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明 ,陳 波 ,蔡曉珊
(1.嘉應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綿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它表征、彰顯著一所大學的氣質、品味與內涵。在大學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fā)展轉型的當下,可以預見,大學文化及其內涵發(fā)展的研究將會迎來新的機遇與繁榮。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生態(tài)文化、物質文化的鏈條中,行為文化居于中間的“樞紐”位置,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就筆者目力所及,現有大學文化研究不可謂不多,但鮮有對其基本理論及其邏輯的論述,呈現出薄弱與零碎的狀態(tài)。因此,將大學行為文化從內涵、理論、模式與結構等方面較為全面并具內在邏輯的闡明與呈現,有利于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個較為系統的基礎和框架。
概念是理論的基本元素,是構建理論大廈的基石,對大學行為文化概念的界定與內涵分析是開展相關研究的基礎。關于大學行為文化概念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精神文化的外化,是大學主體的集體性活動[1];大學行為文化就是指大學活動文化,是大學精神的動態(tài)體現,也是大學價值觀的折射[2];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主體的活動而展示出來的文化形態(tài),是大學精神、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動態(tài)體現[3]??梢园l(fā)現,現有研究雖然指出了大學行為文化的主體,但缺乏對主體的不同類別做進一步明確區(qū)分;雖然指出了行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外化”與“折射”,但沒有對其在整個文化鏈條中的與其他文化的位置與關系進行完整而又邏輯自洽的揭示,存在主體模糊和體系邏輯不完整的問題。筆者認為,所謂大學行為文化,就字面意義而言,就是通過大學主體的行為所承載和體現出來的文化。政府與社會是辦學主體,教師是辦學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大學領導與組織的服務對象,教師行為文化及基本原理及其文化邏輯結構是領導與組織行為的重要遵循與依據。學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也是辦學的成果或產品,學生行為-學風受教師行為-教風“以身作則”“身正為范”的深刻形塑。故本文“大學行為”主要是指教師的行為或行動表現。就概念體系的邏輯關系而言,大學行為文化處于大學文化五形態(tài)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其主體是人及其群體,是文化的“活”的載體,是所有文化形態(tài)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從這一意義來說,行為文化不只是精神文化外在體現的“外化”與“折射”,還是其他文化形態(tài)的“能動”與“活化”。因此,大學行為文化既是大學精神文化的折射與體現,也是制度文化直接規(guī)訓下的結果與產物,同時,還受物質文化的支撐與保障,也受生態(tài)文化的陶冶與滋養(yǎng)。
行為文化是有關人的行動和實踐的文化。大學行為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有效培育行為文化的理念基礎。馬克思指出:“我們不光要有革命口號,還要有革命的行動”,“哲學只是解釋世界,而問題是要改造世界”。大學文化建設要取得實效,成為一所真正具有“文化”的大學,就不光要有正確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先進的理念,更要有體現在每個大學人行為上的身體力行,在行動與實踐中將精神、理念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和豐富的現實成果,并使真理、理念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檢驗、豐富和發(fā)展。康德指出,人始終是一切人類組織與活動的主體,也是其目的,而絕不是、也絕不容許是為達到其他任何“高尚”目的工具與手段。因此,教師的行為是立足點與出發(fā)點。個體和個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成要素,人本身永遠是人類的最高價值、目的和歸宿,人是個體,這是以人為本的系統論判據[4]。
行為是心理和精神的外在表現。馬斯洛人的需要層次原理作為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基本原理,對大學行為文化的涵育與踐行具有根本的指導作用,可以作為大學行為文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內在邏輯依據。
1.需要層次基本原理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個體的心理及其行為表現,從而對個體采用更好的保障、激勵、預測和引導措施,以有效達成組織目標的科學[5]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組織行為學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也稱需求——動機理論[5]218。如圖1 所示:
圖1 馬斯洛需求層級金字塔模型
馬斯洛所指的“動機”一詞,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驅動人的內在力量”,而是特指人性中的善根。動機如同種子,在發(fā)芽與成長之前,種子之中已蘊藏了將來生長的一切內在潛力。人類的動機也是如此。因此,馬斯洛的動機理論其實就是人格發(fā)展理論。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中,將動機視為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求所組成,故而稱為需要層次論(Need—Hierarchy Theory)。
馬斯洛認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人,其行為與活動的動力和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從低級到高級,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宿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在1970 年新版《動機與人格》中,馬斯洛在自我實現需要之前補充了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將5 個層次補充為7個層次。7 個層次的需要可分為兩大類,較低的四個層次可稱為基本需要,又可稱之為匱乏性需要;較高的后三個層次需要可稱之為成長需要[6]11。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它引導個體去追求真善美,并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正是代表了個體最高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最佳狀態(tài)。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就是自我實現者時常會感受到極度的喜悅,體驗到心醉神迷的美妙感受。這些美妙體驗來自大自然,或音樂、或性生活等。高峰體驗使個人的認知能力發(fā)生了顯著變化,由缺失性認知發(fā)展到存在性認知,達到對存在價值的領悟和認識。自我的特性達到了相對完善的狀態(tài)。在這一狀態(tài)中,人們共享了自身最高程度的同一性[7]。馬斯洛認為,組織中的個體,其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他主張完美人性的可實現性,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美學[6]。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個人人格獲得充分發(fā)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就是人性本質的終極目的,也就是個人潛力得到充分發(fā)展。
2.需要層次原理的邏輯依據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原理是心理學和組織行為學基本原理,對社會的各類以人為主體的組織和系統,具有普遍指導性和較強解釋力。需要層次原理作為大學行為文化的邏輯依據有如下兩點:
(1)大學行為文化主體是教師。大學是一個以教師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和以資源為基礎的復雜學術組織系統,其中教師無疑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也是積極和能動的要素。在所有屬人組織中,人是第一位的,是第一要素。因此,大學行為文化建設必須明確“以人為本”“以教師的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和理念,以保障好、服務好、發(fā)展好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根本目的[8]55。
(2)教師外在行為是內在不同層次需要滿足程度的外顯。教師和科研人員既是負有傳承發(fā)展科學文化的專業(yè)人員,也具有“人”的普遍性、一般性特征,教師的發(fā)展需要也高度切合和遵循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的基本邏輯。因此,大學行為文化建設關鍵在于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滿足和激發(fā)教師發(fā)展各層次需要,使教師行為文化的層次隨著自身需要層次的滿足而提升[8]61。
一般認為,馬斯洛的需求層級模型是關于人的需要、動機和相應行為的基礎理論?;隈R斯洛的需求層級模型,麥格雷戈(MacGregor)于1960 年提出了關于人性和工作中的行為的兩個假設。他認為,管理者采用管理風格是其對人的態(tài)度以及對人性與行為的假設的函數。這兩個假設建立在對人和工作極端的假設基礎上,被稱之為X 理論和Y 理論。X 理論假設代表了基于傳統組織的胡蘿卜加大棒的假設。它的假設是:一般人是懶惰的,并且對工作具有與生俱來的反感;如果組織要實現其目標,對大多數人必須強迫、控制、指揮并用懲罰威脅;一般人都避免承擔責任,寧愿被指導、缺乏上進心并最看重安全性;激勵只出現在生理和安全層面。X 理論的核心原則是通過集權的組織體系和行使權力進行指揮和控制。麥格雷戈質疑X 理論方法對于人性是否正確以及基于該理論管理實踐的相關性。基于X 理論方法的假設,以及通過管理者職位和權力性質所行使的傳統獎勵和懲罰措施,有可能導致剝削或專制的管理風格。在X 理論的另一個極端是Y 理論,它代表了與當前研究結果一致的假設。Y 理論的中心原則是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的結合。它的假設是:對于大多數人,工作與娛樂或休息一樣自然,在服務于他們所承諾的目標時人們可以進行自我指揮和自我控制,對目標的承諾是與他們的成就相關的匯報的函數。在適當條件下,普通工作者可以學習接受并尋求責任,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能力廣泛地分布于人群之中,一般人的智力潛能僅僅得到了部分利用,與生理和安全一樣,激勵也發(fā)生在歸宿、尊重、自我實現等層級。麥格雷戈表明,Y 理論方法是促使組織成員合作的最好途徑[5]391。
總之,不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級模型還是麥格雷戈X 與Y 行為理論,我們從中發(fā)現,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原則要求,保障、滿足、激勵和引導人的不斷增長與上升的高層次需要,才能使人的潛能和積極性得到最大的發(fā)揮與實現。
大學行為文化是大學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是大學文化完整邏輯鏈條中“承先啟后”的環(huán)節(jié)和“具有能動性的”“活的”載體,處于大學文化邏輯結構的“中心”地位,對整個大學文化的構建和培育具有重要影響和價值。
首先,大學行為文化是對大學精神文化的“守望”與“詮釋”?!掇o?!穼ξ幕竦亩x是,“一群在生活方式、社會行為模式、尤其是價值觀上所表現出來的感情特質和精神品質。體現了以群體相異于他群體的文化特色”[9]。精神文化是一種“形而上”的“高級”文化形態(tài),在五類文化線性體系中處于最高層。“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對其他“形而中”及“形而下”的文化具有提升引領作用。在行為和物質層面,要把大學理念與精神轉化為自覺的辦學實踐,形塑師生員工的行為和話語規(guī)范,從而實現大學理念與實踐、思想與話語、精神與器物的有機融合。這樣,一個大學精神才會完整地呈現出來并形成大學的核心競爭力[10]107。大學校園行為審美主體在校園中的學習、研究、生活、娛樂、體育活動以及其他各種相關的社會活動都依托于大學辦學定位的校園環(huán)境文化的精神空間,這對高校師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長有很大影響。同時,高校師生行為審美主體的行為沉淀而形成的氛圍對環(huán)境的良性發(fā)展有正面作用,有助于形成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11]。
其次,大學行為文化是對大學制度文化的“踐履”與“檢驗”。制度文化是一種由精神到物質、由理論到實踐的中介文化。將理念落實到行為、將精神轉化為物質從來不是“自動的”和“無條件的”,轉化的條件就是需要適切的制度作為激勵與保障。張衛(wèi)良認為大學制度應“以人為本”,克服物化管理和工具主義、功利主義傾向,要激勵人、尊重人、鼓舞人、愛護人去追求卓越和學術個性的張揚[10]109。大學是人才聚集之地,大學是人對人所進行的生產,投入的是人、生產過程是人、產品還是人。在大學里有一條基本生產準則就是“名師出高徒”。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才能生產出高水平、高品質的“產品”。因此,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把人才當作組織最重要、最核心的資源來利用和開發(fā),把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置于以人為目的理念之下,大學核心競爭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示[10]166。另外,制度規(guī)范約束是否在大學主體承受范圍內也需要通過行為文化來檢驗,若制度文化缺乏人性的關懷,大學內部就有可能出現抗議甚至集體罷工罷學行為,以此表示對制度的反對[3]107。
再次,大學行為文化是對大學生態(tài)文化的“映現”與“彰顯”。生態(tài)文化是指人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簡稱“生境”。生境(habitat)是指生態(tài)學中環(huán)境的概念,又稱棲息地[12]?!按髮W是遺傳與環(huán)境的產物”。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談到“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13]。大學校園是教師的“保護區(qū)”、“象牙塔”和“棲息地”,大學的人文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潤澤、陶冶教師的心靈家園,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詩意地棲居”,這種詩意源于大學校園綠色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內生于大學行為主體豐富深邃的學養(yǎng)與心靈,而外顯于大學人優(yōu)雅高尚的言行之中。荀子《勸學》中就有生態(tài)環(huán)境育人意識:“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比绻f過去局限于人類認識和發(fā)展水平的制約,校園環(huán)境生態(tài)文化經常被忽視,而今其地位越來越凸顯,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日益顯現[14]。
最后,大學行為文化是對大學物質文化的“活化”與“超越”。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化體現。精神、理念經由一定的制度規(guī)范的作用可轉化為物質力量,物質基礎經由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利用、改造和提煉,也可以升華或結晶為精神產品。馬丁·皮爾斯(Martin Pearce)認為,教育是無形的,而校園建筑能將這一無形的概念實體化。一所大學的宗旨可以通過建筑的形式得以傳達,而這也正是不同的大學以其迥然相異的建筑風格展示自己的原因所在[15]。雖然,理論上任何一種懷舊風格的建筑都能產生復古效果,如源于希臘哲學的柱式建筑,源于羅馬文明的拱劵式建筑,源于基督教文明的哥特式建筑,源于伊斯蘭教文明的穹頂式建筑,源于佛教文明的廟宇式和塔式建筑等,但只有哥特式建筑被公認為最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時代的背景。德國古典美學家們幾乎都有類似的說法,“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是把建筑藝術視為音樂藝術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或者說,它是要求視覺藝術具有聽覺藝術的效果,時間藝術要向空間藝術滲透,從而把兩者聯系起來,并且上升到藝術哲學的高度[16]。大學校訓是大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和外在形態(tài),也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對大學精神的濃縮和凝結,是大學精神的載體。大學校徽是一所大學的象征,是學校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濃縮,也是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核心要索。它是一種空間的藝術造型,于無聲處聽有聲。有明確視覺形象的?;占仁菍W校理念文化的重要載體,又可以是學校物質文化的重要形式。好的?;占瓤梢酝怀龇从硨W校的精神理念,又可以點綴、美化學校的環(huán)境[17]。無論是富有歷史感與藝術感的校園建筑,還是現代化的校園網絡、設施和設備,以及承載大學精神與理念的校訓與?;?,都會對大學行為主體的思想與行為產生潤物無聲的影響,提升其追求真善仁美的精神境界,并表現出終身崇尚追求將學術生活作為基本生活方式的“學術型”素養(yǎng)與行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