長句,而且還工于短句。短句勝在言簡意深,短促有力。例如《拿來主義》中“他占有,挑選”便表現(xiàn)了拿來主義者對外來文化批判繼承的果敢精神與自信態(tài)度。

      最后,在朗讀中感受魯迅雜文語意的含蓄曲折。魯迅雜文語言簡古凝練,“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8]。但他卻不主張發(fā)露直白、單槍直入的文風,一是因為其審美追求,“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9];二是因為政治壓迫,文網漸密,為避文禍,只能欲說還休。魯迅雜文的“閃爍其詞”“語多曲折”,使其雜文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韻致風味。在朗讀時,隱伏在文字背后的言外之意也需要讀者細心思考與推敲。例如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在追敘柔石等人被害的經歷后,作者另起一段慨嘆道“原來如此!……”。這四個字與嘆號、省略號連用,以短勝長,藏穎詞間,訴說著無言的悲哀與憤怒。為了實現(xiàn)“造語曲折”,魯迅還常采用比喻、反語、反復、象征等修辭手法,這也是在朗讀時值得反復揣摩之處。例如《拿來主義》中“大宅子”一系列比喻,整體設喻,就近取譬。這一段文字的精魂,不只在于比喻運用得形象生動,還在于綜合運用了排比、反語、引用、對偶、錯綜等修辭手法,構建了一個藝術上的整體。無論是“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的揶揄,還是“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的諷刺,作者都輕易點染,舉重若輕,以曲筆映照深刻的道理。

      (二)運用互文法探頤思想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的序言中正式提出“雜文”概念,他指出:“其實‘雜文也不是現(xiàn)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分類有益于揣摩文章,編年有利于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保?0]在魯迅看來,編年體意義上的雜文,直面現(xiàn)實,放棄虛構,是“詩史”般的文學,目的是要為時代“立此存照”[11]。因此,在教授魯迅雜文時,有必要為學生提供足以“明白時勢”“知人論世”的相關材料,形成文本間的互文性觀照,從而豐富學生對魯迅思想的理解。

      首先,將魯迅雜文置于20世紀中國艱難轉型的歷史語境和精神場域,挖掘魯迅思想的異質性,尋繹魯迅雜文的精神命脈。周海嬰認為,尋求對魯迅的理解,關鍵在于對魯迅的精神作出概括。“立人為本”是魯迅精神的靈魂。拿來主義是魯迅精神與人格的眼睛,體現(xiàn)的是他的氣度、視野和眼光。[12]“三一八”慘案后,朱自清、林語堂、周作人等人都曾撰文悼念逝者,但如果將他們的文章與《記念劉和珍君》加以比較,就能夠發(fā)現(xiàn)魯迅文章的深刻之處。魯迅對時事的評騭從不止于就事論事,而是試圖揭示現(xiàn)象中的本質,戳穿統(tǒng)治者愚民的把戲,揭露掩蓋已久的奴役關系,挖掘更為深層的黑暗,喚醒民眾的自由意志。他不僅犀利地指出國民性弱點,而且還進一步挖掘其社會根源,力圖探尋人、社會與文明的病理,重塑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實現(xiàn)“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13]的政治理想。魯迅將國民劣根性的癥結歸于民族精神結構與文化心理的異化。他認為:“中國之治,理想在不攖。”[14]正是這樣“不攖”的文化與制度傳統(tǒng),形成了卑怯盲從、無信仰、無特操的國民性格,使中國社會停滯不前。因此,要想立人,就必須“掃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得能誕生的機運”[15]。然而,近代對于文化轉型無外乎西化論、復古論、折中論三種論調,從這幾種方案便可以窺見民族心理的暗角——文化復古主義者排外的蠻性,全盤西化者媚外的奴性,折中調和者安順的惰性。魯迅從人的生存與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出發(fā),立足現(xiàn)實,放眼世界,提出“拿來”。這既不是對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也不是與傳統(tǒng)文化的徹底割裂,而是以“我”為主,汲取各種思想文化,有所借鑒揚棄,熔為一爐,別立新宗。“拿來主義”體現(xiàn)了文化選擇的主體意識,它區(qū)別于“閉關主義”的自崇自大、“送去主義”的自卑自怯、“送來主義”的屈己從人。它祛除了民族心理中的自輕、自賤與自欺情緒,體現(xiàn)了文化選擇主體強大的主動性、自信力和辨別力。

      其次,將魯迅雜文置于諸多魯迅作品之中,在文本的互涉對照中體認魯迅雜文的深刻意蘊?!叭话恕睉K案發(fā)生后,魯迅相繼發(fā)表了《可慘與可笑》《無花的薔薇之二》《“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空談》等文章。在文本的關聯(lián)與互映之中,魯迅所正視的“淋漓的鮮血”,不只因為“五卅慘案”“三一八慘案”“四一二政變”等事件中的屠戮者,也有許多源于那些“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16],他們可以是在血泊中閑適的文人、無聊的看客、麻木的庸眾,也可以是“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工藝、東方文明”等形成的“無物之陣”[17]。層層淤積的青年的鮮血已經令魯迅艱于呼吸,更令魯迅痛心疾首的是烙印在國民性中的健忘癥?!盁o論怎樣言行不符,名實不副,前后矛盾,撒誑造謠,蠅營狗茍,都不要緊,經過若干時候,自然被忘得干干凈凈。”[18]魯迅所謂的“記念”,不只是為了忘卻,更是為了將血痕擴大進而抵抗忘卻。因此,在魯迅的雜文和小說中,充斥著“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19],以及“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的“愚弱的國民”[20]。例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內“快活的空氣”,《祝?!分酗柺茱L俗制度與文化信仰奴役而不覺悟的祥林嫂,《阿Q正傳》中陶醉于精神勝利法的阿Q,以及未莊、魯鎮(zhèn)中由意識形態(tài)、等級制度和無數(shù)“通例”“傳統(tǒng)”組成的精致的“吃人”機制。魯迅小說中以未莊、魯鎮(zhèn)為縮影的中國社會生態(tài)圖景和以祥林嫂、孔乙己、阿Q、閏土等為代表的人物畫像,可以作為理解魯迅雜文文明批判和社會批評思想的生動注解。

      (三)運用對話法啟發(fā)思辨

      魯迅的文學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人格理想與審美理想的互融。一方面,魯迅倡導“剛健質樸”“為人生”的文學,強調關注人的生存問題。另一方面,魯迅常在其文學作品中投射理想的人格形象?!赌α_詩力說》中“剛健不撓、抱誠守真、發(fā)為雄聲”的“精神界戰(zhàn)士”和《野草》中“叛逆的猛士”“這樣的戰(zhàn)士”皆可視為其理想人格的自塑。在所有的文類中,雜文是魯迅毫無偽飾地袒露自我的精神領地。魯迅稱雜文是他“輾轉而生活于風沙中的瘢痕”[21]。在雜文中,魯迅沖蕩峻急的生命情調與深邃遼闊的人格內涵都在此表露無遺。錢理群指出:“如果看不到與‘大眾靈魂疊合在一起的‘魯迅的靈魂,至少是沒有完全讀懂魯迅的雜文。”[22]顯然,閱讀魯迅的雜文,更要與魯迅平等對話,觸摸雜文中的魯迅。

      首先,感受魯迅“人間至愛者”的形象。長期以來,大眾對魯迅存在兩種誤讀。一種是將魯迅神圣化,對其進行標簽化的解讀。這種解讀違背了魯迅本人的志意。魯迅一生輕視名譽地位,不愿做什么導師、領袖和名人,只愿成為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草一石。另一種是枉顧歷史語境,指摘魯迅的“道德瑕疵”。實際上,魯迅具有非同尋常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氣質,一旦進入魯迅的文本世界,所有對于他私德的指責與謠言便不攻自破。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魯迅雜文的文本之中,感受魯迅獨立于政治語境之外的“人間至愛者”形象,避免將魯迅形象概念化、抽象化、符號化。閱讀魯迅的雜文,時常能感受到魯迅內心深處的矛盾,希望與絕望、寂寞與吶喊、勇猛與悲哀、憤怒與悲憫、紀念與忘卻……這些二元性的詞語裂變了魯迅雜文明暗的兩極,亦統(tǒng)一于魯迅誠真博愛之中。當魯迅以堅毅的雙眸凝望黑暗時,心中飽含的卻是對大眾的憐憫與博愛。魯迅在《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中寫道:“至于文人,則不但要以熱烈的憎,向‘異己者進攻,還得以熱烈的憎,向‘死的說教者抗戰(zhàn)。在現(xiàn)在這‘可憐的時代,能殺才能生,能憎才能愛,能生與愛,才能文。”[23]這是魯迅關于生與死、愛與憎的詩性宣言,也是魯迅至愛情懷的生動詮釋。因此,魯迅的雜文中常常既有最深摯的同情,又有最強烈的悲憤。

      其次,思考魯迅精神的當代意義。“魯迅雜文是個別的,具體的,但也是一般的,抽象的。雜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文章,事件,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根有據,都是歷史的真實,但又多有一般的意義?!保?4]這也是魯迅雜文能夠常讀常新的重要原因。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在新的時代語境下,魯迅及其作品可以在何種意義上實現(xiàn)與當今讀者的對話,從而為讀者帶來精神撫慰與力量。例如自魯迅提出“立人”思想已逾百年,在這期間中國的社會條件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卻未曾有過削弱或是消解這一思想的聲音。隨著社會的進步,魯迅“立人”思想的意義得到不斷地深化,并成為一個歷久彌新的思想話題。再如魯迅提出“拿來主義”思想的語境與當今亦有相似之處,中華文化仍需在古今時間坐標和中西空間坐標之中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拿來主義對當下中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造有何借鑒啟發(fā),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參考文獻】

      [1]郜元寶.魯迅六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135.

      [2]溫儒敏.溫儒敏談讀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03.

      [3]瞿秋白.瞿秋白散文[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227.

      [4]張旭東.雜文的“自覺”:魯迅“過渡期”寫作的現(xiàn)代性與語言政治(上)[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9(1):44.

      [5]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

      [6]錢理群.在朗讀中感悟魯迅語言世界里的童年[J].語文建設,2011(10):48.

      [7]郁達夫.魯迅的偉大[J].魯迅研究月刊,2000(7):48.

      [8]郁達夫.郁達夫全集:第11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91.

      [9]魯迅.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99.

      [10]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

      [11]同[10]627.

      [12]周海嬰.魯迅究竟是誰(續(xù))[J].語文新圃,2006(12):4-7.

      [13]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7.

      [14]同[13]70.

      [15]魯迅.魯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70.

      [16]同[13]129.

      [17]魯迅.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0.

      [18]同[5]138.

      [19]同[13]447.

      [20]同[13]439.

      [21]同[5]5.

      [22]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0.

      [23]同[10]419.

      [24]王得后,錢理群.《魯迅雜文全編》前言[J].魯迅研究月刊,1992(6):49.

      【基金項目】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理論資料的搜集、整理與研究”(22&ZD309);深圳市“十四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課程模型研究”(ybzz21033)

      猜你喜歡
      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舞蹈教學策略之我見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0
      高中英語讀后續(xù)寫的教學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2
      關于高中語文修辭教學的一些看法
      中學語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關于高中語文鑒賞閱讀教學的思考
      語文知識(2014年8期)2014-02-28 22:00:33
      屯留县| 海南省| 读书| 鹤峰县| 西青区| 临朐县| 营口市| 南宁市| 灌南县| 沾益县| 吉林市| 潼南县| 广灵县| 桃源县| 珲春市| 镇雄县| 海兴县| 莒南县| 鹤山市| 筠连县| 泾阳县| 阿图什市| 循化| 博乐市| 涟水县| 阜平县| 玉田县| 方正县| 历史| 大竹县| 吴江市| 彰武县| 贡嘎县| 开阳县| 宾阳县| 巴东县| 北川| 临夏市| 盐亭县| 确山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