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靜
關鍵詞:品古詩;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古詩在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一。然而,由于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如何有效地教授古詩成為了一個挑戰(zhàn)。本文將從教師角度出發(fā),提出三個具體的教學策略:運用圖像法教學方法引入古詩、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進行古詩教學、運用比較分析法進行古詩教學。通過這些策略的使用,可以促使小學生通過品古詩實現(xiàn)升華,并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的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是學生在審美活動中領悟美的重要載體。而圖像法教學方法可以通過給予學生直觀的形象感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詩的意境。與此同時,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傾向于圖像化,因此,通過圖像法的教學方法可以使抽象的古詩內(nèi)容更具直觀性和易于理解。教師可以為每首古詩選擇一幅與其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如一幅描繪四季變化的圖畫來引入古詩《春曉》,或者選擇一幅美麗的山水畫來引入古詩《登鸛雀樓》。通過展示圖片,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圖片與古詩之間的聯(lián)系,并進一步展開對古詩的討論。通過圖像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古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古詩的背景和含義[1]。
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望廬山瀑布》這一課時的教學時,在引入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廬山瀑布的有關圖片,并提問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圖片進行觀察和思考。例如,“你在圖片中看到了什么?這與古詩中的描寫有什么聯(lián)系?”等。通過這樣的引導,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品讀古詩,并從中感受到古詩的美。
情境化教學是一種以情感創(chuàng)設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參與度。在古詩教學中,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的情感共鳴和理解,使學生能夠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進而理解古詩的意境和情感[2]。
例如,教師在進行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靜夜思》這一課時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夜晚的教室里,關掉燈光,只點亮一盞吊燈,營造出一個安靜而寂靜的氛圍。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這種環(huán)境,用靜默的心情來品味古詩中的“床前明月光”的美景,感受夜晚的寧靜和思考的自由。通過情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古詩產(chǎn)生共鳴,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通過情境化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詩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激發(fā)他們對古詩的熱愛。
比較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對比不同事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比較分析法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分析古詩的表達手法和意境特點,提高學生對古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使學生更加直觀和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詩的藝術特色。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某個主題或某種情感,對比不同的古詩作品來展示古詩的多樣性和獨特之處[3]。
例如,在教授描寫春天的古詩時,教師可以選擇一首古詩與一首現(xiàn)代詩進行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所表達的春天的意境和現(xiàn)代詩所表達的春天的情感有何異同。通過比較分析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古詩中的藝術之美,激發(fā)他們對古詩的創(chuàng)作欲望,并培養(yǎng)對文學作品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對比不同詩人、不同題材的古詩,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異同和特點。
通過運用圖像法教學方法引入古詩、采用情境化教學方法進行古詩教學以及運用比較分析法進行古詩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欣賞。這三個教學策略既激發(fā)了小學生的興趣,又使他們更加深入地品味古詩中的美好與情感。通過品古詩,小學生既能夠提高審美情趣,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嘗試這些策略,并根據(jù)實際情況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品古詩的過程中不斷升華,感受到古詩的魅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蒲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新課程研究,2023(8):42-44.
[2]王婷.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與技巧[J]. 課堂內(nèi)外(初中版),2023(28):46-48.
[3]向陽.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37(2):125-128.
(作者單位:山東省惠民縣第三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