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古人通過觀天看云,識別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对娊洝ば⊙拧吩唬骸吧咸焱?,雨雪雰雰。”意思是說,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
夏季下大雨的云一般是怎樣的呢?北宋蘇軾形容是“滿座頑云撥不開……浙東飛雨過江來”。這里的“頑云”,就是現在說的聚集濃密、含雨量豐富的積雨云。唐李肇《國史補》有“暴風之候,有炮車云”的話。這種云底部平坦、云頂隆起,群峰爭奇,漸漸向頂部伸展,呈砧狀,很像炮車,當這種結構最終形成時,那就是對流強烈的積雨云了。
古人根據云層的形狀、薄厚、顏色及其變化,總結出一系列“看云識天氣”的諺語。如“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其中的“城堡云”和“炮車云”形狀相仿,都是可以產生雷陣雨的云體。
看云預測雨,預測晴。如“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這里的“魚鱗斑”指的是一種透光高積云。這種云體比較高,也不厚,一般預示著持續(xù)晴日。
唐黃子發(fā)《相雨書》收集了唐朝以前的一些天氣預測經驗,書中說,云中出現黑色和紅色,就會下冰雹?,F在進行人工防雹作業(yè)時,也需判斷是否有雹云。雹云的顏色先是頂白底黑,后出現紅色,形成白、黑、紅的亂紋云絲,云邊呈土黃色??梢姡瑢赡芟卤⒌脑频念伾?,二者描述基本一致。
如今,各種版本的云圖畫冊是提高氣象科技人員看云能力的良好工具,這些精美逼真的云圖,一般要借助于現代攝影技術。古人缺乏工具,依靠手工描摹和文字說明,也能制作出許多云圖。目前發(fā)現的最早云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天文氣象雜占》(西漢帛書)和敦煌出土的《占云氣書》(唐天寶初年)。明典籍《正統道藏》中有《雨暢氣候親機》《雨曬氣候親機》兩篇,內有云圖39幅。
古人制作的這些云圖,不少可以看云識天氣。明清時期的《白猿獻三光圖》載有132幅云圖,每幅圖上都有說明,以日、月、星和銀河作為背景,根據各種云的特征和變化,描繪成云圖,可用于天氣預報,而且絕大部分圖文都符合現代氣象觀測學基本原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云心得。“有輕虛之艷象,無實體之真形?!边@是陸機《浮云賦》開頭對游移于空中的浮云的描寫,接著他又寫道:“或如鐘首之郁律,乍似塞門之寥廓?!痹谠娙诵闹校瑹o形的浮云既固有悠悠飄移的習性,又可生恢弘壯觀的場面。
云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西漢董仲舒《雨雹對》說:“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币馑际?,雨滴由小云滴受風合并變重下降而成;風大使云滴合并得快,這就使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較疏;風小使云滴合并得慢,這就使下降的雨滴細而比較密。這種從微觀角度說明雨滴的形成過程,基本上和現代暖云降雨理論相符。
古代詩人知道云中含水的常識,如張旭《山中留客》有“縱使清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之說。古人似乎清楚云雨轉換之道理,如《千字文》“云騰致雨,露結為霜”。古人對云的認識,大體處于直觀的感性階段。如晉張協《雜詩十首》中有“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用現代氣象觀測學的眼光看,這種似涌煙生密雨的騰云顯然就是碎雨云。它高度低、移動快,上有蔽光云層,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就形似涌煙了。
選自《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