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是這批竹簡的主人。曾侯乙,史書未見記載,據學者考證其為曾國一位名乙的諸侯王。二〇一四年,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出土編鐘,其銘文經專家解讀后,確定曾國就是《左傳》中所記的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南宮適鎮(zhèn)守南方的隨國?!蹲髠鳌范ü哪辏ㄇ拔濠柫┻€記載,吳軍攻進楚國郢都后楚昭王逃亡隨國,隨侯以隨、楚兩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辭吳護楚。加之,曾侯乙墓出土有楚惠王(楚昭王之子)為其鑄“宗彝“隨葬,足見隨楚關系之密切,隨楚文化之聯系。曾侯乙墓竹簡內容為“遣策“,主要是關于曾侯乙葬儀所用及赗贈車馬的記載。記有:車名,馬名,御者及其官職,車的構件與配件,馬用器具,車與馬的配駕,赗贈車馬的種類與數量,兵器與甲胄的配置及木俑等,并蘊涵一些與車政、馬政及車戰(zhàn)陣形方面的信息。這些內容對于研究戰(zhàn)國早期葬儀、車馬制度、職官制度以及曾楚關系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曾侯乙墓竹簡,作為迄今所知我國考古發(fā)現時代最早的簡牘墨跡,不僅在漢字發(fā)展史尤其是古文字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而且在書法發(fā)展史特別是筆法與書體研究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侯馬盟書和楚簡帛文字多具圓曲筆勢,結字多呈橫扁體勢,具有明顯的草化和簡化特征。曾侯乙墓竹簡略晚于侯馬盟書,早于目前所見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和包山、郭店、望山等楚簡,與它們的文字草化、簡化發(fā)展不同,其用筆多以平直筆勢,體勢縱長,而且具有大量的繁化現象。繁化現象可以使文字部件對稱或填補罅隙。與其他楚簡文字不同,蕭圣中先生認為,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突出的繁化現象主要表現為增飾羨符、義符等。如組作,頸作,皆增飾“口“字羨符;旃作,旗作,皆增飾“羽“字義符。此外,在偏旁上曾侯乙墓竹簡也多使用較繁復的偏旁,如以“鼠“旁代“豸“旁。這種文字繁化現象,使其書法結構更為勻整緊密、和諧工穩(wěn),更具端正典雅之風。
除了文字與侯馬盟書和楚系相類并具有一定特色外,曾侯乙墓竹簡書法同樣與侯馬盟書和楚系相近且個性鮮明,風格獨特。曾侯乙墓竹簡用筆嫻熟遒健,起筆多重按,行筆中鋒迅疾提筆出鋒,特別是在縱向筆畫的書寫過程中尤為凸顯,線條簡潔犀利、遒勁靈動,并呈現出“頭重尾細““筆立懸針“的形態(tài)。但這有別于侯馬盟書和包山、郭店、望山等楚簡,所表現出的等圓曲筆勢和上下牽連的回鉤筆意,使其橫畫沉著,豎畫雄健。加之曾侯乙墓竹簡以堅挺和縱引筆勢為主的用筆,形成了與其他楚簡帛書凸顯圓曲和橫扁結構有別的縱長結構體勢。其字勢開闊,結字緊密,字距疏密適宜、錯落有致,章法疏朗,極具雄肆灑脫之風。
此外,曾侯乙墓竹簡為學者所關注之處還在于,以一四一號竹簡為限,前后書法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風格。叢文俊先生就曾根據這批竹簡所呈現的不同書寫習慣和書法風格,認為應出自兩人之手,并將它們分為兩類:甲類字勢開闊,筆力雄健,頭粗尾細的式樣,頗具古文蝌蚪書法之美的神韻;乙類字勢傾側,用筆犀利而勇武,很有“快馬斫陣““沉著痛快“的陽剛之美。甲類更為端莊雄渾,近于侯馬盟書;乙類更顯欹側勁拔,近于楚簡。因此,作為戰(zhàn)國早期的手書墨跡,曾侯乙墓竹簡不僅豐富了戰(zhàn)國手寫體書法的風格面貌,而且在春秋戰(zhàn)國書法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冉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