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初玉平,吳鳳美
1.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醫(yī)院腫瘤科五區(qū),北京 100012;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腫瘤科,北京 100020
惡性腫瘤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包括化療,即通過化學藥物滅殺病灶組織細胞,從而延緩病情、阻止病灶擴散的方案,效果突出,但是,大部分腫瘤患者運用阿片、鉑類、長春花堿、抗抑郁、抗吐等藥物后出現(xiàn)便秘情況,臨床癥狀包括嘔吐、惡心、乏力、食欲不振、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等,加重了患者身心負擔[1]。臨床以指導飲食結合西藥方案進行治療,可在短時間內(nèi)減輕癥狀,但是,停藥后易反復,且西藥可誘發(fā)多種不良反應,導致患者身心受到進一步損害[2]。中醫(yī)在治療便秘方面的經(jīng)驗十分豐富,可用于便秘疾病的治療手段有多種,其中,湯藥內(nèi)服為常用措施,有研究顯示,運用合理中藥方治療便秘患者,可以減輕腸道毒性,緩解腹部不適[3-4]。本研究選取2022 年5 月—2023 年5 月北京朝陽中西醫(yī)結合急診搶救醫(yī)院收治的88 例腫瘤化療后便秘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討論評價枳術黃芪湯的臨床治療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腫瘤化療后便秘疾病患者88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4 例。對照組中男26 例,女18 例;年齡40~76 歲,平均(59.37±2.48)歲;體質指數(shù)16.3~25.4 kg/m2,平均(20.35±0.89)kg/m2;結直腸癌14 例、肺癌16 例、胃癌10 例、乳腺癌4 例;化療后便秘病程2~5 d,平均(3.89±0.14)d。研究組中男25 例、女19 例;年齡40~75 歲,平均(59.46±2.51)歲;體質指數(shù)16.8~25.0 kg/m2,平均(20.41±0.76)kg/m2;結直腸癌13 例、肺癌15 例、胃癌11 例、乳腺癌5 例;化療后便秘病程2~5 d,平均(3.91±0.16)d。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研究知情并同意簽訂協(xié)議書。本研究通過了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符合便秘診斷標準[5];②神志清醒、認知正常;③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④研究配合程度高。
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誘發(fā)便秘者;②心理或精神方面有障礙者;③既往有研究藥物過敏病史者;④嚴重心腦血管病者;⑤研究期間表示退出或者轉院者。
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需調整日常飲食,適當增加水果、蔬菜等纖維高食物的攝入量。
對照組口服莫沙必利(國藥準字H19990315;規(guī)格:5 mg/片),3 次/d,5 mg/次,三餐前15~30 min 前口服,2~3 周為1 個療程,總計1 療程。
研究組采用枳術黃芪湯療法,組方:枳實15 g、生白術40 g、火麻仁15 g、升麻l0 g、炙黃芪30 g;如為老年患者,且伴有陽虛之癥,可將肉蓯蓉15 g、牛膝15 g 加入方中;如患者伴氣機郁滯之癥,將烏藥9 g、木香9 g 加入方內(nèi);如伴有氣郁化火之癥,將黃芩15 g、梔子15 g 加入方中;若伴陰血虧虛之癥,可加入麥冬15 g、生地15 g。以清水煎煮至藥液400 mL,早晚間各溫服1 次,200 mL/次,1 劑/d 天;2~3 周為1 個療程,總計1 療程。
比較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參考依據(jù)為《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6],癥狀包括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程度,各癥狀積分范圍0~4 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評估時間為治療前后。
比較兩組臨床有效性?;謴驼E疟悖疟憷щy等癥狀均消退為康復;便秘情況緩解,便質趨近正常,排便間歇時間無異常,或者間歇時間<72 h,排便困難等癥狀明顯消退,便質稍干為顯著;排便間歇時間為1 d,或者癥狀明顯改善,便質干結為好轉;病情、癥狀等未緩解為無效;總有效率=(康復例數(shù)+顯著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運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和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中醫(yī)癥狀積分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44)研究組(n=44)t 值P 值排便困難治療前3.37±0.42 3.38±0.41 0.113 0.910腹脹治療后1.26±0.28 0.97±0.16 5.964<0.001治療前3.51±0.14 3.53±0.12 0.719 0.473治療后1.17±0.35 0.86±0.18 5.224<0.001腹痛程度治療前3.05±0.26 3.09±0.27 0.707 0.480治療后1.18±0.33 0.84±0.19 5.922<0.001
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腫瘤患者采取化療方案時,較常發(fā)生便秘并發(fā)癥,這與患者的身體素質低、飲食不合理、日?;顒恿可?、精神狀態(tài)緊繃等存在聯(lián)系,有研究顯示,化療期間通過服用5-羥色胺3 受體方式預防迷走神經(jīng)或中樞神經(jīng)激活時能夠誘發(fā)惡心嘔吐反應,因而常以托烷司瓊、格拉司瓊等藥物進行干預,該種藥物有減弱腸運動功能效果,減緩推進腸內(nèi)容物的速度,從而誘發(fā)便秘[7]。從現(xiàn)代醫(yī)理學角度,以調節(jié)飲食結構、予以潤滑性瀉藥、胃腸動力藥等進行針對性治療,可以緩解病情,但是,此療法對腸道菌群平衡有破壞性,部分患者運用之后,癥狀加劇。
中醫(yī)認為腫瘤為邪實正虛之癥,化療藥物的作用是以毒攻毒、祛邪抗癌,但對機體脾胃有影響,可導致脾胃氣虛,從而造成患者身體素質進一步下降局面。因此,化療后便秘標為大腸腑實,本為脾肺氣虛,大腸、肺互為表里關系,肅降失常、肺氣虛弱可造成大腸傳導能力喪失;脾為運化之責,脾虛,則運化受影響,生化津液之源有失,可造成津液虧虛、內(nèi)停糟粕,最終誘發(fā)便秘。所以,腫瘤化療后便秘疾病患者多采取通便潤腸、益氣健脾治療[8]。危萃萍[9]研究中,以68 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為例,采取對照分組研究,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用于對照組,理中湯合枳術湯療法用于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本研究中,研究組排便困難、腹脹、腹痛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的結果存在一致性。分析原因,理中湯合枳術湯、枳術黃芪湯均有健脾益氣作用,此外,對腸道蠕動、腸張力的調節(jié)作用明顯,從而達到下氣通便、健脾溫中療效。周軍惠等[10]研究中,以112 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觀察組以此為基礎,采取理中枳術湯療法,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77.27%)高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中,研究組總有效率(95.45%)高于對照組(P<0.05)的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理中枳術湯由枳實、生白術等藥材組成,枳術黃芪湯由枳實、生白術、炙黃芪等藥材組成,兩種藥方的君藥均為枳術,且重用生白術,取益氣健脾、滋胃養(yǎng)陰之效,用于便秘患者中時,可以促進胃腸分泌反應,從而加速腸蠕動,在改善便秘病情方面有顯著作用[11-12]。
枳術黃芪湯中,枳實可通便行滯、下氣、扶正補氣、消痞散結;白術與枳實合用后,可取得導滯、消脹、行氣、生津、益氣、健脾功效,此為治本藥方;黃芪屬臣藥,取補肺脾氣作用;陳皮有健脾理氣效果;火麻仁在通便潤腸方面作用突出;以上藥物合用之后可達到兼治標本效果。從現(xiàn)代藥理學角度分析,枳實對胃腸平滑肌的收縮有增強作用,白術可下推胃蠕動,黃芪能夠減輕化療藥物刺激造血功能的程度,由此可知,枳術黃芪湯在腫瘤化療后便秘疾病患者治療中有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腫瘤化療患者發(fā)生便秘并發(fā)癥后,運用枳術黃芪湯可以快速緩解便秘病情,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