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琦
石林彝族自治縣氣象局,云南石林 652200
石林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屬喀斯特地貌,境內地勢東高西低。圖1是2022年9月16日09:00~11:00的石林縣、羅平縣、江城縣的降水分布和最高降水量站點降水時序圖。由圖1可知,降水落區(qū)集中,只出現(xiàn)在北小村附近,石林街道的區(qū)域站降雨量普遍在20 mm左右,只有北小村的降水高出周圍站點40 mm,有明顯的局地邊界輪廓。
圖1 石林、羅平、江城9月16日09:00~11:00降水情況
圖2反映了石林縣10:00~11:00降水量最大的前10個站點09:00~12:00的降水情況,能明顯看出前3名的降水普遍在20 mm以上,降水折線有明顯的、尖銳的最高點[1]。
圖2 石林、羅平、江城最大值降水時前10名降水站點對比
羅平縣位于云南省曲靖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圖1可知,09:00~11:00的羅平縣降水集中在栗樹坡、多依、老寨、舊屋基,普遍降水都在60 mm以上,其中,栗樹坡87.7 mm為全縣最高。從圖2折線圖看,栗樹坡、多依、長底、舊屋基4個站點的降水呈現(xiàn)明顯的突增突降變化。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地處橫斷山脈,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2]。江城縣1 h降雨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10:00的板河村。板河村09:00~11:00累計降雨量達117.5 mm,為江城縣最大值,也是當時云南省累計降水量最大值,排名第一。
石林、羅平、江城三縣的短時強降雨都呈現(xiàn)出突增突降變化,局部分界明顯,強降水中心雨量極高。
北小村、臺創(chuàng)園均采用現(xiàn)代化農業(yè)大棚種植技術[4],處于疏松多孔的喀斯特地貌,沒有積水積澇[5],無重大災情。
羅平縣受災人數(shù)3 212人,農業(yè)受災面積127.86 hm2,經(jīng)濟損失133.91萬元,主要受災作物為玉米和水稻。
江城縣2 188人受災,農業(yè)受災面積172.93 hm2,經(jīng)濟損失445.09萬元,主要受災作物為玉米和水稻。
從客觀參考的量級上看,智能平臺給出的預測降水量級只有20 mm,若剔除個別點看剩余的點,完全符合預報結果。說明智能預警平臺在大尺度到縣域級別預報能力是優(yōu)秀、準確的。此次降雨集中在1 h內1個站點附近,具有很強的局地破壞性,發(fā)展快速且與其他一般降水沒有明顯區(qū)分特征,這給業(yè)務預報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從降水級別上看,屬于暴雨橙色級別了[6],根據(jù)要求,橙色及以上級別的預警要向縣市級領導報備,但顯然10 min不能完成整個報備流程。
3.1.1 三地結合分析三地雖然均位于云南省,但直線距離相差100~360 km,并不是同一塊云團造成三地同時、同樣的降水,而是三地的云團性質高度相似,下墊面性質也高度相似。三地都出現(xiàn)了發(fā)展速度快、邊界清晰明顯的強降水,互相結合對比分析,更容易找出降水發(fā)展的必然性和規(guī)律性。
在降水時,從智能平臺上觀察,發(fā)現(xiàn)三地雷達中心回波的剖面均出現(xiàn)了明顯的“核”,類似冰雹云的結構[7](圖3)?!昂诵摹睆姸染^55 dBz,中心距地高度4~5.5 km,核心的投影半徑不超過1 km?!昂诵摹蔽恢门c降水最強的站點一一對應,時間上也符合??梢哉J為是此“核心”結構造成的局地短時強降雨。雖然雷達剖面圖能很好地判斷降水對應關系,但智能平臺上雷達剖面產品延遲時間達18 min,不滿足業(yè)務預報的需求。
圖3 北小村、栗樹坡村、板河村雷達剖面出現(xiàn)核心
3.1.2 石林的回波移動路徑上的地形分析從回波的移動方向來看,回波最初是從小河村方向向東南方向移動,遇到了北小村附近的山脈抵擋,逐漸向前進方向的兩邊推開,回波主體向東北方向的陸良移動,少量回波向西南方向打散攤平,移動路徑如圖4所示。
圖4 石林地形和云團移動路徑
從地形高程圖不難看出,石林整體為東高西低的形勢,北小村位于一個高度階梯的過渡帶上,回波從石林小河村方向向北小村移動跨越了一個高度差約為70 m的階梯,向陸良方向移動的高度差近50 m,而2條路徑上最高點和最低點的直接距離只有5 km左右。
3.1.3 羅平的回波移動路徑上的地形分析結合組合反射率和速度圖發(fā)現(xiàn),羅平降水的云團從南部而來向北部移動,遇到山脈阻擋,緩慢地向西北移動尋找突破方向(圖5)。羅平的地勢北高南低,高差約1 000 m。從降水落點來看,強降水主要集中在栗樹坡村—舊屋基—安木勒一帶,這是從南向北跨越1 250 m海拔的一個階梯,降水集中在山脈一側,山脈后基本無降水。
圖5 羅平地形和云團移動路徑
3.1.4 江城回波移動路徑上的地形分析結合江城的地形分析可見,江城縣有2條西北—東南向的山脈,中間為一河谷地帶,中部南部,東南角地勢偏低。根據(jù)速度圖和組合反射率圖分析的移動方向來看,江城的降雨云團應從地勢較低的南部進入,“卡入”河谷后被山脈阻擋,向山脈兩側推開尋找較低的地方翻越,但整個山脈長而連綿,最后從板河村附近的山谷向北翻越山峰(圖6)。
圖6 江城地形和云團移動路徑
石林、羅平和江城短時強降雨的特點如下:一是降水位置均出現(xiàn)在翻越坡度過大的山脈前,山脈背后降水稀少;二是暴發(fā)性降水前回波持續(xù)時間長,降水后迅速消散。
預測此類降水的關鍵點在于速度和地形。坡度、速度絕對值和降水值的對應關系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降水值與坡度值的對應關系更強。
表1 三縣降水量最大站點的坡度、速度、降水量
此次短強降水速度快、暴發(fā)性強,智能預報平臺難以捕捉。報警閾值沒有對鄉(xiāng)鎮(zhèn)級因地制宜地進行差異化訂正,沒有考慮地形坡度對降水的影響[7]。
速度和地形對此類強降水的關系可以總結為速度值越大,降水越強;坡度越大,降水越強。在實際業(yè)務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快速預報。業(yè)務值班中要時常注意看“云團移動路徑上有沒有坡度大的山體”和“云團撞向山體的速度大不大”;還要準備好預發(fā)布的文件材料,不要在文字內容等一般性任務上浪費時間。
第二,快速發(fā)布。針對發(fā)展快速級別高的過程,讓智能程序自動檢測,在達到報警閾值時,優(yōu)先推送預警信號給對應鄉(xiāng)鎮(zhèn)的村委會村民;再由業(yè)務值班員報備審批后發(fā)布正式預警,此“自下而上”的預警流程更適合短臨過程的預警。
第三,規(guī)避風險。結合三地的受災情況來看,采用了現(xiàn)代化鋼架結構大棚的臺創(chuàng)園地區(qū)受災影響最小,可以嘗試在暴雨冰雹等災害多發(fā)地區(qū)推廣半永久性鋼架大棚的建設或種植非夏季生長的作物,使作物生長周期避開災害多發(fā)時間。